牢固树立法治观念党中央刚召开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其总目标就是要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的法治国家。让国家的权力,特别是行政权力,必须依照法律来行使。百姓间的纠纷也必须依照法律来行使。所有社会成员都必须敬畏、服从、遵守法律,法律面前没有例外。但是现在有一些地方,有一些人法治观念淡薄,我行我素,成为一种很不好的社会示范,使法律的权威性受到破坏。显然,部分社会成员尊法、信法、守法、用法意识的薄弱,严重损害了整个社会利益。下面我主要讲三个方面的内容:一、如何增强全民法治观念,建设法治社会我国有13亿人口,每个人生存和活动方式千差万别,要平衡社会利益、调节社会关系、规范社会行为,实现社会和谐;只有更好地发挥法治的引领和规范作用。我们常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要维护社会秩序、公共利益、和每个人的合法权益,大家都要遵守有关的法律、法规。但法治意识淡薄并不是个别现象。例如,尽管我国每个司机只有通过了交规考试才能上路,但争道抢行、超速、走应急车道,闯红灯,还有中国式过马路,都是世界有名的,交通死亡率更高居全球第一。而严格执法的效果也非常明显。最近,人民日报列举了一组数字,在醉酒驾车被认定为犯罪的2011年《刑法修正案》正式实施前,全国平均每年因酒后驾驶导致交通事故死亡2500余人;实施3年,这一数据同比下降了40%。也就是说三年少死了3000多人,而每个遇难者背后,都有一个家庭,这就避免上万人的悲剧。如果再考虑这三年间,机动车年均递增1500万辆、驾驶员年均递增2000万人、道路里程年均递增12万公里的因素,实际上挽救的生命和家庭就更多了。而这些数据变化的背后,是3年来公安机关严格执法,全国查处醉驾20多万起,没有一例醉驾案件被法院判决无罪。只有形成全民族、全社会、乃至每个公民严格执法,全民守法,使法治变成生活方式,才能形成一个公正、有序、和谐的社会,才能凝聚全体人民的力量,调动每个人追梦的积极性,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中国梦。实际上,法治是和人民的切身利益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从人民网每年全国两会前夕进行的“两会调查”中可以看到,从2002年到2014年的13年间,“反腐倡廉”12次名列网民关注的“两会热点”前三名。而社会保障、收入分配、司法公正、食品安全等网民关注度较高的话题无不与法治密切相关。现在,随着加快完善体现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的法律制度,保障公民人身权、财产权、基本政治权利等各项权利不受侵犯,保障公民经济、文化、社会等各方面权利得到落实。当然,法律保障人们的合法权益,也需要人们接受法律约束。要牢固树立有权力就有责任、有权利就有义务观念。因此,一系列履行法定义务的法律也在同时出台。包括要加强社会诚信建设,健全公民和组织守法信用记录,完善守法诚信褒奖机制和违法失信行为惩戒机制,使尊法守法成为全体人民共同追求和自觉行动。这样将使失信者寸步难行。包括在看不见、摸不着的新兴网络空间,对于网络谣言、网络诈骗、网络侵权等新问题的司法解释,也在编织起了一张惩治违法犯罪的大网。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法律的权威源自人民的内心拥护和真诚信仰。人民权益要靠法律保障,法律权威要靠人民维护。必须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增强全社会厉行法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形成守法光荣、违法可耻的社会氛围,使全体人民都成为社会主义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坚定捍卫者。而对于每个公民来说,法律和道德都是社会行为规范,要强法治的道德底蕴,强化规则意识,倡导契约精神,弘扬公序良俗。发挥法治在解决道德领域突出问题中的作用,引导人们自觉履行法定义务、社会责任、家庭责任。一个人最高境界的守法,是恪守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最低限度的守法,是要做到法律底线不能逾越、法律规范不能破坏。