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美欧四国货币政策对比以及中国货币政策的选择【摘要】2008年美国的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危机席卷全球,引发了全球范围内的经济动荡。绝大多数经济体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全球经济呈现衰退景象。为了应对金融危机,走出当前经济不景气的局面,很多国家都经历了通货膨胀持续恶化、失业率居高不下,金融市场不稳定等现象,世界各国都采取的积极地货币政策,稳定物价的同时保持经济增长。中国为应对经济下滑,已经将稳健的货币政策过渡为积极地货币政策。美日欧也都持续采取量化宽松的政策,抑制通胀,稳定物价,增加货币供应量,刺激经济复苏。【关键词】金融危机;量化宽松;稳定物价;经济复苏【序言】自从美国金融危机在08年9月爆发以来,引发世界范围内金融领域的动荡不安,也让世界经济走向极度的低迷之中。美国华尔街带来的这场金融风波引发世界上的许多国家的金融走向破产边缘。为此,美国及西方国家,中国及亚太各国,欧洲经济共同体等国,中东各国,南美各国,非洲各国,俄罗斯等国家都在尽全力组织应对,各国也都采取了宽松的货币政策。虽然世界各国政策大相径庭,大都是降低基准利率,增加货币发行量,刺激需求等,但也各有各的特点。中国在这场危机中也不能幸免,损失也不小,但中国好在发展势头强劲,外汇储备充足,内需拉动经济增长较大和启动一系列利好政策来抵御美国引爆的全球金融动荡和经济危机。【正文】一、日本货币政策日本受到的影响状况:08年10月8日,日本东京股市,225种股票平均价格指数在当地时间下午1点半时跌至9502.48点,比上一个交易日下跌了653点多,比去年7月的18261.98点几乎缩水一半。股价的持续下跌让日本民众不得不害怕,有的日本民众居然后悔没有在较高价位时抛出手中股票。受经济的不景气影响,日本各百货商店经历前所未有的景况,今年8月份日本全国百货商店女性服装的销售额与去年同比减少5.3%,女式手提包等随身用品的销售额同比也减少3.6%。2008年下半年,金融危机对世界经济的造成了猛烈的冲击,使得刚刚走出萧条的日本经济再次陷入窘迫的局面。日本金融机构收益骤降,企业融资环境恶化,实体经济一落千丈。由于全球经济都进入了下滑,日本的出口大大皱缩,公司经营不景气,就业形势黯淡,家庭部门收入减少。为了抵御金融危机对日本经济影响,推动日本经济,日本银行采取了多项措施,譬如降低利率,提供充足的流动性等。在此基础上,2009年2月,日本银行又进一步的采取措施以提供更加充足的流动性。这一举措旨在进一步确保日本国内金融市场的稳定和便利企业融资。2009年12月,日本银行针对抵押品资产池推出了固定利率资金供给操作,以进一步推进宽松的货币政策。至2009年底,尽管就业形势和居民收入依旧很严峻,但由于货币政策措施的实施,日本国内人均消费有所回升,金融环境呈现向好的迹象。由于整体经济的持续下行,日本CPI也一直处于下降趋势,但持续下降的步伐在放缓。日本银行采取扩张性手段鼓励长期利率的下降,2012年2月,日本银行通过实施零利率政策和购买金融资产,力图创造极度宽松的金融环境,提高CPI。随后,日本总共投入约70万亿专门用于购买日本政府债券。日本央行的超宽松货币政策仍在为“安倍经济学”保驾护航。虽在2013年对经济起到了刺激作用,但政策效果随后减弱,特别是在2014年4月日本将消费税提高3个百分点至8%后,经济增长逐步陷入停滞乃至萎缩状态,政府财政赤字庞大、地区经济发展不均衡、社会贫富差距拉大等问题凸显。内阁府认为,目前日本经济整体“正在温和复苏,但部分领域增长疲弱”。二、美国货币政策美国的货币政策措施从金融危机一爆发就开始了,最初的干预仍是以传统的货币政策为主,主要包括:1、大规模注入流动性。在危机爆发开始美联储在8月11日一天内向银行系统三次注资,总额达到380亿美元。金融危机爆发至今,美国政府在救助两房救助资金已达1600亿美元、救助AIG方面已累计投入1823亿美元。2007年11月1日,美联储向银行系统注资410亿美元;11月15日美联储再次注入472.5亿美元;2008年2月12日,美联储划拨300亿美元的资金;2008年3月以后,美联储又启用新的政策工具,建立了大规模流动性注入的“常设”渠道。