穴位敷贴疗法ppt课件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穴位敷贴疗法中医针灸科赵瑞国概述•穴位敷贴技术是祖国医学中一种独特的养生保健治病法,以中医经络学说为理论依据,将药物敷贴到人体特定穴位,通过刺激穴位,激发经气,从而发挥调五脏、行气血、和阴阳作用,达到治疗疾病目的的一种中医外治疗法。历史源流•早在原始社会里,人们用树叶、草茎之类涂敷伤口治疗与猛兽搏斗所致的外伤而逐渐发现有些植物外敷能减轻疼痛和止血,甚至可以加速伤口的愈合,这就是中药贴敷治病的起源。在1973年湖南长沙马王堆3号汉墓出土的我国现存最早的医方专著《五十二病方》中记载用芥子泥贴敷于百会穴,使局部皮肤发红,来治疗毒蛇咬伤。当为穴位贴敷疗法的最早记载。历史源流•春秋战国时期,对穴位贴敷疗法的作用和疗效已有一定的认识并逐步运用于临床。在《灵枢·经脉篇》中记载:“足阳明之筋……颏筋有寒,则急引颊日移口,有热则筋缓,不胜收放僻,治之以马膏,膏其急者,以白酒和桂,以涂其缓者……”,被后世誉为膏药之治,开创了现代膏药之先河。历史源流•晋唐时期,穴位贴敷疗法已广泛地应用于临床。晋·葛洪的《肘后备急方》中记载用狂犬脑外敷伤口治疗狂犬病的方法,实为免疫学之先驱。•清代吴师机结合自己的临床经验,对外治法进行了系统的整理和理论探索,著成《理瀹骈文》一书。把穴位贴敷疗法治疗疾病的范围推及到内、外、妇、儿、皮肤、五官等科,并依据中医基本理论,对内病外治的作用机理、制方遣药、具体运用等方面,作了较详细的论述,提出外治部位“当分十二经”,药物当置于“经络穴位………与针灸之取穴同一理”之论点。现代发展•穴位贴敷疗法不但国内影响广泛,在国外也逐渐兴起,如德国慕尼黑大学医学部发明的避孕膏,贴敷在腋下可收到避孕良好效果;日本大正株式会社研制的中药贴膏深受人们的欢迎,如温经活血止痛的辣椒膏等。理论依据•穴位是脏腑精气输注于体表的特定部位,又是脏腑疾病反应与体表的特定部位。经络学说是穴位贴敷疗法的理论核心。•穴位敷贴药物通过经络“内联脏腑、外络肢节”和“运行气血、协调阴阳”的作用,到达五脏六腑、五官九窍和四肢百骸,发挥其治疗作用。治疗作用•消瘀散结穴位贴敷通过药物对局部的强烈刺激,达到活血化瘀、消肿散结之效。•温经通络穴位敷贴产生的灼热具有温经散寒、祛风除湿、通痹止痛之效。•防病保健激发人体正气,增强机体抗病能力适应症•穴位敷贴适用于内外妇儿各科疾病。•儿科:感冒、发热、咳嗽、哮喘、便秘、腹泻、腹痛、呕吐、遗尿、厌食、咽炎、鼻炎、口疮等•妇产科:附件炎、盆腔炎、阴道炎、输卵管粘连、不通、痛经、产后祛恶露、产后子宫复旧、产后腰痛、促进产程等•甲乳科:乳腺增生、甲状腺结节•特色敷贴:提高免疫力禁忌症1.贴敷局部皮肤有创伤、溃疡、感染或有较严重的皮肤病者,应禁止贴敷。2.颜面五官部位、心脏及大血管附近慎用,不宜用刺激性太强的药物发泡,避免遗留瘢痕,影响容貌或活动功能。3.孕妇腹部、腰骶部及某些促进子宫收缩的穴位,如合谷、三阴交等,有些药物如麝香等孕妇禁用,以免引起流产。4.糖尿病、血液病、严重心肝肾功能障碍者慎用。艾滋病、结核病或其它传染病者慎用。贴敷时间贴敷时间多依据选用的药物、体质情况而定,以贴敷者能够耐受为度。对于老年、小儿、体质偏虚者贴敷时间可以适当缩短。贴敷期间出现皮肤过敏,难以耐受的搔痒、疼痛感觉者应该立即终止贴敷。