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还要求,推动全社会树立法治意识,深入开展法治宣传教育,把法治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和精神文明创建内容。推进多层次多领域依法治理,坚持系统治理、依法治理、综合治理、源头治理,深化基层组织和部门、行业依法治理,支持各类社会主体自我约束、自我管理,发挥市民公约、乡规民约、行业规章、团体章程等社会规范在社会治理中的积极作用。古语说,“理国要道,在于公平正直。”在日新月异的改革时代,人民更加期待公平正义,折射出社会和谐发展对法治的更高要求。只有让“法治”成为全体中国人的最大公约数,才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完成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二、如何深入开展农村普法教育深入开展农村普法教育,是贯彻落实依法治国方略,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需要。上世纪九十年代有一部叫《被告山杠爷》的电影,讲述了一个威信高,敢说敢管的村委会主任,用游街示众的方法惩治教训一个不孝的儿媳,却逼出了人命,好心办了坏事,成了被告,引发了人们对法治问题的思考,大到一个国家,小到一个村庄,都要依法办事,依法管理,这就是说要依法治国。下面我们再来这样的一个案例,某村村民张某与周某商量,互换了一块耕地;后来张某又要求再换回来,周某不同意,引起纠纷,诉至法院,法院审理后判决双方退还互换过的那块耕地,这是为什么呢?这种耕地互换违反了《关于审理农业承包合同纠纷案件若干问题的规定(试行)》的规定,这就是说,农民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可以采取互换等形式流转,但必须依法进行。又比如这样一案例,某乡李家村进行村级班子换届选举进,村民刘某出于个人目的,为阻挠选举工作,煽动不明真相的300余名群众对负责这次选举工作的人进行骚扰、漫骂、侮辱,冲击选举会场,刘某还对工作人员大打出手,致使选举工作无法进行。此案中刘某的行为违反了《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和《刑法》,犯下了煽动暴力抗拒法律实施罪;被判两年半的有期徒刑。因此,熟练掌握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是对公民法律素质的基本要求,是法制宣传教育的一个经常性课题,必须常抓不懈。我国是个农业大国,十三亿人口中,八亿在农村,如果不深入开展农村普法教育,依法治国就会成为一句空话。村级组织,既是广大群众接受法律,按照法律规范自己行为的最基层单位,同时又是国家政策、法律落实到基层的最低关口,也是检验上层建筑能不能做到依法行政的检验点。而且许多法律法规都与农民朋友有着直接的关系,农民朋友既是实践者、执行者,更是对执法者执法水平、执法作风的一面镜子。因此,深入开展农村普法教育意义十分重大。三、根据我县现在的特殊情况,下面谈谈我们应该如何加强自身修养。1、要学会做人做事,就要先做人,做官也要先做人。中国传统儒家文化的精髓是什么?就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大家都知道,“修身”是第一位的。《大学》里有一句话:“自天子以至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也是把修身摆在第一位;《论语》同样有句话,“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民拱之。”毛泽东在第一师范读书的时候,他也有两句最著名的话:“野蛮其体魄,文明其头脑”。这是讲的身心兼修。成功者之所以成功,首先在于做人的成功;失败者之所以失败,首先在于做人的失败。因此,你当官,首先要做一个好人。一个好人不一定是一个好官,首先是做人。做一个高尚的人,做一个纯粹的人,做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第一,要克服“自命不凡”的傲气,做低调谦逊的人;第二,要克服“眼高手低”的意气,做脚踏实地的人。布莱克说:“只想不做的人只能产生思想垃圾,成功是一把梯子,双手插在口袋里的人是爬不上去的”。只有老老实实做人,实实在在办事,才会一步一步攀上成功的巅峰。我国古人说:“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海尔集团有句名言:“做好每一件平凡的事就是不平凡,做好每一件简单的事就是不简单。”优秀来自于习惯,任何一件大事,都是由若干小事构成的。能够在小处努力,把每一件小事做好的人,一定能成就大事业。