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论--思考题及答案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1.劳动价值论的核心内容是什么?商品二因素,即使用价值和价值,使用价值是商品的自然属性,具有不可比较性。价值是一般人类劳动的凝结,是商品的社会属性,它构成商品交换的基础。劳动具有二重性,即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它们是生产商品同一劳动的两个方面,不是两次劳动,也不是各自独立两种劳动。具体劳动是特定具体形式的劳动,创造不同质的使用价值;抽象劳动是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创造的是同质的价值。劳动二重性决定商品二因素。2.货币是怎样产生的?货币流通规律的内容。货币的本质是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体现了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经济关系。货币是长期商品交换发展的结果,是价值形式的完成形态。货币产生经历了简单、扩大、一般和货币价值形式发展阶段。简单的或偶然的价值形式:指某种商品价值是偶然地、简单地通过另一个商品的使用价值表现出来。扩大的价值形式指某种商品的价值形式通过一系列商品使用价值表现出来。扩大价值形式比简单价值形式更充分反映价值性质,扩大的相对价值形式只是由简单的相对价值表现的总和。一般的价值形式:是指一切商品价值通过一种商品使用价值表现出来。形式上看一般价值形式是扩大的价值形式的颠倒,但处于一般价值形式的商品已发生本质变化,它是作为社会价值的代表存在,但时间和地点不固定。货币形式:指一般等价物固定在黄金、白银上,商品的价值是通过金、银来表现。金银天然不是货币,但货币天然是金银,这是由金银本身的特点决定的。金银作为货币这种特殊商品,是价值的直接体现物,具有双重使用价值,一方面是自然性质决定的使用价值,另一方面是社会职能决定的使用价值。前两阶段属于买卖同一的直接交换;后两阶段属于以特殊商品为媒介的买卖分开交换。货币流通规律:流通中的货币需要量与待售商品价格总额成正比;与同一单位货币的流通速度成反比。流通中的货币需求量=待售商品价格总额/同一单位货币流通速度。3.为什么说劳动二重性是理解政治经济学的枢纽?(1)分析了抽象劳动是创造价值源泉,为劳动价值理论奠定了科学的基础(2)揭示了剩余价值源泉是工人剩余劳动创造,为阐明剩余价值来源提供了理论依据(3)说明了资本有机构成、资本再生产等理论,为其经济理论创造了前提条件。4.怎样理解“物的人格化和人格的物化的对立”?商品内在的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对立,私人劳动同时必须表现为直接社会劳动的对立,特殊的具体的劳动同时只是当作抽象的一般的劳动的对立,物的人格化和人格的物化的对立,——这种内在的矛盾在商品形态变化的对立中取得了发展的运动形式。因此,这些形式包含着危机的可能性,但仅仅是可能性。这种可能性要发展为现实,必须有整整一系列的关系,从简单商品流通的观点来看,这些关系还根本不存在。5.在新时期如何深化对劳动和劳动价值论的认识?(一)劳动二重性学说把劳动分成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两个方面。在《资本论》中,马克思认为劳动的二重性决定了商品的二重性,劳动是价值的实体,是创造价值的唯一源泉,从而创立了劳动价值论。劳动二重性学说第一次把生产商品的劳动区分为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两个方面。他把这种撇开了具体形式的一般的人类劳动称为抽象劳动。抽象劳动也形成商品价值,是劳动的社会属性,反应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二)劳动价值论指明人类的劳动是价值的唯一源泉。正是马克思创立了劳动二重性学说,才科学地回答了什么劳动创造价值的问题,才使劳动价值理论有了坚实的科学的基础。价值的实体是人类的抽象劳动,价值的唯一源泉是劳动--这是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的基本点所在。马克思认为,只要承认一切物质财富都必须经过人的劳动才形成,就必然会承认体现人与人之间经济关系的商品的价值,其唯一的源泉是人类的劳动。(三)资产阶级由于其阶级本质局限而无法理解劳动二重性和劳动价值论。6.马克思劳动价值论与西方经济效用价值论的区别。