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效课堂宜有“五声”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高效课堂建设宜有“五声”在大力开展高效课堂建设研究的过程中,我个人认为在预习、展示、测评三大课堂教学基本流程中,教师通过情景导学、问题导思、合作探究、展示提升、反馈测评五大原则组织教学,努力培养学生读思听说展研评的能力,师生还应共同努力让课堂上多出现“五种声音”,以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生动性、和谐性。一、琅琅的读书声朗读就是大声地念。朗,大声;读,念。这是关于朗读最直接的字面解释。确切地说,朗读是一种以读为表现形式的对学习对象进行感知、记忆、思想、想象,同时伴有情感发生的多种器官参与的复杂心理过程。它是书面语言的有声化,把诉诸视觉的文字语言转化为诉诸听觉的有声音的语言艺术。所以,有人形象地说,经过朗读者的创作,平面的文字作品变成了立体的有声语言作品,黑白的文字作品变成了彩色的有声语言作品。所谓“读书百遍,其意自见”,就是说多读可以帮助理解作品的思想和情感;同时通过反复朗读,学生能熟悉语言的结构和规律,能培养其良好的语言习惯和热爱祖国语言的感情。可见,朗读能获得多方面的效果。因而我认为,我们在进行语文教学的时候,必须重视对学生进行朗读训练,要在语文课堂上响起朗朗的读书声。首先是要重视对学生进行朗读训练。做为语文教师,自己也应该尽量多地掌握有关朗读的知识、方法和技巧(如怎样停顿、怎样把握重音、怎样控制语调、怎样掌握语速等等),然后运用到课堂上去指导学生。在课堂上,一方面要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朗读,在朗读中寻找解决问题的路径:另一方面要让学生掌握朗读的方法和技巧,强化口语训练。如果学生自己重视朗读了,不但口头表达的能力得到了加强,而且听的能力和理解的能力也会得到提升。重视对学生进行朗读训练竟会收到如此效用,我们又何乐而不为呢。其次是要求教师能进行良好地示范。俗话说“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怎样训练学生朗读呢?教师必须率先垂范,用优美的朗读去感染学生,去熏陶学生,唤起学生朗读的兴趣和欲望。要达到这一点,做为语文教师就应该有意识地提高自己的朗读水平,必要时应该进行专门自修。可以说教师的示范,更能使学生产生朗读的迫切愿望;一旦产生了这个愿望,学生朗读的积极性就会很高,自然就会跃跃欲试了。需要说明的一点是,在课堂上教师切莫都用录音机、多媒体来替代自己的朗读,要知道教师亲自示范的作用,是机器所无法比拟的。当然适当运用录音机和多媒体来使学生更深地体会朗读的技巧,提高其朗读水平,这是可取的,不能一味排斥的,但要把握好时机和次数,要把握好一个“度”。第三是要运用多种多样的方法进行训练。朗读训练可用的方法很多,如把一篇课文分成几个部分,然后或男女生分读,或分小组分读,或个人轮流接读;一篇文章根据作者表达的感情,有的段落用低声调读,有的段落用高声调读。如果是对话较多的记叙文或小说、剧本等,可以让学生分角色朗读;如果是优美的诗歌和散文,就要求学生带着感情朗读,努力做到声情并茂,美文美读。事实证明,用多种方法训练学生朗读,学生兴趣大,读得也比较认真,效果很不错。同时学生在准备朗读时,也会认真去体会作品的思想内涵和作品中所蕴含的情感,这对帮助学生理解文章的内容、思想和感情是有很大的作用的。第四是要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朗读习惯。朗读习惯的培养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即从正确的朗读开始训练,然后达到流利的朗读,再达到理解的朗读,最后努力做到有表情的朗读;在这个过程中,一定要步步落到实处,要做到在每一步达到一定的要求后,才进行下一步的训练。培养良好的朗读习惯,还要做到在语文早读时必须朗读,每篇课文必须朗读,写好一篇作文后必须朗读(实际上朗读自己的作文,还可以发现作文中不通顺的语句;哪个句子读起来觉得别扭、不顺,那么这个句子必定有毛病),见到好文章就要朗读,并经常举行诗文朗诵活动,以强化朗读习惯的培养。良好的习惯养成了,学生才能产生强烈的朗读欲望,才能经常自觉地进行朗读。实践证明:严格的语文能力训练,往往体现在朗诵教学上,小学生唯有经过这种训练,才能具备坚实的语文功底。缺乏严格的朗诵训练的语文教学,即使讲得在美妙,练得再多,也是不完全的。书声琅琅,学生声情并茂地朗读,这是语文课堂特有的风景。语文课堂不能没有读书声。