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族理论新编》课程演讲姓名:毕玉花学号:P122114856专业:2012级动物科学走进多彩彝区第一部分:彝族简介1、彝族的起源2、文化积淀第二部分:撒尼人文风情1、服饰2、节庆第一部分:彝族简介1、彝族的起源彝族,原称“夷族”,其名源于汉史记载中的“西南夷”(西南少数民族的统称),新中国成立后改名为彝族。彝族是中国第六大少数民族,约有871.4393万。主要聚居在中国云南、四川、贵州三省,其余散居于中国其他省份及中国境外。北自四川大渡河,南至云南南部边境,东自乌江,西达澜沧江。其中最集中的是大小凉山、乌蒙山、无量山、哀牢山地区。呈现出大分散,小集中的分布特点。他称有黑彝、白彝、红彝、彝家、甘彝、罗武、花腰、撒尼、撒梅、阿西、阿哲、山苏、车苏等40多种称谓。彝族支系繁多自称有诺苏纳苏、聂苏罗武、倮倮、撒尼尼泼、阿哲、勒苏等30多种。彝族历程•彝族的族源:土著说、氐羌说、北来说、东来说、西来说、南来说等。•氐羌说:彝族以土著人为基础,融合南迁的古氐羌人,经过长期发展而形成的民族。•藏缅语民族文化群走廊:专家认为古羌人从西北迁往西南大约从4000至5000年开始。与彝族有关的古羌人从西北路经四川南部再进入云贵高原。(前1046-前771)西周末年蜀洪时期(笃慕):出现“六祖分支”(前221-公元25)秦汉时期(汉文史籍“西南夷”)(25-618)东汉至隋朝:彝族部落的不断发展。东汉至魏晋时期,昆明部落已基本完成从原始部落向奴隶占有制度的过渡。(618-907)唐:约公元7到9世纪,以彝族为主在中国西南建立了南诏政权,先后二百年,基本与唐王朝想始终。(1368-1911)明清:中央在彝区实行改土归流,推行土司政治制度。六祖分支彝族祖先—阿普笃慕长子武部(慕雅切)和二子乍部(慕雅考)居于云南三子糯部(慕雅热)和四子恒部(慕雅卧)迁徙于四川五子布部(慕克克)和六子默部(慕齐齐)迁徙于贵州语言文化:彝族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彝语属于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医药:望诊:看五官、舌头、手掌和手指等闻诊:主要听喘气声音和方法(有肺病者,喘气快,说明病重)问诊:病状、感觉、睡眠、排泄等切诊:根据脉搏跳动率,判断病情所在“摸”法:如手摸下腹,有发硬感,是患伤寒、结肠之类病;摸后轻拍肚腹上部,有发胀感,则有食物中毒云南白药就是清代彝族医生曲焕章创制的2、彝族文化积淀古奥的天文历法•彝族观测天象的方法:①观测日出、日落地平线方位,以某山梁或山垭口为固定观测的自然标志。②观测日落地平线的投影,以竿立于西墙测日落的竿影投在墙上的处所,做出记号,记下观测日期。③观测月亮与星座相合的情景,以月亮进入天蝎座和进入金牛猎户座,作为标志点,对恒星月有精确的记录。④观测北斗星斗柄指向与季节的关系,如斗柄指东,春天到。⑤观测月亮的位相,如在初八时,月亮上弦,弦平直,此月为大月,若弦稍有凸起,则此月为小月。彝族历史上的三种历法:①十八月历(最早):一个月20天,一年18个月,另加5天祭祀日,全年365天。无闰月、小月之分。②十月历:一年10个月,每个月36天,再加5~6天的过年日。③十二兽历法:纪年、纪月、纪日纪时第二部分:撒尼族人文风情一部《阿诗玛》电影,一首《阿诗玛》长诗,一曲撒尼民歌《远方的客人请您留下来》,让我们不禁想起阿诗玛的故乡——石林!在小石林内,有一泓湖水碧波粼粼,湖畔屹立着一座独立的石峰,每天都吸引了无数的游客前来观赏、留影。