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部编新版必修上册-第七单元教学思路与教学设计分享-课件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必修上·第七单元教学思路与教学设计分享一、本单元教学内容定位•人文主题指向:自然情怀通过文学作品对自然的描写与反观自然,提升对自然美的感悟力,激发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之情。•学科素养指向:任务群5“文学阅读与写作”•从语言、构思、形象、意蕴、情感等多个角度欣赏作品,获得审美体验,认识作品的美学价值,发现作者独特的艺术创造。•体会民族审美心理,关注作品中的自然景物描写和人生思考,体会作者观察、欣赏和表现自然景物的角度,分析情景交融、情理结合的手法;反复涵咏咀嚼,感受作品文辞之美•学科素养指向:任务群5“文学阅读与写作”•根据需求,可选用杂感、随笔、评论、研究论文的方式,写出自己感受和见解,与他人分享,积累、丰富、提升文学鉴赏经验。•能对优美的写景抒情段落进行评点;探讨评价作者的审美倾向和人生思考;借鉴文章的写法,进行写景抒情散文的写作。二、本单元课文概览•14.故都的秋;荷塘月色两篇现代写景抒情散文•15.我与地坛一篇当代写景抒情哲理散文•16.赤壁赋;登泰山记两篇古代山水游记散文三、单元设计思路与分享1.单篇讲授式传统教学•“《荷塘月色》有文眼‘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照应全篇,《故都的秋》也有文眼‘来的清,来的静,来得悲凉’笼罩全文;两篇文章在结构上都是首尾照应;而写景都是充分调动视觉、听觉、触觉、嗅觉等多种感觉器官来表达;两篇文章都有精彩的比喻值得欣赏;最大的欣赏点都是情景交融,借景抒情,还有许多一样的地方呢……这难道不是孪生兄弟吗?照此标准,来套我的那篇《秋天的校园》也不为过呢,好像天下写景的文章都是这个样子的。”——张广录.根据学生需求确定教学内容.中学语文教学.2011.01•王荣生《散文教学教什么》:“散文教学的实质是建立学生与“这一篇”课文的链接,是建立学生的已有经验与“这一篇”散文所传达的作者独特经验的链接”。•创设情境化的学习任务,创设整体学习情境,以任务为核心,突出真实情境下的语文自主实践活动,让学生获得成就感,应该成为本单元设计的指导原则。2.创设情境化的学习任务式的教学•运用比较阅读、专题阅读等方式,设置阅读情境,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引导学生阅读、鉴赏、探究与写作。•应以学生自主阅读、讨论、写作、交流为主。应结合作品的学习和写作实践,由学生自主梳理探究,使所学的文学知识结构化。(1)比较阅读•把内容相似或相近的两篇或多篇文本放在一起,根据问题的导向对比着阅读,主要分析彼此间在内容、手法及情感等方面的相似或不同。在对比互参中,更容易营造更具体更真实、更明确的阅读情境。•《百合花》、《哦,香雪》革命战争年代的战士的青春VS改革开放初期山村少女的青春•《短歌行》、《归园田居》乱世中士人不同的人生选择的对比阅读•《梦游天姥吟留别》、《登高》夸张浪漫的诗仙诗VS沉重悲苦的诗圣诗•《赤壁怀古》、《京口北固亭怀古》、《声声慢》词风比较•《故都的秋》、《荷塘月色》“两名篇都像传统中国画,《荷》像一幅工笔画,精秒细绘,纤毫毕现;《故》像一幅写意画,随意点染,自由开合。”(人民教育出版社刘真福)•《故都的秋》、《荷塘月色》、《我与地坛》,在北京的自然景物的描绘上呈现出多姿多样的美和不同感悟。•《赤壁赋》、《登泰山记》“智者乐水,仁者乐山”“失意人生的不同选择”(2)专题教学•语文专题教学是按作品、作家、主题、学生的视角“聚篇为类”,在一定的问题情境下,通过设计更开放、更贴近生活且具有可操作性的外显性学习任务,旨在提升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思维建构的课堂组织形式。——朱俊阳.语文专题教学的本质.语文教学通讯.2017.11)(3)任务情境化•情境素材是设计的基础,情境是与体验过程相联系的具体环境和背景,包括两个部分,一是唤醒学生知识储备的背景情境,一是激发学生实践热情的任务情境两部分相辅相成。