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讲-中国古代人物画欣赏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传统绘画艺术第一部分中国古代人物画欣赏新石器时代的绘画艺术主要表现在彩陶装饰,居址地画、岩画,以及其他一些实用器物上的纹饰刻画方面,它们是远古绘画的重要遗存,为我们展示了早期绘画发展的一些状况。一.新石器时代的绘画艺术考古工作者在仰韶文化的半坡村遗址上,出土了大量的彩陶,一些陶器上已有人物纹样。其中有一件人面鱼纹彩陶盆上绘有人面形的图案,人面作圆形,眼鼻形象非常生动,盆口略近“工”字形,盆口角两边有两道交叉斜线,如衔小鱼状,头部两边各画小鱼,成为非常别致的纹饰。这些距今五六千年的艺术品,其内容和形式与当时的原始信仰、巫术祭祀、农耕渔猎活动有密切的关系。在商周时期的重要建筑物中已经有了壁画装饰,《孔子家语•观周》中说明,西周人物画已开始具有“成教化,助人论”的功能,并已经有较高的艺术表现力。周代还在帝王听政的路寝门上画虎,以明猛勇于守。当时在器物上也都绘有图像。此期人物画发展在我国绘画史上仍处于初级阶段。二.奴隶社会时期的人物画1.战国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的形成期,在地主阶级取代奴隶阶级的激烈变动中,出现“诸侯异政,百家异说”的局面。在“百家争鸣”的社会环境影响下,随着政治、经济和生产力的发展。人物画获得了长足的发展。三.战国、秦、汉时期的人物画这是一件葬仪中用以引导死者灵魂升天的铭旌,也是我国现存最古老的帛画。画中女子侧身而立,细腰长裙,广袖宽袍,姿态优美大方,双手合掌前伸,似在祈祷。她的前方和上方各绘一龙一凤,凤鸟昂首奋翼,腾爪扬尾;龙则曲足扭身,势若扶摇直上。整幅画以线条造型为基础,省略了一切背景,静态人物与动态龙凤形成一种对比中的和谐。人物龙凤帛画战国又名《驭龙图》。这是1973年清理湖南长沙子弹库楚墓遗址时发现的又一幅战国帛画。出土时,帛画平放在椁盖板与棺板之间,画面朝上,作为引魂升开的铭旌。综合共存器来判断,应是战国中期的作品。人物御龙帛画(战国)详见备注画面正中描绘一高、冠蓄须男子,侧身直立,腰佩长剑,衣衫飘动,精神抖擞地手执缰绳驾驭着一条巨龙;龙形似舟,昂头向前,龙尾部站着一只白鹭;龙的身下有鲤鱼。人物头顶正中画有舆盖,三条飘带随风拂动。画中男子似为墓主人。作品主题也是表现“升天”,不过不是由龙凤引导,而是由墓主人驾驭飞龙升天。将龙身画成舟形,也许因为楚地多水,墓主人乘飞龙升天,就如楚人所熟悉的乘飞舟一样,这是由龙表示的通天之道与由舟表示的人间通达理想目的之路的合一。鲤鱼和白鹭,即是吉祥的象征,由于它们都离不开水,也点明墓主人是生活在楚地多河泽的水乡。画中,人、龙、和鱼都向左行进,与向右飘动的人物衣衫、手执的缰绳以及舆盖上的三条飘带,构成画面上极强的动感,很好地表达出人物乘龙迎风挺进的意境,希望墓主人的灵魂快速进入天国。墓主人的侧面肖像。更具写实特征,这很容易使人想起当时屈原的诗句:“带长铗之陆离兮,冠切云之崔巍。”主要人物以墨线勾勒并施以色彩,平涂为主,渲染为辅。其余则用白描画出,这种详略不同的表现手法也是中国画的特色之一。2.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诸侯割据局面,在历史上第一次建立了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大帝国。前206年,刘邦建立了汉朝,定都长安,史称“西汉”或“前汉”。刘秀在公元25年重建汉帝国,定都洛阳,史称“东汉”或“后汉”。东汉王朝最后在黄巾农民大起义中土崩瓦解,继而出现军阀混战,逐渐形成三国鼎立局面。秦汉王朝历经441年,处于封建社会蓬勃发展的前期。秦汉时期的重要美术创作,都是在王朝政府直接控制下进行的。统治者明确要求艺术为巩固政权服务,公开地阐明艺术和政治的关系,强调艺术的宣传教育作用。他们通过多种美术形式宣扬威德,表彰功臣,宣传封建道德,夸耀财富占有,显示了地主阶级在上升时期具有的信心。秦建都咸阳,在北阪之上集中六国宫殿精华,大兴土木,以夸耀统一之伟业。