读《听吴正宪老师上课》有感“在教书育人的过程中,没有什么比保护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更重要;没有什么比激发学习兴趣、保护好奇心更重要;没有什么比尊重个性、真诚交流更重要;没有什么比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更重要!”这是吴正宪老师曾说的一句话。想要做到以上几点,教师必须用真情为学生营造敢说敢为的氛围。作为教师都知道,学生才是课堂生活中的主体,教师只是起主导作用。然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却存在着教师怕学生不会做、怕学生犯错的现象。学生一旦回答错误,教师就立刻让学生闭嘴,选择其他学生回答或是教师进行讲解。既然学生是课堂的主体,那么为什么不能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去思考呢?之前看过一篇台湾小学数学教师写的文章,这位数学老师曾坦言,她有些惧怕到中国大陆上公开课。是什么让一位优秀的小学数学教师开始惧怕上课?后来这位老师在文章中写出原因,大意是中国大陆的公开课一定要看起来很热闹,孩子回答的问题必须对好像才是成功的。课堂上看似热闹,看似尊重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但是真的给孩子独立思考和合作探究的时间了吗?在教学中肯定会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尤其是作为班主任,工作内容十分的繁杂。理想中的课堂是教师满怀激情的上课,学生充满好奇的学习,但是现实很骨感啊!每个班级总有那么几个“调皮捣蛋鬼”,这群让教师又爱又恨的“活宝”。对待这样的学生教师更要注重引导的方式。小学生具有很强的向师性,教师对这群学生的态度直接影响到其他学生对其的态度,因此,无论教师有多生气,也请尊重这群学生。教师要让每个孩子都能“抬起头来走路”,不能让任何一个孩子扮演失败者的角色,尤其是对于班级里不学的孩子和不会学的孩子。“学习时,如果儿童能够将概念内化为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就表明他们真正学会了。要使学生顺利地将概念内化,教师就要更多地了解学生,积极地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思维经验,允许并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述概念。与其让学生将一套套规范严格的语言模仿出来,不如让学生用自己的不严格的话语把理解的内容表达出来。”看到这段话,我恍若被人一巴掌打醒。作为一位新手教师,确实有太多的东西要学习。在日常教学中,我一直认为数学是一门严谨的课程,不像语文那样可以即兴发挥,语言丰富,回答数学问题一定要按照规范化的标准。现在才知道,这些对于一年级的孩子而言太过于苛刻,孩子有可能只是死记硬背的记住了某些数学知识或是解题步骤。教师想要了解孩子是否真正理解这部分知识,就需要通过孩子的语言表述观察孩子是否已将这部分知识内化。数学确实是一门严谨的学科,教师完全可以通过日常频繁使用简单、严谨的数学语言的方式来影响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