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一模说明文汇总宝山区(一)阅读下文,完成15—19题(18分)闲话咖啡①关于咖啡的发源地,有一种说法认为是非洲的埃塞俄比亚,但历史上却找不到有关的记载。比较公认的看法是,阿拉伯人是最早种植咖啡的人。之后,阿拉伯人将咖啡的豆晒干、烘焙、研磨、水煮,于是质纯味醇、香气独特的咖啡从此(dànshēng)了。②15世纪时,在也门的苏菲教派中,饮用咖啡成为一种仪式。并逐步传播开来。16世纪中期,叙利亚商人将咖啡引入奥斯曼帝国的首都伊斯坦布尔,咖啡在这里快速流行起来。到1566年,伊斯坦布尔已有600多家出售咖啡的店铺。人们对咖啡的痴迷程度甚至到了没有咖啡可以离婚的地步。③17世纪,咖啡开始走向世界。当时,土耳其人在法国进行外交活动,他们带去的咖啡成了巴黎上流社会的新时尚。1683年,奥斯曼帝国在“维也纳之国”的战役中失败,从此一蹶不振,走向衰弱。维也纳人不仅摆脱了围困,保住了城池,还获得了土耳其人留下的咖啡,并很快适应且爱上了咖啡的味道。④咖啡进入英国市场后则开启并促进了咖啡馆文化。这主要得益于当时新兴的中产阶级的需要,尤其是文职人员和商人,他们需要得体的举止、优雅的风度和清醒的头脑。咖啡馆出现在牛津之后,成为校园里最有人气的消遣场所。⑤咖啡在北美洲第一次出现是1688年,随后纽约、费城、波士顿和其他城镇都出现了咖啡馆。今天人们所熟知的纽约证券交易所和纽约银行都是在咖啡馆里创办的。⑥20世纪30年代,上海最早的咖啡馆开在外滩,供那些外国水手们过过咖啡瘾。当时的上海人称咖啡为“咳嗽药水”。此后多少年里,咖啡之于大多数国人来说依然是电影中的一个道具。直至20世纪80年代,中国人才开始从广告中“真正”认识了咖啡。其实,当时人们了解的咖啡,是广告上的速溶咖啡,以至于很长一段时间里,人们把“速溶咖啡”等同于“咖啡”。直到诸如美国的星巴克和香港的茶餐厅进入内地,人们才开始意识到原来“咖啡”和“速溶咖啡”不是一回事。⑦如今,喝咖啡已与时尚、现代生活相融合,咖啡消费量也呈逐年增长之势。不过,比起同在亚洲的日本(人年均消费200杯)和韩国(人年均消费140杯)相比,北上广的人年均消费量不过20杯左右。但这也恰恰说明,。⑧所以,有业内人士预测,2018年,中国咖啡消费将迎来井喷时代:10年之内,中国咖啡消费市场将达到万亿元人名币。15.根据第①段中的拼音,“”上应填入的词语是(2分)16.第②段——第④段,作者主要介绍了哪两方面内容?如何进行有序介绍的?(4分)17.下面这段文字应放入文中哪两个段落之间?请简述理由。(5分)咖啡传入我国的历史并不长。1884年,英国人首先将咖啡传入我国台湾,台湾人开始种植咖啡。1892年,法国传教士将咖啡从越南带到云南宾川县,这是中国大陆最早的关于咖啡种植的记载。18.简析第⑥段中加点短语的表达效果。(4分)19.联系上下文,第⑦段横线上应填入的语句是(3分)A.我国的咖啡消费市场极具潜力。B.亚洲国家咖啡销量差异很明显。C.咖啡对于中国人而言还很陌生。D.国人没将咖啡与现代生活融合。15.(2分)诞生16.(4分)主要介绍了咖啡传播的过程以及对人们的影响作者根据时间推移空间转换进行有序介绍的17.(5分)⑤⑥本段写了咖啡传入我国的历史,说明咖啡传播的范围不断扩大。对第⑤段,本段承接上文的咖啡传播继续展开;对第⑥段,本段是下文写咖啡在上海情况的前提18.(4分)用上海人对咖啡的比喻,生动地表现出当时人们对咖啡味道难以接受,形象地说明当时的人们对咖啡并没有“真正”了解。19.(3分)A奉贤区(一)阅读下文,完成第14—18题(18分)桥①按照科学定义,桥是一种架空的人造通道,是人类战胜自然、改造自然的一大创举。桥的出现与不断完善,贯通南北、连接东西、跨越江海,表现了人类高超的智慧和非凡的创造力。②《说文解字》里说:“梁,以木跨水,今之桥也。”木桥应是最早的桥梁形式之一,由跨河过江而引延到架于悬涯峭壁、楼阁宫殿,乃至城市空间的栈桥、天桥、高架桥等。现代桥梁纵使千姿百态,追根溯源,都可归于梁桥、浮桥、拱桥、索桥等几大类型。③中国自古有“桥的国度”之美誉。