瞧,那颀长高挑的身段,风姿绰约的动人体态,还有那包头衫,身后的背篓,多么像一位彝族撤尼少女啊!这就是著名的阿诗玛石峰。她还有一个动人的传说故事呢。从前在阿着底地方,贫苦的格路日明家生了美丽的姑娘,爹妈希望女儿像金子一样珍贵闪光,给她取名叫“阿诗玛”,也就是金子的意思。阿诗玛渐渐长大了,漂亮得像一朵艳丽的美伊花。她能歌善舞,许多小伙子都喜欢她。她爱上了和她青梅竹马,两小无猜,相亲相爱的孤儿阿黑,立誓非他不嫁。《阿诗玛》的故事阿诗玛能歌善舞,许多小伙子都喜欢她。她爱上了和她青梅竹马,两小无猜,相亲相爱的孤儿阿黑,立誓非他不嫁。一年的火把节,她和聪明勇敢的阿黑订了亲。财主热布巴拉的儿子阿支也看上了美丽的阿诗玛,便请媒人去说亲,但不管怎样威胁利诱,都无济于事。热布巴拉家乘阿黑到远方放羊之机,派人抢走了阿诗玛并强迫她与阿支成亲,阿诗玛誓死不从,被鞭打后关进了黑牢。阿黑闻讯,日夜兼程赶来救阿诗玛,他和阿支比赛对歌、砍树、接树、撤种,全都赢了阿支。热布巴拉恼羞成怒,指使家丁放出三只猛虎扑向阿黑,被阿黑三箭射死了,并救出了阿诗玛。狠毒的热布巴拉父子不肯罢休,勾结崖神,乘阿诗玛和阿黑过河时,放洪水卷走了阿诗玛。十二崖子的应山歌姑娘,救出并使阿诗玛变成了石峰,变成了回声神。从此,你怎样喊她,她就怎样回答你。她的声音,她的影子永远留在了人间。“石林”,著名的世界自然遗产,位于中国西南边陲云南省的石林彝族自治县内,是世界唯一位于亚热带高原的喀斯特地质地貌奇观,迄今已有2.7亿年历史。在这片自然遗产的怀抱中,流传着以“阿诗玛”为代表的彝族撒尼文化,其中,《阿诗玛》口传叙事长诗、石林彝族撒尼大三弦、撒尼刺绣这三项,由于极具代表性和流传有序,先后被列为国家级物质文化遗产。在云南省昆明市石林县居住着这样一个民族,他们热情似火他们勤劳勇敢,每一位姑娘都称为阿诗玛,每一个小伙子都称为阿黑哥!1、服饰与织麻、刺绣麻布各地彝区常见的布料,云南撒尼彝区的麻多为人工种植。从剥麻匹到纺织过程有许多繁杂的工序。撒尼彝区的织布架一般都是固定于正堂屋的一侧,织布时用作织机,平时当作挂衣物支架。撒尼彝区织布动力为脚踏板,踏一脚穿一次梭,拉一次织布板。多为白线,加一两股红线或黑线作装饰,布的幅面约一尺宽,长度则不限。石林撒尼人传统服饰具有自己的特色,是历代撒尼人在长期的改造自然和社会历史实践中行成的,它既有历史传承性,又随着社会和时代发展而不断演变。服饰是一个民族最直观的文化现象之一,它直接表现了这个民族的历史、文化、生产、生活等方面的信息。每个民族都有属于自己的民族服饰。撒尼人的服饰,不同年龄阶段有各自的特点。撒尼男子是用麻布缝制的对襟式无袖短褂,绣以图案式花纹,缀以蓝色或其它色布的衣边,穿着在身,显得大方、朴素、健美。女子的服饰比男子较复杂,总共有五件,衣服、披风、围腰、裤子和包头。包头的最里面一层为类似于网状的圆形头套,头套的顶部不封死,宽度到额头,一般用麻或棉线编织而成,头套的作用主要是网住头发。头套的外面是一块撑架。在包头的左右两端插有两个竖立的布制三角,三角上刺绣有花纹。这对三角是撒尼女子婚否的标志。未婚女子的这对三角是竖立的,结婚后要把这对三角平放在包头头顶。包头的最外边是一层用彩色布拼缝而成,而且上缘和下缘都装饰有银泡,婚后只用黑红两色,不再装饰银泡。包头撒尼女子头上戴五彩花帽,顶端与双耳垂直的地方,插有一对三角形绣花的角,当姑娘有了心爱的人,就会把它们取下来,作为信物送给他。帽檐上下两端用银泡、白珠或贝壳来装饰。用数串小珠串系于双耳边,一直垂到胸前,走起路来叮珰作响,吸引人们的视线。撒尼女子习惯在后背腰部背一片背扇,背扇形状为矩形,矩形长边约五十厘米左右,短边约为四十厘米。