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园林的历史与发展摘要:中国园林数千年来在中华大地上孕育、生长、并发展成熟。她以自己独特的形式和内涵形成自己独具特色的艺术风格,在世界园林中独树一帜。但面对全球化的挑战,中国园林怎样在继承、发扬民族特色的基础上不断创新以满足当代人的要求值得深思。本文主要介绍了中国古代园林艺术的发展历史,尤其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园林及文化发展。并结合传统文化表达了对未来园林发展方向的推测与建议。关键词:中国园林、历史、发展园林艺术在中国源远流长,其完整的理论体系早在公元1631年就见诸于明代计成所著《园冶》一书中。该书流入日本,被誉为《夺天工》,可见对其评价之高。“造园”这已专用名词就是由他首先提出的。在中国文化土壤上孕育出来的园林艺术,同中国的文学、绘画有密切的关系。园林意境这个概念的思想渊源可以追溯到东晋到唐宋年间。当时的文艺思潮是崇尚自然,出现了山水诗、山水画和山水游记。园林创作也发生了转折,从以建筑为主体转向以自然山水为主体;以夸富尚奇转向以文化素养的自然流露为设计园林的指导思想,因而产生了园林意境问题。如东晋简文帝入华林园,对随行的人说:“会心处不必在远,翳然林水,便有濠濮间想”,可以说已领略到园林意境了。园林意境创始时代的代表人物,如两晋南北朝时期的陶渊明、王羲之、谢灵运、孔稚圭到唐宋时期的王维、柳宗元、白居易、欧阳修等人既是文学家、艺术家,又是园林创作者或风景开发者。陶渊明用“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去体现恬淡的意境。被誉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王维所经营的辋川别业,充满了诗情画意。以后元、明、清的园林创作大师如倪云林、计成、石涛、张涟、李渔等人都集诗、画、园林诸方面高度文艺修养于一身,发展了园林意境创作的传统,力创新意,作出了很大贡献。1.园林艺术历史中华民族历经了夏、商、周的1500年的奴隶制社会,以及春秋战国,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十国、宋元明清长达2400年的封建社会,在从清末到中华民国近百年班封建半殖民地社会,又从194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现在。在不同的时代背景下园林的风格特点和功能都很不相同,而每个时期的中国园林都展现了它独特的魅力。1.1五帝时期的园林据历史考证,五帝时代属于原始社会新石器时代晚期。此时期农业已很发达,种植取代了渔猎而成为社会生产的主要部门。种植场已经专门划分出“圃”“圃”种菜。种菜之圃,与今天的园林虽然相去甚远,但据此就可以推知出园林起源于生产。慢慢地园林由原始的“致用”性质的生产场地,逐步演变成为“畅神”性质的游乐场所。1.2商周时期的园林殷商时代的帝王园林,以筑“高台”的形态为其特征。既有“娱神”的性质,也有“娱人”的内容。这种高台以其“团块美”的景观形象,开始出现于园囿中,周文王在今陕西省西安附近,建有方圆35千米的“文王之囿”,这是我国最早的比较成熟的造园形成。据历史考证,周文王所建的灵囿,完全具备了中国园林的基本要素:其间有山、有水、有树木、挖池筑台,还养了百兽鱼鸟,既可供其狩猎,还可供其游乐宴享。还有史书记载表明,此时的帝王园囿与后代的皇家园林的私密性不同,是公开民众开放的。1.3春秋战国时期的园林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列国广筑台榭,出现了一批“高台榭,美宫室”的宫苑建筑群。这时期社会秩序大改组,使原本象征天命,只是天子禁脔之“台”,逐渐成为诸侯贵族园林的审美主体。随者铁制工具的普及推广,木构建筑发展到新的水准,宫苑建筑开始从“团块美”变为“结构美”,为宫苑园林艺术质量的提高创造了条件。1.4秦汉时期的园林在宫苑布局上,秦汉宫苑有个共同特征:一是由统一大帝国政治所强化的多元结构而形成的华夏文化共同体为背景,创制一种规模庞大,涵蕴万物的建筑。把“体象天地”,“经纬阴阳”的时空艺术,作为统一大帝国与高度集权的大王朝象征。二是运用蓬莱神话所提供的仙海神山景观,确立山水系统所布局的“一池三山”模式,提高水体在园林构建中的地位。1.5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园林魏晋南北朝前后300多年,其间动乱分裂,战争频繁,人儒士崇尚清淡,礼佛养性,居城市而迷恋自然山林野趣。此时的皇家,贵族园林大多不在是秦汉时期以宫室建筑为中心的构园法,而转向以山水为主体的新园林。此时的私家园林以及牧歌式的田园,山庄也应用而生,渗入了山水文化的内涵,使自然和文化在园林这个范畴内更多更紧密地结合起来,成为中国园林发展史上一大转折时期。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园林艺术实现了一个质的跨越,园林学界对这一历史阶段十分感兴趣。