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词解释1.职业卫生主要以人群和作业环境为对象,旨在创造安全、卫生和高效的作业环境,提高职业生命质量,保护劳动者的健康,促进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职业医学以个体为主要对象,旨在对受到职业危害因素损害或存在潜在健康危险的个体进行早期检测、诊断、治疗和康复处理。2.职业性有害因素作用于人体的强度和时间未超出人体的代偿能力时,仅表现为亚临床的有害作用,当人体不能代偿时,导致功能性或器质性病理改变,出现相应临床症状,影响劳动能力,该类疾病统称职业病。一些既与工作有关,但又与职业病有区别的疾病称为工作有关疾病.具体有三层含义:①职业因素是该病发生和发展的诸多因素之一,但不是惟一的病因,一般也不是直接病因;②职业因素影响了健康,促使潜在的疾病显露或加重已有疾病的病情;③通过改善工作条件,可使所患疾到控制或缓解。在立法意义上,职业病有一定范围,即指各个国家根据其社会制度、经济条件和诊断技术水平,以法规形式规定的职业病,称之为法定职业病3.预防性职业卫生监督是依据职业卫生法律法规、卫生规章以及相关卫生标准,对用人单位新建、扩建、改建建设项目和技术改造、技术引进项目(统称建设项目)中可能产生的职业病危害因素,在项目设计、施工和投产前进行卫生监督,从而预防职业病危害因素在项目正式投产后,造成生产作业场所的污染和劳动者健康损害。经常性卫生监督是政府行政部门依据职业卫生法律法规、卫生规章及相关卫生标准,运用现代预防医学和其他相关学科的技术,对用人单位预防控制职业危害因素和对劳动者进行健康监护等情况所实施的监督检查行为4.最高容许浓度指工作地点化学物质一个工作日内任何时间均不得超过的浓度,目前仅用于小数急性毒性高或危害大的化学物。时间加权平均容许浓度指8小时工作班以及40小时工作周的时间加权平均容许浓度,长期反复接触该浓度(有害物质),几乎所有工人不会发生有害的健康效应;短时间接触容许浓度是在一个工作日的任何时间均不得超过的短时间接触限值(以15分钟TWA表示)。工人可以接触该水平的有害因素,但每天接触不得超过4次,前后两次接触至少要间隔60分钟,且不得超过当日的8小时时间加权平均阔限值。5.职业环境监测是对作业者作业环境进行有计划、系统的检测,分析作业环境中有毒有害因素的性质、强度及其在时间、空间的分布及消长规律.生物监测是指定期(有计划)、系统和连续地检测人体生物材料中毒物和(或)其代谢产物的含量或由其所致的生物易感或效应水平,并与参比值(标准)进行比较,以评价人体接触毒物的程度及可能的、潜在的健康影响。职业健康监护通过各种检查和分析,评价职业性有害因素对接触者影响及其程度,掌握职工健康状况,及时发现健康损害征象,以便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防止有害因素所致疾患的发生和发展。6.定点区域采样将采样仪固定在车间某一区域进行采样,常用于评价作业环境质量。由于采样系统固定,未考虑作业者的流动性,定点区域采样难以反映作业者的真实接触水平。7.接触评定是通过询问调查、环境监测、生物监测等方法,对接触职业性有害因素进行定性和定量评价。是作业环境评定的核心.8.生物监测是指定期(有计划)、系统和连续地检测人体生物材料中毒物和(或〉其代谢产物的含量或由其所致的生物易感或效应水平,并与参比值(标准)进行比较,以评价人体接触毒物的程度及可能的、潜在的健康影响。9.职业环境监督的测定率=(实测点数/应测点数)X100%尘毒浓度测定点超标倍数=(测定点实际浓度值/国家卫生标准浓度值)-1测定点合格率=(合格点数/实测点数)X100%二.简答题1.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的首要任务是识别、评价、预测和控制不良工作条件中存在的职业性有害因素,以防止其对职业人群健康的损害;其次,是对职业人群进行管理性的照顾,督促健康监护服务的实施;再者,进行健康监护服务,对职业性病损的受罹者进行早期检测、诊断和处理,促使其及早康复。但随着医学模式的多元化发展,人们逐步认识到,除传统的职业性有害因素外,社会心理因素、个人生活方式等,也可影响劳动者的健康及其职业生命质量。