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现状及研究梁启超曾发出“少年强,则国强;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的呼喊。同样,作为当代青年,我们大学生将成为社会未来的中坚力量,将成为社会的主人翁。我们大学生的精神价值选择,将直接影响到未来中国社会乃至人类的精神价值走向。那么当代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现状如何,存在着什么样的特点呢?在当今具体的社会和经济背景下,我们应该着重从哪些方面培养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呢?本文将针对这些问题展开。一、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现状通过查阅了近年来的研究文献,从对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的研究结果来看,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的水平并不乐观,问题很多,主要存在大学生责任感的淡化和缺失。一部分大学生的责任感明显淡化的现实令人担忧,他们漠视自己的责任,不愿承担自己应尽的义务。(一)重个人前途,轻社会理想,社会主人翁意识淡化。据调查显示,在回答“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的关系时”,有62.2%的学生认为“在实现社会理想中实现个人理想”,有28.4%的学生选择“先实现个人理想然后再谈社会理想”,有4.7%的学生选择“社会理想与我无关”,还有2%的学生选择“只要实现个人理想就行”。由此看来,当代大学生更重视个人理想,而轻视社会理想。他们更多的是关心自己的命运,缺乏对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关系的认识,缺乏对社会应具有的主人翁的严肃态度。(二)重个人价值,轻社会价值,缺乏正确的人生价值取向。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利益主体的多元化,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正视并积极追求自我价值的实现,其自我意识、进取精神和成就欲望及自我责任感明显增强。在现实生活中,一些大学生盲目夸大自我价值,片面追求自我设计和自我发展,大多数学生的学习目的从单纯的一张文凭转向校外竞争激烈的实际生活,人生价值取向表现出不确定性和不正确性(三)重个人利益,轻社会利益,一切以“我”为中心。当今社会竞争日益激烈,相当一部分学生觉得只有坐上个人奋斗的小舟才能游弋到功成名就的彼岸。因此,在压力下,目光定格在个人的努力、拼搏上,凡事从“我”出发,以“我”为中心。当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发生冲突时,只强调个人利益,缺乏为社会和集体牺牲的精神,有些大学生对那些不关自己的事,采取回避、冷漠的态度。二、导致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淡化的原因(一)、社会方面的原因社会因素是部分大学生淡化甚至缺乏社会责任感的外在原因。市场经济的建设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但也拉大了人们之间的贫富差距,利益差距。在这种情况下,中西方不同的价值观体系和道德标准出现了激烈地碰撞与融合,并冲击着原有的传统社会道德和社会责任感意识。滋长了个体本位观念,为己观念,金钱万能观念。这些观念导致社会上出现了某些消极腐败现象,不正当竞争,偷税漏税,权钱交易,转嫁灾难,甚至组织卖淫,只要哪种形式使金钱来得轻松,那种手段就会被人们优先地使用。随着大学生与社会的频繁接触,越来越多的社会现象涌入大学校园中,但他们又缺乏深入的认识仅凭自己的感性认识片面的看待社会现象,在这当中一些人跟不上形势表现出不适应。就会感到在经过高考的“洗礼”上了大学后失去了理想和正确追求的目标,因而那些社会现象慢慢“腐蚀”着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因此在校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淡化与现在的社会环境有很大的关系。(二)、学校教育方面的原因一直以来,我国学校教育工作重政治教育,而对学生的独立人格和个性发展的重视不足。学校总是希望培养在思想品德方面完美的人,经常要求学生要爱祖国、爱人民、爱集体,却很少倡导学生关心、维护自身的正当权益。结果是学生的主体性被压抑、心灵受伤害,毫无责任感可言。而“灌输式”的教育方法至今仍占主动地位,学生主动参与的少,其社会主体意识在这种教育中并未得到有效的增强。(三)、家庭环境方面的原因亲情是中国的传统文化的一大特色,由于父母对子女的过分关爱,使得他们习惯于索取与享受而疏于付出和奉献。一些父母甚至承担了所有的责任,使得他们的子女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在这种家庭环境下成长的学生意志薄弱,抗挫折力差。