枯润二脉。诊的是脉体内津液多少之分法也。正常人脉管充盈,则浮中沉三部都应该有脉动。润者阴液充足,枯者津液干涩。微脉润而少,轻有重按无,总属阳气微。问:为什么轻有重按无,就是阳气微?答,人身脉体浮中沉三部都应该有脉动,现在重按无,为阳气不足,不能充盈脉内,因气为阳,重在上升,而阳气不足,则气浮于上中部,而下部不现也。所以为阳气微。弱脉枯而少,轻无重按有,总属阴液枯。为何?答:人身脉体浮中沉三部都应该有脉动,现在只重按有,则为阴液不足,轻阳上浮,浊阴下沉,轻按无,阴液不能充盈脉管,亦不能升至浮部也。所以为阴液枯。张志峰脉诊之一,枯润二脉脉诊之难,难在只有细分,没有整体。我辈每每下指,指下只有细涩滑沉,没有整体观,从而使我们心中没有底,理论没有底,用药更没有底。枯润二脉,既是脉诊之整体诊法,懂得枯润,则整体诊法得着了。枯润二脉之重要性,不必多谈,彭子书中已论。此处,为后学脉诊之同学解惑,也请各位前辈指教。此段之后,各位定能清晰分辨何为枯润,何为阴虚阳虚。枯润二脉,人体整体津液多少之分法,亦为阴虚阳虚之分法。“枯”者,人身整体津液缺少之表现也;“润”者,人身整体津液充足之表现也;人体津液之多,我们均有常识,现代生理学理论认为人体水液占人体体重之70%+,如果津液偏少,则人体阴液枯,则称之为“阴虚”,反之,人体津液偏多,则为“阳虚”。诊脉时,三指要依食指、中指、无名指逐渐用力按之,也就是说,三指的用力程度是一个由浅入深的梯度用力。诊寸脉,食指用力轻,力达皮层即可,因为寸脉位于脉的浮部;中指用力中等;诊关脉,力量达到皮下的肌肉即可,因为关脉位于脉的中部;诊尺脉,无名指用力最大,力量达到肉下骨上,因为尺脉位于脉的沉部。在这样的手法前提下,三指逐步用力,从而诊得脉体的浮中沉。“润脉”,下指轻按多,重按少,中不空,亦可以总结为,轻按+中按的成分>中按+重按。“枯脉”,反之,下指轻按少,重按多,中不空,亦可以总结为,轻按+中按的成分<中按+重按。诊脉时,三指要依食指、中指、无名指逐渐用力按之,也就是说,三指的用力程度是一个由浅入深的梯度用力。枯润二脉,是诊脉的第一步,这一步的指法和指下感觉有了之后,我们就要看枯润二脉的用药原则了。此处需要指出的是,中医在论述和理解时,要时时刻刻运用比象的思维,否则,均是执念和迷茫。枯润二脉,早已超出了津液多少的范畴,所以,关于津液的多少,我们只能用来理解这个意思,不可拘泥和执念,否则,源头即已错误。枯润二脉的用药原则是:润脉莫伤阳,枯脉宜养阴。(详见P175,枯润二脉讲解的第一句话是:“枯润二脉者,用药之提纲。枯脉宜养阴,润脉莫伤阳”。这一句话的意思如下:第一:枯润二脉,是用药的提纲,也就是说,在用药的过程中,要考虑到枯润的脉象,从而不出错。第二:“枯脉宜养阴”,直接翻译就是:枯脉最适宜养阴的药物,用药时,以养阴为主,兼顾中气。第三:“润脉莫伤阳”,直接翻译就是:润脉不用伤阳气的药物,用药时,该补阴补阴,该补阳补阳,但是不能伤了阳。这就是枯润二脉的理解、指法、用药的全部内容了。这里要分清的是,枯润二脉,不是限定了只能用补阴之药,或者只能用补阳之药,而是说,在用补阴和补阳的药物在使用时,要注意不要伤了另一面的阳或阴。】嗯嗯。就拿你刚才所说的,你碰到一个浮而细,重按无力的脉,那么我们在用药时,肯定要用养阴的药物了,但是,在彭子脉学的范畴中,你的养阴药不可太过,否则会伤了阳气,所以,在用养阴药时,适当加入补中气之药,比如:党参(中气之阴药)、山药(补阴,也补土气)。如果补阴药多,那么就要加入炙草(中气之阳)等略微阳性的药物,以平衡之。枯润二脉是总纲,什么的总纲呢?用药的总纲是也。此处要注意,这里彭子只讲了是用药的总纲,而不是统领各个脉的总纲。你不能简单机械地讲滑、洪之类的脉归结于润脉。因为彭子并没有这样讲,而你也不能这样理解,否则就偏了。在这里,很多人都理解错,就是因为没有好好看书。人家彭子早就写的那么清楚的几个字(枯润二脉者,用药之提纲。),大家就是当做看不到,而凭着自己的想法,越想越错,越学越糊涂。