我院一般成人4—6小时,儿童2—4小时。注意事项贴敷期间禁食生冷、海鲜、辛辣刺激性食物。贴敷药物后注意局部防水。对胶布过敏者,可选用低过敏胶带或绷带固定药物。对于残留在皮肤的药膏等,不宜用汽油或肥皂等刺激性物品擦洗。意外处理贴敷后局部皮肤可出现潮红、轻微红肿、小水泡、微痒、烧灼感、色素沉着等情况,均为药物的正常刺激作用,不需特殊处理,但应注意保持局部干燥,不要搓、抓局部,也不要使用洗浴用品防止对局部皮肤的进一步刺激。贴敷药物后,局部出现热、凉、麻、痒或轻度疼痛属正常现象,如贴敷处有烧灼或针刺样剧痛,难以忍受时,可提前揭去药物,及时终止贴敷。意外处理皮肤过敏可外涂抗过敏药膏,若出现范围较大、程度较重的皮肤红斑、水泡、瘙痒现象,立即停药,对症处理。出现全身性皮肤过敏症状者,应及时到医院就诊处理。外感发热•取穴:神阙、涌泉•方义:神阙穴即肚脐,在经络理论中脐与五脏六腑相通;在生理上是胎儿从母体摄取营养的通路,而且脐部皮肤薄、敏感度高、血运丰富、渗透性强、吸收力快,有利于药物吸收,是一个能吃药的穴位。有人做过实验,在脐部做隔姜灸,10几分钟后口中就感觉到有辣味了。山东中医药大学的高树中院长曾经编写过一本《中医脐疗大全》,收录了能够通过脐部外敷药物、艾灸等疗法治疗的几百种疾病。•涌泉穴:位于足底部,蜷足时足前部凹陷处。肾经井穴,能引火下行,治疗上部热证。外感发热•治疗原则:解表散热、引火下行•药物方义:麻黄---解表散寒•肉桂---引火下行•石膏---清热哮喘支气管哮喘是由外源性或内在的过敏原或非过敏原等因素,导致以支气管发生可逆性阻塞为特点的疾病。临床上表现为反复阵发性支气管痉挛而致的气急、咳嗽、咳泡沫痰和肺部伴有哮鸣音。中医学认为该病的发病多因肺有内伏之痰,外感风寒之邪,或因饮食、情志、劳累过度所致。【治则治法】发作期---降逆祛痰,止咳平喘。缓解期---补肾健脾,益肺定喘。哮喘•取穴:发作期---膻中、肺俞•方义:膻中为八会穴之气会穴,能降气化痰平喘,肺俞能宣降肺气。•缓解期---肾俞、脾俞、肺俞•方义:肾俞补肾纳气,脾俞健脾培土生金,肺俞宣肺降气。哮喘•药物方义:•麻黄----宣肺散寒平喘•白芥子----化痰止咳平喘•细辛----温肺散寒,解表通窍咳嗽•病机:肺气上逆•治疗原则:宣肺降逆•取穴:膻中为八会穴之气会穴,能降气化痰平喘,肺俞能宣降肺气。•药物释义:•麻黄---宣肺散寒•细辛---温肺化痰•白芥子---温肺化痰呕吐•病机:胃气上逆•治疗原则:和胃降逆•取穴:中脘为胃之募穴,能和胃降逆;至阳穴为治疗胃病要穴,神阙穴利于药物吸收直达病所。•药物释义:丁香能温中和胃降逆,香附能舒肝和胃。腹泻•病机:脾失健运,大肠传导失司•治疗原则:温阳健脾、祛湿止泻•取穴:天枢为大肠募穴,具有疏调肠腑、理气行滞、消食的功效;命门具有培元固本、强健腰膝的功效。可治疗脾肾阳虚引起的腹泻。•药物释义:补骨脂能温肾暖脾,治疗腹泻要药;茯苓能健脾祛湿止泻。腹痛•病机:胃失温煦,气滞血瘀,不通则痛•治疗原则:温阳散寒、和胃止痛•取穴:中脘为胃之募穴,能和胃降逆;神阙穴能调理肠胃利于药物吸收直达病所。伴呕吐加至阳穴和胃降逆,伴腹泻加命门温阳暖胃。•药物释义:乌药能行气止痛、温中散寒,木香能行气止痛。谢谢!

1 / 24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