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查问卷材料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金融专业学生就业形势调查报告在2011年中,拥挤于就业大军之中的大学生们承受了不少的喜怒哀乐。10年初,“大学生做高薪民工”的讨论曾一度让毕业生为当时的就业形势感到焦虑。现如今,随着中国经济持续向好,企业的扩张速度与日俱增,各行各业的用人需求也有了微妙变化。2010年大学生整体就业情况究竟如何?2011年的应届生就业形势将会怎样——近日国内最大的人力资源服务商前程无忧公布的“2010年无忧指数年终盘点学子就业篇”调查结果相信会给我们带来一些答案。一、就业形势走好,但“牛市”并未出现翻看前程无忧发布的各月才市指数,我们发现在2010年出现频率最多的词汇莫过于“暴涨”、“火热”、“机遇”,由此也能看出2010年人才需求市场的大盘走势不错。虽然好消息不断,但是大学生就业的春天并没有来临。尽管复苏和回暖是整个人才市场的主基调,但由于受到客观经济环境的影响,人才市场的回升趋势仍未达到2007年的巅峰状态。对于2011年毕业的大学生来说,既不能因为就业形势转好就观望徘徊、待价而沽,以至于错过最好的就业机会;也无需因为庞大的就业人群而诚惶诚恐、望而却步,对就业持消极悲观态度。二、2011大学生就业的三大问题据大学生就业压力管理论坛发布的《2011中国大学生就业压力调查报告》显示,在专科学历和本科学历人群中,接受零月薪的人数比例相对较高,分别为18.5%和20%;同时,硕士和博士学历的被调查者中也有一成以上的人明确表示接受零月薪。这一数据让即将踏出校门的大学生惶惶不安。对此,前程无忧网市场部经理王剑提醒大学生,可以通过一些社会实践或者从自己的学长那里了解行业需求情况,不要被一些不利消息击垮而丧失就业信心。如果说“零月薪”造成毕业生的求职心理障碍,那么“文理不均衡就业”则是2011年底出现的最大问题。前程无忧《2010年全国高校大学生就业状况调研报告》指出,本科生就业率最高的热门专业集中为理工类专业,就连硕士毕业生也存在理工类专业的就业率高于文科类专业的现象。文科生就业难的现象,直接导致了大量文科毕业生在就业时淡化专业概念,大范围撒网,以求得一份工作的消极心态。而这种“学不能用”的现象,则会让更多学生从心底呐喊“这大学上有何用?”近日,前程无忧论坛针对“大学无用论”的话题,对应届生和已工作的在职者进行调查,结果显示应届生中有76%受访者认为“大学白上了,什么也没学到”,而在职者中有70%的受访者表示“上大学确实没有用”。学历贬值的现象,不仅需要大学生进行转变观念的反思,同样也拷问了现如今高校的教学内容和教育方式。三、2010大学生就业的四个新现象相对往年,2010年的大学生就业市场上既存在如上所述的老问题,也出现了一些新现象。1.国企成新宠,外企追捧程度下降。2.程无忧人力资源调研中心在2010年对应届生调查的相关数据显示,有34%的应届生最想去国营/事业单位工作,高出外资(欧美)企业8个百分点,位居第一位。物价上涨导致生活成本增加,而外企薪资却变化不大,甚至有个别外企还在一定程度上缩减薪资;相比较而言,近几年公务员和垄断性国企的福利待遇却在不断地改善。福利好、待遇高又有稳定性,这些诱惑当然会促使大学生改变择业方向。2.是退出一线城市,部分学子回乡发展。和多年来“奔向北上广”趋势不同,2010年很多大学生主动选择去二、三线城市就业。在大城市房价居高不下、生活压力持续增长的情况下,选择“逃离北上广”也是比较务实、比较理性的选择。3.盛行“拼爹游戏”,靠父母找份好工作。有“关系”可走,有“后门”可进,现如今已成为大学生进入社会的资本。据调查,按照就业影响因素从重到轻的排列顺序,列前三位的分别是“工作能力强”、“有相关实习和工作经历”和“学历层次高”,而“亲戚的帮助”只排在第9位。所以,在实际工作中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主要体现在学识和能力方面,仅凭关系也是不可靠的。4.就业歧视问题仍存在,大学生求职莫名被拒。