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题小作史中寄怀——论中晚唐咏史诗咏史诗包括咏史与怀古两大内容,世人常以“咏史”称之,其实两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总起来说,它们指以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遗迹等为题材的主题比较集中的诗歌。打开《全唐诗》,中晚唐咏史之作较多,此乃诗人对中晚唐以前历史的回忆。回忆是现实不满意或悲观悲伤时从过去的时光里,找出慰藉。它常常是中年特别是老年人的事。唐王朝经安史之乱后,虽曾一度中兴过,但藩镇割据、宦官专政、官吏盘剥、四夷不安等重大社会问题,一直不断,王朝呈江河日下之势。敏感的文人诗人,回溯古人、古事、古迹,大题小作,从中注入己怀己意——或颂贤斥佞,或登临凭吊,或讽时刺事,或触景生情,咏史成为中晚唐诗歌的重要题材。本文在对咏史诗概念作出简明界定后,要论述的是此时期咏史诗的情感取向、主要技法及时代特点。一、概念界定与情感取向咏史诗是一个多义概念,它与“咏史”、“怀古”、“用典”三个概念相关联。刘学锴言:“怀古与咏史,就抒写历史感慨、寄予现实政治感受这一点上看,有相通之处。但咏史多因事兴感,重在寓历史鉴戒之意;怀古则多触景生情,重在抒今昔盛衰之感。前者较实,后者较虚;前者较具体,后者较空灵。”他将李益的的怀古诗《H啊曲》“汴水东流无限春,隋家宫阙已成尘。行人莫上长堤望,风起杨花愁杀人”的题材、内容,同与之相近的李商隐咏史诗《隋宫》“乘兴南游不戒严,九重谁省谏书函?春风举国裁宫锦,半作障泥半作帆”进行比较。后者运用典型事例,见南游江都所造成的巨大靡费,以寓奢靡亡国的历史教训;《汴河曲测但就汴水春色、堤柳飞花与隋宫的荒凉颓败作对照映衬,于今昔盛衰中寓历史感慨。一则重在“引古惜兴亡”,一则重在“举隅见靡费”。如果看不到它们的共同点,就可能把怀古诗看成单纯的吊古和对历史的感伤,忽略其中所寓含的伤今之意;如果看不到它们的不同点,又往往容易认为怀古诗的内容过于虚泛。怀古诗的价值往往不易被充分认识,这大概是一个重要原因。施蛰存亦言:咏史诗是有感于某一历史事实,怀古诗则是有感于某一历史遗迹,而生发出今昔盛衰等种种感慨。②咏史与怀古的区别,咏史的对象是历史事件历史人物,怀古的对象是古迹古城之类。从诗作标题看,刘禹锡《金陵怀古》、《西塞山怀古》,许浑《金陵怀古》、《姑苏怀古》,没有在标题上显示的怀古诗,如刘禹锡《石头城》、《乌衣巷》、《台城》,杜牧《汴河怀古》、《江南春》、《泊秦淮》、《题宜州开元寺水阁,阁下宛溪,夹溪居人》,许浑《汴河亭》,韦庄《台城》等。有关古事古人的咏史诗较怀古诗多,如杜牧《赤壁》、《题乌江亭》及胡曾的Ⅱ50首咏史诗,虽多以史迹(地名)为题,而多是咏古事或古人,而非叹今昔盛衰之变化。宋代以后咏史与怀古的界限开始模糊。如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重在吟咏周郎“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定乾坤的年轻将军形象,反衬自己“早生华发,人生如梦”,无所事功。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亦写古人古事:“英雄无觅,孙仲谋处”,“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最后叹息伤怀“廉颇老矣,尚能饭否”?此两词言其为咏史词不仅说得过去,或许更恰当些。除咏史、怀古之外,杜甫更有组诗《咏怀古迹五首》分别咏庾信、宋玉、王昭君、武侯同、诸葛亮,以地以史迹为咏叹对象,当属怀古诗,只是更多地融人了个人感怀遭遇,心路历程。李商隐的怀古诗虽不以“咏怀古迹”为名,却多属此类,如《筹笔驿》、《览古》、《咏史》(七律)等。.同时,有些作品虽然偶尔涉及古人古事古迹,或者因其不以之作为专题咏叹,或者因其不以此作为立意中心或主旨,所以不能看成咏史或怀古诗,而只能作为“用典”看待。诗人常常把史事掌故作为引子或背景,随兴所至,挥遣自如。如王维《老将行》,写老将劳苦无功的悲凉一生,其中曰“卫青不败由天幸,李广无功缘数奇”,就不能算是咏史诗,而是以历史典故来揭示或深化主题。再如李白《行路难》“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馐直万钱……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行舟梦日边。