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中学生心理危机的原因与应对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浅议中学生心理危机的原因与应对内容提要:本文简要分析了中学生群体中的心理危机现象,主要从学生心理危机的形成原因,以及应对这种心理危机所要达到的目标。结合我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实际情况,提出一些应对学生心理危机的具体措施。关键词:心理危机应对目标应对措施世界卫生组织专家断言,从现在到21世纪中叶,没有任何一种灾难能像心理危机那样给人们带来持续而深刻的痛苦,从疾病发展史来看,人类已进入“心理疾病”时代。被列为当今人类十大死因之一的自杀,大多是由心理疾病引起的,所以,专家们把“能正确处理心理危机”定为健康的新标志。近年来,各种媒体频频报道青少年自杀等恶性事件,引起全社会各方面的高度关注。这种事件的出现与青少年缺乏应对心理危机的能力与技巧,以及社会、家庭、学校等各方面对陷于心理危机中的青少年没有进行及时的监护与干预有很大关系。青少年期是个体身心全面发展的时期,就像心理学家霍尔所说:“此时的男孩和女孩们处于一个骚动的年龄,一个与情绪冲动、精神混乱有着必然联系的发展阶段。”一、心理危机的界定及应对的意义心理危机可以从不同的角度给以定义,一般来说,当人们由于自身或外界的变化致使心理失去平衡,而又无力主要依靠自己在较短时间内恢复常态的状况,便可称为危机。心理危机,可以指心理状态的严重失调,心理矛盾激烈冲突难以解决,也可以指精神面临崩溃或失常,还可以指心理障碍。我们的教育对象青少年正处于身心发展的急剧变化之中,身心发育的未成熟,社会阅历的缺乏,心理承受力差,使得他们对生活学习中发生的各种心理冲突不善处理。尤其当他们面临来自家庭、学校自身等各方面的特殊情况,而他又无法通过以前的方式去对付,便容易陷于惊惶失措中,这时如果没有得到来自外界的帮助,有一些学生就会迅速滑向危机,这种现象的出现会严重影响他们的学业及正常生活,甚至导致恶性事件的发生。二、学生心理危机的形成原因心理危机既是“危险”,也是“机会”。作为教育工作者,应该清醒地意识到青少年所心理面临的危机,它既可以导致消极后果,也可以成为个人的成长机会。我们的任务是通过各种途径加强对学生心理危机的监护并提供及时干预,将心理危机转变成学生人生发展的机会,促进其身心健康发展,协助其顺利渡过中学阶段,尽量减少甚至杜绝恶性事件的发生。学生心理危机的主要形成因素涵盖生理、心理、社会诸多方面:处于性成熟过程与“生长爆发”阶段的发育冲突;自我意识与人际关系的模糊性(即艾理克森所说的“同一性混乱”);突发事件与应急能力低下(重大灾难、亲人亡故、身患重症、被奸污、高考落榜、恋受失败等等);以及一些与心理障碍、精神疾病等有关系的前驱表现。若从临床心理学角度看,心理危机可有是学生其他心理问题中的一组症状或前驱表现。与之有关的问题有以下五类:危机的具体表现:⑴抑郁以及自杀企图,多在15—19岁期间出现。⑵焦虑,特别是害怕学校和社会性情境(孤独、不愿交际)。⑶出现行为问题和犯罪。⑷进食障碍(贪食、厌食等障碍)。⑸滥用药品(或毒品),其危险性在于他们由于对药品的危害性没有充分认识而无意间成瘾。当然以上五方面的问题也存在程度上的差异,有时也够不上心理危机的标准。按西方发达国家的标准,约1/5的学生可能发生前述问题,尤其是一个缺乏良好教育条件的环境(如学校环境、家庭环境)能使那些情感脆弱、心理免疫力低的学生的困难更加突出和恶化,并且容易同时发生心理危机。三、学生心理危机应对所要达到的目标化解学生心理危机,就要实现以下几个方面的目标:满足学生的需要;帮助学生调整其社会角色;调节学生的情绪;缓解学生的心理社会压力;增强学生的适应和应对能力;处理学生的心理反应。1、满足学生的需要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人有生理的、安全的、心理的、社会的、精神的五个方面的需求。这些需求是相互联系的,健康的需求可分解成这五种需求。低层次需求的不满足会限制高层次的需求,高层次需求的不满足又可影响低层次需求的满足。心理危机处理的基本任务在于察知学生有关的需求内容和程度,以及需求不满足发生发展的内在联系,以协助学生获得这些需要或正确对待失望和困难。如果学生的需要得不到满足,就会有以下行为异常的表现,即:焦虑、疼痛、无能为力、丧失、绝望、敌意、愤怒、孤独以及对环境适应不良等。因此,满足学生的需要便成为心理危机处理的一个重要内容。2、帮助学生调整其社会角色教师诚恳真挚的语言,和蔼的态度,对学生都是莫大的安慰。同时,尽力满足学生的生理需要,给予精心关照,以减少学生的心理紧张。防止角色行为异常的发生,学生如果产生恐惧、焦虑和绝望心理,甚至产生轻生念头,教师一旦发现,应该运用适当的心理危机处理干预措施,帮助学生角色健康的转化。3、调节学生的情绪发展学生的积极情绪,创造能表达情绪的环境。如听音乐;漫步静思;与挚友畅谈;给亲朋好友写信等。发展积极的自我感觉,从情境中去体验积极的感受。如幸福感、愉悦感、对生活充满热情和渴望等。学会有效地解决问题的方法。凡是能成功地解决新发现的问题,就会感到快乐。防止或应付消极情绪。我们要教学生学会面对危险情境不畏惧、不焦虑、不回避,积极应对,合理解决。遇到无法应付的焦虑情境时,应暂时作战略性的撤离,等增强应对能力后再去应对。