“宁要本科男,不要研究女”、“就算学历高,女也不敌男”,如今找工作已经成了不少女生的心病。据中国政法大学宪政研究所发布的《当前大学生就业歧视调查报告》显示,这项涉及中国11所“211工程”名校的2000多名大学生被调查者中54.05%的大学生表示在应聘中受到过歧视,包括性别、户籍、政治面貌、身高、长相、年龄、婚育等歧视。五、有期望薪金分析如图1所示,参与调查的人群期望月薪主要集中分布在2000元-3000元范围内,并且,期待月薪随着学历的增高而增高。其中,专科生男生期待月薪在2000-5000元;专科生女生月薪期望为2500元;本科大学生男女生都期待的月薪在5000元以上,总体来说,不同学历的人群在期待月薪水平上比较接近现实。尤其值得注意的是“零月薪”现象。在2009年的调查中,仅有1.3%的被调查者“愿意”接受零月薪,而今年却有18%的被调查者表示“愿意”接受零月薪!在被调查中的本科与专科学生愿意接受零月薪。5.多数人愿意去基层等艰苦岗位工作在2009年的调查中,明确表示不愿意去西部与郊区求职的分别占39.2%与34.7%,而在今年的调查中,明确表示“不愿意”去基层等艰苦岗位工作的只有23%,远低于去年;有45%的人“可以考虑”去基层等艰苦的岗位工作,这类表现出灵活态度的人群比例较2009年有了大幅度的上升,说明近来中央政府出台的鼓励大学生去西部以及基层就业的政策对大学生的就业取向起到了良好的引导作用。六、压力分析1.压力源分析就业压力源分为4个维度:家庭、学校、用人单位、个人。大学生在就业压力的归因方式上依旧存在明显的“怨妇”现象:在参与调查的人群中,虽然四个维度的因素都能明显导致就业压力,但相对而言,以来自社会(主要指用人单位)的压力源得分最高,随后依次是家庭和学校,而以来自个人方面的压力源得分最低。这种把就业压力更多归于外部因素(社会、家庭、学校)而弱化内部因素(个人)的影响,一方面,说明当今大学生可能拥有足够的自信心,另一方面,也揭示了他们的责任心与自身的实际就业竞争力等个人素质还有待加强。这种遭遇不顺时的习惯性外归因倾向,不仅在不同学历的被调查者中普遍存在,而且,也不受入职阶段的影响。尽管最近几年来,专科生的就业形势相对较好,但由于专科生在就业的绝对竞争力以及个人发展上处于明显的劣势,因此,他们在就业过程中感受到来自社会、家庭、学校乃至个人方面的压力高于其他高学历的人群也就不奇怪了。往届毕业仍然没有找到工作的人群在各个维度上的得分明显高于其他入职阶段的人群,尤其是在社会维度上,这类人群的得分出现了一个明显的峰值,压力更大。对于不同性别的求职者来说,他们对上述四个维度压力源的感受也明显不同:男性求职者更多地感受到来自家庭和学校方面的压力,而女性求职者更多地感受到来自社会以及个人方面的压力。2.压力感受分析就业压力感受共分为3个维度,分别为压力导致的生理、情绪和行为感受。压力感受总体分布(纵坐标-频率;横坐标-得分)在2009年的调查中,大学生的就业压力感受平均得分(19.12)远高于中位数(15),表明去年的大学生感受到了过高的就业压力,他们的心理、生理以及行为指标等在不同程度上都受到了就业压力的影响。而在今年的调查中,大学生的就业压力感受基本上呈正态分布,平均得分(17.80)与中位数(18.00)基本吻合(见表1),表明今年的大学生就业压力感受在总体上已趋正常,并较2009年为低。由于中央以及各级地方政府在金融危机后相继出台了一系列促进就业的政策,因此,相比较2009年的就业形势,2010年的大学生就业压力显得相对较小。总体人群的压力体验在衡量压力大小的三项指标上,以情绪体验最为突出。对于以“80后”、“90后”为主体的被调查者群体来说,因为压力而导致情绪过度起伏,更多地表现出情绪症状。因此,如何提高这些年轻人的情绪管理技能,以有效缓解他们的就业压力,是需要家庭、学校、社会乃至学生本人重视的一个重要课题。接受零月薪与压力感受的关系可以接受零月薪的被调查者在情绪体验、生理体验以及行为体验三项压力指标上的得分都明显低于不能接受零月薪的人。接受零月薪只是一种灵活的积极心态,这种心态显然可以降低求职者的就业压力。