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教研组队伍建设合作交流——促进团队成长体育教研组的建设离不开“团队”精神的引领,只有正确理解和准确把握“团队”精神的思想内涵,才能把教研组建设成为优秀的基层组织,教研组也才能成为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基地。这里的合作交流,不仅指组内的合作交流,还包括不同学科间、不同岗位间的合作与交流,以及校际间的合作与交流。在教研组的建设与发展过程中,需要不同的声音,需要不同的思想和教学方法的交流与冲突,这样的专业争论,有利于教师间的合作互动、思想碰撞,有助于促进教师认识的提高,有助于教研组成为教学创新的舞台和学术争鸣的论坛,并使创新精神成为教研组文化的原色与底蕴,更需要相互之间的团结和互助,需要一种团队精神,将不同的教师、不同的声音、不同的思想、不同的教学方法拧成“一股绳”,形成合力,促进教研组的发展和教师的成长。教研组是新课程实施的最基本单位,教研组要成为教学实施与研究的主体,教研组的核心工作是一个“研”字,“研”字浓缩着教研组的生存活力。二期课改背景下怎样通过开展以教研组为自培基地的师资队伍建设工作?这是一个值得我们深入探讨的命题,我们体育教研组在2007-2008年通过承担市级课改课题的契机,积极开展教研组各项活动和大力建设学习型教研组工程,目前看来效果显著(成果见《桂林中学体育组07-08年运动队成绩》及《桂林中学教师论文获奖情况》一文)。由于体育教研组成绩突出,被桂林市教科所评为2007至2008年度桂林市中小学校体育先进教研组,张弥和王琼老师被桂林市教科所评为2007至2008年度桂林市中小学校体育先进个人,2007年桂林中学被教育部授予广西十所“奥运学校”称号。2008年桂林中学被桂林市教育局评为桂林市体育先进单位。回顾这两年来教研组的历程,我们总结出几点经验和认识,供同行和同事们参考、指正。一、加强体育教研组队伍建设1、体育教师要掌握渊博的知识体育学科知识性强,涉及面广,学科知识,边缘知识,互相渗透、相互迁移。知识与技术之间的融通,已成为体育教学发展的一个趋势,而学校体育教学是一个结构复杂,项目繁多的教育系统,它不仅涉及的因素多,而且随机性大。因此,客观生活中在相同的社会和物质条件下,对相同的教学对象和内容,不同教师的教学效果却相差很大,这就要求作为体育教师的我们对这一问题的关注和重视,进而对体育教学的内容、进度、方法、手段以及教与学的配合等方面的因素是否与当前的社会发展相适应进行探索与尝试。都说教师和学生的关系,是“一杯水”和“一桶水”的关系,但我们教研组的教师认为这还不够,作为一名合格的体育教师,知识涵养应是“一口井”、“一条流动的河流”,储存越多越能得心应手,只有这样,才能胜任当前的体育教学要求。我们一致认为体育教师不但要有坚实的专业知识,还要广泛地涉猎各种知识,尤其是在当前注重发展学生综合能力的趋势下,知识面窄、综合能力差的体育教师必将在教学改革的大潮中被淘汰。我们教研组的教师对自身的要求比较高,特别是三位年轻体育老师——王琼、何青华、唐天明,曾多次参加市、校级以上的评优课和教学能手比赛,均获得一等、二等奖的优异成绩。2、体育教师要具备多方面的基本功体育教师多方面基本功包括了解学生、组织管理学生、把握学生思想脉搏的基本功;正确使用教材、合理组织教学、有的放矢指导学生学习和业余训练的基本功;根据学生的特点和实际、采用有效教学方法的基本功;具有较高语言表达能力的基本功;具有培养体育特长生和高水平学生运动员、开展课题研究、撰写教学论文的基本功;具有收集教育信息,加工处理教育信息能力的基本功。体育教师也要有获取新知识的能力,现在处在信息科技时代,利用现代化的教学设备,服务于体育教学,已成为体育教学的辅助手段,作为新时期的体育教师,掌握这些相关知识已成为必然。我们教研组的全体教师在利用现代化教学设备的教学上都有自己的特点和优势,目前全校学生的体育成绩统计、录入、分析都由我们老师自己使用电脑完成,各项专项成绩也由各专项老师用电脑录入档案,还有个别老师利用电脑课件上课,带给学生不一样的感觉和效果。3.组长做好领路人我个人认为——教研组长作为本学科的骨干教师和教学与科研的带头人,应成为“聚精会神抓教学,满腔热情建队伍”的中坚力量,成为教师自主专业发展的典范;有句话说得好“教研组长不只是教研活动的主持人,还应是平等中的首席”,也就是说,教研组长是教研组的领头羊,对教研组活动的顺利开展至关重要。