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别社会化与我的成长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与教学相关的内容的问题一、性别与社会究竟有怎样的联系?我是在没有上这门课之前想到这个问题的,所以那个时候我混淆了性别(sex)与社会性别(gender)的概念。性别指的是生理解剖学意义上的男女,现在科学上主要的判断依据是染色体;而社会性别主要是指自身所在的生存环境对其性别的认定,包括家人、朋友、周围人群、社会机构和法律机关的认定等,是人基本的社会属性之一,这是一种文化意义上的性别。我所说的性别,更多指的应该是社会性别。日常生活中我们对某人性别的认定主要是通过文化上的认定,因为作为有文化的人不是赤身裸体的,人们是通过各种与性别相关的符号,如衣服,装饰品,化妆品来确定某人的性别的。这种对性别的确定是一种文化意义上的确定。再回到我的问题,社会性别是被社会构建的。既然是社会构建,那么这里就有一个前提,即社会对不同性别的人是有不同的期许的,社会是按照期许来构建人的社会性别的。比如社会希望男性有创造力,幽默感,自立,乐观,精干,承担起家庭的责任,而对女性的期许则是自立,善良,贤淑,温柔,文雅。日积月累,对不同性别的刻板印象就产生了。因而,如今生活中一些“伪娘,春哥”之类的现象因为与原有的社会刻板印象发生冲突而引起社会的非议。其实我个人觉得,性别的发展可以是多元化的,不必用二元对立的性别模式和固有的性别刻板印象来对认定和要求人,人应该得到更多的解放,人的各种特质,应该摆脱性别的束缚得以发展。二、父权制为何可以延续这么久?其中有什么合理(或者说可取)之处吗?关于这个问题,我是在接触父权制这个概念之后想到的。首先明确一下概念,所谓的父权制,是男人凭借他们的性别及与他人的血缘关系确立的男性统治,是以男尊女卑的意识形态确立和保护男性普遍优先权的性别关系秩序。即这是一种男权至上的制度,配合和中国古代几千年的封建王朝皇权延续至今,封建制度被取缔了,而父权制似乎还没有销声匿迹。时至今日,虽然我们不说,虽然有许多妇女们走上了社会,走上了工作岗位,和男人们有一样的工作,但是父权制的思想似乎还根植在整个民族的心中,大部分人多多少少对这种性别制度还是认可的,认为这是天经地义(这种思想是从小就被社会构建的),父权制依旧有生命力。那么我就有疑问了,为什么父权制得以延续至今?我思考很久,只想到了一些。一项制度的确立是为了维持一种秩序。父权制的确立是为了社会的正常运作。为了达到这一目的,父权制明确了社会分工,男主外,女主内。有了这样明确的分工,父权制用一种制度,一种社会价值导向,社会评价体系来监督和规范男人和女人,使得他们无法逃避自己的责任,于是社会就合理,有序地运作下来了。但是,有一点不明白,为什么是男主外,女主内?我自己的想法是,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封建时代的中国主要是依赖农耕,需要的是大量的劳动力,而男性因为生理构造的原因在体力方面比女性有优势,自然而然地就成了强势群体,所以推行的是更有利于男性的父权体制。但是上课讨论的时候有同学提到,所谓的“男性更有优势”也是被社会构建的,女性完全可以承担起和男性一样的责任。生理上的差异并不能成为全部的理由。于是我现在又迷惘了。关于父权制的这个问题,至今仍没有想通。三、怎样的性别制度是合理的?上课的时候,老师在批判如今性别制度的不合理之处,后来我们上课就在讨论,怎样的制度是合理的。可是我觉得大家讨论的重点在于原有性别制度的不合理之处,而没有关注原有性别制度的合理之处,因此没有一个宏观的认识,讨论了好久也没有什么结果。唯一有同学提出了,让男性和女性自由选择性别分工,这样就不束缚甚至压制女性,或者男性了。