本质区别在于马克思是唯物主义者,他认为商品的价值在于再生产这种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由现实存在的物质决定的,而效用价值论认为商品价值是由他的效用决定的,这是表象的看,实际上,决定他这么说的是因为他们是唯心主义者,认为人的意愿决定一切,所以两种理论对立存在,这是我认为的本质区别,即指导两种人研究问题的价值观不同导致的1.如何理解资本总公式的矛盾?解决资本总公式的矛盾的条件是什么?资本总公式:G-----W----G’,其中:G’=G+ΔG总公式的矛盾:价值增殖与等价交换的矛盾,剩余价值不能在流通中产生,但也不能离开流通领域。要在流通领域的等价交换原则基础上实现价值增殖是不行的,但是它又离不开流通领域。(1)剩余价值不能从流通中产生:等价交换不能产生剩余价值--------物物交换不能产生;货币为媒介的交换不能产生剩余价值;商品流通中商品形式的变化不能产生剩余价值。(2)剩余价值不能离开流通产生:只能在流通中才能使价值实现;在流通中购买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流通中销售产品。离开流通,货币不能增殖,货币不能变为资本,剩余价值无从产生。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2.为什么说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关键?(1)资本是能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货币不是生来就是资本的,只有当它能带来剩余价值时才成为资本。(2)流通中的等价交换和不等价交换都不能产生剩余价值。(3)剩余价值之所以能产生,是因为资本家在流通中买到了一种特殊的商品,这种商品不仅能创造自身价值,而且能够创造超过自身价值以上的一部分价值。(4)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劳动力是商品,它和其他商品一样也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劳动力商品的价值,是由生产和再生产劳动力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所决定的。劳动力商品的价值包括三部分生活资料的价值:①维持劳动者自身生存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用以再生产他的劳动力;②劳动力繁衍后代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用以延续劳动力的供给;③劳动者接受教育和训练所支出的费用,用以培训适合资本主义再生产需要的劳动力。劳动力商品的价值决定还受历史和道德因素的影响。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的特殊性在于它是价值的源泉,它不仅能创造出自身价值,而且还能创造出比自身价值更大的价值—―剩余价值。资本家的货币只要和劳动力进行交换,就能够使其带来剩余价值。所以,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1.如何理解“劳动力的价值规定包含一个历史和道德的因素”?按照马克思主义的理解,劳动力的价值由维持劳动者自身生存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劳动者繁殖后代所需要的生活资料的价值,以及劳动者接受教育训练所支出的费用等三个部分构成。劳动力的价值构成中,还包括一个历史的和道德的因素。原因是: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条件下,“雇用工人靠自己的劳动所占有的东西只能够勉强维持他们的生命的再生产”。这是马克思的理论。但实际上,在现当代,工人得到的酬劳要比这样计算出来的价值高。这其中就包含了历史和道德的因素:由于供求关系和劳动力在经济资源中作用和地位的变化,再加上一些社会、心理因素的影响,发达国家工人的实际工资一般都会高于劳动力价值的最低水平,有些国家甚至高出很多。结论:一,马克思关于劳动力商品价值由三个部分构成的理论,指的是劳动力商品价值的最低构成,这一最低构成是特殊的历史条件的产物,在资本主义的发展初期具有客观必然性。由于历史条件的变化,现实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工人工资都大大超过了这一最低构成的水平,但是这并不能证明马克思关于劳动力商品价值最低构成的理论是错误的。既然是最低的,就是可以超过的,超过了最低并不能证明最低不存在;既然是最低,就肯定不是最普遍的情况,最低只能是一种特殊的存在状态。如果劳动力商品价值的最低构成成了一种普遍的和永恒不变的状态,我们反而要怀疑这个理论的正确性。