相反,不屑于做小事者也决不能成其大事。所以,细节决定成败,所以我们一定不要心高气傲,不要眼高手低,一定要从小事做起,才能成就大事,才能成就伟事。第三,要克服“怕苦怕累”的娇气,做吃苦耐劳的人。孟子说:“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就是讲这个道理,我们都读过,我们都背过,也都写过,还曾经引用过,关键是要在实践中去体会。现在的农村还很落后,不是诗人眼中的田园牧歌,也不是画家笔下的杏花细雨,同样不是摄影家镜头下的朝霞炊烟,更不是官员心中的避世桃园。它的百姓,还生活在一种比较落后的境况当中。我们有60%以上的同志来自农村,对农村应该有过了解,大家在小时候以就接触过农村。“三农”问题,已经成为中华民族富强发展的最主要的问题。农业问题是个效率问题,关键是怎么提高农业生产力;农民的问题实际上就是个就业的问题,我们国家的城市化水平还非常低,不到50%,我们今后由农村向城市转移走城镇化的道路,解决农民就业是关键;农村的问题实际上就是个稳定的问题,城乡的差别将会引起社会的不稳定。所以,农村还是很艰苦的,很艰难的,所以我们一定要不怕苦,不怕累,不怕流血,不怕流汗,去建设咱们的新农村。梁漱溟是我国最著名的学者、北大教授。在30年代初期,他曾经在山东的邹平县进行乡村建设,但是没有圆满。由于当时的条件,由于当时的政治格局,由于当时的生产力的影响,没有成功。我们今天在继续着、承传着前辈未竟的事业,从上世纪30年代到现在,已经有七、八十年,将近一个世纪的历史,我们还在重复这条路,坚持走这条路,就是这个道理。第四,要克服“网络依赖”的稚气,做心理健康的人。在信息社会的今天,互联网加快了信息的传递,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正日益改变着咱们的学习、生活和工作方式。上网也成为现代人最为拿手的一种技能。但是,也正因为我们长期生活在虚拟的世界当中,我们在性格上、心理上还存在着诸多的缺陷,我们一定要克服依赖网络的心理,尽可能地走向现实的人间,脱离虚拟的世界。因此,在这里,我觉得,要做一个心理健康的人,做一个人格健全的人,一是要学会平和,心静如水。”自己能够控制住自己的人并不多。“小不忍,乱了大谋”就是这个道理。所以,我们一定要学会自控,不管遇到顺境也好,逆境也好;生活条件好也好,生活条件不好也好,都要学会自控。防微杜渐,养成良好的习惯。第五,要有爱心,大爱无形。马克思说过一句话:“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我们做为党员干部领导老百姓在关注着我们,在关心着我们,在关怀着我们。胡适曾经也说过一句话:“我不是我身,一半是父母,一半是朋友”,这说明爱的力量、亲情的力量,对人生当中将会起到重要的作用。大家熟知的世界首富比尔•盖茨,当时意大利的一名记者在采访他的时候,问了他三个问题:“请问比尔•盖茨先生,你在大学没有毕业的前提下,你是有什么样的机遇创造世界第一财富?那么这个机遇是什么?你是怎么抓住这个机遇的?比尔盖茨回答了三句话,第一句话是:“因为我的母亲得病在医院住院,我要去孝敬她,我不能等到今后再去孝敬她”。第二句话是:“我有个很好的朋友,我想我不能让爱情等着我”。第三句话是:“慈善需要我去做,而不是等着我去做”。这三句话答非所问,但是,他讲了三个不能等,讲了三种情感,亲情、爱情、慈善之情,也就是一种爱,对社会的一种爱,对亲人的一种爱,对恋人的一种爱,大爱无形。大家还知道,罗素讲过一句话:“我这一生始终为三种激情所支配,一是对真理的不可遏止的探求,二是对苦难的不可遏止的同情,三是对爱情的不可遏止的追求”。这都是一种爱。对真理是一种爱,“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对人类苦难的同情,也是对人类社会、人类同胞的一种大爱。我们这个社会只要还有一个乞丐存在,我们的道德和良知就要受到拷问。因此,我们的党员不要扮酷,更不要冷酷,要充满爱,要充满热爱,要充满大爱,只有爱,你才能够成就自己,实现自我的价值。2、要学会做事,历史学家有一句名言:“人生的历史是靠做事来记录的,没有做事记录的历史,是空洞苍白的历史。”塞万提斯曾经说过:“人是其事业之子”。培根也说:“人到世界上来是干事业的”。一个部门,地方很小,但舞台很大;一个科级干部权力很小,但责任很大。要把本单位、部门的事干好,才能干县里的事,才能干国家里的大事。第一,要想干事。古今中外,凡成大事者,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有一种干事的强烈愿望,强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