因此,广义的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还应考虑职业性因素与非职业性因素的联合作用,从而采取综合干预措施。2.第一级预防:从根本上杜绝或最大可能减少对职业性有害因素的接触。应采取综合性根本措施,如改变生产工艺过程,使劳动者的接触水平低于容许接触量或接触水平,对高危人群制定出就业禁忌证等。第二级预防:当由于经济、技术或管理原因,第一级预防未能完全达到要求,职业性有害因素开始损及职业者健康时,应尽早发现,采取补救措施;主要是早期检测,及时诊断、治疗,及早脱离职业有害因素,防止病损的进一步发展。第三级预防:对已发展成职业性疾患或工伤的患者,实施综合治疗,预防并发症,促进健康,延缓病程,延长寿命,提高生命质量。3.职业卫生安全与职业病防治工作包括:①职业卫生安全立法和执法:我国已颁布出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它最广泛的覆盖了我国从事职业活动的劳动者,充分体现出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方针,明确了用人单位、职业卫生服务机构和政府行政管理部门在职业病防治工作中的义务和责任及劳动者的权利。该法为全国的职业病防治工作奠定了法律依据。②职业卫生监督:卫生监督是依法管理的重要手段,按监督实施的阶段可分为预防性卫生监督和经常性卫生监督两大项。③职业卫生服务:根据WHO人人享有职业卫生的全球策略,国家有关卫生机构,必须为业和作业者提供良好的、合格的职业卫生服务。这包括作业环境监测、健康监护、危害控制咨询、健康促进,其中危害控制咨询是职业卫生服务的重要内容,它是环境监测、健康监护和采取治理措施间的重要环节。④职业流行病学调查:它是研究与职业有关的疾病在人群中发生、发展和分布的规律,制订预防和控制这类疾病的对策和措施。⑤职业卫生队伍的培训与建设:面对全球范围的技术革命知识更新浪潮,面对我国加入WHO后包括职业卫生安全在内的诸多方面与国际接轨和挑战,迫切需要从事职业卫生与职业病防治工作的专业人员加强培训,更新知识和观念,提高业务能力和管理水平,尤其积极吸纳具有高知识水平的公共卫生硕士,使我国的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的服务、管理研水平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4.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的主要任务之一是识别和判定职业性有害因素,其方法和依据有三个方面:(1)临床病例观察:指对病例或一系列发病集丛(cluster)进行观察,是分析和探索职业性有害因素的传统方法,它可以作为职业性有害因素识别和判定的起点和线索。(2)实验研究:包括动物实验和体外测试和体外测试系统〈器官水平、细胞水平、分子水平),是识别和判定职业性有害因素潜在的健康损害及其损害性质的有效手段,对于阐明致病机制具有非常关键的作用。但动物实验在模拟人接触有害因素时,难免存在种属易感性差异、寿命长短不同、样本数量不足、小剂量推导差异以及接触方式、环境差别等局限性,在利用其结果外推及人时应持慎重态度.(3)职业流行病学研究:以职业人群为研究对象,采用有关流行病学的理论和方法研究职业性有害因素及其对健康影响在人群、时间及空间的分布,分析接触与职业性损害的因果关系,对于识别和判定职业性有害因素可提供最有力的证据。此外,识别和筛查某一具体的职业环境中了解存在有害因素并搞清其作用特点,如按照《职业病防治法》的要求对用人单位申报的职业病危害项目进行审核、分类管理时,应从了解、掌握职业活动全过程着手,查明各种因素存在的形式和强度,广泛查阅、检索有关的资料和信息,综合分析后做出判断。5.职业环境监测工作属职业卫生工作中的评价范畴,要做好这样工作,必须要有预测、识别的基础。可以通过查阅生产工艺过程、检查原料使用清单,参考其他企业类似经验,现场查看及倾听作业者反映,结合化学物的毒性资料,初步确定检测对象。不同的作业环境,有毒有害的因素是完全不同的。