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生活中的噪音来源于室内及室外,此文对室内和室外的噪音带来的危害及控制分别做出介绍。对于家电的噪音,国家颁布的《家用和类似用途电器噪声限值》标准中,对各种电器的噪声限制指标只是最低要求,不能很好的规范家电噪音的问题,因此也亟待完善。关键词:家电噪音室外噪音噪音控制正文:1.噪音的概念:不规律的声音我们就可以理解其为噪音。城市噪音的来源主要有几种,一种是建筑噪音,这种噪音是阶段性的。另一种是交通噪音,这种噪音的影响持续较长。第三种噪音是我们生活噪音,例如娱乐场所的噪音、打麻将声、音乐电视等。首先我们要先来了解一个基本概念[1]:分贝,分贝是声压级的大小单位(符号:db),声音压力每增加一倍,声压量级增加6分贝。1分贝是人类耳朵刚刚能听到的声音,20分贝以下的声音,一般来说,我们认为它是安静的,当然,一般来说15分贝以下的我们就可以认为它属于死寂的了。20-40分贝大约是情侣耳边的喃喃细语。40-60分贝属于我们正常的交谈声音。60分贝以上就属于吵闹范围了,70分贝我们就可以认为它是很吵的,而且开始损害听力神经,90分贝以上就会使听力受损,而呆在100-120分贝的空间内,如无意外,一分钟人类就得暂时性失聪(致聋)。其中汽车噪音介乎80-100分贝,以一辆汽车发出90分贝的噪音为例,在一百米处,仍然可以听到81分贝的噪音(以上标准会因环境的差异有所不同,并非绝对值)。2.家电噪音:2.1家电噪音的危害[2](1)家电噪音对儿童身心健康危害大因儿童发育尚未成熟,各组织器官十分娇嫩和脆弱,不论是体内的胎儿还是刚出世的孩子,噪音均可损伤听觉器官,使听力减退或丧失。据统计,当今世界上有7000多万耳聋者,其中相当部分是由噪音所致。专家研究已经证明,家庭室内噪音是造成儿童聋哑的主要原因,若在85分贝以上噪音中生活,耳聋者可达5%。(2)家电噪音干扰休息和睡眠休息和睡眠是人们消除疲劳、恢复体力和维持健康的必要条件。但噪音使人不得安宁,难以休息和入睡。当人辗转不能入睡时,便会心态紧张,呼吸急促,脉搏跳动加剧,大脑兴奋不止,第二天就会感到疲倦,或四肢无力,从而影响到工作和学习,久而久之,就会得神经衰弱症,表现为失眠、耳鸣、疲劳。(3)家电噪音使工作效率降低研究发现,噪音超过85分贝,会使人感到心烦意乱,人们会感觉到吵闹,因而无法专心地工作,结果会导致工作效率降低。(4)家电噪音对视力有损害人们只知道噪音影响听力,其实噪音还影响视力。试验表明:当噪音强度达到90分贝时,人的视觉细胞敏感性下降,识别弱光反应时间延长;噪音达到95分贝时,有40%的人瞳孔放大,视模糊;而噪音达到115分贝时,多数人的眼球对光亮度的适应都有不同程度的减弱。所以长时间处于噪音环境中的人很容易发生眼疲劳、眼痛、眼花和视物流泪等眼损伤现象。同时,噪音还会使色觉、视野发生异常。调查发现噪音对红、蓝、白三色视野缩小80%。(5)强的噪音可以引起耳部的不适,如耳鸣、耳痛、听力损伤据测定,超过115分贝的噪音还会造成耳聋。据临床医学统计,若在80分贝以上噪音环境中生活,造成耳聋者可达50%。医学专家研究认为,家庭噪音是造成儿童聋哑的病因之一。(6)家电噪音还可以引起如神经系统功能紊乱、精神障碍、内分泌紊乱高噪音的工作环境,可使人出现头晕、头痛、失眠、多梦、全身乏力、记忆力减退以及恐惧、易怒、自卑甚至精神错乱。在日本,曾有过因为受不了火车噪音的剌激而精神错乱,最后自杀的例子。(7)家电噪音对女性生理机能的损害女性受噪音的威胁,还可以有月经不调、流产及早产、性机能紊乱等。专家们曾在7个地区经过为期3年的系统调查,结果发现噪音不仅能使女工患噪音聋,且对女工的月经和生育均有不良影响。另外可导致孕妇流产、早产,甚至可致畸胎。国外曾对某个地区的孕妇普遍发生流产和早产作了调查,结果发现她们居住在一个飞机场的周围,祸首正是那飞起降落的飞机所产生的巨大噪音。(8)家电噪音损害心血管噪音是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子,噪音会加速心脏衰老,增加心肌梗塞发病率。医学专家经人体和动物实验证明,长期接触噪音可使体内肾中腺分泌增加,从而使血压上升,在平均70分贝的噪音中长期生活的人,可使其心肌梗塞发病率增加30%左右,特别是夜间噪音会使发病率更高。调查发现,生活在高速公路旁的居民,心肌梗塞率增加了30%左右。调查1101名纺织女工,高血压发病率为72%,其中接触强度达100分贝噪音者,高血压发病率达15.2%。2.2家电噪音的控制家用电器给人们日常生活带来很大方便,但是,像噪音之类的副作用对人的危害也不小的,因此家电噪音不可忽视。我们在选购家电的过程中出了对其外观、能耗、性能作为参考的话,噪音也应该引起消费者的注意[3]。当我们这使用家电的时候一定要科学合理的使用,比如电视音量不要太大,一些噪音大的电器尽量不要同时使用,否则会加大噪音。各种电器之间也不应放置过近,距离越近噪音越大,各种家用电器最好距离我们休息和工作处1米以外。另外一些电器上的附件要紧固好,各种螺丝松动要及时拧紧,否则也会产生不必要的噪音[4]。