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合师德的公正性原则思考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结合师德的公正性原则思考“师道尊严”刘鹏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西葡语系在用师德的公正性原则对“师道尊严”进行评判之前,应该对“师道尊严”首先进行一番解读。那么,何为“师道尊严”呢?百度百科的解释是:“师道尊严”本指老师受到尊敬,他所传授的道理、知识、技能才能得到尊重。后多指为师之道尊贵、庄严。这个解释主要突出了老师应该被社会、学生所尊重。学者江立成、潘莉在其论著《“师道尊严”的批判、继承与创新》中认为,师道尊严的本意是“吏师”在社会生活中进行上对下的、绝对服从的统治阶级人才的培养,和“劳心者”对百姓、小民的教化,其封建意识十分浓厚。然而,如拨开“粪土”,我们就会看到隐藏其中的“珍宝”,这就是中国民众自古以来的对知识的尊重,对“民师”的知识、能力的崇敬,以及对传授知识艰辛劳动的敬仰。刘福学在其论文《从“师道尊严”到“生道尊严”的思考》中论述到,学生们一夜之间推上被尊重的极端,“师道尊严”的师生关系,现在成了“生道尊严”……中国传统的教育是以严格著称的,所谓“严师出高徒”。这种严不仅是教学的严格,也在于管理的严格,这是一种优良的传统,遗憾的是我们没有继承而片面地强调要鼓励、赞赏孩子,这种教育思想,已经有了矫枉过正的嫌疑。以上两篇论文的观点归纳来说,就是“师道尊严”不是一无是处,不能因为它是中国两千年封建社会统治阶级所宣扬的老师和学生的关系而被批判地体无完肤。它所包含的中国传统教育文化的特质应当被现代社会所继承,并有所扬弃。我认为,“师道尊严”的内涵在于教师和学生是两种不同的社会角色或身份,彼此构成了一种独特的社会角色关系。在社会角色关系的意义上,师生天然是不平等的。而现代教育所宣扬的“民主、平等、自由、公平”原则来源于现代法治社会所强调的公民之间的行为准则。这种社会准则不仅要约束老师和学生作为公民人格之间的交往,也还约束着其他社会角色如官员上级和下级、公司老板和下属的交往。所以说,“师道尊严”在中国有其存在和坚持的合理性和法理性,但不能矫枉过正,走向“唯师独尊”的极端。讲完“师道尊严”,现在我们来看看师德的公正性原则。教育公正是一个复杂的概念,人们对其研究的视角不同。其中,从教育的起点、过程、获得教育的机会,可以分为如下四个类型:1、保守主义教育公正观。2、自由主义公正观。3、激进主义的教育公正观。4、后现代主义教育公正观。我个人比较认同第四种,后现代主义教育公正观。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确立了人民大众当家作主的主人地位和人人享有平等接受教育的基本权利的价值观念。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所谓公正,就是尊重和严格要求相结合,在学校生活中,没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公正。现代教育思想要求教师转变传统的教育思想理念,破除传统的“师尊生卑”的思想,努力建立公正、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师道尊严”绝不是“师尊生卑”,绝不是学生对老师的“无条件服从”,也不是老师在学生面前“作威作福,滥发淫威”。“师道尊严”中的老师的地位既来自外部,即社会对老师的认可和尊重,需要政府、其他社会阶层来承认和认可;也来自内部,即老师自己的魅力和能力,需要学生这个群体来评判。另一方面,“师道尊严”并不和“公正、平等、民主”的教育观相矛盾。前者主要涉及两类群体之间的静态关系,即老师被学生尊重的关系。后者则是一种理想境界,可以说是最高要求,为达到这个目标,需要师生双方不断共同努力配合,不仅要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同时也对师生的私人互动关系做了一个原则指导。综上所述,在我国这样一个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结合师德的公正性原则,“师道尊严”可以理解为包含两个内容:一是老师应当被社会和学生所尊重;二是老师应该打造“公正、平等、民主”的教育环境,从而培养有着“公正、民主”意识的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

1 / 4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