随着危机的深入,美联储的注资力度也不断加强。2、降低联邦基金基准利率。2007年9月美联储开始进入降息周期,至2008年12月连续十几个月基准利率和贴现率处于下降通道,针对危机的扩散和经济的低迷,从2007年9月开始到2008年12月底,美联储连续九次降息,将联邦基金目标利率从5.25%下调至0.25%,共下调500个基点,在一年多的时间里几乎走完了所有的降息路,将利率政策发挥到极致。同时,美联储通过再贴现率工具适时调整再贴现率总量及利率,明确再贴现票据选择,实现货币信贷总量调控目标,合理引导资金流向和信贷投向,为缓解金融机构资金压力提供了较好的支持。为了刺激经济恢复,从2008年12月开始,美联储在金融危机开始后大幅削减利率,并一直维持超低利率在接近于零的水平。3、美联储大量购入政府债券,来投放基础货币,给市场注入流动性,来增加消费和投资的总需求。4、公开市场操作。从2007年8月9日开始的一整个月时间里。美联储频繁使用了公开市场操作。除通常采用的隔夜回购交易外,根据需要,还多次使用14日回购等满足市场持续流动性需求。到了2015年9月,经济复苏的现象已相当明显,美国的失业率已从12%降到2015年5月的5.5%,GDP增长率从一个负数升到了2015年二季度的3.3%。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16日宣布,将基准利率,即联邦基金利率上调0.25个百分点。从17日开始,联邦基金利率将由目前的0-0.25%提高至0.25%-0.5%。这也是美联储自2006年6月以来首次加息。金融危机爆发后美国已经持续七年的零利率时代就此结束。经济学者认为,美联储启动加息,标志着美国经济已经摆脱金融危机阴影,也是美国一个新的货币政策周期的正式开始。三、欧洲货币政策欧洲中央银行为应对金融危机和主权债务危机适时调整了政策利率,在货币政策方面通过支持欧元区融资环境和信贷支持的一系列非常规货币政策,对缓解金融危机和欧洲主权债务危机起到了积极作用。1、调整政策利率自2008年10月起,欧央行连续下调基准利率,截至2009年5月,欧央行主要再融资利率累计下调325个基点,降至1%,为二战以来的最低水平。随后,欧央行连续22个月维持现有基准利率水平。2011年4月和7月,鉴于欧元区通胀高企,欧央行将基准利率两次上调25个基点,至1.5%。但随着欧洲主权债务危机的深化,意大利、西班牙等欧元区核心成员国在金融市场融资困难,欧央行又于11月和12月连续降息,再次将基准利率降至1%的历史最低水平。2、出台定量宽松的货币政策美国金融危机扩散以后,越来越多的迹象表明,欧元区经济增长正在放缓,2009年也将继续走软;自2008年10月份以来欧洲央行已七度降息,累计降幅3.25个百分点至1%。欧洲央行行长特里谢表示,在货币政策举措之外,还将采取进一步措施提振全球市场流动性。目前为止,欧洲央行已经向瑞士、丹麦和匈牙利央行提供了流动性。欧洲央行还通过拍卖机制向欧元区注入美元和欧元流动性,尽数满足银行的资金需求,以便银行不必担心现金短缺。同时,英国央行英格兰银行自2008年10月份以来,也已连续六次降息,累计降幅达450基点。最近一次降息在2009年3月6日,英格兰银行将基准利率削减50个基点至0.5%,此为该行1694年成立以来的最低水平。这主要是因为自美国金融危机波及全球后,英国受到的冲击最大,英国房屋价格急剧下降,大企业纷纷倒闭,数十万英国人失去了工作。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预计今年英国经济增长率将降至负4.3%。3、实行无限额注资计划自华尔街金融风暴爆发后不久,2008年10月15日,欧洲央行、英格兰银行和瑞士央行宣布联手向金融机构注资2540亿美元。此举是欧洲各国央行为纾解金融市场流动性紧张而出台的无限额注资计划。欧洲央行向银行机构提供一笔总额为1709亿美元、期限为七天的贷款,利率锁定在2.277%。英格兰银行和瑞士央行以同样的利率分别注资763亿美元和71亿美元,期限同样为一周。这一重大决是在前一日伦敦股市大幅震荡一天后出台的。同时,欧盟政府也表示,采取救助举措的主要目的是维持金融系统的稳定,保护普通存款人、企业和贷款者,维护纳税人的利益。