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园林史期末论文——论皇家园林的流变陈晨园林10-2100314211指导老师:薛晓飞中国园林史期末论文陈晨100314211园林10-2皇家园林的历史源流摘要皇家园林又称为苑囿、宫苑。一般指供帝王家皇帝个人所有或者皇室所私有的园林。皇家园林起源可追溯至殷商时期,由当时最简单的“圆”的形式发展成后来恢弘大气,精致美妙的宫殿。这种继承和变化都有其特定的历史源流,比如在皇家园林的建造中对“对称格局”的偏爱,对“一池三山”造园手法的喜欢等,本篇论文就是对皇家园林的历史源流进行一次简单的论述。关键词:皇家园林源流一池三山对称中轴格局正文下面我简单的概括一下自己在对中国园林史的学习中总结出的皇家园林的一些特点:1皇家园林的设计体现了封建社会的中央集权意识,皇家建筑园林常常使用中轴对称方式布局。2皇家园林的艺术风格囊括四海,包罗万象,一般会模仿全国各地甚至世界上的优秀的园林。圆明园尤其体现了这一个特点。3由于当时的政治因素的影响,皇家园林更多的处在北方,在建筑风格,装饰色彩,绿植上都更多地受到北方的影响。4功能丰富,从最初皇家园林的雏形“囿”中,我们发现了园林的功能有栽培圈养通神,后来的皇家园林功能更加丰富,听政起居玩赏简直是无所不包。5“一池三山”模式的广泛应用,自从秦汉时期的上林苑率先应用了“一池三山”的模式之后,这种造园手法广泛的流传到了后代,对后来的皇家园林甚至现代的园林设计都有影响。6选址自由,这也是皇家财力雄厚的一个体现。下面我想论述一下不同时期皇家园林的特点,以此来看看皇家园林是如何发展的,并且在皇家园林的发展中继承了什么创新了什么。1.1商、周时期从迄今为止发现的最早的文字一一殷商时期的甲骨文中,我们发现了有关皇家园林圆的论述。据此我们推测中国的皇家园林应该始于殷商。,最早见于文字记载的是“囿”和“台”,时间在公元前11世纪,也就是奴隶社会后期的殷末商初。“囿”和“台”是中国古典园林的两个源头,前者关涉栽培、圈养,后者关涉通神、望天。据周朝史料《周礼》解释,当时皇家园林是以圆的形式出现的,即在一定的自然环境范围内,放养动物,种植林木,挖池筑台,以供皇家打猎、游乐、通神明和生产之用。当时著名的皇家园林为周文王的灵囿。1.2特点1造型简单,是皇家园林最初的雏形,多以圆的形式出现。2功能还比较简单,多用于通神明和生产。1.31灵囿1《诗·大雅·灵台》:“王在灵囿,麀鹿攸伏。”毛传:“囿,所以域养禽兽也,天子百里,诸侯四十里。灵囿,言灵道行於囿也。”《后汉书·班固传下》:1摘自《诗•大雅•灵台》皇家园林最初的简单形式中国园林史期末论文陈晨100314211园林10-2“外则因原野以作苑,顺流泉而为沼,发苹藻以潜鱼,丰圃草以毓兽,制同乎梁驺,义合乎灵囿。”李贤注:“此言鱼兽各得其所,如文王之灵囿也。”明张居正《苑田纪》:“臣闻设苑以资观游……有国者所不废也。然而灵囿之咏,独归周文。”1.32沙丘苑台2沙丘苑台为商代最后一位帝王纣王在今河北省广宗县境内所修造,是我国园林的最初形式,可谓中国历史上第一座皇家园林,遗址尚存。“沙丘苑台”是见于文字记载最早的园林形式。中国人历来用“山水”作为自然风景的代称。当时有古漳水在这里流过,造就了这片沃土,水草丰美,林木茂盛。纣王还在沙丘苑囿内栽种了树木,放养了供畋猎的禽兽,建造了宫馆沙丘苑台构成了“游猎、观赏、祭祀、憩、戏”等功能,被奴隶主阶级当做人间“天堂”、理想的“乐园”语“酒池肉林”就渊源于此。1.33章华台3章华台又名彰化宫,始建于楚灵王六年(公元前535年),6年后才全部完工。经考古发掘的遗址范围东西长2000米,南北宽约1000米,总面积达220万平方米,位于古云梦泽内。遗址陪范围内共有大小、形状不同的台若干座,还有大量的宫、室、门、阙的基址。可想当年楚灵王临行章华台的盛大情况。据考古,方形台基长300米,宽100米,其上为四台相连。最大的一号台,长45米,宽30米,高30米,分为三层,每层都夯土上均有建筑物残存的柱础。昔日登临此台,需要休息三次,故俗称“三休台”。