对一个企业而言,并不是他们所使用的全部化学品、生产过程中的中间产物、生产的产品或废弃物都要监测。一些化学品属实际无毒,就无需过多探究其在作业环境中的确切浓度。在《职业病防治法》配套规章中,国家已经明确规定需要监测的各种因素。凡存在国家有关法规列出的必须监测项目的企业,应向卫生监督管理机构申报,并建立监测制度。对规章中未列出的项目,特别是一些化学物,如企业用量或产量较大,作业者接触人数又较多,且安全性资料并不完整的,企业应本着负责的态度,建立自检制度,以避免发生意外。6.(1)工作有毒物质测试点的选择原则①测试点应设在有代表性的劳动者接毒地点,尽可能靠近劳动者,但不影响劳动者的正常操作,且应避免生产过程中待测物质直接飞溅人收集器内。②选择的测试点必须包括空气中有毒物质浓度最高、劳动者接触时间最长大作业点,并以此作为重点测试点。③在测试点上设置的收集器应在劳动者的呼吸带水平,距地面1.5m。(2)工作场所测尘点选择原则①测尘点应设在有代表性的劳动者接尘地点。②测尘位置应选择在劳动者经常活动的范围内,且粉尘分布较均匀处的呼吸带,有气流影响时,一般应选择在作业地点的下风侧或回风侧,移动式产尘点的采样位置,应位于生产活动中有代表性的地点,或将采样器架设于移动设备上。(3)车间内噪声测试点选择原则①若车间内各处A声级差别不大〈小于3dB),则只需在车间内选择1--3个测点。②若车间内各处声级波动较大〈大于3dB),则需按声级大小,将车间分成若干区域,任意两个区域的声级差应大于或等于3dB,每个区域内的声级波动必须小于3dB,每个区域取1--3个测点,这些区域必须包括所有劳动者为观察或管理生产过程而经常工作、活动的地点和范围。③测量时,应将传声器放置在相当于操作人员的耳朵位置处。(4)微波辐射测试点的选择原则为测得有代表性的劳动者所受辐射强度,必须在各操作岗位分别予以测定,应以头部和胸部为代表;当操作中某些部位可能受更强辐射时,应予以加测,如工人需用眼镜观察波导口或天线向下腹部辐射时,应分别加测眼部或下腹部;当需要探索其主要辐射源,了解设备泄漏情况时,可紧靠设备测试,其所测值仅供防护时参考。(5)超高频辐射测试点的选择原则工作场所场强测量时,需分别测量操作点的头、胸、腹各部位;对设备泄漏场强测量时,可将仪器天线探头置于距设备50mm处测量,其所测得数值仅供防护时参考。7.(1)询问调查是接触评定的最常用手段,不仅可以为分析接触人群的特征提供依据,而且询问调查获得的有关健康效应的信息也是接触评定的重要依据,有时甚至是惟一可行的方法。询问调查的内容包括职业史、接触人群特征、接触方式、接触途径、接触时间等。(2)环境监视1)职业性有害因素的存在特点:工作场所中职业病有害因素的种类繁多且在同一环境中可同时存在多种有害因素;职业性有害因素的强度及其在时间、空间的分布随生产工艺过程、劳动过程及外界环境条件的变化而变动。另外,劳动组织和劳动制度的实际状况,如轮班制工作、工间休息等,也导致职业人群呈断续性、多变性接触。可见,工作场所中有害因素具有多样性、变动性、接触时间的间断性等特点。因此,必须深入现场详细了解、实际观察有害因素的种类、来源、存在的形式、形态和浓度〈或强度〉等,跟班观察并记录作业者的操作过程、活动范围、接触途径及接触时间等,以便分清主次、确定评定对象。2)确定监测对象和拟定监测方案:应在初步了解职业环境中存在哪些职业性有害因素的基础上,结合查阅有关文献资料和参照其他单位的经验确定监测的主要对象。重点参考以下4个方面的信息:①用人单位领导、生产工艺〈工程〉技术人员和从业劳动者的反映;②医务人员的临床观察,应特别注意出现临床表现与接触有害因素的时间顺序;③毒理学资料:通过查阅毒理学资料,了解毒性大小、毒作用特点等,以确定重点监测对象,对危害性较大的农药和某些重金属、有机化合物等,应重点监测;④流行病学调查资料:对以往调查表明存在接触水平一反应(或效应)关系的有害因素应特别重视。确定监测对象后则应着手建立监测体系,拟定监测方案,包括确定监测地点、监测时间、监测周期及监测记录表。由于工作场所还存在大量影响接触的因素,如建筑布局、自动化程度,操作方式、操作条件、工作条件、原材料变化、周围环境条件、工作的天数和季节、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