西汉建都长安,宫阙殿堂规模宏大,“非以壮丽,无以众威”。东汉首都洛阳,城市的规划经营也有巨大的规模。在这些建筑群中,常常配置雕塑,装饰壁画,涂漆饰彩,力求华美。汉代统治阶级提倡孝道,“事死如事生”,盛行厚葬。他们幻想死后也享受生前的荣华富贵,于是竞相营造墓室。在模拟生人居室的地下墓室中,除有大量贵重器物殉葬外,还流行于墓壁绘制壁画,图绘表现死者生前的权势财富及历史神话故事和祥瑞等题材内容。为了长久保持,有的还采用画像石或画像砖形式(画像石和画像砖是刻画在墓室石壁或模印在砖面上的一种介于绘画、薄浮雕之间的艺术),地面上的享祠、石阙亦多有类似的雕饰。但是,作为汉代绘画重要形式的大型殿堂壁画早已荡然无存。秦汉时期从事美术创作的大多是工匠,有的隶属于皇家官府,也有的在社会上从事独立劳动。然而,正是这些地位低贱的工匠创造了秦汉时代辉煌的美术成就。这幅帛画是当时出殡时张举的铭旌,1972年出生于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画面呈T字形,依据内容和构图分天上、人间、地府三部分。横幅部分为天界,绘有红日、新月、独龙、门神,并有金乌、蟾蜍、玉免、桑树等;人间和地府绘于竖幅上,人间部分表现一妇人(即墓主人)拄杖而立,由侍女陪同,在家人的祭典中告别人间,缓缓升天;地府则绘一裸体巨人托举着大地。两条穿壁的游龙贯穿全画,将其连为一整体,整幅画具有丰富的神话内容及瑰丽的浪漫气息。升仙图西汉魏晋南北朝的绘画观念仍然沿袭前代关于社会功用的论断。文人士大夫步入画坛,使绘画的表现领域不断扩大,表现技巧也得以显著提高。当时,宗教美术出现极端繁荣的景象,各地纷纷大规模地建造寺庙和开凿石窟。多数美术家都投入到宗教美术创作的潮流之中。魏晋南北朝美术的种种迹象,标志着美术发展已步入了历史的新阶段,从而奏出了隋唐美术繁荣的先声。四.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人物画(公元220—581)1.顾恺之(约346—407)是东晋时期最重要的画家,他的出现标志着中国绘画艺术完全摆脱了汉代的稚拙水平而进入成熟阶段。他重视写实和表现事物的内在精神,在我国绘画史上第一个明确提出“以形写神”的主张。他的作品均以失传。2.南朝绘画(宋、齐、梁、陈),经济的繁荣和比较安定的社会环境给绘画创作提供了较好的条件。加之南朝君主多爱好文艺,对书画比较重视,宫廷书画收藏数量也日益增多。洛神赋图卷(部分)顾恺之东晋顾恺之(约345—406年),字长康,无锡人,东晋画家。博学多才,工诗善画,尤长于描绘人物、肖像、山水等,并有《论画》等理论著作。此图取材于魏国曹植名篇《洛神赋》,文章表现作者由京师返回封地的途中与洛水女神相遇而爱恋的故事。全图采用长卷形式,分段描绘赋中情节:开始是曹植在洛水边歇息,女神凌波而来,轻盈流动,欲行又止;接下来表现女神在空、山间舒袖歌舞,曹植相观相送的情景;最后女神乘风而去,曹植也满怀惆怅的上路。各段之间用树石分隔,并以舟车无情的飞驶离去反衬人物的依依不舍之情,极为传神。人物刻画如行云流水,用笔功劲古朴,柔韧如蚕丝;神态表现细腻,设色厚重鲜艳。山川树石画法稚拙,反映了山水画初创时期“人大于山”、“水不容泛”的特征。女史箴图卷顾恺之东晋此图表现的是西晋张华《女史箴》中的内容,采用一图一文的形式,人物描绘流畅细致,造型准确,神情生动。画中女子姿态从容,秀逸典雅,显示出贵族女子的特点。画风古朴、运笔缜密,赋色细腻和谐,体现了当时“以形传神”的思想。北齐校书图卷杨子华北齐杨子华,北齐宫廷画师,时人称“画圣”此图表现北齐年间学士奉命刊定五经诸史的故事。画中右起,两学士正捧卷校读,神情专注,身后一位执笔修书;中间设一床榻,上坐四人,衣衫敞开,姿态轻松,神情闲适;其后有侍女、书僮或茶,或各拿床具为学士们提供休息之用。人物服装透明飘逸,脸型丰满,表现了当时学士们悠闲的生活和风雅的仪态。职贡图轴(宋摹本)(梁)萧绎是梁元帝(公元505—554年),字世诚,自幼聪慧好学,博涉技艺,能文又善书画,尤以肖像最擅。生平著述甚多,后人撰有《梁元帝集》。《艺文类聚》卷五十五载有萧绎“职贡图一卷”,据此,美术史专家认为,宋人此卷即据萧绎的《职贡图》摹绘而成。