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危机干预的方法郭霞我不能也不应该消灭我的压力,而仅可以教会自己去享受它。———汗斯.塞利心理危机干预的目标及原则工作目标危机是指各类创伤所引起的一种暂时失去应对能力和心理失衡的状态。心理危机干预是帮助处于危机的人弄清问题实质,应用较好的方法处理应激事件,重建信心,发挥自己的能力和潜力,恢复心理平衡并重新正常成长的过程。心理危机干预的主要目标:防止过激行为,促进交流,提供适当建议和帮助以缓解痛苦、应对现实难题,从而积极预防、及时控制和减缓因灾难造成心理危机而导致的社会危害。促进灾后心理健康重建,帮助个体适应新的生活模式,预防心理障碍的发生。维护社会稳定,保障公众心理健康。指导原则心理危机干预是整体救援工作的一部分,应与救援工作的展开整合在一起进行。以社会稳定为前提,不给整体救援工作增加负担,竭力减少次级伤害。综合应用心理危机干预技术,结合具体情况提供个性化帮助。保护被干预者的隐私。群体心理危机干预应遵循快速、准确、有效的原则,做到快速评估、及时干预、简捷有效。心理危机干预的对象突发灾难事件分类突发灾难事件可以分为公共危机事件和个人危机事件两大类。公共危机事件自然灾害:地震等地质灾害,洪涝灾害,台风、冰雪等气象灾害等。事故灾害:交通事故、安全生产事故、水电供应等城市公共服务设施安全事故、火灾、核辐射、环境污染等。公共卫生事件:传染病疫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食物安全和职业危害等严重影响公众健康和生命安全的事件。社会安全事件:危及公共安全的刑事案件、恐怖袭击事件、民族宗教事件、经济安全事件等。个人危机事件个人危机事件包括自杀、抢劫、性侵害、创业失败而破产、突然死亡、重大疾病等。群体受害者分级一级受害者指突发公共危机事件的直接受害者或死难者家属。二级受害者指现场目击者或幸存者。三级受害者指参与营救与救护的间接受害人员,主要有医生、护士、战士、警察等。四级受害者指突发公共危机事件区域的其他人员,如居民、记者、二级受害者家属等。五级受害者指通过媒体间接了解突发公共危机事件的人。心理危机的发展过程和结果心理危机的发展过程心理学研究发现,人们对危机的心理反应通常会经历四个不同阶段。首先是冲击期。这一阶段的心理反应发生在危机事件爆发当时或不久之后,人们会感到震惊、恐慌、不知所措。其次是防御期。这一阶段主要表现为人民想恢复心理上的平衡,控制焦虑和情绪紊乱,恢复受到损害的认识功能,但不知如何做,会出现对不平衡心理的否认或对其加以合理化等反应。再次是解决期。这一阶段人们积极采取各种方法接受现实,寻找各种资源努力设法解决问题,使焦虑减轻、自信增强、社会功能恢复。最后是成长期。这一阶段由于人们经历了危机而在心理上变得更加成熟,并获得了应对危机的技巧,但仍会有人消极地应对而出现种种心理不健康的行为。心理危机的结果心理危机是一种正常的生活经历,并非疾病或病理过程。每个人在人生的不同阶段都会经历这种危机。由于处理危机的方法不同,结果也就不同,一般会有四种结果。第一种是顺利渡过危机,并学会了处理危机的方法策略,提高了心理健康水平。第二种是渡过了危机但留下了心理创伤,影响今后的社会适应。第三种是承受不住强烈的刺激而出现一过性的自伤行为。第四种是未能渡过危机而出现严重的心理障碍。心理危机干预的个体访谈与辅导有研究显示,心理危机干预工作是否有效涉及以下五个方面的内容:安全感。持续的威胁常常促使被干预者的不良应激反应持续存在,导致日后发生PTSD。使被干预者平静下来。这往往是通过心理学教育,让他们懂得他们的反应其实是对异常事件的正常反应。自我效能。这可以通过被干预者对自己的思想、情绪和行为的管理得以实现。CBT(认知行为治疗)可以促进个体积极应对技能和自我帮助,这些都是维系和恢复自我效能的关键要素。与他人的联系。这包括获得社会性支持、与他人情绪上的连接、获得信息、在群体中找到自我身份等。