此处还要补充一点,也是脉诊应用中比较容易混淆的一点:枯润二脉,是浮中沉在成分多少上的区别,而不是有力无力上的区别,成分多少,与有力无力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也是在指下完全不同的感知,万万不能混淆,否则就糊涂。关于其他脉象,我觉得也没什么可以总结的了,彭子说的也很详细了,我虽然在实践中有些小的感悟,但是,有彭子的大法在,我的就显得不足而论,只能锦上添花,不适合初学者理解。初学圆运动,最重要的脉诊方法就是枯润,搞清楚了,其他的就简单很多了。这本书,字字珠玑,每个字都需要费神理解,要说我现在的理解的话,能再写一本书了。比如:如何理解相火?不要深奥,只要浅显,两个字,就是“阳光”相火就是阳光。而如何理解阳光?则要知道圆运动的起源。如何理解起源,那就话多了。伤寒是法,是用药之方法。圆运动是理,是运用伤寒的理。没有圆运动的理,伤寒的每一个方子,每一个法,都不会运用纯熟的。Longlongago,很久很久以前,当地球没有接受太阳普照之前,地球表面乃阴暗潮湿之地,混沌一片,没有半点生气。当地球靠近太阳(太阳为君火),第一缕阳光普照大地之时,大地表面遂有了热力(这个热力就是阳气,也称之为土气,也称之为中气,那缕阳光就是相火),在热力(阳气中带着津液)不断充足,向上升腾的作用下,水气蒸腾上升为云,天空遂有了云(云即为金),云不断接受地面之阳气(让金的金气更足,也就是水中阳气更足),从而将云中混沌水气凝结成雨,雨再携带这股阳气降于地面(此为金气之收敛下降之本性)。一部分水携带阳气处于地面的表面(亦称之为中气。由于水中亦有阳气,故,中气亦为阴中抱阳之象。),成为土气,此土气可再一次进入循环。另一部分水携带阳气入于地面之下(称之为肾水,肾水中亦有阳气),从地下封藏状态上升至地面的表面(这个状态叫作木气),@医-王永强我们知道,火生土,那么,生土的,不是君火(太阳),而是相火(阳光),只有太阳,如果被遮住了,那么,阳光也照耀不到大地,也就是说,火依然无法生土,故,生土的火,是相火,不是君火。彭子书中讲过,相火归位,则中土不病湿寒,为何?就是上面这个理。我在看第一个方子,理中丸时,就有疑问,他凭什么就认为中土湿寒了?全书没有认定的方法和理论。而事实上,原因出在这本书的原理部分。我们这本书就是个讲义稿,具体彭子在讲的过程中如何让下面的学生能够听懂他的讲义,那是另一回事儿,而这本书正好缺少了这一部分,所以,我们在看书的时候,就会产生无法理解原理的情况。但是,彭子也不是什么都没有讲,他其实也已经在书中谈到了,只是,我们现代人活得不够自然,不够天人合一,没有感受过自然的气氛,所以忘却了而已。再回到理中丸。理中丸的中土湿寒,是如此理解的。人身得中气不转,则人身得四维就停滞,同理,当地球的轴不再转动之后,地球的四季就终止了。而事实上,如果地球停止转动,很可能就脱离了地球现在的轨道而飞离太阳系,处于一个虚空黑暗的世界,这个世界里,地球的近地面,也就是人生存的环境会有什么变化呢?由于没有阳光(相火)给与足够的能量支撑,地面之下的阳气不断的外泄,而无法补充,则地表面的温度会不断下降,水气冻结在地表,这样的水气无法接受太阳的能量(相火),则收藏时更是没有能量和热力。于是,地表就是湿寒的,没有其他。这是理中丸的理论基础,也是理中丸用药的基础。比如:白术,专补土气之阳,而且燥烈,它充当了地球停止转动时,推动地球转动的原力,有了这个原力,地球才能继续转动,从而围绕太阳继续转动,这也就是为什么不需要补相火之药,只需白术即可。没有白术,理中丸就没有着落。彭子一直在讲着落二字,无非如此。关于彭子之书,后学者往往无法接受和理解,要么弃而不读,要么读而迟钝,其原因,我在之前也提到过一些,其中之一就是,《圆运动》乃彭子教徒之讲义,他在收徒中所讲的详细内容,他如何让学员理解他的理论思想的,我们无从知晓。其二:中华文化的根,我们一直没有找到,所以,理解《圆运动》更是难上加难。在接下来的一段时间里,我将抽时间与大家一起探讨和分享我对以上两个问题的理解和看法,首先要讲的是,中华文化的根到底是什么。