2.1秦、汉时期秦、西汉是我国古典园林发展的重要阶段,此时,正式出现了皇家园林。秦汉两代(公元前221年-220年),皇家园林以山水宫苑的形式出现,即皇家的离宫别馆与自然山水环境结合起来,其范围大到方圆数百里。2.2特点1按天上的星座的布列来布局,这是“天人合一”的思想在帝都规划上的具体表现。2首设“一池三山”模式,此做法一直延续到了清朝,甚至现在的园林也受其影响。2.31阿房宫秦始皇晚年建阿房宫,代替信宫作为天极的象征,也是上林苑的中心。他通过“复道”连接于北面的咸阳宫和东面的骊山宫,利用“甬道”等交通道路的联系手段,体现了对星象的模拟。2引自“沙丘苑台”考——中国文化报2008年11月11日3内容参考自《华容章华台考》——中国文学网按星象布局中国园林史期末论文陈晨100314211园林10-2是天人合一思想的体现。2.32上林苑(上文介绍的阿房宫是上林苑的一组主要建筑群体)原为秦国的旧苑,至晚建成于秦惠王时,秦始皇再加以扩大,充实,成为当时最大的一座皇家园林。苑内最主要的一组宫殿建筑群是就阿房宫,浙师大朝所在的政治中心,也是上林苑的核心。汉武帝在秦代上林苑的基础上,大兴土木,扩建皇家园林上林苑。汉代上林苑是中国皇家园林建设的第一个高潮,上林苑中既有住所可以住,也有美景可以欣赏。在上林苑建章宫的太液池中建有蓬莱、六丈和赢洲三仙山。从此,中国皇家园林中一池三山》的做法一直延续到了清代。3.1魏晋南北朝时期皇家园林的发展处于转折时期,读过历史的我们都知道此时战乱频繁,士大夫都喜欢隐居起来,虽然在规模上不如秦汉山水宫苑,但内容上则有所继承与发展。魏晋南北朝时期在老庄思想的影响和佛教的传入下,中国古典园林由再现自然,由单纯地模仿自然山水进而至于适当地加以概括、提炼,但是也始终保持着一种似自然又不似自然的基调。3.2特点1其规划设计更趋于精密细致,筑山理水的技艺达到了一定的水准。已有用石叠山的做法,理水与园林小品的雕刻物相结合,建筑的内容多样,形象丰富,楼阁、观等多层建筑有所发展,台已不多见。2皇家园林的称谓,除了沿袭上代的“宫”、“苑”之外,称之为“园”的也比较多。3受到了一些民间私家园林的影响。4皇家园林的狩猎、求仙、通神的功能基本上消失或仅保留其象征意义,生产性很少存在,游赏活动成为主导的甚至唯一的功能。3.3仙都苑北齐高纬在所建的仙都苑中堆土山象征五岳,建贫儿村、买卖街体验民间生活等。4.1隋唐时期隋唐时期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黄金时代,皇家园林的发展也相应的进入一个全盛时期,皇家园林趋于华丽精致,并注重建筑美与自然美两者的统一。4.2特点1数量多,规模大。2风格趋向于华丽精致3仍然喜欢让建筑沿着中轴线布置的那种端庄与气势4.31大明宫4位于长安禁苑东南的龙首原上,是一座相对独立的宫城。据考古实测,大明宫周长7628米,面积3.3平方千米。布局采用“前朝后寝”和中轴布置的传统4参考自《浅谈大明宫建筑园林》——《大众文艺》2011年13期,是阅读了那篇论文后自己改写的。长安城平面图,可以看出当时仍是喜欢建筑沿着中轴线布置的端庄和气势。中国园林史期末论文陈晨100314211园林10-2殿堂建筑原则,加强了城市的总体规划,也突出了主体建筑的空间组合。这种布置也体现了传统的儒家思想。大明宫这种既有区域的明确区分,又构成统一整体的布局,主从分明、左右对称的建筑组群方式影响十分的深远。它除了有其政治作用以外,更是盛唐时期的大型艺术品,体现出我国唐代皇宫建筑以正殿为主而又突出皇宫园林特色的文化特征。整个建筑华丽精致,辉煌大气,美丽非凡。虽然大明宫在唐朝衰败后沦为废墟,它存世仅222年,但它带来的辉煌是后世无法比拟的。明宫在建筑园林艺术方面有着许多创新之处,体现出我国古代宫殿建筑追求雄浑大气、和谐统一之美的文化特色,堪称中国建筑史上的里程碑。4.32西苑隋朝的西苑是历史上仅次于西汉上林苑的一座特大型皇家园林。是一座人工山水园,是一项浩大的工程。它的建成标志着中国古典园林全盛期到来。