——吴欣歆.体验式学习活动链.教学科学研究.•对语文学习而言,外在的言语材料以及蕴涵其中的丰富意义只有与言语主体原有的图式结构发生联系,并且被纳入言语主体的心理结构之中,成为这个心理结构的有机组成部分或组成要素,内化才能真正实现。——郑国民、陈晓波.新世纪语文教科书编排方式的探索.课程·教材·教法。•《语文必修上·教师教学用书》:“整合教学、群文阅读是新课程的常态,从以前的‘单点’变成现在的‘套餐’,加大了思维的容量,更能形成贯通、比较式的思维,进而让学生形成文学鉴赏的眼光,促进语文核心素养的发展。”《教师教学用书》提供了两个教学设计样例•教学设计一:独抒性灵,情思悠远——品出“这一篇”散文的情味(14.15课)•教学设计二:心灵的远游——探寻山水文化(16课)自然与心灵的映射任务一:面对自然的个性感悟与共性感悟子任务一:涵咏品味,感悟主旨子任务二:比较鉴赏,读出异同子任务三:探求共性,追根溯源任务二:面对自然的感悟与作者人生经历的关系子任务一:梳理生平,走近作者子任务二:鉴赏语段,品悟哲理子任务三:景理结合,感悟人生任务三:面对自然的感悟与作者思维方式的关系子任务一:查阅生平,洞悉背景子任务二:整理拓展,追寻本质子任务三:游山玩水,启示不同任务四:走近自然,热爱自然,感悟自然子任务一:整合主题,感悟自然子任务二:自制视频,弘扬主题设计说明:新教材单元下的课文编排,有单独成“课”,也有组合编排。教材编写者解说这样编排除意在强调群文阅读的两种方式——单篇延伸阅读与篇章对比阅读外,还意在通过简单的篇章归类将学习任务进行初步分解,以便于教师引领操持,完成篇章学习向任务群的过渡。本单元五篇文章共分为三课,针对此种编排,本单元任务群拟设计四项学习任务,前三项分别针对三课教学内容,缩小学习范围,减轻学习任务,以求学习的深化;第四项学习任务在完成前三项学习任务基础上,针对全单元学习内容进行设计,是前三项学习任务成果的总结提升及树德立人目标的内化。•个人教学设计,倾向于先通过简单的、表层性、初步感知性的任务,在对比阅读中让学生熟悉文本,感受散文的景物描写和语言美;然后再通过深入研读或专题教学,加深学生对散文中作者思想情感、文化意蕴的理解;然后再进行延展性的文学性写作教学设计(一)“秋都荷月,各美其美”——《故都的秋》、《荷塘月色》整合、比较阅读•任务1:批文缘景子任务(1)《故都的秋》描绘了几幅秋景图?分别给这几幅画面取一个名字。《荷塘月色》作者描绘了月下荷塘及周围环境几幅画面?分别给这几幅画面取一个名字。子任务(2)仿造马致远《天净沙·秋思》,改写《天净沙·故都的秋》选择《荷塘月色》中的“月下荷塘图”(第4段)或“荷塘月色图”(第5段),改写为诗歌的形式•任务2:入境得意子任务(1)学校举行名家名作朗诵会,每个作品不超过5分钟,你抽到了《故都的秋》/《荷塘月色》,你会选择哪个/哪些语段朗诵?思考你选择的理由,并在全班含有情感地朗诵后说出理由。或者:郁达夫最爱故都秋景哪一景,为什么?结合文本和你对作家的了解给出理由。子任务(2)查找/提供郁达夫的生平资料及《故都的秋》的写作背景,探究议论段(12段)的作用,并思考郁达夫作为一个南方人(浙江人)为什么认为南国之秋比不了北国之秋?1932年10月一直在上海从事各项革命斗争的郁达夫因肺病复发,身体的巨大痛苦让他决定到杭州疗养。在杭州的时候,郁达夫不时接受公家的接待,游山玩水。1933年11月,杭州铁路局邀请郁达夫等人自杭州出发,沿铁路线漫游,将耳闻目睹的景物,写成游记,以便向中外游客宣传介绍。期间,郁达夫沉浸在大自然怀抱,流连忘返。1934年3月,郁达夫又应东南五省交通周览会的邀请,与好友林语堂同行,去浙西、皖南一带,游览名山古迹,期间他分外高兴。1934年7月,郁达夫携夫人王映霞及儿子郁飞坐船来到青岛避暑,在青岛的三四十天里,郁达夫尽情欣赏碧海蓝天,清晨或薄暮,他几乎都是在海滩上度过这段时光的。所有的世俗烦恼都被冲刷得干干净净。8月12日,郁达夫带着家人乘车离开青岛来到北京,他会晤了不少故交旧友,与他们欢聚畅叙。《故都的秋》就写作于此时。期间,郁达夫还应朋友之邀,到北戴河游览,心旷神怡,诗兴大发写了不少诗歌。——方忠《郁达夫传》•中国的文人学士,尤其是诗人,都带着很浓厚的颓废色彩,所以中国的诗文里,颂赞秋的文字特别的多……对于秋,总是一样的能特别引起深沉,幽远,严厉,萧索的感触来的。不单是诗人,就是被关在牢狱里的囚犯,到了秋天,我想也一定会感到一种不能自己的深情;秋之于人,何尝有别,更何尝有人种阶级之分呢?