这就要求教研组长在平时工作时要模范带头,在执行学校各项决定时要身先士卒,在开展教研活动时要顾全大局,在研究问题时要一针见血。电视连续剧《亮剑》里李云龙的一段话对我有很深的启发,“兵熊熊一个,将熊熊一窝,这样的部队是没有什么战斗力的”。教学任务、学生安全、比赛成绩、科研成果、阳光体育活动,哪一样都马虎不得,大家经常笑说就像电视上某领导说的——“战战兢兢,如履薄冰”,后面还有一句共产党人都知道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己”;我也荣幸的成为了一名奥运火炬手,教研组的王琼老师(奥运火炬护跑手),一道亲历了奥运火炬在桂林传递的伟大时刻。二、加强体育教研组教学管理1、在教学中以自身行为影响学生叶圣陶先生说:“教师的全部工作就是为人师表。”教师应真正做到“学高为师,身正为范。”体育教师要想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首先要热爱自己的事业,这是做好各项工作的前提。爱业,敬业,乐业,是我们教研组教师的职业理想。一个好的教师,无论他教那门课,都会把爱国激情,做人准则,科学态度,拼搏精神,潜移默化地传授给学生。教研组的教师始终有为学生服务的态度,乐意做学生共同学习的伙伴。2、在教学中要探索新课程的评价机制首先,在教研组建设中,我们始终坚持改革考试评价内容和形式,逐步形成了发展性评价体系,并完善了对学生知识和技能的等级评价。重视学生在体育课中学习过程和情意态度的定性评价,试点了“专项素质”评定,对学生的体育、健康的情况进行建档,努力探索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评价方式。其次,我们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做好学生的动态性评价。体育教学过程就是发展学生身体和心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训练创新能力,形成健全人格的过程。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灵活地、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拓展学生的发展空间,促进学生发展。评价是教学过程的组成部分,应有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改变只关注学生成绩的评价方式,对学生做动态性的全面评价。那种家长与教师只关注学生的分数,而造成许多学生在中学以至于大学都害怕上体育课,严重影响学生终身体育观及对体育的正确态度与看法在我们教研组是不允许出现的。三、开创运动队建设的新局面学校体育运动队是向外界展示我校体育运动竞技水平,提升学校形象,成就教师发展的舞台。体育运动队伍的发展,不仅仅是运动员竞技水平的提高与发展,也是运动员个体思想意志品质的提高与发展。在当前学校体育的大环境下,体育教师要明确自己在学校各科中扮演的角色,一切以学校的集体荣誉为引领,不计个人利益与得失,也只有将“奥运”精神的内涵贯穿于学校运动队的建设,才能把学校的运动队竞技水平提升台阶。我校在这几年的运动队成绩始终在桂林市学校中名列前矛,详细见桂中校园网上的文章。四、提高教师科研能力在新课改的背景下,体育教师必须从传统观念中走出来,放弃重技能轻科研的观念,从而改变传统的传授型教学模式。“实施素质教育,最终要落实到老师,体现在学生身上”为此,我们教研组要求全组教师改变观念,以科研兴教,以科研建组,人人参与课题研究,我们认为教师积极参与课题研究,不仅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主要途径,也是教师本人自身素质不断提高的过程。教师若不搞科研就不会有教学方法的革新,近年我们全组参与的课题有:2007年到2008年桂林市“十五”B类课题《体育教学方法改革研究》,并于2008年1月通过结题鉴定。并在全市得到了推广,如桂林一中、桂林四中等校都用了我校的专项体育上课的方法。2008年桂林市“十一五”教育科研课题《桂林中学体育学科课堂教学实效模式的研究》。2008年桂林中学全国课题的子课题《桂林中学体育学科课堂教学实效模式的研究》,2008年全组7位教师体育教学论文获奖:国家级两篇,自治区级三篇,市级一篇,确立了桂林中学体育教研组在全市体育教研组的龙头地位,基本体现了示范性高中体育教研组应有的示范性作用。