在矩形长边的一侧缝有两条带子以作系扎之用,带子的末端裁制成如三角形一角的尖头样式,带子正反两面都刺绣有精美的花纹。背扇撒尼女子上衣为右开襟高领长衫,领口和袖口用彩色花布或精美的刺绣的镶边。其上有刺绣和花边装饰。柚子平直,袖口较为宽大,在袖子上有较宽的各色布条边镶嵌。上衣的长度到达膝盖处。裤子也是跟着衣服搭配与之相匹配的颜色、图案。衣服女子服饰还有一种围腰,大小与背扇相仿。原先的围腰形状也为矩形,但现在大多已经改成三角形或是扇形,在三角形的短边接缝有两条带子,带子末端也裁制成三角形一角的尖头状,装饰有刺绣花纹。围腰围时把三角置于身前,带子系住腰,并在身后打结,绣有图案的带子垂以身后。围腰老年人的服装花色比较简单,大部分颜色也较暗。而裤子最特别的地方在于较短,裤脚宽大。年轻人的服饰颜色较鲜亮,花纹图案多且精美,样式较多,根据个人的喜好,可以定制各种不同风格的款式。男子服饰男子是用麻布制的对襟式无袖短褂,绣以图案式花纹,缀以蓝色或其它色布的衣边,穿着在身,显得大方、朴素、健美。男子上衣有对襟的长袖外套麻布短袖褂子和麻布坎肩三种。但现在基本上以已全部变为麻布坎肩款式。麻布坎肩襟边有蓝色布条缘边装饰,有刺绣花纹,扣子为疙瘩扣,左右各有一个贴袋,右上侧有一个小贴袋。在领窝、袖窿和底边上有蓝色的边缘,肩部缝合处也有一些红的或黑色的细线作为装饰。男性一般没有特定的裤子,只要是黑色就可以搭配穿。2、节庆•火把节(东方狂欢节)很久以前,天王恩泽古兹不愿让彝族人过上好日子,派十大力士来到彝山,把所有的庄稼都糟蹋了。彝族人民满腔怒火,从人群中走出一个名叫色聪的小伙,跟大力士斗个高低。十大力士失败了,天王恼羞成怒,就撒下一把香灰粉,霎时间变成了数不清的害虫,像一片乌云遮住太阳那样纷纷落到彝山为害庄稼。眼看一年的辛苦就要落空了,彝族人民就一人举起一把火,把所有的害虫一烧而光,夺得了大丰收。从此,每年农历六月二十四这天,就成了彝族人民点火把除恶灭害、盛情丰收的传统节日。过去,撒尼人的火把节都必须杀一头黄牛来过节,白天与相邻的两三个村聚一起,举行摔跤、斗牛等活动。晚上每户由家长为全家人招魂,每人还必须一个吃一个鸡蛋,吃了鸡蛋表明灵魂已附到身上。吃过煮熟的新鲜花生、毛豆类食品后年轻人相约举着火把到山头上打“火把战”。结束后到水塘里痛痛快快地洗个澡,据说火把之夜洗个澡,能保一年的平安。火把节的传说一般在节日或是在举办各种活动时,如彝族的火把节,斗牛活动,撒尼姑娘小伙们就穿起属于自己的民族衣服,跳起大三弦(撒尼人民最喜爱的舞蹈)。每逢过石林火把节,随处可见人们在跳舞,在歌唱、在斗牛、在摔跤、在举着火把等。跳跃的民族—大三弦欢快奔放的“石林彝族撒尼大三弦”舞蹈,是人们表现生产、生活中的欢乐情绪的自娱自乐的集体舞蹈,在彝族撒尼族(撒尼族世代居住于石林,是彝族的一个支系)中广为流传。有人说,大三弦是撒尼人的魂,只要大三弦激昂的旋律响起来,不论男女老幼,撒尼人都会跳起这种简单又热烈的舞蹈。摔跤之乡撒尼和阿细彝区比较喜欢摔跤,这些地方被人们誉为“摔跤之乡”,由于有广泛的民间基础,这些地方摔跤技术高超,有不少人是省队和国家摔跤对队员,代表国家队参加奥运会。这个地方的摔跤是典型的自由式,比赛不分级别,不限时间,交手时只穿短裤,赤膊上阵,两名选手进场,先友好地拥抱,相互致意,并做出望对方高举轻放、手下留情的动作。裁判一声令下,双方便相扑角力,运用抓腰带、搂要、抱腿、过背、夹肩摔、缠腿等动作,最后把对方摔倒,双肩着地为胜。裁判常比选手更为活跃,每判定一回合,便在地上打个滚,形象地向观众交代胜负,然后再扶起双方继续比赛,三战两胜后,败战者自动离场,另上一人与胜者继续较量,直至再无对手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