这种与他人建立的联系对于群体性创伤后的恢复是至关重要的。希望。这里特别强调避免被干预者由无助感转变为无望感。认知行为治疗可以抵消负性想法,植入积极的、行为导向的期待而带来希望。1956年内分泌学和生物化学家塞利,把适应压力的过程分为三个阶段:警觉阶段:这一阶段里,许多身体系统被激活,最先是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接着是心血管系统、肺和肌肉骨骼系统。就像烟雾报警器在起火时会发出嗡嗡声一样,全身的感官都处于警戒状态,直到危险解除。肾上皮质扩张、淋巴系统增强、激素水平升高、对特定应激做出反应、肾上腺释放、伴随高水平的生理唤醒和消极影响、对压力强度增加的敏感性更高、疾病易感性增高。搏斗阶段:身体试图恢复平静状态,但由于知觉到威胁依然存在,没办法达到完全的体内平衡。相反,由于身体持续被激活,新陈代谢加快,肾上皮层收缩、淋巴结恢复原状、原有激素水平稳定、高度生理唤醒、自主神经系统的副交感神经起反作用、忍耐应激源对进一步衰弱效应的阻抗、对压力的敏感性提高。如果压力一直保持在一个高水平,激素耗尽,疲劳出现,久而久之一些器官负荷不了,继而进入第三阶段。衰竭阶段:当一个或多个器官承受不了过快新陈代谢的压力,无法正常工作时,淋巴结构增强—机能障碍、激素水平提高、适应性激素耗尽、就会导致衰竭,继而可能引起器官坏死,甚至整个有机体的死亡。在适应或应对压力时所经历的上述三个阶段,统称“一般适应症候群”。例如.来自五官的刺激信息输送到大脑(如,一声尖叫、烟味、毒气、听到一俩垃圾车经过门前等)。大脑对刺激信息进行解读,确认是否具有威胁。如果刺激被认为不是威胁,反应就到此结束(尖叫声是从电视里发出来的);如果刺激被认为是威胁,大脑便迅速激活神经和内分泌系统,为防御或逃跑做准备。身体保持激活、唤醒状态,直到威胁消失。一旦威胁离开,身体回复体内平衡,即一种生理上的平静状态。专业技术与操作建立安全关系在建立安全关系、实施心理危机干预之前,最需要做的就是帮助被干预者恢复安全感。例如在地震后,迅速将幸存者带到安全地带,给他们衣物、食品和饮料等,帮助他们通过各种渠道了解其亲人的信息,提供联络工具使他们能够与亲人通话,亲人的声音和问候会很快将其安抚,使他们平静下来。要建立安全的干预关系,干预者的自信和镇定极为重要。干预者的自信和镇定展示了其强有力的自我功能,并且传递出“灾难过去了,事态被控制住了,你现在安全了”这样的信息,这会给被干预者带来积极的正性影响,被干预者也会由此变得平静,即从干预者那里‘借’来了一部分自我功能以使当下虚弱的自我恢复“元气”。对于心理受伤严重的个体,如儿童,往往可以提供毛绒玩具来使其重新建立依恋关系,恢复安全感。毛绒玩具作为过渡性客体可以帮助儿童迅速渡过心理危机,但应注意,这种过渡性客体最终也需要通过真实的、安全的人际依恋来取代。情感表达对于遭遇受创伤的个体进行心理危机干预,一个重要的内容就是促进被干预者表达情感,帮助其浮现内在情感,这会有利于他的心理整合。被干预者在灾后往往会过多地表达闯入性的记忆画面,他可能会不停地描述所经历的场景,表面看来,他似乎有很好的表达,但是此时要特别留意在被干预者的表述中是否有个人体验和情感的流露与宣泄,纯粹叙事性的、没有融入情感的表达不是具有心理危机干预意义上的情感表达。当然,我们应当允许被干预者有不表达情感的愿望,尊重他们在是否表达情感上的选择。不是所有的被干预者都急于表达自己的情感,有些被干预者会表现得比较沉默或者谈论一些与情感根本不相干的话题,他们此时需要回避情感来暂时维系内心的平衡。如果强行让其谈论情感,可能会唤起被干预者强烈的焦虑和阻抗,使双方关系紧张。在被干预者心理脆弱的情况下,这样的施助关系很可能给被干预者带来二次创伤。倾听倾听是指干预者通过自己的语言和非语言行为向被干预者传达一个信息:“我正在很有兴趣地听着你的叙述,我能理解和接纳。”倾听的关键是全神贯注,同时给予被干预者最少的(心理或环境)干扰。倾听的前提是充当一个很好的陪伴者。