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当代史名词解释(部分)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蒙巴顿方案》:1948年英国政府针对印度殖民地独立而提出的《印度独立法案》,因当时的印度殖民政府总督蒙巴顿勋爵而得名。方案规定,允许印度殖民地独立,按照宗教信仰将印度分为印度联邦、巴基斯坦和土邦3部分。该方案实施过程中引发了宗教大仇杀和难民潮,也为印、巴之间留下了克什米尔问题。但最终印度和巴基斯坦先后赢得了独立。冷战:指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苏及以美苏为首的两种世界力量(通称东西方)间除采用宣接支战方式之外的全面对抗。1946年丘吉尔发表表富尔敦演说和次年杜鲁门主义的出笼标志着冷战的开始。战后初期,东西方冷战以帝国主义和社会主义两大阵营的对抗为表现形式。90年代后,由于两大阵营的分化或瓦解。冷战主要表现为美苏两个超级大国的全球争霸。至80年代末、90年代初,随着东欧剧变、德国统一、雅尔塔体制瓦解及苏朕的解体,世界格局发生重大变化,原来意义上的东西方冷战夜宣告结束。水门事件:美国当代史上的政治丑闻。在1972年大选中,以尼克松竞选班子的一些成员闯入华盛顿水门大厦民主党全国委员会办公室安装窃听器时,当场被捕。在对这一案情的调查中涉及到尼克松本人。1973年10月议院司法委员会负责搜集、调查尼克松的罪证,准备对他进行弹劾。1974年7月底,该委员会通过了弹劾尼克松的三项条款。尼克松为避免因弹劾而彻底身败名裂,于8月8日正式宣布辞职。布雷顿森林体系:是以美元为中心的资本主义货币金融体系。该体系实际上确认了“两个挂钩”的原则,即美元与黄金挂钩,资本主义各国货币再与美元挂钩。即各国货币与美元保持固定汇率。这样一来,美元就成为黄金的等价物,而西方各国货币只有通过美元才能与黄金挂钩,美元成为资本主义国家进行国际清算的支付手段和主要储备货币。从40年代中后期一直到50年代末,美国通过“布雷顿森林体系”掌控了西方国家的经济命脉。杜鲁门主义:1947年3月12日,杜鲁门总统在致国会的关于援助希腊和土耳其的咨文中,提出了以“遏制共产主义”作为国家政治意识形态和对外政策的指导思想。这个咨文被称为“杜鲁门主义”。其实质是遏制共产主义,干涉别国内政。是美苏之间“冷战”正式开始的重要标志。具体内容是:援助希腊、土耳其政府,帮助他们镇压人民革命运动,美国要接替英国,填补东地中海的真空;并指出任何国家的人民革命运动和民族解放运动,都“危害着国际和平的基础和美国的安全”。宣称世界已分为两个敌对的营垒,一边是“极权政体”,一边是“自由国家”,每个国家都面临着两种不同生活方式的抉择;美国要承担“自由世界”守护神的使命,充当世界宪兵的角色。阐述了多米诺骨牌理论,认为如果丧失希腊,就会立刻危及土耳其和整个中东,其影响将不仅是东方,还将殃及西方的民主制度。旧金山体制:1951年9月4日,美国在旧金山召开了对日媾和会议,有52个国家参加。9月8日和会签订了《旧金山和约》。根据《旧金山和约》,1952年美国结束了对日公开占领,日本取得了形式上的独立,但在政治、经济、军事上继续受美国控制。日本处于美国的半占领之下,这就是所谓的旧金山体制。旧金山体制是美国转变对日占领政策的必然产物,也是对日本民族尊严的嘲弄和挑战,但是,它使日本置于美国的军事力量保护之下,得以安心地走发展经济的道路新东方政策:1969年勃兰特出任联邦德国的总理,正式推行新东方政策。新东方政策的基础是缓和、均势与联盟。其主要内容为:1、改善与苏联的关系;2、改善两个德国的关系;3、改善与其他东欧国家的关系。其实质是,联邦德国承认战后欧洲现状,同时试图改善一下欧洲内部的各种关系,以便有朝一日和平统一德国。总体而言,新东方政策的出台既反映了东西方关系的缓和与变化,也反映出战后美德关系的变化。哈尔斯坦主义:哈尔斯坦主义是德意志联邦共和国推行的一项对外政策。它坚持联邦德国在国际上代表整个德国,拒不承认民主德国,除苏联外不与任何同民主德国建交的国家建立或保持外交关系;不承认战后德国的东部边界,即民主德国与波兰的边界。此政策使联邦德国与苏联东欧长期对立,且加深对美国的依赖。