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足的健康指导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定义:糖尿病足是指糖尿病患者合并神经病变及各种不同程度末梢血管病变而导致下肢感染、溃疡形成和(或)深部组织的破坏。在临床上,由于糖尿病患者由于长期受到高血糖的影响,下肢血管硬化、血管壁增厚、弹性下降,血管容易形成血栓,并集结成斑块,而造成下肢血管闭塞、支端神经损伤,从而造成下肢组织病变。一、糖尿病足病的分级是评估患者预后的重要方法,最为常用的是Wagner分级0级:皮肤无开放性病灶,表现为肢端供血不足,颜色发绀或苍白,肢端发凉、麻木、感觉迟钝或丧失,肢端刺痛或灼痛,常伴有足趾或足的畸形等。1级:肢端皮肤有开放性病灶,如水疱、血疱、鸡眼或胼胝,冻伤或烫伤及其他皮肤损伤所引起的浅表溃疡,但病灶尚未波及深部组织。2级:感染病灶已侵犯深部肌肉组织,常有轻度蜂窝组织炎、多发性脓灶及窦道形成,或感染沿肌间隙扩大,造成足底、足背贯通性溃疡或坏疽,脓性分泌物较多,足或指趾皮肤灶性干性坏疽,但肌腱韧带尚无破坏。3级:肌腱韧带组织破坏,蜂窝组织炎融合形成大脓腔、脓性分泌物及坏死组织增多,足或少数足趾干性坏疽。但骨质破坏尚不明显。4级:严重感染已造成骨质破坏、骨髓炎、骨关节破坏或已形成假关节、部分足趾或部分手足发生湿性或干性严重坏疽或坏死。5级:足的大部或全部感染或缺血.导致严重的湿性或干性坏疽.肢端变黑,常波及踝关节及小腿。二、糖尿病足的危险因素(1)糖尿病病程超过10年;(2)年老,独居者,长期血糖控制差、吸烟者;(3)穿不合适的鞋、足的卫生保健差;(4)足溃疡的既往史;(5)神经病变的症状(足的麻木、触觉、痛觉减退或消失)和(或)缺血性血管病变(运动引起的腓肠肌疼痛或发凉);(6)神经病的体征(足发热、皮肤不出汗、肌肉萎缩、鹰爪样趾、压力点的皮肤增厚)和(或)周围血管病变的体征(足发凉、皮肤发亮变薄、脉搏消失和皮下组织萎缩);(7)糖尿病的其他慢性并发症(严重肾功能衰竭或肾移植、明显的视网膜病变);(8)神经和(或)血管病变并不严重而存在严重的足畸形;(9)胼胝,指甲及足部皮肤病变。(10)糖尿病知识缺乏而不能进行足保护者。三、糖尿病足的健康指导1.养成良好的足部卫生习惯(1)每日用温水或柔和的香皂洗足,保持足的清洁。(2)洗脚前用手试测水温(将手背放至水中,皮肤耐受为宜),绝对不能用热水泡足而造成烫伤,避免皮肤破损。(3)足洗净后,用干毛巾轻轻擦干,包括足趾缝间,切勿用粗布用力摩擦而造成皮肤擦伤。(4)为使皮肤不发生皲裂,可涂抹护肤油、膏、霜,但不要涂抹于趾缝间。(5)足汗多时不宜用爽身粉吸水,以防毛孔堵塞而感染。不宜穿着不透风的尼龙涤纶袜,宜穿棉纱袜或羊毛袜。(6)每天要检查足跟、足底、趾缝,有无溃破、裂口、擦伤和水疱等,如果发现足部病变应及时求医,妥善处理,切不可等闲视之,贻误了治疗时机。(7)鸡眼、胼胝不能自行剪割,也不能用化学制剂腐蚀,应由医生处理。(8)冬天不要在炉边暖脚,不能用热水袋或电热毯取暖,防止皮肤不被觉察地被烫伤;夏天不能赤脚走路,糖尿病人足部感觉比较迟钝,足部受伤后,一是不易察觉,二是伤口不易愈合。另外,夏天出汗多,皮肤潮湿,容易造成霉菌、细菌感染,伤口更难愈合。2.进行适当的运动锻炼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每日应进行30~60min下肢运动,包括:①提脚跟:将脚跟提起、放下,重复20次;②抬脚尖:将脚尖抬起、弯下,重复20次;③坐椅运动:双臂交叉胸前,将坐下、起立动作重复10次;④足部没有破损,每天晚饭后散步30min,促进足部血液循环,运动时以不感觉足部疼痛为宜,尽可能定时、定量,应量力而行并持之以恒。3.选择穿合适的鞋袜脚是人身体的重要组成部分,日常行动时刻都离不开一双健康的脚,保护双脚要像保护眼睛一样,糖尿病足是冬季最多见的糖尿病并发症,就必须从护脚做起,要穿松、宽、软的布鞋或透气的皮鞋,保持鞋的干燥,可同时几双鞋轮换着穿。软皮皮鞋、运动鞋是最理想的鞋子,鞋型宜选择方头,要保证鞋较足略宽、透气且有一定的抗击外力的作用,不要穿高跟、尖头、硬皮及塑料鞋,也不要赤脚穿鞋;袜子应选择棉质、羊毛等制成的袜子,既吸汗又透气,袜子不要太大,不要穿有松紧带的袜子,每日换洗,不要穿有补丁或破口的袜子,以防脚的压力不均,影响血循环,穿鞋前,应检查鞋里是否存在粗糙的接缝或异物。4.积极预防足部外伤和感染由于糖尿病患者合并周围神经病变,容易感觉缺失,所以足部更容易受到外部损伤。因此,糖尿病患者在生活中应注意细节,减少受伤和感染的危险因素是预防足溃疡发生的根本措施,应从日常生活中每一件与脚有关的事情做起,包括洗脚水的合适温度、沐浴露的选择到穿鞋、走路等均应加以注意,细心护理足部皮肤,防止干燥、开裂,保持清洁。修剪趾甲不可过短,以免损伤皮肤。在每天洗完脚后可按足背、足底及足趾顺序进行检查,检查这些部位是否水泡、伤口、颜色青紫、皮肤干裂或苍白等情况。如果看不清足底,可以照镜子来检查。触摸足部动脉搏动情况,检查有无皮温增高或感觉异常等,如有伤口,应及时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