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胡丽华单位: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临床常用免疫学检测第八章教师:刘新单位:长春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检验科目录第一节体液免疫检测第二节细胞免疫检测第三节肿瘤免疫检测第四节自身免疫检测第五节感染免疫检测第六节抑制免疫检测第七节其他免疫检测重点难点熟悉了解掌握临床常用免疫学检测项目的临床意义及应用临床常用免疫学检测项目的检测方法及参考范围各临床免疫学检测项目的特点随着免疫学研究的深入和免疫技术的发展,临床免疫学检测在实验诊断中的比重越来越大。临床免疫学检测具有很高的特异性和敏感性,因此被广泛用于感染性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变态反应性疾病、肿瘤等的诊断、鉴别诊断和预后判断,以及移植后免疫监测。本章主要对体液免疫、细胞免疫、肿瘤标志物、自身抗体、感染免疫和移植免疫检测等方面做一简述。诊断学(第9版)体液免疫检测第一节体液免疫主要包括抗体和补体系统。抗体属于免疫球蛋白,在不同疾病及感染阶段,免疫球蛋白类型和含量各有不同。免疫球蛋白(Ig)是由浆细胞合成分泌的一组具有抗体活性的球蛋白,存在于机体的血液、体液、外分泌液和部分细胞的膜上。Ig有着极为重要的生理功能,血清及体液Ig含量可因疾病的进展而发生变化。Ig的异常变化可反映机体的体液免疫功能状态,有助于感染性疾病、免疫增殖性疾病和免疫缺陷病等的鉴别诊断、疗效监测和预后判断。诊断学(第9版)一、免疫球蛋白诊断学(第9版)免疫球蛋白因其功能和理化性质不同分为IgG、IgA、IgM、IgD和IgE五大类。lg的检测均是利用特异性的抗原抗体反应进行的。血清中的IgG、IgM、IgA的含量较高,可采用单向免疫扩散法、免疫透射比浊法、免疫散射比浊法进行测定。IgD、IgE的含量较低,常用ELISA法、放射免疫(RIA)、荧光偏振技术、化学发光法进行测定。一、免疫球蛋白诊断学(第9版)(一)免疫球蛋白G(IgG)免疫球蛋白G(immunoglobulinG,IgG)为人体含量最多和最主要的Ig,占总免疫球蛋白的70%-80%,属再次免疫应答抗体。它对病毒、细菌和寄生虫等都有抗体活性,也是唯一能够通过胎盘的Ig,通过天然被动免疫使新生儿获得免疫性抗体。1.参考值7.0-16.6g/L2.临床意义①生理性变化不同年龄段参考范围存在差异。②病理性变化增高:慢性感染,慢性肝病,自身免疫病,免疫增殖病等;降低:先天性和获得性体液免疫缺陷病,联合免疫缺陷病、重链病、轻链病、肾病综合征、病毒感染及服用免疫抑制剂的病人。一、免疫球蛋白诊断学(第9版)(二)免疫球蛋白A(IgA)免疫球蛋白A(IgA)分为血清型IgA与分泌型IgA(SIgA)两种。前者占血清总Ig的10%~15%,后者主要存在于分泌液中,如唾液、泪液、乳汁、鼻腔分泌液、支气管分泌液及胃肠道分泌液。SIgA由呼吸道、消化道、泌尿生殖道的淋巴样组织合成,SIgA浓度变化与这些部位的局部感染、炎症或肿瘤等病变密切相关。1.参考值①血清IgA(成人)0.7-3.5g/L;②SIgA唾液平均为0.3g/L;泪液为30-80g/L;初乳平均为5.06g/L;粪便平均为1.3g/L。一、免疫球蛋白诊断学(第9版)(二)免疫球蛋白A(IgA)2.临床意义①生理性变化儿童的IgA水平比成人低,且随年龄的增加而增加,到16岁前达到成人水平。②病理性变化IgA增高:见于IgA型MM、SLE、类风湿性关节炎、肝硬化、湿疹和肾脏疾病等;在中毒性肝损伤时,lgA浓度与炎症程度相关。IgA减低:见于反复呼吸道感染、非IgA型MM、重链病、轻链病、原发性和继发性免疫缺陷病、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甲状腺功能亢进、及营养不良)等。一、免疫球蛋白诊断学(第9版)(三)免疫球蛋白M(IgM)免疫球蛋白M(IgM)是初次免疫应答反应中的Ig,无论是在个体发育中还是当机体受到抗原刺激后,lgM都是最早出现的抗体。