进行注资旨在使银行能够采取举措帮助那些在支付抵押贷款款项方面存在困难的人,使他们能保住自己的房屋。4、政府和央行出面实施商业银行的国有化作为英国政府救市计划的一部分,英格兰银行向八家银行额外提供两千亿英镑的短期贷款,以帮助他们恢复资金流动。当然,英国政府也为银行救助计划设定了一些附加条件,如:政府在银行持有的优先股没有投票权,但在其它股东获利之前将获得固定利息,而不是分红;使用纳税人的钱意味着银行不能再像以往那样经营,银行给经理人的薪酬和股东的分红将受到限制。与此同时,欧盟层面的银行国有化措施也在如火如荼的进行。2008年10月15-16日,欧盟首脑会议在布鲁塞尔举行。与会27国领导人一致同意欧元区15国峰会通过的应对金融危机战略,欧盟层面的主要措施,是对濒临破产的银行实行国有化,并对银行间的借贷提供政府担保。具体地说,一方面政府以购买优先股的方式向金融机构直接注资,另一方面由各国政府为金融机构新发行的中期债务提供担保。目前已有多个成员国根据这份计划出台了本国的大规模救市方案,出资总额接近2万亿欧元,相当于美国7000亿美元救市基金的4倍。四、中国货币政策2003年~2007年为控制经济增长过快,中国人民银行实行稳健的货币政策。2007年6月,国务院召开常务会议,货币政策开始“稳中适度从紧”。2007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2008年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定为“两个防止”:防止经济增长由偏快转为过热、防止价格由结构性上涨演变为明显通货膨胀。会议要求实行从紧的货币政策。2008年9月至2008年底面对国际金融危机急剧恶化,对我国经济的冲击日益加大的情况,中国人民银行实行了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调整金融宏观调控措施,五次下调存贷款基准利率,四次下调存款准备金率,明确取消对金融机构信贷规划的硬约束,并引导商业银行扩大贷款总量。在应对金融危机上,中国政府也采取了宽松的货币政策:1.运用存款准备金率工具,确保银行体系流动性充足2008年9月25日开始,央行连续4次下调存款准备金率,并对大型金融机构和中小金融机构执行不同的存款准备金率。截至2008年12月25日,大型金融机构和中小金融机构的存款准备金率从17.5%的高位分别下降至16%和13.5%。2010年1月18日至2010年5月10日,央行应新的经济形势,3次上调大型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并维持中小金融机构的存款准备金率不变。2010年11月16日至2011年12月5日,央行连续10次对大型金融机构和中小金融机构上调0.5个百分点的存款准备金率,到2011年12月5日,调整后的大型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为21.5%,中小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为18%。2012年2月24日和2012年5月18日,央行2次下调存款准备金率。2.调整金融机构存贷款基准利率2008年9月起,央行开始下调金融机构存贷款基准利率,经过5次调整,2008年底1年期存款基准利率为2.25%,1年期贷款基准利率为5.31%,达到近些年来的最低点。2010年10月,为了适度调整信贷投放、管理流动性,中央银行开始上调金融机构存贷款基准利率。到2011年底1年期存款基准利率为3.5%,1年期贷款基准利率为3.5%。2012年6月8日和2012年7月6日央行2次下调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调整后存款基准利率为3%,贷款基准利率为6%。3.开展公开市场操作,灵活调控市场流动性央行从2008年7月起逐步调减其票据发行规模和频率,以保持银行体系流动性充足,在公开市场操作工具的组合方面,增加了短期正回购操作。品种,逐步缩短操作期限结构,进一步提高银行体系应对短期流动性冲击的灵活性。2009年7月初,随着国内经济金融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