二、热烈的讨论声在“357”高效课堂模式下,学生在小组自学环节中,要开展自学、对学、群学,要求学生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自学成果,此时学生应该自信、大胆、充分地发言,让讨论声充实课堂,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要深化小组合作学习,教师首先要从理论上全面理解“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内涵,在具体的操作环节中做好合作准备。1、小组合作学习之前,要使学生拥有独立思考的时间,学生必须对需要研究的问题有初步的认识和了解,然后再进行小组合作学习。例如在预习课文时,让小组成员在课前自己搜集资料、图片进行观察的基础上,整理和归纳有关知识。上课的时候就能有准备地进行阐述。2、要明确合作目标。在小组合作之前,教师要让学生明白小组合作的目的,通过合作要达到什么目标,各自在小组合作中担任什么角色,需要完成什么任务,从而让学生有的放矢地进行小组合作学习。3、要形成合作机制。小组合作过程中,组内成员应有明确分工,保证组内成员有平等参与机会,让各种不同学生的智慧都能得到尽情发挥。小组内可以推选出一个小组长,做好必要的讨论记录和观点的整合、语言的锤炼等。4、教师要参与合作。教师在这个过程中并非只是简单地巡视,做象征性地表演,而要平等地参与到学生的交流中去,积极地看,积极到听,设身处地感受学生的所思所想,随时了解学生合作状况,作出响应的评价。只有这样合作学习才能真正走向实质性的合作。课堂上有些错误的问题教师是通过迟迟不评价,为学生创造一个讨论的机会,从而让学生自己得出正确的结论。由于它不受老师的“约束”,学生积极性会特别高,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通过讨论自己解决问题,培养了学生主动探索,善于发现、敢于实践的科学精神。5、要有及时的评价和奖励机制。小组展示讨论的成果以后,教师应该给与及时的评价(评价也可以由学生进行)和奖励。对于用词准确优美、表达流畅的组员,可以给与整个小组的恰当的奖励。学生讨论的兴致和效果相信会更有成效。三、自信的发言声听课学习中,我经常看到有的任课老师,需要走到发言学生的身旁,去侧耳倾听,那么其他同学和听课老师当然难以听到学生所讲内容。学生在课堂上不敢大声说话、回答问题,不是嗓门小、分贝低,而是担心出错,害怕被笑,这本身就是缺乏自信的表现。每逢这种情况,我会要求学生大声重说,直至让大家听清。我认为,说话缺乏自信,问题在学生,而根子在老师。要改变这种状况,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1、融洽师生关系使学生想说古人云:“亲其师而信其道。”师生间由于身份、学识、年龄和任务等方面的不同,很难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朋友和伙伴关系,也就是说,师生间的心灵沟通比朋友间的心灵沟通要相对困难一些。事情往往是,平时在课堂上表现得很娴静,又胆小怕羞而不敢主动发言的学生,在课外跟好朋友好伙伴在一起玩时,表现出来的却是另一种样子,他们敢说敢笑,很活泼。所以如果学生觉得老师高高在上,搞一言堂,课堂太严肃,那么就会望而生畏,从而小心谨慎地抑制自己的能力。那么教师的活力、亲和力从何而来呢?苏霍姆林斯基说过:“爱是教育的前提”。爱是沟通学生与老师心灵的桥梁,是点亮学生上进心的火种。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首先要热爱学生,平等地对待每一位学生,同时切忌把生活中,工作中的消极情绪带入课堂。教学中教师发自内心的问候、祝福会使学生深深地感到一份温馨和情意,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才会使学生敢于大胆质疑,乐于与老师展开讨论,才会使学生不“信书”,不“信师”,从而为激活课堂气氛制造有利的条件。一般说来,高年级学生都有一种表现自我的潜在欲望,他们希望得到老师、同学的重视,但又怕自己说错,惹人笑话。因此,教师应经常用一致鼓励性的话去调动学生,创设有趣、融洽的学习氛围。这是一种能让学习者觉得轻松,无顾虑,并且心情舒畅的学习氛围。在这种氛围中,人与人互相尊重,平等和谐,发言者可以不必担心自己会说错,不必去理会太多的规矩,想说就说,想笑就笑。自己觉得放心,觉得轻松。2、适当开展竞争使学生愿说适当开展竞赛,是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有效手段,小学生在竞赛条件下比在平时正常条件下往往能更加努力学习。