与以前的大学生相比,他们意志显得脆弱,克服困难的能力差;他们往往以自我为中心,对父母、他人、社会的要求高而多,对自我的要求低而少。因此,很多大学生对社会责任感的淡漠与家庭教育不无关联。(四)、自身方面的原因大学生自身的素质是部分大学生淡化乃至缺乏社会责任感的内在原因。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有些大学生在上大学之前学习的直接目的是为了上大学,而不是通过上大学来确定自己所要承担的专门职责,虽然他们表面上是根据社会需要来自愿地选择其所学专业,但实际上是根据哪种专业有更丰厚的经济收入来予以选择的。更丰厚收入的想法是潜藏于上大学的目的之中的,真可谓“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二是他们在上大学之前已经习惯于从父母那里索取财富,从老师那里索取知识,只享受权利而没有履行义务。进入大学以后,他们认为自己是出钱读书的,因而有权决定自己是否上课、是否遵守各种纪律,有权选择自己所喜爱的教师(有大学生轰走非专业课教师的现象),有权要求修改教学计划,而从未考虑自己还应该履行遵守纪律、聆听教师传授知识等义务。三、怎样提高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一)加强自我教育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不能总是牵着他的手走路,要让他独立行走,使自己对自己负责,形成自己的生活态度,要让学生陶冶自己的情感,训练自己的思想和意志,形成和自己稳定的性格。”要让他们正确认识到自我的位子,作为子女,应该体谅、孝敬父母;作为学生,要以吸收科学文化知识为天职;作为公民,要遵守法规,报效祖国,经常检点自己,寻找不足。而这些,只有自己认识到了才能做到,和外界的熏陶自有辅助作用。(二)完善社会教育社会要健全赏罚制度,发挥公众的、煤体的舆论监督作用,共同营造一个和谐的社会环境。一方面,新闻煤体、政府部门要对负责任的行为给予广泛的宣传报道与适当的表彰,充分发挥榜样的作用,正面引导人们向他们学习,激励人们自觉的去履行自己的责任和义务。另一方面,对不负责任的行为应给予严厉的批评与谴责,以至处分,否则形成的道德环境就会受破坏,良好的社会风气就会扭转。只有这样奖惩分明,才能营造一个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实友爱、人人讲社会责任感的和谐社会氛围。(三)改进学校教育一方面要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使之成为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教育的新载体、新平台。应广泛开展和谐校园创建活动,努力使责任意识成为大学生日常学习生活工作的基本意识和规范;且要充分利用各种媒体的覆盖力和影响力,发挥校园文化活动在责任感教育中潜移默化的作用。另一方面,要加强社会实践活动,利用社会大课堂培养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社会责任感作为一种道德情感,是知、情、行的统一,而社会实践则是实现这种统一的重要途径。首先,社会实践是培养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需要,大学生只有在社会实践中才能承担责任,只有在承担责任的实践中产生了愉快体验,才会在今后更乐于参与类似的实践活动,进而提高和巩固己形成的社会责任感及其层次。其次,社会实践可以满足大学生对社会认同的需要、对未来期望及成就感的需要等高层次的需要。第三,社会实践为培养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提供了广阔背景,具有不可替代性。因此,要培养和增强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必须在提高他们的思想认识水平的同时,让大学生走出校园,深入社会,通过社会实践磨练大学生的意志,真正建立社会责任感。(四)加强家庭教育家长应更多地关心孩子的人格、品质的发展,而不是仅仅注重孩子的学习成绩。在日常生活中,更应注意自身的言行,身教重于言教。家长应明白自己孩子社会责任感的有无强弱的重要性,及时转变观念,让孩子为自己错误的行为负责,在家里应不断向子女灌输奉献精神,不能让他们只知道索取而不知道回报。此外,还应积极配合学校、老师做好教育子女的工作。总之,培养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是21世纪合格人才的一个重要内容。高校应当正视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客观现实,积极采取措施,对症下药,培养和增强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使他们更加积极地关注和参与社会活动,自觉地为实现民族复兴、社会和谐的伟大使命而努力奋斗。从今天开始,让我们都去寻找一份社会责任感,不管你是刚入学的新生,还是即将走向社会的毕业生,带着这份责任感去学习、去工作、去创业,你一定不会觉得累,一定会做的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