另外,一些旧家电由于内部零件的老化,以及灰尘的影响,也会有很大的噪音,此类家电不仅费电,也会有一些安全隐患,还会有各种噪音问题等等,因此,过了使用年限的家电最好及时进行更换。3.室外噪音3.1室外噪音的来源室外噪音的主要来源是马路、交通上所带来的噪音,交通噪音的大小受下面几个因素影响[5]:(1)邻近公路车流量越高的,噪音越大。主干道上的肯定会比在小区市政路的噪得多。(2)邻近公路车速越高的,噪音越大。(3)重型车辆比例越高的,噪音越大,例如货柜车(集装箱车辆)。(4)公路路面质量越低的,噪音越大。同样的路面质量,有减速带的也会比没有减速带的吵。(5)离公路越近的,噪音越大。同一辆重型货车经过时,离公路10米位置的高5.5米的住宅(平面直线距离)衰减0.3分贝,30米衰减4分贝、50米衰减6分贝、100米衰减8.9分贝。(6)离公路同一距离,普通住宅楼层越高的,噪音越大。(目前没有上限数据,不排除到达一定高度就减弱的可能,但以现在一般高层为32层来说是如此。)认为住得高点就远离噪音的想法是错的。(7)有道路隔音屏障的,要比没有隔音屏障的轻。(8)有建筑体阻隔的要比没有的影响轻。要解决交通噪音,我们就要解决看汽车噪音究竟有几种,总的来说可以归纳为下面几种[6]:(1)汽车轮胎与地面摩擦的声音。这种声音基本上属于低音而且伴随着振动。这种情况尤其邻近的是混凝土的公路比柏油路的要严重。(2)汽车发动机、排气管、汽车传动系统的声音。马力越大、使用车限越长的车辆,这方面的噪音就越强。(3)汽车喇叭、风阻和刹车、减速带及承载物撞击引起的车辆振动的声音。3.2室外噪音的控制知道了噪音的主要来源和分类,就可以逐个解决:(1)对付噪音的最好办法就是窗户要严封,不管你是单层窗还是双层窗,密封是最主要的。木桶的承载量是由最短的木片决定的,而隔音效果是由最弱的一环决定的。从现在的技术水平来说,用塑钢窗来做为密封的手段是最有效的装修方案。对于已经采用铝合金的用户,应该确保铝合金的边框的密封条的完好。相对而言,铝合金窗的密封性要比塑钢窗差。(2)窗户密封解决了,下一步就是要使其更密封,毕竟隔音不是说密封了就行的,还得看密封性能。在塑钢窗中采用中空玻璃就是一个很有效的办法。因为最噪人的往往是高音部分,而高音是直线传播的,用玻璃可以使其大部分反射,中空玻璃则可以使其没有反射的部分消耗殒尽。(3)通过使用厚质窗帘来可消耗部分声音的能量,也是一种较简单的办法,当然并不是一件非常有效的办法。(4)对于振动摩擦这些中低音,我们可以采用地毯,织物甚至吸(隔)音棉等来减弱他们对室内的影响。在床脚加装胶垫也可以减轻一定的振动感。同时床垫采用棕榈垫也要比采用弹簧的席梦思好,当然,硬床板就更不用说了。(5)现在有一些房子采用轻质砖(空心砖)做外墙,这些材料密封性较差,如果你所处公路边对你影响很大的话,还可以在靠马路的墙上做一道木方(轻钢)加纸面石膏板内充吸(隔)音棉的夹层,然后再用墙纸之类的装饰表面(当然也可以采用普通的墙漆处理表面)。(6)当然,无论怎么做隔音,也不要忘了适当的通风,太封闭的环境对睡眠一样不健康。在面向噪音的一边要防噪,对于背对的一边也要适当地保持通风条件,当然适当地并不是要求你窗户洞开,因为噪音的东西都有一定的回响的,它可能会影响你后面的楼宇又传回所在的楼宇的[7]。结论:我认为在日常生活中,室内的噪音,即家电带来的噪音对于老百姓来说还是可以控制住的。但是室外噪音,即交通带来的噪音我们是无法控制的,只能通过政府来解决。我国的交通噪声污染极为严重,大客车、货车是主要来源,城市机动车剧增也无法控制,即使北京出台制度方案,也无法玩会当今的状况。但是,我们只有从控制汽车噪声源,合理会挂城市道路,加大宣传、治理和执法力度等方面进行综合治理,才能有较好的效果。控制汽车噪声源可以在汽车的消音问题上解决,比如政府可以做出对厂商的补贴,来促进汽车制造业的发展。老百姓可以在家中装修上来减少外部噪音的影响,同时也使自家的噪音向外传播的少。总而言之,噪声污染是个综合问题,需要各个阶层部门的合作治理,更加需要提高人民的素质,只有人们注意到的问题的影响,自觉的减少噪声的传播,才是最有效的治理手段。参考文献:[1]国家环保局编.中国环境保护21世纪建程.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5:87-88[2]田静,宋辉.我国家电噪声控制技术的发展.中国声学血会001年青年学术会议论文集,2001.1~5[3]刘惠玲.环境噪声控制.哈尔滨: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2002(10).[4]周新祥.噪声控制及应用实例.北京:海军出版社,1992(2).[5]张开冉,李国芳.城市道路交通噪声影响模糊评价.中国公路学报,2003,16(4):91-93[6]王素萍,白杰.城市道路交通噪声污染防治对策研究.噪声与震动控制,2003,23(1):26-27[7]任福田.交通工程学.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