二,就是在劳动力商品价值最低构成中也包含一个历史的和道德的因素。在不同国家和不同的历史时期,甚至同一个国家的不同地区、不同的行业和不同的企业这一最低构成的水平也是不一样的。1、利润的含义,它与剩余价值什么关系?利润是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或现象形态,它表现为商品价值超过成本价格的余额。即资本家销售商品后所得的价格总额超过其预付资本量的余额。利润实际上来源于资本家用可变资本购买的劳动力在生产过程中所创造的剩余价值,也就是雇佣劳动者的剩余劳动所创造的剩余价值,即可变资本的增殖额。但却在现象上表现为资本家全部预付资本所带来的增加额。剩余价值是利润的本质,利润是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掩盖了剩余价值的真正来源。2、利润如何会转化为平均利润?由于不同生产部门的资本有机构成和资本周转速度不同,在剩余价值率大致相同的情况下,各部门利润率的水平就有高有低。这显然违背了资本本性的内在要求,即等量资本获得等量利润的要求。利润率低的资本家自然不会甘心,这必然引起各个部门之间的激烈竞争。平均利润的形成是部门之间竞争的结果。不同产业部门的资本为争夺更有利的投资场所,将其资本从利润率低的部门向利润率高的部门的转移,也表现为新增资本向利润率较高部门的投入。资本在各部门之间的自由转移和投入,引起各部门商品的供求关系以及价格的变动,结果使各部门不同的利润率转化成全社会一般的利润率,即平均利润率,利润也因此向平均利润转化。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是不同生产部门之间资本竞争的结果。当某个部门利润高时,必然引起大量后续资本投入,导致产品供大于求,价格下跌,利润降低;某个部门利润低时,资本家必然不愿意投入资本,导致产品供不应求,价格上涨,利润上升。两者作用的结果,就是各生产部门利润平均化,即形成平均利润,利润与该部门投入预付资本成正比。3、生产价格理论的意义?生产价格=成本价格+平均利润马克思关于平均利润和生产价格的学说,不仅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而且也具有重大的革命意义。(1)平均利润和生产价格学说的理论意义。平均利润和生产价格学说发展了劳动价值论,解决了政治经济学理论上的一个重大难题,即价值规律同等量资本获得等量利润在形式上的矛盾。马克思阐明了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并没有违背价值规律,相反,它是以价值为基础形成的。这就解决了从价值和剩余价值这些本质范畴上升到平均利润和生产价格这些更具体、更接近资本主义经济外部表现出来的范畴时遇到的难题,使劳动价值理论和剩余价值理论得到进一步的论证和深化。(2)平均利润和生产价格学说的革命意义。平均利润和生产价格是资本主义发展到一定高度时,必然产生的现象。马克思关于平均利润的理论,一方面揭示了各个资本家集团在基本利益上的一致性和特殊性。另一方面,更为重要的是,它揭露了整个资产阶级对整个无产阶级的剥削关系,阐明了这两个阶级之间整体上的利益对抗性。平均利润形成后,每个部门的资本家获得的利润多少,不仅取决于对本企业,本部门的工人的剥削程度,而且还取决于对整个工人阶级的剥削程度。工人不仅受直接雇佣他们的个别资本家的剥削,而且受整个资产阶级的剥削。因此,无产阶级要取得解放,不能只限于少数人反对个别资本家,而是要形成阶级力量去反对整个资产阶级,推翻资本主义制度。1、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周转有什么特点?(1)固定资本独特的周转特点:①固定资本转化为货币是逐步进行的,并且是和作为它的价值承担者的商品再转化为货币同时进行的。②固定资本周转一次的时间是由劳动资料已经损耗掉,必须用同一种新的物质替换的时间决定的,周转时间较长。③固定资本在实物更新之前,它的价值先以货币准备金的形式逐渐积累起来。(2)流动资本的周转特点:①“这个价值全部加入产品,因此通过产品的出售又全部从流通中还回,并且能够重新预付”;②流动资本是在较短的时间内更新的;③“它们不仅在它们的价值上,而且在它们的物质形式上,不断地完成形态变化的全部循环,它们不断地由商品再转化为同种商品的生产要素。2、预付资本的周转速度对剩余价值生产的影响。预付资本的总周转速度=(固定资本年周转额+流动资本年周转额)/预付资本总额资本周转速度的快慢,对剩余价值生产具有重要影响。①影响年剩余价值量。预付资本周转速度的加快,一般来说其中的预付可变资本周转速度也加快,也就是一年中实际发挥作用的可变资本越多,而剩余价值是由发挥作用的可变资本产生的,这样,以年来计算的剩余价值的数量即年剩余价值量就会增加。②

1 / 6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