中华民族,自开始在祖国的这片土地上开始繁衍生息之日起,便开始思考自己与头顶的这片星云和脚下的这片沃土之间的关系,经过一代又一代先人的不断努力,中华民族结合天地万物,精炼出了中华文化的“核心”、“两仪”(此处暂且不表)和“三魂”。基于此而生的小到烹饪,大到武术,皆为旷世极品,无出其右。中华文化的核心即是太极,太极即是圆。我们能够看到的日、月、星,年复一年在我们头顶做着圆的运动,我们的古人也早已发现这一现象,也早已将这个现象的应用,融于生产生活中,化于古人心中。这个“圆”,化为点点滴滴,与我们密不可分,即使到了现代,无论我们身处何地,只要环顾四周,皆可发现“圆”的存在。有人说太极是一个“点”,实乃小术,幼稚荒谬至极,不值一驳。文化之两仪,即是阴阳。(不表)文化之三魂(三大理论体系),皆是由中华文化的核心“圆”而派生而出的。第一个体系是“道”,她阐明了人与大自然之间的微妙关系;第二是“儒”,她阐明了人与人之间相处的关系;第三是“医”,她阐明了人与自身认识的关系。(关于三魂的内容,庞杂无比,但是又可信手拈来,故此处不予赘述,读者自行学习体会即可。)此三魂,无一不是圆,无一不是源于中华文化之根,倘若我们充分认识“圆”的含义,则此三魂之间触类旁通,皆是熟悉。古人曰:“治大国若烹小鲜”即是此意。道、儒、医三大理论,囊括了世间的所有关系,只要是地球上有人的地方,就必然存在此三种不可割舍的内在联系。这三大理论,虽各有各的特点,但又相互渗透,彼此纠缠,拧成了一股势不可挡之动力,推动和保佑着中华民族虽历经磨难,但世世代代,生息不止。经过几千年的发展,这三大理论,早已沉淀在每个中华儿女的血液和骨髓中,成为了之所以为中国人的魂,无论是谁,无论身处何方,只要彼此提起任何一点,则民族向心力自然生成,牢不可破。其中,尤其具有吸引力,并且每个中国人都能说上几句的,非“中医”莫属。但是,由于种种原因,自80年代中医发展至今,不断被外族医学所挤压与排斥,渐渐已没落为丧家之犬,人人喊打!中医之行医者,也以“挂羊头卖狗肉”之流为多,留下少许坚守中医之前辈不得不隐于巷陌,行于阡伍。每每思及至此,无不顿足捶胸,悲痛彻心!为何我辈如此软弱?为何中医之传承如此之难?为何人人可言中医却人人不能尽言?中医之苦,又或者只是那些“卖国贼”之过?但中国发宏愿传承中医而又才思聪颖者,依然比比皆是,他们时时刻刻不在研读古籍,探索缘由,时光荏苒,碰壁无数,直到彭子益《圆运动的古中医学》横空出世,方才万法归一!原来,真正阻碍中医之发展的,非“假医者”,非“卖国者”,乃是自汉之后,中医之支流散乱,未有一统之过矣。前文已述,不论“三魂”如何发展,如何变通,如何演绎,总要回到核心才能寻到出路,这个核心就是“圆”。而自汉代之后,人多从“两仪”寻出路,只识阴阳,不识“圆”,中医遂从一端分为两端,两端再分为若干,于是,愈来愈杂,愈来愈远,总是没有回到“圆”处。《圆运动的古中医学》,从理论基础与方法而言,不仅仅是深深地植根于中华传统文化的土壤之中优秀的治病之法与原则,并且是距离中华传统文化这棵苍天大树的根最近的一个分支,所以说,《圆》正是那个从核心“圆”来理解三魂之医法,她不仅仅是治病之书,又是拨乱反正,重新端正中医医师理论思想与方法之书。正是由于《圆》的上述特点,决定了我辈只有依照《圆》的理论和方法为医和医人,方符合天人合一理念,符合中医之传统。在不久的将来,《圆》必将成为中医学的第五大经典,成为各大中医类院校的必修课程。成为继承和发扬古中医、统一古中医思想的唯一桥梁和途径。目前,在中国大陆,《圆》的发展才刚刚起步,学习《圆》的中医大家、中医教师、中医爱好者等等,每年都成几何数增长,接受和理解古中医的有志之士也在不断学习和探索。现在及以后,我所讲的内容,基本上是对彭子理论的总结与逆向推导,由于内容太过于庞杂和深奥(其实是我懒啦),暂且这部分内容先讲一个文化之根的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