在作好充分准备后,要立即应对危险情境,不要让消极情绪长期存在下去。疏泄和平定情绪,找合适的场所和替身充分发泄出不满情绪,有助于平定情绪和解除敌意。4、缓解学生的心理社会应激提高适应环境的能力。要塑造良好的个性,以便适应社会的发展,对预计发生的事件,应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防止被突如其来的打击击败。提高自知能力,增强自信:只有自知,才能扬长避短,树立自信心,充分发挥自己的绝对优势,达到预定目标。创造良好的环境: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和获得社会支持,都有利于缓解心理应激,抵消生活事件的消极作用。5、增强学生的适应和应对能力适应是指机体在遇到环境变化时,应会产生相应的行为,以便个体在变化的环境中再生活下去。适应反应是以防卫反应理论为基础的,而防卫反应是由一定动机所驱使的,目的在于回避精神上的不快和痛苦。典型的自我防卫反应有:否认、幻想、补偿、投射、合理化、压抑、反向作用、转弱、情绪分离、孤立、退化、升华、抵消等。“应对过程”一词是用来说明人类对环境改变的行为。而适应与应对行为可以分为两类:一是增加对机体危害的行为。我们应该对这些有害健康的适应、应对机制进行心理干预;二是降低对机体危害的行为发生的机率,采取自我保护的行为来对付困境。如预先了解了所要发生的问题的性质而主动地寻求帮助等。心理教师要帮助学生合理地使用其适应、应对行为,使之有利于向个体的积极方面转化。6、处理学生的心身反应疼痛是常见的心身反应。处理疼痛除了使用止痛药和镇静药外,最有效的办法是通过心理暗示来止痛或采用与学生交谈、欣赏音乐、看电视等转移注意力等方法。疼痛常常使学生有所失,进而发展成为行为退缩。处理该问题的最核心之处莫过于提高学生认知能力。孤寂是一种意识到的与某些重要的人或物分离的体验,它不同于孤独。处理的办法是扩大学生与客观世界的接触。由于疾病带来的功能或丧失而导致身体的变化。此时,心理应对的目标在于协助学生接受身体的改变,鼓励学生参与治疗,学会自己照顾自己,争取社会支持和亲属的配合。四、我校学生心理危机的应对措施学生一旦产生了心理危机,首先是要尽快防止过激行为(如自伤、自杀或攻击行为),应有效地控制冲突的局面,在事态平息后求助外部资源的介入,如请社会工作者和心理医生的帮助。因为此时的心理干预是至关重要的,只要对处于困境或受挫折的个体及时给予适当的心理援助,防止心理崩溃,并使之尽快摆脱困境,将来才会有一个良好的预后。当然,心理危机的干预需要较高的专业素养和职业技巧,要确保不发生心理危机的“后遗症”恐怕是需要一定的条件的。事实上,我们现在所看到的许多成年人的心理障碍中都会残存一些曾经的(如在青少年期)心理危机不恰当处置的阴影。因此,在学校教育工作中,要对学生的心理危机“防患于未然”。我校作为北京市较早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学校,对于学生心理危机的预防方面,很早就开展了探索行动,摸索出一些有益的经验。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学校利用心理辅导讲座,心理活动课、班会、心理社团活动等多种途径,加强对学生心理承受力,抗挫折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面对危机时的心理应对能力,使学生初步形成一套心理自助机制。2、建立学生心理档案系统。我校引进了北京师范大学辅仁心理中心的标准化心理测验,每年开学前一个月里,对初一、高一新生开展心理测试,筛查出心理状态不良学生,及时给与特别关注和帮助,帮助其走出心理亚健康状态。而对于大多数同学,通过心理档案系统,建立学生成长档案袋,保持对学生心理发展的追踪。3、班主任及任课教师在提高自身心理健康水平同时,在平日的教育教学中,细心观察,密切注意学生的心理状态,及早及时发现处于心理危机中的学生,并将有关情况能及时与心理辅导教师沟通,协商解决的办法。4、开展家长学校工作,对学生家长开展相关培训。使他们学会在家庭中注意创设良好的家庭心理氛围,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发现孩子的异常情况及时与班主任、学校心理辅导教师沟通。5、心理辅导教师对主动来访的或班主任、家长推荐来的处于心理危机状态的学生会及时采取辅导干预,紧急特殊情况必须及时通告班主任和家长。对于本校无法解决其问题的学生要及时推荐给上一级社会心理辅导机构,同时要密切注意学生的相关情况,以协助其顺利渡过危机。总之,学生心理危机不仅是校园安全问题,也是心理健康教育问题,更是涉及学生一生可持续发展的问题。无论怎么强调这种问题的重要性都不为过。我们尽管在这个方面取得了一些经验,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学生问题不断增多,学校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作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只有不断把握学生身心特点,采取多元化措施,用心呵护学生的成长,我们的教育才有更加美好的未来。

1 / 8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