竞赛中,由于小学生有着很强的好胜心,总希望争第一,得到老师的表扬,利用这种心理可以使学生学习兴趣和克服困难的毅力大增。教学中可以组织各种比赛,如“比比谁记得快”“指字比赛”等。比赛形式多种多样,可以全班比赛;可以分男女同学比赛;可以分小组比赛;还可以将学生按能力分组比赛,使每个学生在各个层面上获胜的机会增加,激励的作用将会更大,参与的热情就会更高。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参与竞争,也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发言兴趣的重要措施。棋迷、球迷们为什么会着“迷”呢?因为这里有竞争。如果直接参与竞争就更能入迷,“迷”即是高度“兴趣”之意。竞争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因而能调动积极性。为了提高学生的积极性,教师要创造条件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之中参加竞争。如果你仔细观察,学生在竞争中是非常活跃的,连后进生都不甘示弱。比如,在朗读课文时,让学生比一比,谁读得有感情,谁领会地深刻;在总结课文时,比一比谁的发言有创意。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我就采用以小组为单位竞赛,哪组的同学发言精彩就给那个小组加上一分,下课后统计各小组得分情况并记录下来。到周末的时候把各小组的得分合计在一起画星,总计几十分,就画几颗星。通过一周的实践,我感觉孩子们在课堂上争先恐后地举手发言的人数越来越多,集体荣誉感也在不断增强,看来以小组为单位的竞争不但有利于提高学生发言的积极性,还能增强学生的集体观念,真是一举两得。课堂教学,既要让学生掌握知识,又要发展学生的智力。因此,有必要创造条件给学生发言,鼓励学生大胆将自己知道的说出来,也要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同时教师要注意对学生进行语言的训练,让学生把话说得准确、完整、有条理,力求语言规范化。这样才能使得学生特别是差生,既掌握了知识,也提高了口头表达能力。3、创造发言机会使学生会说目前学生的课堂发言基本还停留在“教师提问,学生回答”的传统模式上,教师点到谁的名,谁就有机会回答问题。学生对教师讲授的观点、知识点,或对同学回答的内容有异议难有机会发表,也不知道怎样发表。教学即生活,占据学生生活大部分的课堂教学活动理应是学生生活的重要部分。学习活动既然是学生生活的一大部分,那么学生在这部分生活中应是主动的、愉快的、富有生活气息的。因此改变“以师为中心”的发言方式,要让学生在课堂上享有提问题的自由,提问题不能成为教师的专利。生生互问互答,多向交流,人人参与课堂发言,逐步形成一般情况下发言不用举手,不用教师批准,畅所欲言,做到想说就说、有序地说、谦让地说的良好习惯,培养平等、参与、合作、自信、竞争的社会意识。当前有些优秀学生在课堂发言中处于垄断地位。他们思维敏捷,学习成绩好,个性外向,总是接连不断地抢着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根本没有让其他学生回答问题的机会。而大部分的学生则处于被动听讲,竞争的意识被个别学生精彩作答所淹没。而另一方面,教师在提问时往往只提问那些有所准备、希望回答问题的学生,因为他们不仅会积极配合教师的教学,还能通过回答满足表现的“愿望”,这样就能使课堂教学顺利进行。这样的课堂教学极容易出现以偏概全的现象,如一个学生的精彩发言代替了全班学生的答案,其他有异议的学生就很难表达自己的观点。这样的教学违背了当前提倡的平等性、创新性教学原则,同时也限制了多数学生的思维。教师应更多地关注课堂发言中的弱势群体,给这一部分以机会。对于自卑畏惧型学生,若要他们在课堂上能大胆的主动发言,平时就必须有计划地为学生创造发言和展示自我的锻炼机会,让学生的发言和自我展示行为成为习惯,消除怯场的心态。对于轻视发言型学生,教师或其他学生要设计好的提问,让这类学生能动脑、动口、动手,激发强烈求知欲,点燃思维的火花。通过提问让学生乐于思考、急于思考、便于思考。的确,创造机会,让学生积极投入到课堂发言中来定会有美丽的收获。4、课堂积极评价使学生乐说课堂教学是师生互动的过程,必须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只有建立了相互

1 / 8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