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孔子的文学思想摘要:孔子不仅是春秋时期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同时也是我国古代文艺理论的重要奠基者。孔子的文学思想博大精深,影响深远,古往今来无出其右。以往学者多是了解研究孔子政治哲学思想,对他的文学思想的研究有所忽略。我将从孔子的现实主义文学思想、文学批评的原则与标准、文学与道德修养并重、文学的内容与形式相协调四个方面,对孔子的文学思想进行解读,稍作介绍。关键词:孔子;文学思想;现实主义;文学批评一、现实主义文学思想纵观我国二千多年的文学史长河,出现过浪漫主义等诸多流派,但现实主义却是这条长河中首尾贯通的主流.《诗经》虽在文学创作方面开了中国古代文学现实主义的先河,然而一部诗集只能成为创作的楷模而已,而为现实主义古典文论奠定基础并对些一理论的发展具有深远意义的算是孔子的文学思想。(一)文学具有实用性文学的实用性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文学实用于政治;孔子认为文学与政治的关系不仅密切而且非常直接。他认为从事政务的人员必须具有相当的文学修养,就是要“诵诗三百”。不然等做了官再学习,势必走弯路。他说:“先进于礼乐,野人也“后进于礼乐,君子也。如用之,则吾从先进”。(《论语、先进》)他选用人才的态度很鲜明,宁选择先具备文学修养的常人,也不录用做了官再学习文学的卿大夫子弟。因为没有必要的文学修养,就不具备从政的起码的能力和资格。其次,从政者必须把所具有的文学修养灵活地卓见成效地用于政务的处理,就是授之以政而达,使于四方而能专对。不然,“虽多,亦奚以为?”(《论语、子路》)孔子聚徒讲学,也正是为了培养从政的人才。对于那些善于把文学修养运用于政务并取得政绩的学生,孔子总给予热情的鼓励。他夸奖子贡为宗庙里盛黍樱的瑚琏,赞扬子路“片言可以折狱”,甚至把侄女嫁给了“邦有道,不废,邦无道,免于刑戮”的南宫适。二是文学实用于风化;天下之所以动荡,社会之所以昏暗,孔子认为根源在于“礼崩乐坏”,“知德者鲜矣”。(《论语、卫灵公》)他充分认识到文学在改革世风中所具有的巨大作用。他说:“博学于文,约之以孔,亦可以弗畔矣夫!”(《论语、颜渊》)不具备一定的文学修养,言行便不切仁义之道,世风便恶浊不堪。孔子的这一认识,早已为古今史实所证明。只有能动地发挥文学的“兴”“观”“群”“怨”的积极功用,社会的风气才得以淳厚,人民的精神才归于文明。三是文学实用于教育;孔子兴办教育,意在培养以仁义治国的人才,不断扩大宣传和推行“忠恕”之道的队伍。由于认识到文学对培养人才具有重要作用,所以除了直接向学生教授政治之外,孔子把文学作为重要课程。(二)文学具有现实性《论语、述而》云:“子不语怪、力、乱、神。”孔子主张以“仁”治天下,反对依恃暴力。认为以力治国,百姓慑于严刑峻法,仅能短期内不犯法,却没有廉耻之心;而以“德”、“礼”治国,百姓便“有耻且格”了。文学必须紧紧围绕现实社会中各类重大问题进行反映。脱离现实是文学所不取的。子贡曾讲:“夫子之文章,可得而闻也,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论语、公治长》)从子贡一番话,可以看出两个问题:第一,孔子种文学必须现实的正确观点,对他的学生具有直接的影响和启发;第二,抽象论人性,易于脱离现实社会的实质性问题,而天道遥远,也不切人世,故孔子都不发空论。不按照生活的本来面貌,生活便得不到真实的反映,文学的实用价值也就不复存在。在文学反映生活的问题上,孔子主张求实、求直,反对虚假和伪作。二、文学批评的原则与标准(一)思无邪孔子在《为政》篇中说:“《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日,思无邪。“思无邪三字,原出《诗·鲁烦·驹》最后一章。“思”字为句首语气词,无实意。原诗句“无邪”只是描写牧马人放牧时专心致志的神态。孔子借用此句为评诗标准,是按当时流行的“断章取义”的方式,完全改变诗句的原意,按自己的思想来评价整部《诗经的内容,赋予“思无邪”以新意,即思想纯正。这是孔子重视文艺思想内容和社会作用的思想的体现。但孔子用“思无邪”概括全部《诗经》的内容,却存在着严重问题。《诗经》内容广泛,既有歌功颂德的“美”诗,这类诗确实真正符合“无邪”的标准;也有不少深刻揭露现实,充满急切反抗呼声的“刺”诗,如《伐檀》、《硕鼠》等;还有不少描写男女关系的爱情诗,这类诗显然不符合礼教,应该说是“邪”诗,怎么能叫“无邪”呢?为了解决这个矛盾,汉儒们的办法是把爱情诗统统歪曲为政治诗。因而,把所有《诗经》里的诗都说成是无邪的,是对《诗经》中许多优秀诗歌内容的曲解,通过曲解把《诗经》作为宣扬礼教的工具。