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交换系统在电子设备热设计中的应用研究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武汉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热交换系统在电子设备热设计中的应用研究姓名:邓时秋申请学位级别:硕士专业: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指导教师:杨明忠20061101热交换系统在电子设备热设计中的应用研究作者:邓时秋学位授予单位:武汉理工大学参考文献(42条)1.宋洪涛.宾鸿赞热仿真技术在电子设备结构设计中的作用[期刊论文]-应用科技2001(8)2.张兴旺计算机设备的热设计[期刊论文]-电子工艺技术2001(1)3.齐永强.何雅玲.张伟.郭进军电子设备热设计的初步研究[期刊论文]-现代电子技术2003(1)4.ZhaoHongTheintroduceofFlotherm20055.张朝晖.范群波Ansys热分析教程与实例解析20056.林青安Pro/Engineering2001教程20017.方志强.付桂翠.高泽溪电子设备热分析软件应用研究[期刊论文]-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2003(8)8.Flothermintroduction20059.余建祖电子设备热设计及分析技术200010.StenvenWang.王美发Lairdtechnologystudycenterinchina200511.杨世铭.陶文铨传热学198912.姚仲鹏.王瑞君传热学200313.苏铭得.黄素逸计算流体力学基础199714.余建组换热器原理与设计200615.ShapRKCompactHeatExchangerDesignProcedures-HeatExchangerDesign:Rating,Sizing,andOptimization198116.WeitingAKEmpericalCorrelationsforHeatTransferandFlowFrictionCharacleristicsofRectangularOffsetFinPlate-FinHeatExchangers197517.朱聘冠换热器原理与计算198718.丘树林.钱滨江换热器199019.张祉佑.石秉三制冷及低温技术198120.徐灏.周土昌.蔡春源机械设计手册199121.徐灏.周土昌.蔡春源机械设计手册199122.高红霞.余建组油空气换热器板翅式结构的一种设计方法2001(zk)23.钱颂文换热器手册200224.吴业正小型制冷装置设计指导199825.胡志勇当今电子设备冷却技术的发展趋势[期刊论文]-电子机械工程1999(1)26.旷建军.林周布.张文雄.陈为电力电子器件强制风冷用新型散热器的研究2002(02)27.郭欣茹.张亚峰电子设备机箱的强风冷设计2004(03)28.蔡一平.丁龙兴.武君胜电子设备计算机辅助热分析199729.钱俊锋.章云峰.郑荣良.张荣标基于热分析的电子元器件可靠性探讨200530.宋洪涛.宾鸿赞热仿真技术在电子设备结构设计中的作用[期刊论文]-应用科技2001(8)31.云和明.李真.陈宝明微小空间电子器件散热研究[期刊论文]-山东建筑工程学院学报2004(1)32.GoldsteinLJMassTransferExperimentsonSecondaryFlowVorticsinaCorrugatedWallChannel197633.RajuKSN.PalenJWDesignofplateheatexchanger.heatexchangersourcebook198634.HelmuthHausenHeatTranserinCounter-flow.ParallelflowandCressFlow198335.BentSundenEnhancementofConvectiveHeatTransferinRib-roaghenedRectangularDucts199936.JamesRlinesAsymmetricPlateExchangers1987(06)37.JacobiAM.ShanRKair~SideFlowandHeatTransferinCompactHeatExchangers:ADiscussionofEnhancementMechanisms199838.