这些都是与领导和同事们对“科研兴校,科研兴教,科研建组”的深刻理解密不可分,所以,个人与集体荣誉的结合在我们教研组体现得非常明显,科研带给我们的好处大家也深有体会,纷纷表示今后继续努力,要一直高举科研大旗,将课改进行到底。五、合作交流促进团队成长体育教研组的建设离不开“团队”精神的引领,只有正确理解和准确把握“团队”精神的思想内涵,才能让体育教研组当好学校体育教学的基层组织,成为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基地。我在这所说的合作交流,不单指校外的体育教学合作交流、组里的教学合作交流,还包括不同学科间、不同岗位间的合作与交流。“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其他学科,其他岗位的合作与交流我在这就不展开来说了,有兴趣的可以会后交流,在这我想重点谈谈教研组团队的合作交流。一个教研组当中,需要有教师不同的声音、不同的思想和教学方法的交流与冲突,这种教师内部的专业争论,有利于教师间的合作互动,思想碰撞,聚集观点,提高认识;使教研组成为教学创新的舞台和学术争鸣的论坛,使创新精神成为教研组文化的原色与底蕴;而更重要的是,怎么把一个有着不同的声音、不同的思想和教学方法的教师队伍拧成一条绳,形成一股合力。微软公司副总裁李开复博士在做客《对话》栏目时,关于团队问题曾经谈道:“团队精神是微软用人的最基本原则。像Win2000这样产品的研发,微软公司有超过3000名开发工程师和测试人员参与,写出了5000万行代码。如果没有高度统一的团队精神,这项浩大的工程根本不可能完成。”不仅仅是微软把团队合作作为用人的基本原则,随意打开一个大型企业的招聘广告,几乎在任何一个职位当中都会有“TeamWork”的要求;奥运赛场上任何一场比赛,都可以看到团队合作的影子和范例;由此可见,团队合作已经越来越成为职业人士所必备的一种素质,专业人士必备的一种精神。作为专业人士之一的教师,我和我的组员都认同团队精神和团队的力量,因此,在学校开设七门专项体育课,一次6-7个班级同时上不同专项体育课的情况下,团队的合作就显得尤为重要和必须了,也就是在这种团队合作的努力下,我们出色的完成了一个又一个的教学、科研、比赛、组织任务,形成了一个高效率的团队、优秀的体育教研组。对农村学校体育教研组建设的几点思考我国有近80%的学校在农村,超过80%的中小学生在农村接受义务教育。因此,抓好我国学校体育工作必须首先抓好农村学校体育。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深入,如何有效解决当前农村学校体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切实提高农村学校体育校本教研质量,加快农村学校体育教师专业化成长,是推进课程改革成败的关键。教研组是学科教师进行教学研究的基本组织,是校本教研的基本单元,其健全程度和工作水平,直接影响着教师的专业成长,直接关系着课程的实施水平。加强农村学校体育教研组建设,已经成为进一步推进农村体育课程改革的前提和保证。一、农村学校体育教研组建设的现状课程改革以来,教学研究的重心开始下移到学校,研究的落脚点放在了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所面对的各种具体问题,教师成了研究的主体,以校为本的教研方式,正有利地推动着新课程改革向纵深发展。然而,农村学校在学科教研组建设方面存在着“重文轻体”的现象。学校体育教研组没有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教师在对体育新课标理念的理解上仍存在误区,专业发展不平衡。当前,农村学校在体育教研组建设方面主要有以下特征:1.学校对体育教学缺乏科学的认识,观念陈旧课改实施以来,学校虽然对体育教研有了一些新的认识,但总体上还没有摆脱“重竞技、轻教学”的思想,对体育学科的评价就是运动会的团体总分和名次。“上十节好课还不如运动会一个第一名”,体育教师发出如此的感叹,说明了什么?学校把竞技体育水平作为体育教研组建设的重中之重,学校层面对体育学科建设的重点存在认识上的偏差。由于长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学生的升学率、文化课的优秀率依然是当前一些农村初中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