在长期的封建社会中,“思无邪”被正统的封建主义者发展为严格地维护封建礼教道德的诗歌准则,明确要求诗歌“发乎情,止乎礼义”,对我国古代文学创作的影响十分深刻,其中重视文艺的思想内容和社会作用具有深远的积极意义,但以封建礼教束缚创作,则是消极有害的。(二)尽善尽美的批评标准美是指艺术形式既乐之文,善是指政治内容既乐之情。孔子已懂得对文艺作品的评价要从政治和艺术、内容和形式两方面衡量,要求文艺作品达到完善的政治内容和完美的艺术形式的统一,这是一种全面的文艺观点,也是文艺批评的一大进步。但是,孔子仅仅确立了文质并重的原则,而对文艺的审美理论并没有提供多少有用的思想材料,以致后来格守儒家观点的文论家往往满足于政治教化的空谈,而忽略艺术规律的探讨。(三)孔子论诗很重视中和之美他说:“《关唯》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孔安国注说:“乐不至淫,哀不至伤,言其和也。”孔子认为,《关唯》是一首写男女情爱的诗,写哀伤则宿痛反侧,写欢乐则琴瑟钟鼓,极尽哀乐之种种情状,而又符合儒家的礼义道德,没有涉于淫荡、伤害和正之弊。这不单是对一首诗的评价,也反映了孔子的一个重要文艺思想,即在艺术理论上他主张中和之美。中和之美的文艺批评原则是孔子哲学上的“中庸之道”、政治上保守观点在文艺上的反映。孔子站在剥削阶级立场上鼓吹文艺要“事父”、“事君”,为统治者服务。他承认诗歌有兴观群怨的作用,又要掩盖诗歌中反映阶级压迫的事实。他承认爱情诗的价值,又高喊不能涉于淫荡。总之,孔子要把文艺纳入他规定的道德标准,于是便倡导诗教,提出中和之美的批评鉴赏原则,使文艺为维护统治阶级利益服务。“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的中和之美的批评原则,也有其合理的因素,它承认文学要反映人们的哀乐,承认文艺对社会的作用,以及对统治阶级的批评。三、文学与道德修养并重“仁”是道德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孔子一切学说的重要出发点,因此,孔子在文学思想中强调文学与道德修养并重是其文艺思想的核心。对于文学与道德的关系,孔子在论语中是这样阐述的,“有德者必言,有言者不必有德”,可见,孔子将道德置于与文学同等的位置,而文学创作的最终目的主要是为宣传自己的“仁政”思想服务的。另外,孔子也认为,文学与道德修养是紧密结合在一起不可分离的。在《礼记·孔子闲居》中,孔子说到,“志之所致,诗亦至焉;诗之所至;礼亦至焉;礼之所至,乐亦至焉”。可见,在孔子的心目中,文学的创作必须把道德始终放在第一位。四、文学的内容与形式相协调在孔子的文学思想里,一直十分强调诗乐的和谐美。他认为文学创作的表现形式在于“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即“文质彬彬说”。“文质彬彬”一词主要用于形容人的精神品格,“文”主要是指人的外貌,而“质”主要是指人的品质、内在的修养等,即外貌的修饰必须要与人的内在的品格相统一。在这里,孔子引申为,在文学的创作上必须达到文学创作内容与文学形式达到和谐统一的境界。孔子并不是将内容与形式放在同等的位置,在孔子的文学思想里,他认为内容应该重于形式,即内容决定形式。从根本上来说,他更加强调“质”的重要作用,而“文”应该随着“质”的变化而变化,与“质”相统一。孔子文学思想从古至今影响都非常深远,可谓是源远流长。他将文学中的精华运用到日常生活中,并在生活中发挥作用,使人们取用不尽。他在论述文学作品时,始终坚持现实主义,重视中和之美,追求尽善尽美的批评标准,注重内容和形式的统一,进一步把感性的、外在的审美情趣内化,把感性与理性交融在一起。虽然有些文学思想带来了消极的影响,但更多的是积极的影响,对当代文学的发展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参考文献:[1]于新秋.关于孔子文学思想的几点思考[J].黑龙江技师学,2010(4)[2]王运熙、顾易生.中国文学批评史(上)[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3]张少康.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上)[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4]赵玉敏.孔子文学思想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5]张卫霞.孔子文论思想主要内容论析[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2006(2)[6]赵盛德.试论孔子的文学理论[J]玉林师范学院学报,20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