在被干预者最孤独、最需要支持和倾诉的时候,一个很好的倾听者会极大地促进被干预者的情感表达,令其感受到心理的支持,改善他的孤独感和寂寞感等。干预者身体的倾听(非语言行为)Egen(1994)提出以下五个要素(简称SOLER)面向被干预者(Squarely)。并非正面对正面,可以有角度。面向被干预者主要是说明干预者的姿态,这种姿态让被干预者感受到干预者的投入,感受到干预者愿意并且正在对他关注。开放的身体姿势(Open)。身体姿势自然、适宜、开放,避免收缩、刻板、僵化等,这样就会营造出自然流露的开放氛围,让被干预者感受到被接纳。身体略前倾(Lean)。这是一种体现关切的交流手段,略前倾的身体语言传递出关注和投入,以及对被干预者的兴趣。保持良好的目光接触(Eye)。眼睛是心灵的窗户,可传达对被干预者的关切、温暖、支持与重视。与被干预者的目光接触宜自然,避免长久直视,因为这样会令被干预者感受到压力。干预者的目光可以在被干预者头面部自然移动,但不要偏离他的眼睛太远,更不要东张西望。身体放松(Relax)。身体放松会传递出心理的放松,这会令被干预者受益。干预者的放松与自信会感染他,有助于被干预者达到轻松的状态。干预者心理倾听倾听的方法干预者要用心去倾听。倾听过程不仅要用到自己的耳朵,还要用眼睛、用心灵去观察、去“听”。用耳朵去听被干预者的谈话内容和方式,用眼睛去捕捉被干预者的表情、姿态及其变化,发现与之相联系的心理意义。例如,一个被干预者在被干预的时候,总是不停地转移视线,如果有人走动,他的目光会立刻追随过去,这些非语言信息流露出他的紧张不安,而当干预者很关切地询问他现在是否感觉很紧张时,被干预者表达了自己的紧张感受,与此同时,被干预者开始变得平静一些,并愿意与干预者交谈。干预者不仅要听,还要参与,并有适当的反应。b.倾听时的注意事项------五忌忌轻视被干预者。不能认为对方是大惊小怪、无事生非,而抱有轻视、不耐烦的特度。忌干扰、转移被干预者的话题。不能不时地打断被干预者的叙述而转移话题,使被干预者无所适从。忌做道德或正误的评判。不要按照自己的标准或价值观,对被干预者的言行举止和价值观念发表评论。一名中学生因地震时一人独自跑出教室而深感内疚,此时干预者如果根据自己的观点告诉对方“没有关系的,别难过了,你跑出来没有错”,这反而可能使被干预者感到自己没有被理解。表面的劝说式教导此时是苍白无力的。忌急于下结论。仓促的结论往往与实际不符,导致被干预者对来自干预者的信任、关注和理解产生怀疑。忌倾听时东张西望,或看手表,或接听电话。要保证整个交谈与倾听过程的连贯性和投入性。共情共情是站在被干预者角度去体会和理解其感受的。共情意味着干预者尝试去理解被干预者的内心体验,并给予恰当的反馈,使被干预者感受到被理解以及情感上获得支持。要准确地表达共情,应注意以下几点:要从被干预者内心的参照系出发,设身处地体验他的内心世界。通过语言准确表达对被干预者内心体验的理解。只有表达出对被干预者的共情,共情才会有干预的效果。例如:“被干预者:“自从灾难发生后,我的确对女儿控制得多了,尽管她不太满意。”干预者:“看来你很担心女儿的安全,对她更多的控制会让你的担心少些。”被干预者:“是的,我很怕失去她,在控制她的时候我会觉得我在帮她做些什么。”干预者:“嗯,这会让你感到在保护女儿方面你是有所作为的。”也可以借助非语言行为,如目光、表情、姿态、动作变化等,表达对被干预者内心体验的理解。表达共情应适时、适度、因人而异。重视反馈信息,以此可以评估共情的准确性。共情使访谈走向深入,在这一过程中被干预者的深层情感有机会逐渐表达。但是,要注意干预者的自我保护。在面对遭遇创伤的被干预者时,不提倡干预者没有任何节制、没有任何界限地去努力体验被干预者在创伤情景下正在有的体验,否则干预者自己可能会遭受心理创伤,失去干预能力。5.尊重无条件的尊重是指对被干预者接纳、关注、爱护的态度,意思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