IgM是分子质量最大的Ig,约占血清总Ig的5%-10%,IgM具有强的凝集抗原的能力。天然同族凝聚素(抗A、抗B)、冷凝集素及伤塞沙门菌的抗体均属此类。1.参考值0.5-2.6g/L(成人)2.临床意义①生理性变化不同年龄段参考范围存在差异。②病理性变化增高:初期病毒性肝炎,肝硬化,类风湿关节炎,SLE等,常提示病原体引起的原发性感染;降低:IgG型重链病,IgA型MM,先天性免疫缺陷症、免疫抑制疗法后、淋巴系统肿瘤、肾病综合征及代谢疾病(如甲状腺功能亢进、肌营养不良)等。一、免疫球蛋白诊断学(第9版)(四)免疫球蛋白E(IgE)免疫球蛋白E(IgE)为血清中最少的一种Ig,约占血清总Ig的0.002%;它是一种亲细胞性抗体,是介导Ⅰ型变态反应的抗体,与变态反应、寄生虫感染及皮肤过敏等有关,因此检测血清总IgE和特异性IgE对Ⅰ型变态反应的诊断和过敏原的确定有重要价值。1.参考值0.1~0.9mg/L(成人)2.临床意义①生理性变化不同年龄段参考范围存在差异②病理性变化增高:见于IgE型MM、重链病、肝脏病、结节病、类风湿关节炎、特异性皮炎、过敏性哮喘、过敏性鼻炎、间质性肺炎、荨麻疹、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疱疹样皮炎、寄生虫感染、支气管肺曲菌病等疾病。降低:见于先天性或获得性丙种球蛋白缺乏症、恶性肿瘤、长期用免疫抑制剂和共济失调性毛细血管扩张症等。一、免疫球蛋白诊断学(第9版)(五)M蛋白M蛋白或称单克隆免疫球蛋白,一种单克隆B细胞增殖产生的具有相同结构和电泳迁移率的免疫球蛋白分子及其分子片段。1.参考值阴性2.临床意义检测到M蛋白,提示单克隆免疫球蛋白增值并,见于:多发性骨髓瘤巨球蛋白血症重链病轻链病半分子病恶性淋巴瘤良性M蛋白血症二、补体系统诊断学(第9版)补体(C)是存在于人和脊椎动物血清及组织液中的一组具有酶样活性的糖蛋白,加上其调节因子和相关膜蛋白共同组成一个补体系统。补体系统参与机体的抗感染及免疫调节,也可介导病理性反应,是体内重要的免疫效应系统和放大系统。补体成分或调控蛋白的遗传缺陷可导致自身免疫性疾病、复发性感染和血管神经性水肿。补体系统功能下降及补体成分的减少对某些疾病的诊断与疗效观察有极其重要的意义。二、补体系统诊断学(第9版)(一)总补体溶血活性(C50)检测总补体溶血活性(CH50)检测的是补体经典途径的溶血活性,主要反映经典途径补体的综合水平。补体最主要的活性是溶细胞作用,溶血程度与补体量呈正相关,一般以50%溶血作为检测终点(CH50)。1.参考值50-100kU/L(试管法)2.临床意义主要反映补体经典途径(C1-C9)的综合水平CH50增高见于急性炎症、组织损伤和某些恶性肿瘤。CH50减低见于各种免疫复合物性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活动期、感染性心内膜炎、病毒性肝炎、慢性肝病、肝硬化、重症营养不良和遗传性补体成分缺乏症等。二、补体系统诊断学(第9版)(二)补体C1q(C1q)补体Clq(Clq)是构成补体C1的重要组分。C1是由一个C1q分子、2个C1r分子和2个C1s分子构成的钙离子依赖性复合物。目前C1q为常规检测项目。1.参考值方法不同,参考值各有不同2.临床意义C1q增高见于骨髓炎、类风湿关节炎、痛风、过敏性紫癜等;C1q降低见于SLE、混合型结缔组织疾病、重度营养不良、肾病综合征、肾小球肾炎、重症联合免疫缺陷等。诊断学(第9版)(三)补体C3(C3)补体C3(C3)是一种由肝脏合成的β2球蛋白,由α和β两条多肽链组成。C3在补体系统各成分中含量最多,是经典途径和旁路途径的关键物质。它也是一种急性时相反应蛋白。1.参考值0.8-1.5g/L(成人)2.临床意义①生理性变化胎儿出生后随着年龄的增长,其水平逐渐增加,到12岁左右达成人水平。②病理性变化增高见于急性时相反应,如急性炎症、传染病早期、肿瘤、排异反应、急性组织损伤。减低由于消耗或丢失过多或是由于合成能力降低造成的疾病。