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点的集合》名师教案教材分析:本课属于造型表现领域,通过形象的例子来一起认识点作为造型要素的特点与联系。点作为一种视觉元素,其意义是比较广泛的。康定斯基说:“点是最简洁最坚强的主张,因此点是绘画最初的要素。”古希腊人喜欢用马赛克拼贴的方式装饰他们的建筑;点彩派画家能够用色点来表现耀眼的阳光;现代派画家用不同形状的点勾画诗一样的图画,这些都充分显示了点的有序和无序排列的美感。学情分析:作为六年级的学生,他们具有极强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如果单从知识方面入手,会造成枯燥乏味。其次学生的好动心很强,在广泛的点的集合的作品中,根据学生的喜好选择自己能够完成的绘画作品形式进行创作,从而体会点的无穷韵味。教学目标:根据以上教材分析和《美术新课程标准》中造型与表现中的阶段目标,我确定本节课要达到以下三个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点在美术作品中的作用及点的集合形式。2.过程与方法:通过对各种点的美术作品的欣赏,使其掌握不同点的表现形式,从而有选择的进行创作。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验点的集合作品的乐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审美情操和艺术修养。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点的集合的各种形式。2.教学难点:使用不同材料构成点的集合画面,带来的美的体现。教法学法:1、教法分析:在整个课堂教学中明确“学生为本”的教育设计理念,根据学生的身体和心理特点,通过图片对比、优秀作品的欣赏,激发学生的兴趣,勾起学生主动学习的求知欲望,让学生在脑中对本课时所学的内容有一个完整的感性认识,接着我再利用讲2/4授法导入正题,引出点彩画的概念,并引导学生观察、运用。在学生操作过程中教师适时指导,以增加学生的理性认识,突出本课时教学的重点。2、学法分析:遵循“学为主体”的教育思想,做到学与练紧密结合。让学生先认真观察、总结,再操作,将观察——发现——交流——归纳等学习方法融合到创作的要点和难点。教学过程:(一)设疑导入,激发兴趣。课件出示大小不一的点有序排列,让学生猜出所产生的图形。(设计意图:直观感受众多的点拼凑而成的作品能给人美的感受,从而揭示课题。)(板书:点的集合)(二)图片对比,讲授新知。课件出示画面效果完全不同的点彩派西涅克的作品《马赛港湾》以及现实主义画家米勒的作品《拾穗者》,请同学们分析不同作品中画面效果的不同之处。西涅克《马赛港湾》米勒《拾穗者》1、同学们是否知道这两幅画叫什么名字?作者分别是谁?2、这两件作品画面效果有什么截然不同的地方?3、初步了解点彩派及绘画特点。(设计意图:在分析回答的过程中,学生经过观察会直观地感到:点彩画画面以点排列的方式绘制,画面效果较为朦胧,与之完全不同的现实主义绘画作品的画面效仿自然、清晰而真实。)(三)知识剖析,点的各种形式。3/4此环节是本课的重点,以多媒体课件演示为主,结合学生小组讨论、回答等方式进行。各种工具表现不同的点:1、点的无序排列会形成什么效果?2、点有规则的排列会形成怎样的效果?3、大小不同的点渐变排列会形成怎样的效果?技法点击,教师示范。(设计意图:让学生直观感受怎样用点的排列作出几何图形、静物、风景画等(四)结合生活,发现生活中的点。通过欣赏生活中的点的图片,了解点的形状多样,只要在相对空间中较小的都可以看做是点。例:从高楼往下看,大树是点、车辆是点、人物也是点;抬头看,飞机、小鸟也是点。(五)赏析点画作品。西涅克《马赛港湾》米勒《拾穗者》欣赏不同种类、不同材料的点画作品,通过教师的引导进行分析,得出不同作品的绘画方式,使学生全面了解点的表现形式。1.同学直观感受点彩画、纸拼贴画、彩笔点画等作品。2.在老师的引导下,小组讨论学生不同的作品以及绘画方式。(六)学生实际操作。出示练习要求:1、绘制简单的动、植物图形,构图饱满;2、以不同的点为造型元素,采用多种工具和材料(如彩笔绘画、彩纸撕贴、蛋壳拼画)等,完成一幅有创意的作品。(设计意图:这一环节是学生充分展示个性、表现自我、相互交流、体验乐趣的过程。学生能否根据课上所学知识与技能,将画面的艺术效果表现出来,是这一环节的根本。在此过程中,教师随时给予指导和肯定,使学生的画面及时保留较好的效果。4/4学生操作的过程是对知识技能加深与掌握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学生可选择自己感兴趣的点画方式进行作画。教师示范蛋壳拼画,讲解注意事项,让学生清楚拼画步骤,锻炼动手能力,同时增强小组协作精神。)(七)课堂评价。评价时要根据学生所选择的点画方式在自评、互评的基础上教师作总结性评价,以鼓励为主,肯定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八)课外延伸拓展。课后积极的去发现更多形式的点画作品。板书设计:点的集合点彩派(设计意图:主要以学生作品展示,让学生在作品中感受点的集合所带来的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