钟道隆通信系统中的电磁干扰与屏蔽接地199739.庄骏热管与热管应用198940.马同泽.候增琪.吴文铣热管198341.冯志良.常春梅当代国外板式换热器摘萃[期刊论文]-石油化工设备1999(2)42.高新霞大功率电子元器件及设备结构的热设计研究[学位论文]硕士2006相似文献(7条)1.学位论文程延海改性换热表面污垢形成及凝结传热研究2009换热普遍存在于生活及各种工业领域中,特别是各种热交换器中,这其中如何提高换热效率一直是人们孜孜不倦追求的目标。除了与换热器的设计方式有关外,污垢及膜状凝结也都不同程度地影响着换热效率。污垢的形成恶化了换热设备的性能,降低了设备的运行效率,增大了能源消耗以及设备维护成本,从而严重地影响了设备的正常运行,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而膜状凝结也广泛存在于各种汽水换热器中,对有效传热有着不同程度的影响。这两个问题是传热研究领域中没有得到很好解决的问题。在研究中对于污垢的形成,首先从研究污垢的种类与组成入手,对山东省各地的污垢展开大量调查研究,确定了污垢的主要组成是碳酸钙类污垢的基础研究点。进一步的分析中发现,每个地区的碳酸钙类污垢都是由方解石和文石两大类组成的,不但不同地区的两类碳酸钙组成比例不一样,而且同一块污垢沿厚度方向的组成比例也是不一样的。对典型污垢附着界面的研究表明,污垢与换热面相连接的部分存在一过渡层,过渡层的形成难易及晶体结构决定了污垢附着的难易。一般而言,具有类似晶体结构及晶格参数的过渡层可以加快相似结构污垢的附着,相近的晶格之间更易于相互匹配,该过渡层表现为换热面被氧化或者腐蚀的产物。在污垢的防护方面,根据以上的研究结果,本研究提出了以控制过渡界面形成来延长污垢诱导期形成的思路。具有良好耐蚀性的Ni-P镀层由于具有独特的性能,例如耐蚀性、耐磨性、顺磁性、良好的硬度以及自催化性能而备受关注。在本研究中,则主要研究了化学镀Ni-P镀层的另一潜在的应用,即抗垢性能与改善传热性能。首先针对以前Ni-P镀层成分近似但微观结构不同的报道,通过研究化学镀工艺对镀层组织性能的影响,解明了化学镀工艺参数在控制镀层成分及微观结构方面的影响规律。镀层的化学成分仅与主盐以及还原剂的浓度有关,而与络合剂浓度无关;保持主盐及还原剂浓度不变,改变络合剂浓度直接影响了镀层的微观形貌与镀速,并对镀层的晶体结构产生了影响。随着络合剂数量的增加,镀层中纳米相的含量增加,在微观硬度上表现为硬度的增加。进一步地调整化学镀Ni-P镀层中P的含量,获得了具有不同微观结构的镀层。重点研究了这类镀层中不同微观结构对镀层物性及抗垢性、传热性能影响的规律。主要研究结果总结如下:(1)通过调整工艺参数,采用化学镀的方法可以获得结构形态分别为非晶、混合晶及纳米晶的镀层,其磷含量分别为12.7wt%、10.6wt%以及6.9wt%,对应的纳米晶含量分别为5%、17%以及92%。镀层的硬度随纳米相的增加而增大,对于几乎全部为纳米晶的镀层,最高硬度达到了大约800Hv,这是以前很多Ni-P镀层研究中必须使用热处理才能达到的硬度值,说明了纳米相的强化作用。进一步的热分析表明,纳米晶由于具有更高的稳定性,它的存在可以提高镀层的热稳定性,使晶化温度移向较高的温度。进一步的表面接触角测试表明,这些镀层均不润湿水,具有较低的表面自由能,且不同结构形态镀层表面的表面自由能与镀层结构形态之间没有线性的对应关系。(2)在对镀层进行热处理的过程中,在200℃保温一小时进行热处理后,镀层没有明显的相变,仅有结构驰豫的变化,在硬度及摩擦系数上,与镀态下的镀层变化不大。而400℃保温一小时热处理后,镀层结构形态发生了明显的变化,硬度得到一定程度的提高,所有试样都有明显的Ni3P析出。在磨损机理上,镀态以及200℃保温一小时热处理时,镀层表现为纯粘着磨损。