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下册数学说课稿-6.4平均数|北师大版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平均数》说课稿《平均数》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六单元“数据的表示和分析”中《平均数》第一课时的内容。现在我将从以下五个方面进行说课。【教材分析】平均数是统计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是新教材“统计与概率”领域内容的一部分。本节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简单的统计图和统计表的基础上进行的,是学习选择统计量描述数据特征知识的开始,是进一步学习统计知识的基础。本单元教学平均数的目的不限于求平均数,更在于用平均数进行比较,用平均数描述、分析一组数据的状况特征。小学数学里所讲的平均数一般是算术平均数,用来表示统计对象的一般水平,它是描述数据集中程度的一个统计量。它与我们的现实生活紧密联系,现代社会的公共媒体大量使用统计图表示信息,所以看懂统计图表是现代公民必备的数学素养。平均数的概念和过去学习的平均分的意义是不完全一样的。平均数是一个比较“虚拟”的数,是借助平均分的意义通过计算得到的。新课标明确指出“估算能力、统计概率的思想和方法已成为未来公民必备的常识。”依据新课标的要求,结合本课的知识特点和学生认知能力情况,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重点、难点如下:【学习目标】1、结合解决问题的过程理解平均数的意义,感知平均数在生活中的必要性。2、能结合简单的统计图表,解决一些简单的与平均数有关的实际问题,提高学生应用数学知识的能力。3、进一步积累数据分析的活动经验,体验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乐趣。【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学会计算简单数据的平均数。教学难点感受求平均数是解决一些实际问题的需要,并通过进一步的操作和思考,体会平均数的意义。【教法和学法】教法和学法是体现在教学过程中的。新课标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拫据这一基本理念和本课的知识特点,决定本课以学定教,同时配合激励、演示、迁移为辅的教学方法。学生采用观察分析、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教学准备:微课视频、PPT课件、实物投影、30个圆形教学磁铁。【教学流程设计】本节课的教学环节如下:创设情境,激趣导入→探究新知,初步感知→深化新知,再次感知→联系生活,巩固新知→运用新知,解决问题→回顾小结,梳理知识→延伸知识,分层作业。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活动一:踢毽子比赛。微课播放五年级踢毽子的情景,教师旁白:五年级踢毽子的形式多种多样,有的围着踢,有的两个人互相踢,还有的正进行分组比赛呢。然后出示两个组各同学踢毽子的个数。抛出问题:裁判朱媛媛说:“同学们,你们说哪组赢了呢?你是怎么想的?”(微课播放暂停)问:你比的是什么?为什么都比总数呢?由学生说出理由,老师总结:哦,老师明白了,你们的意思是,人数相同,就比——总数。让学生宣布第一组获胜。(微课继续播放)体育委员侯姗姗的讲话“我加入第二组,我也要比赛。我一分钟踢了35个。现在哪个组赢了呢?”有些同学会认为现在是第二组赢了,因为他们还是比总数,第二组总数是124个,第一组才99个。这时老师适时抛出问题:如果你是第一组的成员,你同意这样比吗?引出学生说出因为人数不同,比总数不公平。老师继续追问:为什么不公平?那怎样比公平呢?让我们随着淘气和机灵狗的游戏一起来学习后就能明白了。顺利进入新课的学习。【设计意图:好的开端能使一节课事半功倍。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是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思维、勇于探索的强大内动力。课的开始,设计踢毽子比赛的情境导入,通过两轮人数不同的比较,引出矛盾思想,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以利于大面积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情绪、注意状态等,使教师的授课能象磁铁一样吸引住学生的心魄。】二、探究新知,初步感知活动二:记数游戏。微课视频播放教材信息窗中呈现的的情境:1.猜一猜,淘气看3秒能记住几个数字?请你把自己猜的数记在心里。2.有你猜对的数字吗?3.统计表给出的5次记住的数字?也可以说给出了一组数据。4.淘气能记住几个数字?请你先估一估。5:平均每次记住6个数字是怎么得出来的?①展示移多补少的动画过程②先合再分的方法,就是用总数量÷份数=平均数。小结:原来6个数字是淘气记数字的整体水平,不是某一次实际记数字的个数,是几次“匀”出来的,所以,平均数是一组平均水平的代表。【设计意图:《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和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的、主动和具有个性的过程”。