我也比较认同这样的构想,认为比较自由。可是我又有一个疑问,这样的性别分工没有明确的标准,即对男性和女性没有明确的要求,如果双方都不想承担责任,或者都想要相同的工作,就势必引起社会的混乱,反而不利于社会的运作。不过我觉得这个问题本来就是一个让人头疼的难题,如果能合理解决的话,也就不存在这么多的批判与争执了,这本身就是一个值得整个社会思考并需要解决的问题,我们的讨论虽然没有结果,但也是有意义的。性别社会化与我的成长一直以来,我总以为男女有别的现象是自然而然的事,从没深究过其中的原因。直到我接触了“性别与社会”这门课,我才懂得太多所谓的自然而然都是被社会构建的,回望走过的近20年,原来我自己也是这么“被构建的”。父亲是老师,很小的时候就我们家就住在父亲单位的宿舍里。楼里有许多差不多大的小朋友,男孩女孩都有,大家常常一起玩。那时候男女的概念在我的脑海里很模糊,一起玩的时候所以的小朋友都是一样看待的。我们也会有闹矛盾的时候,甚至还会打架,而且男孩女孩都会打,没有觉得因为是女孩就要谦让她一点,大人们批评我们的时候对双方(不管是男孩还是女孩)都是一样教育的,所以那个时候对性别的概念真的是很模糊的。上了小学,感觉突然就有了男生和女生的差异。男生们老爱玩泥巴,玩乒乓球,玩卡片纸,为了赢一张卡片纸不惜趴在地上,总是显得脏兮兮的,而女生们爱玩橡皮筋,爱收集一些小装饰物,像挂坠,链子什么的,比起男生,女生显得干净多了。我记得那个时候,男生总是和男生一堆,女生也只带往女生堆里去,男生和女生之间总感觉被一条无形的屏障分隔开了。那个时候的我开始渐渐因为一些事儿渐渐认识到了男女的不同。小学时候的我成绩很好,也很守纪律,从没挨过批,有一次因为上思想品德课课本没带被老师罚站。站在教室后面,老师几句话就把我批哭了,老师就告诫我说男生要坚强,不能随便掉眼泪,这是很倒霉的,这是我学到的第一点男性气质。后来老师批一个女同学,她一个劲地笑,老师就说她不知羞耻,还拿我做比较,那是我比较早感受到的社会对男女的不同期许。到了初中,学习了一些生理知识,终于明白了男性和女性在生理上的差异,对男女有别有了一个较为清醒的认识,于是也把很多男女的差异归结于男女生理构造不同。此外,在初中经常听到的一句话就是“女士优先”,那个时候开始明白男性要对女性有所谦让,这样显得绅士一些。有一次捉弄一个女生抓她的辫子,被她骂“粗鲁”,从那以后再也不敢对女生“毛手毛脚”。初中以后,对男女有别有了较深的认识,不过对待异性倒没有小学时那么排斥了。到了高中以后,更加融洽了。尽管高中的时候女生开始学习化妆,开始憧憬以后的婚姻,而男生热衷与游戏和体育,也思考一些将来大学甚至创业的事儿,可是男生和女生之间总能找到许多共同的话题。这个时候的男士和女生都喜欢在异性面前展示自己,女生喜欢通过化妆,衣饰装扮使自己显得“更女人”,而男生喜欢在女生面前展示自己的球技或者一些体力方面的优势。我记得高中的时候一帮男生喜欢在教室后面比做俯卧撑,我曾听到过这么一句嘲笑:“你连这么几个俯卧撑都做不了,还是不是男人。”就这样我脑海中的男性和女性渐渐被贴上了不同的标签。现在回想,我脑海中所谓的性别(本文性别多指社会性别)就是社会化的结果,一切并非自然。住在父亲单位宿舍的时候,对性别意识的模糊说明所谓的性别意识并非与生俱来的,那个时候男孩和女孩似乎没有多大区别,一样开朗,一样打打闹闹,一样爱闯祸,一样还哭哭啼啼。社会对这个年龄段的孩子也没有太多的性别期待,可能觉得这时候孩子还小,学习能力不够强,所以不会有太多的要求,就想大人教育我们没有区别对待一样。这样就更加证明了性别是社会后天构建的。小学的时候开始接受知识,开始明白事理,开始学会接受知识,这个时候性别社会化就逐步加强了,我们在不断地观察和自身的“被教育”中体会到男女有别。