大体上仍沿袭秦汉以来“一池三山”的模式(可见“一池三山”模式的影响是十分深远的),总体布局以人工开凿的最大水域“北海”为中心,海中筑蓬莱、方丈、瀛洲三座岛山,山上有道观建筑,但仅具有求仙的象征意义,实为游赏景点海北有十六组建筑群和数十处供游赏的景点,海南有五个小湖苑内不少景点均以建筑为中心,用十六组建筑群结合水道的穿插而构成园中有园的小园林集群,是一种创新的规划方式。苑内植物配置范围广泛,移栽品种极多在长安的远郊以及关中、河南一带,行宫、离宫星罗棋布。5.1宋代此时期的文学艺术极大的发达和繁荣,因为文人墨客参与到了造园的工作中来,整个皇家园林更多地体现出了诗情画意,体现了当时社会上层阶级诗化社会生活的要求。5.2特点1风格上更加细密别致,比中国历史上任何一个皇家园林都缺少皇家气派,但是以其诗情画意的园林艺术美感别有动人之处。2园林规模相对比较小5.31琼林苑宋初四苑之一,位于东京洋梁外城顺天门西南,南临顺天大街,建于乾德二年。苑内满种很多来自于南方的植物(多来自广东福建一带)。我们主要介绍其中的金明池。开池时期游人大多集中在东岸及宝津楼下,仙桥及中岛五殿之中也挤满了关扑、游览及做生意的艺人、商人等。池西游人稀少,但垂杨蘸水,烟草铺堤成为垂钓之士理想的场所。入内者须买牌子,得鱼后还需倍时价买之,然而“临池作脍,以荐芳蹲”亦不乏其乐趣石到争标之日,东岸搭起了无数彩棚,更是盛况空前。整个感觉突出的体现了宋朝时期那种细密别致,充满诗情画意又充满趣味的园林特色。中国园林史期末论文陈晨100314211园林10-26.1元明清时期皇家园林的建设趋于成熟,也是园林艺术的集大成期。这个时期的颐和园、避暑山庄、圆明园在其造园艺术上到达了一个新的高度。6.2特点1规模宏大,气势繁华。皇权寓意浓厚,在布局上仍然强调了中轴线的对称性。2借鉴了各地的园林,体现了天下美景,兼收并蓄之感。3建造数量大,颐和园,圆明园,避暑山庄,北海公园等大量的园林都是那时候的佳作。6.31圆明园圆明园是东方文化的集大成者,一个人类艺术史上空前绝后的艺术佳作。它囊括了东方的园林,西方的园林,人工的园林,自然的园林,它的建成既是大清帝国的缩影,也带有仙界园林的风范。它集古时劳动人民所有的想象力与智慧为一体,让所有看到圆明园的人都为之惊叹。这很好的体现了明清时期园林的一大特点:兼收并蓄,囊括了天下美景。6.32北海北海公园全园以北海为中心,面积达到7平方公里(其中水面约3.9平方公里)。湖口琼华岛上建的藏式白塔为全园标志。北海是继承一池三山传统而发展起来的,北海的琼华岛作为蓬莱仿建,所以,晨雾中的琼华岛时常给人以仙境之感受。所以,从北海公园中可以窥见皇家园林的源流,早在秦汉时期修建的上林苑建章宫中就修有蓬莱、六丈和赢洲三仙山。这种“一池三山”的做法体现了古代皇族对于仙境的向往,他们不仅想住在神仙所住的“仙山”,也想交有“仙友”,还想能和神仙一样长生不老,这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对“求神”“接近神”的某种思想感情的反应与体现。结语我个人认为,我国皇家园林的形式和风格随着时间的流转是不断的有所变化,这是由当时的历史大环境所决定的。比如魏晋南北朝时期因为当时战乱频繁,士大夫们喜欢隐居,所以皇家园林的形式似乎更多地带有“老庄”气息;而唐宋时期,因为当时国力的强大,唐诗宋词的极大发展,当时的皇家园林就更加的精致美丽,更富有浪漫气息。虽然当时皇家园林的形式和风格随着当时特定历史环境的不一致而不一致,但是又一些共性却是不变的。比如“求神”之心,无论是殷商时代的“囿”还是后来被广泛应用的“一池三山”,这些都表示了帝王对于神明的向往。这表现了不管当时的社会历史环境有什么变化,总是有一些传统的思想是根深蒂固的根植在每一位统治者的心中。对于中国皇家园林的历史源流,我“一池三山”中国园林史期末论文陈晨100314211园林10-2们要辩证的看待,才能更好的思索其中的韵味。参考文献李云豪沙丘苑台”考——《中国文化报》2008年第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