萧绎擅长人物、肖像、以及佛教画、风俗画、花鸟画等。图中现存列国使者立像十二人,皆左向侧身,身后楷书榜题、疏注国名及山川道路、风土人情、舆梁朝的关系、纳贡物品等。列国使臣自右至左为:波斯国、百济国、丘兹国、倭国、狼牙修国等等。在此图中,使者的站姿几乎雷同,但其个性特别,或文静秀弱,或朴质豪爽,或机智慧敏,各具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不同年龄的独特气质,表露无遗,并且都有那种有幸称为使者的恭敬欣喜的情态。另外,画中人物比例准确,线描遒劲流畅,敷色高雅古朴,人物承袭了魏晋以来谨严而富装饰性的风格,体现了中国南朝绘图艺术的水平。五百强盗成佛·作战(西魏)详见备注五百强盗成佛·作战(西魏)敦煌285窟西壁上层,属于因缘故事题材,讲述的是侨萨罗国500强盗作乱,国王派兵镇压,俘虏后全被挖去双眼放逐山林,佛以神通使500人眼睛复明,强盗遂皈依佛法最终成佛。场面宏大,人物众多,姿态生动,是西魏时期敦煌壁画中代表性作品之一。1.隋代虽然历时短暂,但曾出现一度辉煌局面,聚集南北画家之精英,各展所长,涌现出扬子华、展子虔、扬契丹、田僧亮等名家,或精于宫观,或擅画贵族车马,或以佛寺壁画见长,惟憾鲜有画迹流传。它们在南北朝与唐代之间有承上启下重要的作用,是唐朝绘画灿烂发展的前奏。2.唐代是中国封建社会最为辉煌的时代,绘画也达到了鼎盛时期,它是古代绘画发展的又一高峰,不仅为中国艺术增添了光辉,而且对世界美术也发生着重要影响。而人物画也在此时进入到其发展史上的黄金时期。初唐人物画,除以阎立本为代表的中原画风外,还有以尉迟乙为代表的西域画风,而对中国人物画影响最大的人物画家是盛唐时期的吴道子。五.隋、唐时期的人物画(581—907年)位于山东嘉祥英山徐敏行夫妇合葬墓西壁中部,发现于1976年。画面上4人身着圆领衫袍,并肩而立,二人执灯,一人执伞,一人执扇。虽然4人在站立方向上一致,但几个人之间相互照应的眼神面部表情却显出了微妙变化,代表了隋代人物画的较高成就。备骑出行图(隋代)步辇图卷阎立本唐此图描绘的是唐贞观十五年(公元641年),唐太宗李世民接迎文成公主入藏的吐蕃使者禄东赞的情景。右侧端坐于步辇上的为李世民,周围有抬辇、撑伞、张扇的九位宫女,左侧第一位红衣虬髯者为典礼官,其后身着藏服者即为禄东赞,第三位着白袍者是内官。画面生动地描绘了人物的不同身份、仪态、气质及相互关系,李世民威严中透露出平和,禄东赞严肃而又略显拘谨,其服饰明显地表现出不同于汉人的气质。作品线条流畅,设色浓丽,体现出一派庄重的气氛。步辇图卷阎立本唐阎立本(?—673),雍州万年(今陕西西安)人。曾任将作大臣、工部尚书,后又任右相。擅画人物、车马、台阁,尤长于政治性题材的历史画和肖像画创作。历代帝王像卷(局部)(唐,阎立本,绢本设色,藏美国波士顿美术馆。)此图描绘两汉、魏晋、南北朝至隋代13个帝王的形象,此画描绘晋武帝司马炎,画家着重通过对不同帝王外貌特征的刻画,表现了人物的精神气质和个性,并寓褒贬于其中,尤其对晋武帝司马炎的刻画更为出色,人物方颐大耳,双唇紧闭,目光炯炯有神,表现出对象的雄图大略和威严仪态。杨坚的深谋远虑与杨广的虚浮外貌形成对照。《历代帝王图》的13位帝王中,既有开国明主和有为之君,也有昏庸腐败,祸国殃民的皇帝,可见此图也有明显的鉴戒教训的目的。画风工整,铁线描勾线凝重有力,设色浓重并运用了晕染法。《历代帝王图》阎立本众女侍(局部)(唐代)陕西乾县乾陵永泰公主墓。1960年发掘,永泰公主名李仙蕙,是唐高宗李治第7女,17岁时便被母亲武则天赐死,与其夫武延基合葬于乾陵旁。本图描绘了宫中女侍的形象,线条劲健流畅,服饰略施晕染,人物性格气质也十分鲜明,是唐墓壁画中的精品。簪花仕女图(局部)卷周昉唐此图绘衣着华丽的四嫔妃和两侍女在庭园里逗犬、闲步赏花、弄蝶的情景。详见备注画中右起第一位贵妇,身披紫衫,左手执拂尘,右手轻拢纱衣,侧身逗弄着身旁摇头摆尾的小狗。另一位贵妇,肩披白纱,右手纤指上挑,左手出袖,目视小狗,似乎正为它的可爱状所陶醉。其身后的贵妇凝视着手中的小花,陷入沉思。她的身后站着一个手执长柄团扇的侍女,垂目

1 / 73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