史料记载,商周时就有了浮桥;战国时出现了排柱式木桥、伸臂式木桥;南北朝时有木石混合的桥;隋唐时出现形式多样的石拱桥,如隋朝李春设计建造的赵州桥,历经多次强烈地震、战争和自然灾害等,逾一千五百年而不毁;宋时造桥技术突飞猛进,出现了各式各样新式桥梁,如名画《清明上河图》里雄跨汴河、极富美感的虹桥等,成为经典;明清时期西南地区还出现了藤桥、索桥等,如建于清康熙44年(公元1705年)横跨大渡河的泸定桥,就是由13根铁链构成的铁索桥。中国古代桥梁建筑技术,堪称世界桥梁史上的奇迹。而赵州桥、洛阳桥、卢沟桥、湘子桥,因设计科学合理、建筑工艺先进、桥体造型优美、建筑时代久远,被称为“中国四大古桥”。④桥作为实用与艺术的融合体,如梁桥的平直、索桥的凌空、浮桥的韵味、拱桥的涵影等,无不显示出工程与艺术结合的精妙风采。英国科技史家李约瑟说:“没有中国桥是欠美的,并且有很多是特出色的美。”⑤许多古桥还蕴涵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让工程技术与人文精神交相辉映,独具特色:长安灞桥的柳丝、扬州二十四桥的月光、苏州枫桥的钟声、西湖断桥的邂逅,还有钱塘江大桥下的怒涛、卢沟桥边的枪声,或寄寓一个美丽梦想,或承载一段历史伤痛,平添了一份别样的情怀。桥既是工程技术的化身,也是精神家园的载体。一座桥,一段故事,一份情怀。造桥人、过桥者、写桥人,共同演绎的故事,成就了丰富而独特的桥文化。⑥现代科技飞速发展,桥梁建筑技术日臻完善。桥梁不只建在河江之上,早已延伸到大海上、平原上、高山之间,桥路相连,桥隧相通,跨越更大的空间,连接更远的世界,创造出一个个伟大的工程奇迹,演绎一串串精彩的桥梁故事。如杭州湾跨海大桥征服了举世著名的钱塘江大潮;丹昆特大桥长达165千米多,成为世界上最长的高铁桥;而港珠澳大桥是目前世界上最长的跨海大桥,长达55千米,桥、岛、隧结合,成千上百的技术人员连续攻克了“五大制约性难题”,共同完成了这一“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不仅是伟人的浪漫想象,更是现代科学发展与工程技术的完胜!⑦一座桥,一个传奇,是非凡的人间奇迹!一座桥,一段历史,折射出新时代的精神风貌,也成为了创新文化的显著标识!(选自《科学24小时》2017年12期有改动)14.第②段画线词语“悬涯峭壁”中有一个错别字是,它的正确写法是。(2分)15.以下信息中,与第⑤段画线句不相关的选项是(3分)A、古人送别友人B、司马相如立誓出川C、唐代诗人张继D、许仙与白娘子的爱情故事16.请分析第⑥段画线句在文中的作用。(3分)17.以下内容中,不符合文意的是(4分)A、现代桥梁纵使千姿百态,归根结底,都可归于梁桥、浮桥、拱桥、索桥等几大类型。B、赵州桥历经多次强烈地震、战争和自然灾害等,一千五百多年而不毁。C、梁桥的平直、索桥的凌空、浮桥的韵味、拱桥的涵影等,都显示出工程与艺术结合的精妙风采。D、桥梁早已延伸到大海上,港珠澳大桥是世界上最长的跨海大桥,长达55千米。18.文章第③、④、⑤段顺序能否调换,请说明理由。(6分)14.涯崖(各1分)15.B(3分)16.列举了杭州湾跨海大桥的例子(1分),具体说明了现代科技飞速发展,桥梁建筑技术日臻完善。(2分)17.D(4分)18.不能(1分),第3段说明了中国古代桥梁建筑技术堪称世界桥梁史上的奇迹(1分),第4段说明了中国桥梁是实用和艺术的融合体(1分),第5段说明了许多古桥还蕴涵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1分),这三段内容由技术到艺术再到文化,这符合人们认知事物的客观规律。(2分)(且第3段的介绍紧承第2段的内容。1分)虹口区(一)阅读下文,完成第15-19题(20分)地球上的水是哪里来的?①地球上有很多水,从外太空看,就好像是一个大水球。那么地球上的水是从哪里来的呢?②我们先说一下水的形成:一个氧原子和两个氢原子合成一个水分子,而氧原子和氢原子在宇宙中是普遍存在的。太阳系的行星、卫星、彗星都有水,甚至星际尘埃物质也有水分子。所以地球在形成之初,其本身乃至外围都有水的存在,不过可能是气态的。