而400℃热处理时,镀层则以粘着磨损为主,同时出现了部分磨粒磨损,表现出更好的耐磨性。Ni-P镀层的强化机理为析出强化和固溶强化,这取决于镀层中P的含量以及热处理温度的不同。(3)抗垢性能试验表明,与未经表面处理的碳钢、不锈钢以及铜换热表面相比,它们单位面积污垢沉积速度远高于经过镀层表面改性后污垢的沉积速度。而对于改性后的镀层换热表面而言,随着镀层中纳米相含量的增加,抗垢性能有减弱的趋势,非晶镀层表现出最佳的抗垢性能。对于镀层的耐蚀性能,电化学腐蚀实验表明,三种不同纳米相含量镀层的耐蚀性均优于普通碳素钢,随着镀层中纳米相含量的增加,耐蚀性能降低,非晶镀层的耐蚀性能最好。结构形态对耐蚀性能的影响趋势与对抗垢性能的影响趋势是一致的。抗垢性能与耐蚀性能有内在的联系,易于被腐蚀的表面也容易通过“过渡层”的形成而易于污垢的附着。镀层中非晶相的形成比纳米相的形成更有利于改善抗垢性能以及耐蚀性能。在此研究基础上回归出的“起始阶段”污垢诱导期的积聚模型对于预测换热表面生垢的诱导期具有指导作用。(4)镀层表面改性对促进高效传热方面的影响。通过搭建凝结传热试验台,调整蒸汽压力与冷却水流量匹配关系得到了稳定的珠状凝结。结果表明,这些低能表面的镀层具有明显促进珠状凝结的效果,在凝结过程中表现为珠膜共存状态,镀层对换热性能的改善与镀层中非晶相的含量相关,随着非晶相含量的增加,换热效率得到增强,这归咎于表面能的减小。与没有镀层的碳钢管相比,平均换热系数提高了(0.4-0.97)倍。2.期刊论文李朝祥.周灵敏.吴承勇.郭威.LIChao-xiang.ZHOULing-min.WUCheng-yong.GUOWei蜂窝状陶瓷蓄热式热交换器的设计计算-工业加热2006,35(6)依据填充球蓄热体传热的数学解析方法,经传热分析和类比,导出蜂窝状陶瓷蓄热器的设计计算方法.经实验验证表明,类推得到的蜂窝状陶瓷蓄热器的设计计算方法具有较高的精度,可以很好地满足工程应用的需要,为蜂窝状陶瓷蓄热器的设计计算提供了参考依据.3.学位论文叶粮混联式冷凝器的可视化研究与传热分析2009热交换器包括冷凝器,蒸发器,暖风芯体,等。热交换器在航空航天,石油化工,车辆船舶,能源动力,食品环保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全球范围内环保教育的日益普及和能源危机意识的日趋高涨,促使强化传热技术的科学研究不断深化,热交换器的设计制造正朝着更加经济省材,轻巧节能,高效紧凑的方向快速发展。铝材料的微孔管开窗翅片换热器,简称微孔管换热器,就是在这样的需求下应运而生。铝材料的引进改变了传统铜管热交换器在重量和体积等方面的不足,使换热器的换热效率得到急剧提高。微孔管平行流(microchanneltubeparallelflow,or,PF)冷凝器是这一铜转铝,低效体重转高效紧凑的先驱。近年来有关微孔管平行流(microchanneltubeparallelflow,or,PF)冷凝器的两相流传热现象已得到国内外研究人员的极大的重视,相关的理论与实验研究可见于诸多文献。就应用方面而言,PF冷凝器己成功替代了管片式冷凝器,成为了汽车空调冷凝器的标准配备。随着全球范围内能源及原材料价格的不断攀升,各国政府致力于加速推动节能减排有关的法律法规的设立与完善,微孔管冷凝器技术正在逐步向家用及商用制冷空调领域推广应用。因此,对微孔管平行流(PF)冷凝器的强化传热和优化设计也在不断的展开。本文提出了一种与现有车用空调平行流(PF)冷凝器不同的新型混联式(MPP)微孔管冷凝器的创新设计。制冷剂流体分流器被引入以保证相邻的流道之间的流体为平行流动。在一模拟车用空调系统中对其进行了两相流可视化和传热性能分析。MPP混联式冷凝器的提出,意在研究和开发一种设计更加优化和传热效率更高的冷凝器,以满足发展的需要。MPP混联式冷凝器中将传统平行流(PF)冷凝器位于集流管中形成流动流道的“隔板”变成了“分流器(孔)”。“分流器(孔)”概念的引入把传统平行流(PF)冷凝器上仅作为流动通道和结构件的集流管功能提升到流动分配和控制中心的层面。通过对空调制冷系

1 / 83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