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马铃薯产业发展现状及问题课程:中国经济地理教师:专业:地理科学(师范)班级:姓名:学号:宁夏马铃薯产业化发展现状及问题资源匮乏、投资不足、历史欠账多是导致宁夏南部山区经济发展滞后的主要原因之一。马铃薯产业化,是宁夏南部山区脱贫致富的主要出路之一。以下针对宁夏马铃薯产业化发展存在的问题,分析发展马铃薯产业的优势和发展存在的问题。一、宁夏马铃薯产业化的优势与特色1、自然条件优越宁夏南部山区是宁夏马铃薯的主产区,尤其是沿着六盘山的低温阴湿地区是建立种植马铃薯基地的最佳地区。这里大部分耕地为酸性土壤,土壤富含马铃薯所需的丰富钾元素;黄土深厚,土质疏松;全年降水量400毫米左右,主要集中在马铃薯生产期的7、8、9三个月;日照充足,5一9月份平均气温5一25℃,昼夜温差大。这些都为喜凉喜光、耐寒耐旱的马铃薯生长提供了适宜的生长环境。2、宁夏南部山区发展马铃薯产业比较效益突出宁夏南部山区是典型的半干旱黄土高原,“十年九旱”是对这里恶劣的自然条件的典型描述,故而,夏粮等农作物带来的经济效益非常有限,在干旱严重的年份甚至会颗粒无收。马铃薯种植恰好能够规避开规律的干旱等恶劣自然环境的影响,此地的降水期与马铃薯的需水期恰好一致,非常有利于马铃薯的生长和增产。平水年份亩产在2000公斤左右,即使是干旱比较严重的年份,亩产仍能达到1000公斤左右。综合来看,在南部山区种植马铃薯具有稳定的经济收益。3、马铃薯品质上乘,市场前景广阔宁夏南部山区独特的自然环境造就了宁夏马铃薯的优势品质,尤其是马铃薯之乡—西吉,此地所产的马铃薯口感醇厚,淀粉含量高,耐储藏运输,是各种食品生产和工业淀粉加工的首选原料。目前宁夏的马铃薯加工主要有粗淀粉加工、精淀粉加工和变性淀粉加工三个层次,增值率约从65%到180%不等,己经取得了很大的经济效益。但是,马铃薯深加工的余地还很大,更为广阔的市场前景等待挖掘。二、宁夏马铃薯产业现状1、传统扶贫作物变成致富的重要支柱产业马铃薯在宁夏作为传统作物,山川均有种植,但90%以上集中在南部山区。2011年全宁夏马铃薯种植面积突破20万hm²,达26.32万hm²,其中山区播种面积25.4hm²。这里仅固原市五个县扩大到了15.15万hm²(尤其是西吉县在2011年的种植面积大8.33万hm²),年产鲜薯343.43万t,马铃薯总产值达到23.82亿元,已跻身于全国具有较大影响的基地之一。农民人均纯收入的四分之一来自马铃薯,在同类产业中增幅最大,已成为发展固原经济,增加农民收入的极具特色的优势产业之一。马铃薯产业在宁夏南部山区的种植业及经济社会生活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今后有望发展成为对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增加农民收入有重大作用的战略性主导产业。2、生产向品种专用化、种薯脱毒化、标准化方向发展(1)通过科技投入,解决马铃薯品种病毒性退化、产量和品质下降问题“九五”以来,根据实际采取区、县、乡、村四级分工协作,全成本独立核算,自负盈亏,各负其责、滚动发展的办法,先后在宁夏回族自治区林研所、农技推广总站建起了病毒检测中心;在永宁望远、固原、西吉、泾源、隆德投资建成了脱毒繁育中心;在西吉县的火石寨、原州区的张易、泾源的香水镇建立原种繁殖田。自治区负责病毒检测、茎尖剥离脱毒、脱毒基础苗和原原种生产;各县负责脱毒原种繁育供应;乡村分别负责一、二级脱毒种薯的繁育。所繁原种由繁育中心统一贮藏、保管,一级种薯由繁种农户单收、分窖单独贮藏。形成了脱毒种薯生产繁育技术体系的雏形,使马铃薯良种繁育逐步走上脱毒化的轨道。