这一环节的设计是让学生通过微课视频观察、比较,从感性上认识平均数,体会平均数的必要性,为下一步的深化学习做好铺垫。】三、深化新知,再次感知(一)看完微课视频后,给学生分享和交流的时间。1.说一说,通过微课视频,你了解了哪些知识?学生回答,教师引导及补充,并结合内容板书。2、追问怎样移多补少?先合后分?结合学生的操作进一步分析。3.总结:不管用什么方法,都是为了找出一组数据的平均水平的代表,也就是为了求出平均数。【设计意图:新课程提倡以学生为主体,老师为主导,使学生主动探究知识,这样学生获得的新知更有意义。看了微课视频后让学生带着问题继续学习,通过动手移一移,让学生观察平均数如何产生的,深化先合再分用总数÷份数=平均数的计算方法。通过主动探究,从直观操作和算法的角度去体会平均数的意义。(二)即时练习①运用新知,解决课前问题:人数不同,比什么?哪组赢了?怎样比?比平均数,在学生列出下列式子:第一组(35+41+23)÷3=33(个),第二组(29+32+35+28)÷4=31(个)后追问:33和31分别表示什么?引导学生说出平均数的意义。②说说生活中你在哪里见过平均数。要求学生能表述清楚,如:1、全班同学的平均身高;2、家里的平均年龄;3、这个月的平均气温;4、班级同学的平均体重;5、家里3个月的平均用水量。适时抽一个例子进行反问,如:6、四年级(1)班爱心捐款,平均每人捐款30元,表示每人都捐了30元,对吗?③完成下面统计表,并回答问题。在统计表里记录好厦门一星期的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时间4月18日4月19日4月20日4月21日4月22日平均气温星期一星期二星期三星期四星期五最高气温最低气温出示统计表后抛出下面几个问题:1.你认为最高气温这5个数字中哪个最能表示它的平均气温?最低气温呢?2.请你估一估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的平均数。3.算一算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的平均数。4.老师在表里加上当天(星期六)的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问:现在本周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的平均值有变化吗?有什么改变?为什么?(根据实际气温引导学生说说改变或者不改变)预设一:当天气温和平均气温一样,则平均气温不会改变。预设二:当天气温高于平均气温,则平均气温会拉高。预设三:当天气温低于平均气温,则平均气温会拉低。【设计意图:本环节设计了3题即时练习题,通过解决问题的过程,使学生内化新知,进一步了解平均数的意义。教师在这些活动中只是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学生在这个过程中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人,树立了学习数学的信心。】四、联系生活,巩固新知。活动三:小小辩论赛(课件展示鼓浪屿的美丽图片和淘气、机灵狗在海边的情境。)师:厦门真是个好地方啊,气候宜人。素有“海上花园”美称的厦门鼓浪屿,更是一直老师想去的地方。今天淘气和机灵狗来到海边,淘气说:“从海边到水上警戒线(浮球)的平均水位是120厘米,我身高130厘米,下水游泳很安全。”你同意他的说法吗?把同意和不同意的学生分成正反两方进行辩论。(预设:如果全部学生都不同意,正方辩手将由老师来做。)【设计意图:以学生身边的例子和辩论的形式展示这一环节,目的让他们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再次加深对平均数意义的理解,同时还能在理解平均数意义的基础上进行安全教育。】五、运用新知,解决问题活动四:我来当评委。(一)老师唱两句《鼓浪屿之歌》,让学生现场打分,收集数据,算出本组的平均分。评分要求:1、总分10分,请你给老师唱的歌打个分,然后告诉小组长。2、小组长统计好分数后,组织本组同学算出本组的平均分。3、哪组给的评分高?比什么?“我来当评委”学习卡。请把本组评委的评分统计在表里。组员1号2号3号4号评分平均分(二)出示下面评分表,提出问题。组员1号2号3号4号5号评分89910—平均分1、这张评分表和你们评的那张有什么不同?2、5号下面的“—”表示什么意思?3、表示0分,或者有没有5号,跟求平均分有关系吗?【设计意图:第一题让学生结合具体情境,亲身体验现场收集数据的过程,并求出平均数,培养学生进一步积累数据分析的活动经验;第二题让学生能根据所求问题找准与总数相对应的份数。再次巩固了平均数的计算方法,进一步理解平均数的含义。】六、回顾小结,梳理知识。请说说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有什么遗憾?【设计意图:让学生回顾本节课的收获,梳理知识,构建知识网络,给学生提供了自我感悟、自我评价的时间与空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反思意识。】七、教学板书:平均数平均数是一组数据的平均水平的代表移多补少先合再分“匀”(35+41+23)÷3=33(个)(29+32+35+28)÷4=31(个)总数量÷份数=平均数【设计意图:板书是教师一节课教学思路的浓缩展现,好的板书能取到为学生理清学习思路的作用。本课板书设计简洁、直观,并富有美感,能较好地反映出本课的教学重点。】

1 / 6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