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再如杜甫《后出塞》“朝进东门营,暮上河阳桥。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悲笳数声动,壮士惨不骄。借问大将谁,恐是霍嫖姚”(霍去病曾任嫖姚校尉)。又如王昌龄《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卢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等,此中分别用了吕尚垂钓、伊尹受商汤之聘、将军霍嫖姚、飞将李广等典故。这类运用历史典故却不属咏史诗之列的例子还可找出很多。李白“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将进酒》);杜甫“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锦江秀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可怜后主还祠庙,日暮聊为梁甫吟”(煆楼》);李贺“飞光飞光,劝尔一杯酒。吾不识青天高,黄地厚……刘彻茂陵多滞骨,蠃政梓棺费鲍鱼”(《苦昼短》)等。李益的《塞下曲》“伏波惟愿裹尸还,定远何须生人关。莫遣只轮归海窟,仍留一箭射天山”,一般不作咏史诗看,而只作抒怀诗看。事典语典,句句用典,一是汉朝马援事,马曾被封伏波将军,马援守卫北疆,曾言:“方今匈奴、乌桓尚扰北边,欲自请之。男』崾当死于边野,以马革裹尸还葬耳,何能卧床上在儿女手中耶!”(脤汉书·马援传》)二是班超事,班曾被封定远侯。《后汉书·班超传》说,班在边地年老思归,曾上书皇帝,“臣不敢望到酒泉郡,但愿生人玉门关”。三是语典,《春秋公羊传》载,僖公三十三年,夏四月,晋人及姜戎败于崤……晋人与姜戎要之而击之,匹马只轮,无返者。“海窟”,敌方所居之处。此句言将全歼敌人。四是用初唐太宗时薛仁贵事,“一箭射天山”,据《旧唐书·薛仁贵传》,薛在太宗高宗时,屡建边功。为铁勒道总管时,九姓突厥十余万人挑战,薛在天山连发三箭,射杀三人后,其余皆下马投降。时军中歌曰“将军三箭定天山,战士长歌人汉关”。③因之,此诗与其说是咏史诗,还不如称抒怀诗更妥当。咏史诗情感取向,一为颂贤褒扬类,如杜甫《蜀相》、抄乙阵图》,温庭筠《经五丈原》、《苏武庙》,胡曾《沛宫》、《高阳》等。《蜀相》曰: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盏苹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上阕写国乱当头,无人祭奠先贤,祠尠广柏森森”、“碧草自春色”、“黄鹂空好音”,一派萧条气象。下阕写先主求贤之诚,老臣开济两朝之功及北伐未捷而身先死,长使英雄悲伤落泪。而自安史之乱后,家国统一,物阜民丰的王朝盛世已一去不返。杜甫《咏怀古迹渊五亦是慕贤之作,所仰对象仍是诸葛亮。浓墨重彩,而篇终仍带感伤、苍凉情调。诗曰:诸葛大名垂宇宙,宗臣遗像肃清高。三分割据纡筹策,万古云霄一羽毛。伯仲之间见伊吕,指挥若定失萧曹。运移汉祚终难复,志决身歼军务劳。再看刘禹锡《蜀先主庙》:天地英雄气,千秋尚凛然。势分三足鼎,业复五铢钱。得相能开国,生儿不象贤。凄凉蜀故妓,来舞魏宫前。此诗感情态度有褒有贬,前褒后贬。以“英雄气”、千秋凛然、“势分”、“业复”颂先主刘备;以“不象贤”、“蜀故妓”、“舞魏宫”,讽后主刘禅之昏庸无能。《三国志·蜀志·后主传》载:刘禅降魏后,被迁到洛阳,封为安乐县公。一日,“司马文王(昭)与禅宴,为之作故蜀伎。旁人为之感怆,而禅喜笑自若”。刘禅其麻木不仁竟至亡国而不悟。二为讽刺针砭类,如李商隐之《隋宫》、《陈后宫》、《吴宫》、《楚宫》、《华清宫》、《马嵬》、《龙池》,杜牧之《江南春》、《华清宫绝句三首》,胡曾之《金谷园》、《汴水》、《姑苏台》等。李商隐之《梦泽》曰:“梦泽悲风动白茅,楚王葬尽满城娇。未知歌舞能多少,虚减宫厨为细腰。”讽楚王好细腰而宫中多饿死,其意隐微而深刻。许浑《汴河亭》曰:广陵花盛帝东游,先劈昆仑一派流。百二禁兵辞象阙,三千宫女下龙舟。凝云鼓震星辰动,拂浪旗开日月浮。四毒义师归有道,迷楼还似景阳楼。汴河即大运河之通济渠,其东段叫汴河。河滨建有行宫,即汴河亭。隋炀帝为东游扬州,不惜劳力财力生灵涂炭,开凿了大运河。