③当然,在最初的时候,地球上的水并没有现在多,那么,这些水主要来自哪里呢?2006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天文学家发布报告,宣布在小行星带靠近木星轨道的位置发现了彗星族群,他们推测这些彗星可能是地球上海洋水的来源。④小行星带在开始形成的时候,在距离太阳2.7天文单位的地区,形成了一条温度低于水的凝结点线——雪线,在这条线之外形成的星子能够累积星际尘埃中的水分子,并凝结成冰。在小行星带生成的彗星都在这条线之外。这些彗星受到外围木星强大力场的影响,开始在太阳系游荡,一旦来到地球轨道附近就会被地球捕获,彗星彗尾上的水蒸气也会一并被捕获,这样就带来了大量的水。由此,这些彗星就成为影响地球水形成的主要因素了。⑤也有科学家认为地球上的水是太阳风的杰作。首先提出这种观点的科学家托维利,他认为太阳风到达地球大气圈上层,带来大量的原子核,这些原子核与地球大气圈中的电子结合成氢原子、碳原子、氧原子等。再通过不同的化学反应变成水分子。这种通过太阳风形成的“宇宙水”以雨、雪的形式降落到地球上,成为了地球上水的来源之一。据估计,在地球大气的高层,每年几乎产生1.5吨这种“宇宙水”,在地球45亿年的历史中,形成了67.5亿吨。然而与现今地球表面的水贮量1.3860×1010亿吨相比,依然是九牛一毛。⑥我们了解了这些水从哪来的,那么为何这些水到了地球能以液态的形式存在呢?其关键在于星球表面的温度。在地球上,温度通常在0到100摄氏度之间。有的星球如金星,表面温度达到400多摄氏度,远远超过了水的沸点,所以没有液态水;有的星球如火星,表面温度达到了零下四五十摄氏度,低于水的冰点,即使有水也都冰冻了,所以也不会有很多液态水。(选自《科普时报》,有删改)15.第④段中加点词语“这条线”具体是指。(2分)16.第⑤段主要运用了说明方法,其作用是。(5分)17.根据选文内容,概括地球上水的来源。(6分)(1)(2)(3)18.文章第②段和第③段能否调换?说明理由。(4分)19.以下内容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A.太阳系的行星、卫星、彗星甚至星际尘埃物质基本都有水。B.在宇宙中地球像一个水球,但并不是唯一有液态水的星球。C.在地球大气的高层,每年产生1.5吨太阳风形成的“宇宙水”。D.彗星将星际尘埃中的水分子凝结成冰,成为地球水的主要来源。15.距离太阳2.7天文单位的地区,形成的一条温度低于水的凝结点线——雪线(2分,回答完整,得2分,只答后一句得1分)16.列数字、作比较(各1分)具体准确突出(强调)(1分)说明了太阳风形成的水少(2分)。17.(各2分)地球本身乃至地球外围就都是有水存在的彗星被地球捕获带来的大量水太阳风形成的水降落地球18.文章第②段写的是地球本身有水存在,是一个内部原因(1分),而文章第③段开始写外部带来水,(1分)是一个由内到外的逻辑顺序(1分);(“太阳系的所有物质都含有水”是地球水形成的前提和基础);同时,第③段与第④段紧密相接,说明地都是“彗星被地球捕获带来大量水”同一内容,所以不可分割。(1分)19.A或D金山区(一)阅读下文,完成第15—19题(19分)楹联趣话①对联,汉族传统文化之一,又称楹联或对子,是写在纸、布上或刻在竹子、木头、柱子上的对偶语句。②对联起源于汉文学形式中的对仗或偶句,可谓源远流长。比如《诗经·采薇》篇中“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尚书·大禹谟》中“满招损,谦受益”之句,皆属于工稳之对仗。到骈体文出现后,几乎通篇皆用偶句,对仗俯拾即是。比如唐人王勃《滕王阁序》中的经典名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更是对仗的千古绝唱。而对联,则是偶句与早在先秦时期便已形成的我国民间过年悬挂桃符的习俗相结合的产物。③所谓桃符,即书写着传说中二位降鬼大神“神荼”和“郁垒”之名号的两块桃木板,悬挂于左右门,以驱鬼压邪。这种习俗续了千余年后,至五代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