二、补体系统诊断学(第9版)(四)补体C4(C4)补体C4(C4)是一种多功能β1球蛋白。在补体经典途径活化中,C4被C1s水解为C4a、C4b,它们在补体活化、促进吞噬、防止免疫复合物沉着和中和病毒等方面发挥作用。1.参考值0.20-0.60g/L(成人)2.临床意义①生理性变化胎儿出生后随着年龄的增长,其水平逐渐增加,到12岁左右达成人水平。②病理性变化增高:见于各种传染病、急性炎症(如急性风湿热、结节性动脉周围炎、皮肌炎、关节炎)和组织损伤等。降低:见于自身免疫性肝炎、狼疮性肾炎、SLE、1型糖尿病、胰腺癌、多发性硬化症、类风湿关节炎、IgA性肾病、遗传性IgA缺乏症。在SLE,C4的降低常早于其他补体成分,且缓解时较其他成分回升迟。二、补体系统诊断学(第9版)(五)补体旁路B因子(BF)补体旁路B因子(BF)是一种不耐热的β球蛋白,50℃30分钟即可失活。它可被D因子裂解为Ba、Bb两个片段,Bb与C3b结合构成旁路途径的C3转化酶。B因子是补体旁路活化途径中的一个重要成分,又称C3激活剂前体。1.参考值0.10-0.40g/L(单向免疫扩散法)2.临床意义增高见于某些自身免疫性疾病、肾病综合征、慢性肾炎、恶性肿瘤;减低见于肝病、急性肾小球肾炎、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二、补体系统诊断学(第9版)(六)补体结合试验(CFT)补体结合试验(CFT)是用免疫溶血机制做指示系统,来检测另一反应系统抗原或抗体的试验。早在1906年Wasermann就将其应用于梅毒的诊断,即著名的华氏反应。这一传统的试验经不断改进,除了用于传染病诊断和流行病学调查以外,在一些自身抗体、肿瘤相关抗原以及HLA的检测和分析中也有应用。二、补体系统细胞免疫检测第二节一、T细胞亚群检测(自学)T细胞花结形成试验T细胞转化试验T细胞分化抗原测定二、B细胞分化抗原检测(自学)三、自然杀伤细胞免疫检测(自学)自然杀伤细胞活性测定抗体依赖性细胞介导的细胞毒测定四、细胞因子检测(自学)IL-2活性及其受体测定肿瘤坏死因子测定干扰素测定诊断学(第9版)肿瘤标志物检测第三节诊断学(第9版)肿瘤标志物(TM)是由肿瘤细胞本身合成、释放,或是机体对肿瘤细胞反应而产生或升高的一类物质。肿瘤标志物存在于血液、细胞、组织或体液中,反映肿瘤的存在和生长,通过化学、免疫学以及基因组学等方法测定肿瘤标志物,对肿瘤的诊断、疗效和复发的监测、预后的判断具有一定的价值。肿瘤标志物主要包括蛋白质类、糖类、酶类和激素类肿瘤标志物。诊断学(第9版)(一)甲胎蛋白(AFP)测定甲胎蛋白(AFP)是在胎儿早期由肝脏和卵黄囊合成的一种血清糖蛋白,出生后,AFP的合成很快受到抑制。当肝细胞或生殖腺胚胎组织发生恶性病变时,有关基因重新被激活,使原来已丧失合成AFP能力的细胞又重新开始合成,以致血中AFP含量明显升高。因此血中AFP浓度检测对诊断肝细胞癌及滋养细胞恶性肿瘤有重要的临床价值。1.参考值25ug/L(RIA、CLIA、ELISA)2.临床意义病人血清中AFP的含量明显升高,常300μg/L;生殖腺胚胎肿瘤、胃癌或胰腺癌病人血清中AFP也可升高;病毒性肝炎与肝硬化病人血清中AFP有不同程度的升高,但常300μg/L;妊娠3~4个月,孕妇AFP开始升高,7~8个月达高峰,但多低于400μg/L,分娩后3周恢复正常。胎儿神经管畸形、双胎、先兆流产等均会使孕妇血液和羊水中AFP升高。一、蛋白质类肿瘤标志物的检测(二)癌胚抗原(CEA)测定癌胚抗原(CEA)是一种富含多糖的蛋白复合物。早期胎儿的胃肠道及某些组织均有合成CEA的能力,但妊娠6个月以后含量逐渐降低,出生后含量极低。CEA是一种,可在多种肿瘤中表达,脏器特异性低,在临床上主要用于恶性肿瘤的诊断、判断预后、监测疗效和肿瘤复发等。1.参考值2.临床意义主要见于等;用于动态观察结肠炎、胰腺炎、肝脏疾病、肺气肿及支气管哮喘等良性疾病也常见CEA轻度升高4.吸烟人群可见轻度升高诊断学(第9版)一、蛋白质类肿瘤标志物检测(四)前列腺特异抗原(PSA)测定一种由前列腺分泌的单链糖蛋白,它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