戴维营会谈:艾森豪威尔与赫鲁晓夫于1959年9月在美国马里兰州总统疗养地戴维营举行的会晤。双方在两天的会谈中就美苏关系、德国及柏林问题交换了意见,但没有达成实质性的一致。9月27日,双方发表会谈公报,宣称双方在柏林问题上恢复谈判,在国际争端中不诉诸武力,并宣布艾森豪威尔应邀于1960年正式访苏。戴维营会谈是苏联推行苏美合作外交战略的重大行为,反映了美苏两国战略地位的微妙变化,美国实际上承认苏联与美国同是超级大国的事实。第二次柏林危机:第二次柏林危机是肯尼迪时期美、苏争夺的重大事件。危机的导火线是1960年5月1日发生的U-2飞机事件。肯尼迪和赫鲁晓夫于1961年6月3—4日在维也纳举行了会谈。讨论的焦点集中在柏林问题上。这次会谈不欢而散,并成了一场新柏林危机——柏林墙危机的前奏。这次危机,以赫鲁晓夫的妥协而告终,美苏关系又暂时缓和。“八•一九”事件:991年8月19日清晨,苏联电台播发《苏联领导的声明》宣布,戈尔巴乔夫由于身体原因而将总统权移交副总统,由亚纳耶夫等八人组成“国家紧急状态委员会”管理国家,引起了苏联民众的恐慌,21日叶利钦主持俄罗斯最高苏维埃会议,派代表去克里米亚将戈尔巴乔夫接回。这是一场由苏联高层领导策划的政变,目的是想夺权,阻止戈尔巴乔夫的改革,挽救处于崩溃的苏联,但由于没有周密的计划,又没有人民的支持,最终叶利钦得利,不仅没能阻止联盟的解散,反而加速了苏联的解体。北大西洋公约组织:1949年8月根据同年4月在华盛顿签署的《北大西洋公约》而成立的军事联盟。参与国家有美、英、法、荷、比、卢、挪、葡、意等。联邦德国于1955年5月正式加入。规定缔约国实行“集体防御”;任何成员国同他国发生战争时,必须给予援助。总部原设在巴黎,后迁布鲁塞尔。主要机构有部长理事会和军事委员会。历来由美国将领任最高司令部司令。1966年法国退出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军事一体化”机构。华沙条约组织:苏联和东欧7个社会主义国家(不包括南斯拉夫)成立的政治军事联盟。1955年5月苏联等八个国家在华沙缔结《友好合作互助条约》,有效期为20年。条约规定:以和平方式解决一切争端;就一切有关共同利益的国际问题进行磋商;设立一个联合武装部队司令部和一个政治协商委员会。同年6月4日条约生效时成立了与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相抗衡的华沙条约组织。总部设在莫斯科。联合武装部队总司令和总参谋长历来有苏联将领担任。马歇尔计划:官方名称为欧洲复兴计划,是二战后美国对被战争破坏的西欧各国进行经济援助、协助重建的计划。从大背景讲是“杜鲁门主义”在经济上的一个表现。该计划因时任美国国务卿乔治•马歇尔而得名,该计划于1947年7月正式启动,并整整持续了4个财政年度之久。当该计划临近结束时,西欧国家中除了德国以外的绝大多数参与国的国民经济都已经恢复到了战前水平。在接下来的20余年时间里,整个西欧经历了前所未有的高速发展时期,社会经济呈现出一派繁荣景象,在一定程度上说也是受其影响之故。同时马歇尔计划长期以来也被认为是促成欧洲一体化的重要因素之一。总之,该计划对欧洲国家的发展和世界政治格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麦卡锡主义:1950—1954年间风行于美国的反共反民主的政治思潮,是法西斯主义在美国的表现形式之一。1950年2月9日,共和党参议员约瑟夫•麦卡锡发表演说,指控国务院里有共产党人。演说发表后,得到一些垄断财团、右翼社会势力和反共组织的支持。共和党人把麦卡锡作为攻击杜鲁门政府和民主党人的党派斗争工具而大力支持。从1950年3月开始,麦卡锡利用参议院政府活动委员会主席的职权,对许多组织和个人进行关于“共产主义渗透”调查,乱扣红帽子,开列黑名单,大搞非法审讯、政治迫害,煽动反共歇斯底里,打击民主和进步力量。麦卡锡主义横行期间,整个美国被法西斯恐怖气氛所笼罩。成千上万人以莫须有罪名受到迫害,甚至包括政府要员和共和党内的一些人,从而激起人民的强烈反抗和世界舆论的谴责,也遭到民主党和共和党内艾森豪威尔派的反对。1954年12月2日,参议院以67票对22票通过谴责麦卡锡的决议案。此后麦卡锡主义很快衰落下去。尼克松主义:美国前总统尼克松任内提出的一系列外交政策和纲领的统称。