不同学历人群的压力比较在四类被调查人群中,以硕士和专科学历的人群压力感受最为强烈,尤其是硕士的情绪指标最为突出。本科生的情绪指标虽然低于硕士和专科生,但远高于自身群体的生理与行为指标。只有博士的三项压力指标相对接近,总体压力感相对较低。不同入职阶段的压力比较往届毕业仍然没有找到工作的被调查者所体验到三项压力指标都显著高于其他人群;其次是应届还没有找到工作的人群;找到工作的应届生和往届生所体验到各项压力指标都相应较低;而1-3年级的在校低年级学生所体验到的总体压力最低,只是他们的情绪管理能力还有待加强。性别男性与女性在情绪指标上都有相对高的得分,但女性压力在情绪指标上的体现更为明显,而男性在生理指标和行为指标上的得分略高于女性。3.压力应对分析能否有效缓解压力,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们所采用的压力应对方式是否合理。在就业压力应对的题目设计上,我们选择了两个维度,即积极应对与消极应对。总体的被调查人群采用积极应对方式的平均数(6.6)略低于中位数(7),而采用消极应对方式的平均数(5.2)略高于中位数(5),表明参与此次调查的大学生在选择缓解压力应对方式时,更多的人倾向于(或习惯于)选择消极的方式,而在选择更合理的积极应对方式方面还有待加强。从所有被调查者中分别选择压力最大的5%(压力顶峰)与压力最小的5%(压力末尾)两组人群,比较他们在选择具体的压力应对方式时发现:压力小的一组更多地选择“主动解决”问题的积极应对方式,在“主动诉说”方面两组人群的得分接近,而压力大的人群更多的选择“回避”、“手足无措”等消极应对方式。由此说明,选择积极的压力应对方式对于缓解就业压力的积极作用。压力大的一组人群在选择“主动诉说”方式上的得分略高于压力小的一组,一方面说明“主动诉说”方式在缓解就业压力方面的作用可能相对有限,另一方面说明在诉说的具体对象、方式、内容等方面可能存在影响减压效果的因素。●外归因现象“倾向于外归因的学生,容易忽略自身的实力、态度等问题。因此一旦就业不成功,又缺乏内在归因的情况下,就会导致外在的指责、抱怨特别多,并形成‘怨妇’心理。然而,如果养成了习惯,就不仅不能激发个人潜能以提升自我素质和能力,还可能产生埋怨甚至攻击他人和社会的行为。从本次调查的结果来看,将就业压力归咎于外在因素的,主要集中在往届和应届没有找到工作的人群。对于擅长归因内省的这部分学生而言,实习经历带来的真正优势是:第一,更加积极地面对压力;第二,更加精准地自我定位、做好职业规划;第三,建立良好的自信。这三个纬度加在一起就形成了良性循环。他们会不断积累经验,成功的机会也相对增加,进一步有利于他们就业。●情绪敏感现象一个人是否有压力以及压力的大小,都可以从其情绪、行为等方面观察。此次调查的结果表明,总体人群的压力感受以情绪表现最为突出,表现出这些年轻的一代大学生在情绪上的敏感性。一方面说明他们具有相对丰富的情绪感觉与表达能力,但同时也揭示了他们更需要加强自身情绪管理以及自我调节能力以应对较大的就业压力。●压力常态化现象与2009年大学生就业压力过高的情况有所不同,而在2010年调查报告中大学生就业压力的主要表现出“适中”的常态,出现了一种就业压力缓和的状态。一方面与国家出台的一些政策有关。这些政策措施正在不断地被大学生所了解,并帮助一部分大学生解决了就业问题;另一方面,也可能与大学生的就业心态有关,现在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开始转变就业观念,不在好高骛远追求片面的高薪和专业对口而是表现得更加务实。这些都反映了大学生的就业心态更为现实、更为客观,同时也更为稳定与平和了。●消极应对现象在参与此次调查的总体人群中,更多的人倾向于(或习惯于)采用消极的压力应对方式,这同样是一种需要调整的习惯。尽管人们在受挫时通常会回避、沮丧、静默等,但是通过学习和适应来增强自生的能力。调查结果显示,压力应对方式与压力的大小呈现出很高的相关:积极应对导致更小的压力;压力大的人群更多地采用

1 / 11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