汉末,以庄园式社会经济为基础,形成了一个个独立或半独立王国式的地方自治体系。中央集权崩溃,儒学思想瓦解,一统政治已无力对学术文化横加干预,被压抑数百年的先秦诸子学说。尤其是老庄哲学开始广为人们所认识,并日益得到重视。佛学的输入和玄学的中兴,尤其道家思想审美情趣的萌发与感染,人们亲近自然、观赏自然,悟“道”于自然,追求人格理想的价值观得以滋生成长。在道家思想推动下的文学、绘画、园林艺术发生了划时代的变革,因注入了较多人本主义的东西,从而定格了两千年来中国园林自然山水式的美学特征。1.6隋唐时期的园林中国古典园林的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过程,从上古时期的萌芽,到先秦时期的台囿结合,再经历秦汉宫苑和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园林,到隋唐时期进入繁荣阶段。隋唐时期的皇家宫苑园林气魄宏伟,规模壮观。隋文帝和隋炀帝在长安、洛阳和江都等地营建了许多皇家宫苑,不仅在皇家园林的布局上开后世之先河,而且创建了洛阳西苑等超大型的皇家园林代表作。唐朝长安城的宫苑在隋朝基础上进一步发展,以禁苑、大明宫和兴庆宫等最为著名。隋唐时期安定的社会环境、发达的交通、隐逸之风的盛行和土地私有制的发展促进了私家园林的发展,以白居易履道里宅园为代表的城市私家园林和以王维辋川别业、白居易庐山草堂、李德裕平泉庄为代表的郊野别业都是隋唐私家园林中的精品。隋唐时期的私家园林具有借山营水成为主体景观、建筑类型多样化和艺术气息浓厚的特点。1.7两宋时期的园林宋代的皇家园林集中在东京和临安两地,其规模和气魄虽远不如隋唐,但规划设计的精度则过之,园林的内容与隋唐相比,减少了皇家气派,更多的接近于私家园林。由于宋代城市经济有了相当的发展,私家园林也相当兴盛。据史书记载:“在东京,著名的有十余所,不著名的有百余所,满布城中。”1.8元代园林综观这时期的园林,融合江南私家园林的风格,高扬皇家宫廷的气派,突出大自然生态环境的美姿,三者融合一体,比宋、元、明,御园来大有创新。由此标志着我国造园艺术的发展,达到了历史上的高峰。1.9明清园林明清园林代表了中国古典园林的最高成就,也是现存中国古典园林的主要组成部分。明清园林具有三个明显的特点:师法自然,巧于因借;含蓄内秀,小中见大;诗情画趣,无限意境。2.中国园林的未来发展2.1充分研究利用本土资源中国现代园林的发展,必须依赖于本土风景园林师长期的艰苦努力和整体水平的不断提高,不断关注现代园林的本土化研究,积极探索富有地域景观文化特征的园林作品。园林设计应针对大到一个区域、小到场地周围的自然资源类型和人文历史类型出发,充分利用当地独特的造景元素,营造适合当地自然和人文景观特征的景观类型。2.2与现代建筑结合将中国园林理念与内涵带入人居环境、城市景观、风景名胜、自然保护、郊野公园、乡村景观、工业园区,以及道路、河流等景观规划设计之中,产生新的思想与活力,是中国园林能否持续发展的关键。现代景观中的其倾向自然,主张人工景观与自然景观紧密结合的观点与古典园林不谋而合。无论是中国传统园林的营造理论还是西方现代景观学,都在探寻建筑与景观的关系。古代园林力求把建筑成为风景的一部分,在园林总体上使建筑美与自然美融糅起来。而现代景观则的以建筑为主题,将景观成为一种沟通渠道,通过空间的灵活布局与有机协调使建筑相互联结,使建筑与景观真正的融为一体。因此,如何在新时空背景下,在新的功能要求与技术条件下,从中国的传统园林中寻找灵感和启迪,从而指导现代景观设计,也具有非常现实的意义。2.3结合西方现代理念虽然中西方园林在表现形式上差异较大,但在本质上存在诸多相通之处。中国现代园林的发展,也应研究借鉴西方园林的成功经验。取西方园林之长,补中国现代园林之短,融西方园林现代理念与设计方法于中国本土景观资源与文化内涵之中,是加速中国现代园林发展的捷径。2.4结合科学以及行业交流合作。当今,园林设计已成为一门十分综合的学科。这就要求园林设计师不仅要用感性的眼光,更要用科学和理性的方法去观察、研究自然与环境,要用科学的手段指导园林建设。园林设计师还必须密切与资源、生态、生物、水保、哲学、社会学等自然学科和社会学科的学者们交流与合作,这样不仅能避免在园林建设时浪费甚至破坏自然资源,也能使园林设计师产生新观点与新思路。总而言之,中国现代园林的发展,既要认真吸取西方现代风景园林发展的成功经验,又要深入研究中国古典园林文化和本土资源环境特征。抛弃古典园林的历史局限,把握传统观念的启示意义,融入现代生活的环境需求,才是中国现代风景园林真正的发展方向。参考文献[1]王路.关于现代城市景观中融合中国古典园林元素的探讨[J/OL].建筑知识:1[2017-12-23][1]杨帆.从中国园林的历史看未来园林的发展方向[J].中国园林,1986(04):54-55.[1]占磊.中国园林的发展历史与方向[J].知识经济,2010(14):164.[1]赵湘军.隋唐园林考察[D].湖南师范大学,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