(2)脱毒种薯生产繁育初具规模自2003年以来,在中国农科院的有关专家参与和指导下,生产(原种)微型脱毒薯的能力逐年增强;建立了品种试验示范园,扩大了扩繁脱毒苗、原种繁殖田、一级种薯繁殖田的规模,脱毒种薯的推广面积不断扩大;取得了“宁夏无公害优质马铃薯基地和优质马铃薯产品”质量认证各11个,建立了2.03万hm²马铃薯无公害生产基地;在2005年新筹建了“固原市马铃薯病毒检测中心”和“固原市马铃薯种薯质量与产品质量检测检验中心”。(3)引进、选育、示范、推广了一系列优良品种及专用型优质新品种引进、试验筛选、育成内薯7号等高淀粉型品种;中薯3号等菜用型品种;大西洋等油炸型品种;克新2号等兼用型品种;费乌瑞特等薯条专用早熟型品种。(4)对引进、选育的品种进行了适度范围的品种布局根据不同地区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采用对不同地区不同马铃薯育种品牌,使其形成适度性。从兼顾企业和农民两方面的利益出发,部分骨干企业已开始参与原料基地建设,年初和农民签订最低收购保护价,订单种植连年增加。同时,对农民所交原料实行优质优价,宁薯8号、9号、陇薯3号、青薯2号等淀粉含量高、品质好的品种,收购价高出其它低淀粉品种40-60元/t,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种植专用薯的积极性。(5)各类专用薯生产开始走向规范化、标准化在中国农业科学院马铃薯专家的协助下,编写了《宁夏贫困地区马铃薯产业发展规划》、《宁夏种薯生产技术规程、质量控制规程》,引进了100多个马铃薯品种材料,选出多个适合当地栽培、增产、专用的优良品种,帮助当地提高马铃薯产业链条各环节的科技含量。3、利用结构现状作为传统优势作物,宁夏种植马铃薯虽然历史悠久,但过去除手工小作坊生产少量粉面、粉条外,马铃薯多限于鲜贮、鲜食、鲜运、鲜销。尽管炒土豆丝在高档饭店的餐桌上已有了立足之地,炸薯片、薯条、薯泥等在各类西餐店中也占有了一定的市场份额,休闲食品已经开发,但在当地传统的饮食习惯和膳食结构中,除少数地方作为主食直接食用外,90%以上的马铃薯是作为蔬菜鲜食。现在加工品多为粗淀粉及其粉丝、粉条、粉皮等初级产品,深加工品比例小,产品品种类型少,结构单一。在宁夏及全国马铃薯产地,仍然缺乏某些相应的马铃薯精、深加工技术与工艺,马铃薯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的转化仍然受到极大的限制。4、马铃薯加工业迅速发展马铃薯淀粉的生产在宁夏历史比较悠久,但大规模工业化生产开发,开始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经过十几年的风雨历程和市场大潮的磨砺,以生产淀粉为主的马铃薯加工业蓬勃发展,年加工转化马铃薯的能力逐年提升,已形成了年加工超过28万t马铃薯淀粉及其衍生物的生产能力。建立了全国销售网络,在国内淀粉市场上占有率近半,部分产品已进入国际市场,已成为全国最大的马铃薯淀粉生产基地之一。随着淀粉加工企业逐步发展壮大、产业链的延伸、产品附加值的提高,进而向产业化发展,已基本上形成了千家万户种植为主体,以大企业为骨干,与小企业、农村作坊大群体多层次加工竞相发展区域化布局、基地化栽培、企业化加工、规模化经营、社会化服务,产加销一条龙的马铃薯产业格局的雏形,且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5、市场建设起步,销售步入正轨(1)专业批发市场建设滞后制约外销长期以来,由于受传统观念和计划经济的影响,人们对市场建设在促进马铃薯产业化发展的重要作用认识不足,致使市场建设滞后,缺乏马铃薯专业批发市场,不能有组织大规模地外运销售,马铃薯及其产品的外销仅靠贩运大户在马铃薯较集中的产地和系列产品加工地组织货源。(2)依赖贩运大户促进流通依托现有的贩运大户和中介服务组织,组建成立了“固原市马铃薯外运协会”,加强了全市马铃薯市场信息、产品购销、资源优势等宣传促销服务,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马铃薯外销环节的压级压价和哄抬抢购等无序竞争的局面。