1969年7月尼克松发表“关岛声明”,同年11月将关岛主义明确归结为三项原则,1970年提出了以“伙伴关系、实力和谈判”为主旨的“新和平战略”。上述原则和战略被推广为全球外交政策。尼克松主义有狭义的和广义的两种,狭义的尼克松主义是关岛主义及其延伸,广义的除含有狭义的内容外,还包含“新和平战略”的内容。广义的尼克松主义的主要内容有:调整美国的海外义务,从全球进攻态势转为防守态势;同西方国家的关系将成为一种伙伴关系;增强实力,继续在世界一些重要地区发挥重要作用;缓和与苏联、中国的关系,以谈判代替战争;世界政治呈现为美、苏、中、日、西欧的“多极政治”等。第一次柏林危机:又称“柏林封锁”,指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初期,苏联封锁西方占领区通向西柏林的通道而引起的国际危机。根据二战期间苏美英法四国的协议,四国分区占领德国及柏林。柏林位于苏占区,东柏林为苏占领,西柏林为美英法占领。美英为了进一步分裂德国,在西占区实行货币改革,发行“B”记马克。随后苏联针锋相对,在东柏林发行“D”记马克,并作为整个柏林的流通货币。西方其后下令将“B”记马克引入柏林西区。国际局势顿时紧张,爆发了“柏林危机”。此后,苏联切断西占区和柏林之间的水陆交通,西方国家对西柏林实行空中运输供应,封锁失去实际意义。双方经过长期斗争后,苏联做出主要让步。1949年5月12日封锁结束,“柏林危机”渐趋缓和。柏林局势虽然没有走向冲突,而是通过谈判解决危机。但是,大柏林的分裂却成为现实。纽伦堡审判: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在德国纽伦堡举行的国际战争犯罪审判。经过216次开庭,对24名被告中的22人作了宣判,判处12人绞刑。纽伦堡审判是历史上第一次对侵略战争的组织者、阴谋者、煽动者和计划执行者进行的国际审判,开了将战犯押上国际法庭接受法律惩处的先河。但是,纽伦堡国际军事法庭对少数首要纳粹分子的无罪开释或重罪轻判,受到了人民群众的反对和世界舆论的指责。东京审判:在日本东京对第二次世界大战日本首要战犯的国际审判。由中,苏、美、英、法等11国代表组成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在东京审判日本首要战犯。1946年5月3日开庭,审讯历时2年零5个月,法庭判决25名被告有罪,其中东条英机,土肥原贤二,广田宏毅等7人处绞刑。由于美国包庇,一些重要战犯为交付审判,1950年起又释放了在日服刑的所有战犯。中国政府对此提出了抗议。列宁格勒案件:1949年秋,苏联保安机关在斯大林指示下突然逮捕了一批高级干部。随后,经秘密审讯,于1950年9月,以“叛国罪”将沃兹涅先斯基等人判处死刑,并予以执行。“列宁格勒案件”的制造是30年代各种冤假错案的翻版,其目的是为了把可能成为“斯大林反对派”的政治势力消灭在萌芽状态,以此确保斯大林的个人权力和“斯大林模式”的稳固。波兹南事件:是波兰人民共和国历史上第一次针对波兰统一工人党政府的大规模罢工事件,本事件爆发于1956年6月28日,于同年6月30日结束。波兰政府的镇压行动导致了至少74人死亡,800人受伤,包括一名13岁的儿童罗莫克•斯恰乌科夫斯基遭到波兰政府军的杀害。波兹南事件是波兰逐渐摆脱苏联政治控制的里程碑事件之一。匈牙利事件:苏共20大后,匈牙利党员和群众强烈要求改革。1956年10月,一场对前国家领导人的送葬行动演变为示威游行。参加者除向党中央提出开除拉科西等人和工厂实行工人自治等16点建议要求外,还发生了武装冲突并日益加剧。政府和匈牙利执政党几陷于瓦解。后苏联军队开进布达佩斯,经过四五天战斗,武装冲突基本平息。整个过程被称作匈牙利事件。它给匈牙利造成巨大损失,给国际共运留下了深刻的教训。第三世界:此名词最先由法国经济学家提出,原本是指法国大革命中的第三阶级。冷战时期,一些经济发展比较落后的国家为表示并不靠拢北约或华约任何一方,用“第三世界”一词界定自己。1974年毛泽东将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国家归结为第

1 / 8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