运河修通后,多次行幸江都(扬州)。史载,行幸时,沿河造龙舟、凤帽、黄龙、赤舰、楼船等数百艘。龙舟四重,高45尺,上方有正殿,中二重凡百二十房,皆饰金玉。以元年(m5)行幸江都,挽船士8万余人,相接两百余艘,所过州县,五百里内皆令献食。晰以许浑诗称“百二禁兵辞象阙,三千宫女下龙舟。凝云鼓震星辰动,拂浪旗开日月浮”,并没有夸张。惜民力得民心者得天下,隋炀帝杨广最后为其亲信宇文化及杀死于江都。还有借古言怀抒志类,此在初盛唐咏史诗中常见。如陈子昂的《燕昭王》“南登碣石馆,遥望黄金台。丘陵尽乔木,昭王安在哉?霸图今已矣,驱马复归来”。张说的乡都引》,李白的《古风五十九首》之十、十五等。之十曰“齐有倜傥生,鲁连特高妙。明月出海底,一朝开光曜。却秦振英声,后世仰未照。意轻千金裘,顾向平原笑。吾亦澹荡人,拂衣可同调”。一般说来,初盛唐咏史诗常借古抒怀言志,中晚唐则多借古刺事伤时。唐咏史怀古诗虽有褒有贬,然终以贬抑、讽刺,或感伤、无奈之作居多。仅从咏史诗涉及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遗迹看,厉史人物咏叹得最多的是:管仲、乐毅、姜太公吕尚、范蠡、伍子胥、隐士许由、高士郦食其、及秦始皇、李广、卫青、霍去病、诸葛亮、曹操、曹植、陶渊明、谢安、陈后主叔宝、隋炀帝杨广,及女流息夫人、陈皇后、王昭君等等。历史遗址咏叹得最多的是:金陵、霸陵、汩罗、乌江、长城、五丈原、金谷园、黄金台、阿房宫、铜雀台、隋宫、乌衣巷、姑苏台等。历史事件或附于人物或附于遗址遗迹,不便另列。鉴古知今、借古讽今,这是中晚唐之社会政治形势使然,也是诗人忧时伤己的禀性使然。二、咏史的主要技法—是翻案法。咏史诗能否旧事重提而翻出新意,这是其创意是否新颖和价值商低之关键。这方面有不少成功作品,尤以杜牧为代表。如《赤壁》、《题乌江亭》、《题桃花夫人庙》、《题木兰庙》等。《赤壁》曰:折戟沉沙铁未销,白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锏雀春深锁二乔。宋许彦周《彦周诗话》:“杜牧之作《赤壁}诗云:‘折戟沉沙铁未销……’意谓赤壁不能纵火,为曹公夺二乔置之铜雀台上也。孙氏霸业,系此一战。社稷存亡,生灵涂炭都有不问,只恐捉了二乔,可见措大不识好恶。”许氏之意,诗人论赤壁之战随意涉笔,不分重轻。其实,以“捉二乔”论孙吴侥幸取胜于赤壁,正是咏史笔法:大题小作,小中窥大。《题乌江亭》亦是“翻案”之作:“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江东弟子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项羽被困垓下,四面楚歌,后因无脸见江东父老,投乌江自尽。有赞其气节者,如李清照《绝句》“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有言其能胜不能败,不能忍让以图再起者,杜诗即取此意。杜牧《题桃花夫人墓》曰:“细腰宫里露桃新,脉脉无言几度春。至竟息亡缘底事,可怜金谷坠楼人。”桃花夫人即春秋时息国夫人息妫。妫姓。楚文王灭息,以息妫归。生堵敖及成王。息妫以国亡夫死之痛,与文王不通言语。诗将息夫人偷生于楚与晋人石崇爱妾绿珠跳楼殉情对比,抑前而扬后。其实息氏偷生不仅出于无奈,亦不容易。清人邓汉仪俨息夫人庙》:“千古艰难唯一死,伤心岂独息夫人?”杜牧的“翻案诗”,宋人许鹏称《题桃花夫人庙》“此诗为二十八字史论”(《彦周诗话》),他的多数作品亦为别具慧眼,颇见新意的史论。清人吴乔《围炉诗话》言:“古人咏史但叙事而不出己意,则史也,非诗也;出己意、发议论而斧凿铮铮,又落宋人之病。……用意隐然,最为得体。”也就是说好的咏史诗一是内涵题旨要出于己意;二是艺术表现要“用意隐然”。清吴旭曾称杜牧《题乌江亭》,“用翻案法,跌人一层,正意益醒”(《历代诗话》)。罗隐亦常用此类技法,如《西施》:“家国兴亡自有时,吴人何苦怨西施?西施若解倾吴国,越国亡来又是谁?”《王浚墓》:“男』昧必尽英雄,但到时来命即通。若使吴都犹王气,将军何处立战功?”前首否定女人祸国论,家国兴亡在人事、在帝王,而不在美女宠妃。后首言王浚灭吴建功,属“时来命即通”,亦即时势造英雄,而不是有什么了不得的特殊本事。二是细节法。原原本本、首尾俱全地叙介历史事件,这是历史学家的事,诗人对史事史迹或历史人物,只取其有特色的典型的细节,如“飞人寻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