就像我哭鼻子被老师指责为不符合男生的行为,男性在很小的时候就被教育要更为坚强,因为社会期望男性日后要承担起支撑家庭的责任,要在挫折重重的社会里闯荡,所以男性必须从小培养坚强的品质。所以,不论是老师,家长还是社会,都会告诫男性哭泣是软弱的表现,希望从小就塑造他们坚强的品质,所以男性的刚强是这么被社会化的。而社会对女性则没有这么强烈的期许,相反,社会可以容忍一个女性相对软弱,因为在传统的社会性别体制里,女性是需要被照顾的一方,女性显得相对软弱,矜持,温柔才正常,所以我的老师对那位被批评还笑的女生也不认可。但是,那个时候的性别意识的觉醒更多的是表现为对自身性别的认可和对异性的排斥。造成这样的原因是那个年龄段的孩子对自身都不是很了解,对异性就更不了解。人对未知的世界总有一种排斥,与之相反,熟悉的东西给人一种亲切感。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那时候男生和女生总爱各自扎堆。初中那次被女生骂“粗鲁”使我学会了谦让女生,懂得了女性应该被照顾,而现在回想起来,小时候常挂在嘴边的那句“女士优先”恰恰隐含着对女性的歧视。为什么要女士优先?因为社会默认女性是弱者,男性则是强者,所以男性应该谦让,以达到社会期待的一种所谓的公平。从小将这句话挂在嘴边意味着我们从小就被灌输了男强女弱的观念,在我们的潜意识中,男性就意味着强势,而女性只能处于弱势。这样的理念输入使得男性和女性从小就处于不平等的地位。高中以后的我们已经被社会化很久了,通过平时的电视电影,报纸杂志还有生活中的所见所闻,男生和女生都认可了社会对自己这一性别的期待。女生开始学习化妆,因为社会,或者说男性总是期待女性是美丽动人的,而男生热衷于锻炼身体,参加各种体育活动,因为社会或者说女性期待男性是争强好斗,积极主动的。这个时期的男性和女性已不再相互排斥了,反而各自希望吸引对方。渡边淳一先生在他的《男人这东西》一书中指出对异性的好感和对异性的强烈渴望是出于人的本能,是“性”,一种动物的本能使然。而我个人觉得社会构建在这个过程中起了较大作用。正是通过社会的潜移默化的影响,日积月累,男性和女性彼此认识,了解,接受了对方,产生了希望与一位异性(这里指的是大多数人)共度余生的念头。至此,社会构建的男性和女性雏形已定,之后双方就会按照社会期待的方向不断发展。或许很多人都不知道自己潜移默化中被社会性别化了,许多人以为的自然而然,或者归于男女生理构造差异的男女性别差异,实际上是社会构建的结果。社会在人们对性别还缺少认知的时候就通过社会现象的影响向人们展示社会性别刻板印象,使人们照着社会期待的既定方向发展,当人们懂得思考以后,大多数人对各自的性别特质都表示认同,认为这是理所应当的。性别认同是这个社会能合理运作所必须的。从某种程度上说,人类通过构建男性气质和女性气质的刻板印象能够较为有效地实现社会管理,并将劳动性别分工合法化,实现一套社会性别关系秩序,使得整个社会合理运作下去。但是,现有的性别构建是建立在现有的父权制体质下的,男尊女卑的思想使得女性相对处于较弱地位。比如我们从小接受的“女士优先”的教育就默认了女性是弱势群体,而对男性更多要坚强的期待是因为社会赋予男性更多的责任,也就意味着男性掌握更多的权力,获得更多的利益。这样被构建的我们长大后大多数才会成为传统父权制的拥趸,于是这项制度得以延续。女性(其实还有男性)就会继续受到不公正的对待(男性被赋予更多责任,压力会更大)。因此,我们要认清原有的社会性别制度,思考其中的利弊,认清自身,作出一些合理的改变。参考文献:[1].佟新.《社会性别研究导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6[2].渡边淳一.《男人这东西》.作家出版社.2011.2

1 / 8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