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1984》有感工管13011131320127郑丕昊【评分篇】用几天时间读完了奥威尔的《1984》,小说大多部分我都是夜里躺在床上读完的,不得不佩服作者的想象力,他在1948年用一支笔为我们创造了一个被极权主义笼罩的世界,其中的描写让我感到压抑,绝望,甚至窒息,读书的过程中常会庆幸自己还好没有生活在那样一个可怕的世界。美国时代周刊曾这样评价《1984》,“多一个人看奥威尔,就多了一份自由的保障。”也许正是因为书中的世界对自由的抹杀,才让现实中的我们反思自由、珍惜自由。书中描绘了一个极权主义社会,这里到处都是思想警察,电幕,老大哥,党的思想;这里没有秘密,没有和平,没有自由,没有亲情友情爱情,若说有爱的话,那也只能献给老大哥和党;这里唯有监视,服从,恶劣的物质条件,永无休止的战争,以及被刻意修改的历史。主人公温斯特就在这样的环境中产生怀疑,收获爱情,最终却躲不过被抓住被洗脑,出卖爱人,出卖希望,悲惨死去的命运。或许。因为我现在是一个局外人,所以才能将话说得这么明白从容。倘若我生活在那样的环境中,从小接受的是党洗脑般的教育,接受仇恨教育,那我也一定会像书中其他人一样觉得这样的生活并没什么不对,甚至满足于这样的生活。这样想来,倒是比温斯特可悲得多。有三句口号从《1984》开头喊到结尾,“战争即和平,奴役即自由,无知即力量。”一开始读到这三句话我并不理解,明明是三组对立的词语,但凡有些常识的人都会觉得十分矛盾,这样的句子怎么在书中反倒成为党统治人民的口号呢?但随着故事的开展,我也慢慢能够体会其中的含义。只有当国家处在战争中,统治阶级的统治才会稳定不受阻碍,只有当人民被奴役、控制起来,才敢给他们一定限度内的自由,只有人民愚昧无知,才会使统治者更有权力。这三句话放在如今也有一定道理。就像我,从小在学校接受爱国教育,在电视剧里在课堂上在生活的各个角落我都会或多或少听到,国民党是反动派,是地主,是剥削人民的大坏蛋,共产党是人民的大救星,毛主席是人民的大英雄,那个时候,我甚至不知道国民党和共产党到底是什么,也不知道毛主席原来只是尊称,其实他叫毛泽东。但是就像生理反应一样,提起国民党日本人,就会和敌人联系在一起,而说到共产党毛泽东,我就会联想到“伟大”之类的词语。但与书中不同的是,我处在一个思想较为自由,信息相对开放的环境,所以随着年龄的增长,对外界信息的获取,我开始对小时候贴在脑子里的这些标签有了更深的认识。其实历史里没有绝对的黑,也没有绝对的白。就像一枚硬币,事物总是有正反面的。可书中的人却只能一直接受同样的教育,他们不被允许也没有途径从外界获取客观的信息,因为早饭的人会被消除掉,对老大哥不利的历史会被篡改,在他们的世界中,老大哥就是英雄,党就是救世主,他们说的话就一定是对的,况且,书中的三个国家间战争不断,势必影响生产,那么连填饱肚子都成问题,愚昧无知的他们又怎么有精力,有能力反思所处的环境,发现统治者的阴谋?因此,我们眼中的残忍、冷漠、恐怖的世界在书中人眼里可能本该如此,无需改变也无法改变,其实,感受最深的还是奥威尔思想的前瞻性。他在1948年小说中描绘的情境,和之后我们国家的文革有着惊人的相似。那时人民也是处在水深火热中,全国弄虚作假之风盛行,社会黑白颠倒,科学成为无稽之谈,红卫兵成了迫害人民的先锋队,人民群众迷信荒诞,明辨事理之人挺身而出又惨遭批斗。到处张贴着毛主席的画像,百姓对他疯狂崇拜,狂热程度不亚于书中人对老大哥的追捧。如果说现在哪个国家像书中的大洋国,我第一个想到朝鲜。很庆幸读到这样的书,即使现在的中国饱受诟病,但与书中相比,已经给予我们足够的思考自由。有了思想,人才会有灵性,有了思想,民族才会永不衰亡。同时我也对看待这个世界的方式有了一定的反思,可能因为小时候潜移默化的影响,我对一些事情从未怀疑,以为教科书上说的就一定是对的。但教科书也是人编的啊。历史课成绩再好,死记硬背倒头来只是书呆子。有些事情需要思考,探索过后才会接近真相。不过接近了真相之后就一定好吗?现在我还回答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