不过在中国,文字里有一个“秋士”的成语,读本里又有着很普遍的欧阳子的秋声与苏东坡的赤壁赋等,就觉得中国的文人,与秋的关系特别深了①民族“悲秋”审美传统心理的积淀。“悲哉,秋之为气也”秋蝉的衰弱的残声,更是北国的特产;因为北平处处全长着树,屋子又低,所以无论在什么地方,都听得见它们的啼唱。在南方是非要上郊外或山上去才听得到的。这秋蝉的嘶叫,在北平可和蟋蟀耗子一样,简直象是家家户户都养在家里的家虫。•中国传统文化中“蝉”的意象柳永“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骆宾王“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刘禹锡“蝉声未发前,已自感流年”孟浩然“日夕凉风至,闻蝉但益悲”•爱宕山野的朝露,鸟部山麓的青烟,若永无消失的时候,为人在世,也想这样的长活下去,那人生的风趣,还有什么?正唯其人世之无常,才感得到人生的有味。——郁达夫译《徒然草》(日本南北朝时期随笔集)•“足见有感觉的动物,有情趣的人类,对于秋,总是一样地特别能引起深沉,幽远、严厉、萧索的感触来的。”体现的正是日本物哀美学追求的“幽寂、玄妙”之美。②日本“物哀”美学思想的影响③时代情绪和作家本身气质。•为什么叫“故都的秋”,不叫北平的秋?•“都”意味着丰厚的历史文化积淀,“故”意味着过去,消逝在时间深处,有一种物是人非,沧海桑田的苍凉沉重感。子任务(3)梳理作者夜游荷塘的活动轨迹和心灵轨迹,和在不同地点、面对不同景物时的情绪高低,以作者活动轨迹和心灵轨迹为坐标系横轴,以作者情绪高低为纵轴,画出作者情绪变化的曲线。合适的词语分别描述作者在不同地点和思绪时的情绪讨论作者活动空间与情绪变化之间的关系。任务3:让隐匿的“我”浮出水面•王漫:散文贵在有“我”。欣赏散文的关键是,看其是否真的写出了鲜明的自我和个性。•李卫东《散文河里有规矩》散文的教学内容应紧紧抓住“情”和“我”,教学散文就要深究“我”之“情”怎样统摄人、事、景、理。也就是说,教学散文,不应只把目光放在事如何之奇,景如何之妙上,而应去深究人、事、景、理之后的“情”,深究“情”之投射如何使人、事、景、理变形、纯化、美化。子任务:细读文本,发现“我”的存在陈日亮:“(郁达夫)融进了太多只属于他个人的独特的审美感受。故都的秋,与其说是故都北平所独有的,不如说是专属于郁达夫,只是郁达夫的秋。”王荣生:“《荷塘月色》中的荷塘是朱自清眼中的荷塘,是朱自清心灵中独有的镜像,它是世界上任何从从未见过,也是平日的朱自清所未尝见过的荷塘。”•两位学者都认为两篇散文“景”背后灌注了“我”的审美和情感。选取一篇文章,结合具体句段,针对上述观点写一段点评文字。示例1:对比文字和原文有什么不同?原文1:租人家一椽破屋来住着,早晨起来,泡一碗浓茶、向院子里一坐,你也能看得到……对比1:住在一椽破屋里,早晨起来,泡一碗浓茶,坐在院子里,你也能看到……原文2:从槐树叶底,朝东细数着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或在破壁腰中,静对着象喇叭似的牵牛花(朝荣)的蓝朵……对比2:从槐树叶底,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或在破壁腰中,开着像喇叭似的牵牛花(朝荣)的蓝朵……原文3:最好,还要在牵牛花底,教长着几根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草,使作陪衬。对比3:在牵牛花底,还长着几根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草,作为陪衬。——陈日亮.《故都的秋》的秋味品读•作者在描写故都的秋时,加入了许多主观性很强的词,请找出几个这一类的词进行品味,说说这种“主观性”词语的意义。•说到了牵牛花,我以为以蓝色或白色为佳,紫黑色次之,淡红者最下•只能感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看起来既觉得细腻,又觉得清闲,潜意识下并且还觉得有点儿落寞•北方的秋雨,也似乎比南方的下得奇,下得

1 / 78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