(3)鲜薯外销,飘洋过海菜用鲜薯主要流向广东、武汉、内蒙、上海、河南、安徽、福建、湖南、湖北、陕西等,甚至远销泰国、马来西亚、日本、中东等国家和地区。随着马铃薯产业的不断壮大,鲜薯外销量大增,缩小了宁夏与国内外市场的价格差,让农民在马铃薯产业链条的最初端直接获益,成为农民增收的主要途径之一。(4)以淀粉为主的加工产品市场看好马铃薯淀粉特别是全粉、变性淀粉市场需求旺盛,价格看好,有竞争优势,加工、营销企业利润空间较大,市场前景好。主要销往长江、珠江三角洲和京津塘等地。由于近年出口量下降,对淀粉需求趋缓。6、政府和社会各界推动马铃薯产业发展马铃薯产业作为宁夏“支柱产业”之一,在宁夏区、市、县相继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措施,在实施科技项目、项目资金的安排上,逐年加大。为加强宏观指导与组织协调,2004年固原市成立了马铃薯产业化领导小组办公室,通过广泛调研,相继完成了宁夏西海固贫困地区马铃薯产业发展政策、规划(包括区域布局、生产基地建设、种薯繁育体系建设等方面)报告,建立了重点建设项目库,召开马铃薯产销形势分析研讨会,为市委、政府决策提供依据。针对企业资金缺口大、技术改造缓慢、商品菜用薯外销运输难等问题,及时协调信用社、农行、中国开发银行、财政、扶贫办等部门提供资金扶持;银川铁路分局解决外运火车皮问题;市计委、经贸委、外经贸局等部门利用行业和市场信息灵通的优势,帮助企业解决技术改造难题,拓宽马铃薯销售市场;市农牧、科技、农技推广等部门积极开展科技下乡活动;交警、农机、工商等执法部门,全力维护马铃薯运销的畅通。三、宁夏马铃薯产业面临的问题1、思想观念制约宁夏马铃薯产业发展相比于甘肃定西来说,在思想方面有很大的制约:两地都属国家确定的“三西”重点扶贫开发区域,相似的自然条件,一样的发展基础,共同的政策机遇。然而往日定西看宁夏,如今宁夏学定西,定西市怎样胜过宁夏的?这就和宁夏人根深蒂固的思想观念有关。首先,定西干部群众能够遵循科学发展,持续经营的原则。其次,定西人思想创新,方法创新。最后从精神状态上看,在扶贫和产业开发过程中,定西形成了“干部苦抓、部门苦帮、群众苦干”的局面。2、产业内部各环节制约因素较多目前,宁夏在种薯繁育、种植和加工方面尽管探索了一些新路子,也已经初具规模,马铃薯特色产业链已基本形成,产业的发展取得了一定成效。但用产业化的要求来分析、评价,宁夏马铃薯产业和全国一样仍然处在初级发育阶段。虽然,宁夏南部山区已基本上形成了以加工企业为骨干,千家万户为主体的产、加、销一条龙的马铃薯产业格局的雏形,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成为宁夏近年来走在全国前列的产业之一,但与“布局区域化、种植规模化、生产专业化、经营一体化、服务社会化”的农业产业化要求还有相当差距,从种植生产—原料薯(或商品薯)销售—加工转化——市场销售,未能形成真正的利益共同体,没有形成有机统一于一体的完整的产业链条。3、科研投入不足,各自为阵近年来,宁夏先后投资建起了自治区林业研究所脱毒检测中心,固原、西吉、泾源、隆德脱毒种薯繁育体系及固原农科所马铃薯育种研究室,但因实施育种、脱毒技术的单位基本处于“各自为战”的无序状态,资金分散,规模小,起点低,检测手段滞后,加之脱毒检测中心远离种薯生产基地,与生产脱节,不能适应生产、市场发展形势的需要。4、企业资金短缺宁夏马铃薯产业中的加工企业所有制结构是多种经济成分并存,但仍以国有经济为主体。由于管理体制不顺、机制不活、技术力量薄弱、经营管理不善、负债率较高,企业融资困难,资金短缺,效益难以再上新台阶,龙头企业应有的带动作用、“返哺”农业的功能远未发挥出来。企业抽不出精力(特别是资金)搞原料基地,原料基地与加工企业之间应有的、紧密的、互相促进的协调关系还未建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