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外治法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中医外治法铜陵市中西医结合医院孙爱萍铜陵市人民医院东部院区2020-9-15外治这一名词的出现由来已久,早在《素问·至真要大论》便有内者内治,外者外治的说法,其后历代医家著作中多有涉及,但其研究范围及概念一直不十分明确。至清中叶,《急救广生集》(德生堂外治秘方)、《理瀹骈文》(外治医说)相继刊行,至此外治理论趋向成熟,中医外治的发展也达到一个鼎盛时期,但关于外治仍无确切的定义。中医外治概念的历史起源目前对于中医外治的一般定义认为外治是与内治(口服给药)相对而言的治疗方法。如《中医大辞典》对外治法所下的定义为:泛指除口服药物以外施于体表或从体外进行治疗的方法。此表述界定了中医外治法包括除口服药物以外的所有治法,但表述仍然不是特别明确,按照这个定义,中药肌肉注射、中药静脉滴注都应该属于中医外治范畴,这与我们一般意义上对外治的理解有区别;这个概念关于体表的表述不清,如体表是否包括五官九窍向内的粘膜,比如鼻腔(气管、肺泡内表面)、阴道、直肠等处。中医外治的定义著名中医外治专家吴震西、朱连学在20世纪90年代均提出过中医外治的基本概念,认为中医外治应分为广义、狭义两个方面,目前学界一般认为外治的概念分为广义外治和狭义外治,广义外治泛指除口服及单纯注射给药以外施于体表皮肤(粘膜)或从体外进行治疗的方法,比如音乐疗法、体育疗法等包括在内。狭义外治则指用药物、手法或器械施与体表皮肤(粘膜)或从体外进行治疗的方法。现在一般意义上理解的外治为狭义外治法,中医和现代医学都有外治法,所以中医外治的一般概念应为在中医学基本理论指导下的狭义外治活动或者是可为中医治疗过程所用的狭义外治活动。这个活动既包括理论活动也包括临床活动。中医外治的定义第一、外治与外治法不同,外治是一个宽泛的概念,其研究范围内既有外治理论又有外治临床;既有外治相关的药物,也有相关的材料、器械和工具。外治法概念较单一,仅是从治疗方法而言。从另外方面来说,外治可以形成一个独立的学科,但是外治法仅是这一学科的组成部分。第二、外治的外是一个相对概念,而不是绝对概念,并非是从外治疗即为外治,单纯注射给药虽从外治疗,但不属于外治,穴位注射疗法虽与其类似,但因治疗机理不同而属于外治。广义中医外治的概念是十分宽泛的,囊括了除口服、单纯注射给药外的所有治疗方法。中医外治概念的特点第三、中医外治的前提是必须遵循中医学基本原理,或者可为遵循中医学基本原理的科研或医疗活动所用。比如声、光、电、磁,等新材料,新技术,新方法被引入中医外治领域,则这些内容也属于中医外治研究的范围。第四、脏腑经络学说是中医外治的理论基础,离开脏腑经络谈中医外治,则中医外治为空中楼阁,难以立足。第五、中医外治的概念不是固定不变的,是开放的,可以随着科技的进步和时代发展不断进行补充和修正,从而可以保持其生命力。中医外治概念的特点第六、中医外治多涉及剂型和所应用的器械,因此中医外治与现代医学、药物制剂学、生物医学工程等学科多有交叉,这些学科的进展往往给中医外治的发展带来突破,这种学科交叉是中医外治获得新的生命力的重要来源。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2009年4月《关于发展中医诊疗设备的意见》(第六稿)对中医诊疗设备定义的理念,符合中医基本理论开发的外治医疗器械,或者是按照现代科技原理研发但是可以为中医基本理论指导下的外治科研、医疗所用,都属于中医外治研究的范畴。中医外治概念的特点第一、外治与外治法不同,外治是一个宽泛的概念,其研究范围内既有外治理论又有外治临床;既有外治相关的药物,也有相关的材料、器械和工具。外治法概念较单一,仅是从治疗方法而言。从另外方面来说,外治可以形成一个独立的学科,但是外治法仅是这一学科的组成部分。中医外治概念的特点中医外治的内容非常丰富,据有关文献记载外治法多达四百余种,概括起来可分两大类:药物外治法、非药物外治法。在治疗范围上一般分内病外治、外病外治两大类,具体到临床外治法又分为内科外治法、外科外治法、妇科外治法、儿科外治法等。近年兴起的中药经皮给药属于中医外治法的药物外治法研究范畴,可应用于临床各科疾病治疗。常用的外治方法分类根据治疗的途径不同,中医外治的方法主要可分为整体治疗,皮肤、官窍粘膜治疗,经络、腧穴治疗,其它治疗四大类。常用的外治方法分类整体治疗整体治疗整体治疗是指以人整体为对象进行治疗,主要有导引、体育疗法、音乐疗法等。皮肤、官窍粘膜治疗皮肤、官窍粘膜治疗是指药物通过皮肤、官窍粘膜吸收进入局部或者机体循环系统起治疗作用的方法,如敷贴疗法、熏洗疗法等。现代药物制剂学的中的中药经皮给药系统(transdermaldrugdeliverysystems,TDDs)或称经皮治疗系统(transdermaltherapeuticsystems简称TTS)属于此类治疗。这类制剂在欧美国家习称为贴剂(patch),在国内多定名为贴片。皮肤、官窍粘膜治疗经络、腧穴治疗经络、腧穴治疗经络、腧穴治疗是指药物、手法、器械从外施与经络、腧穴起效的治疗方法。如推拿、艾灸、脐疗、足心疗法等。其它治疗其它不能归于上述三类的中医外治方法如中医的一些手术、中医正骨等可归为本类。其它治疗上述分类方法并不能将所有的外治方法截然分开,往往存在着在分类上的互相交叉。这种交叉是外治法分类的一个重要特征。传统中药的剂型有丸、散、膏、丹、酒、露、汤、饮、胶、茶、糕、锭、线、条、棒、钉、灸、熨、糊等,有些剂型因为制备和使用很不方便,已经很少使用。众所周知,这些剂型绝大部分可为中医外治所用。随着科技的发展,传统的中药剂型也在不断创新,产生了片剂、胶囊剂、颗粒剂、气雾剂、注射剂、膜剂等,这些剂型大多也可为外治所用,如注射剂可用来雾化吸入,可用来直肠给药等。随着中药提取、纯化、浓缩、干燥技术的进一步发展,高分子材料的应用,现代药物制剂学的微囊、微球、脂质体、微乳、微粉等技术不断应用于中药研发,可为中医外治所用的新剂型也不断出现。光适合五官九窍及肺部粘膜给药的剂型就有:贴膜、贴片、含片、气雾剂、喷雾剂、粉雾剂、凝胶济、脂质体、微球、滴鼻剂、软膏剂、泡沫剂、海绵剂、栓剂、微型灌肠剂等数十种,还有皮肤给药的巴布剂等。这些外治的同一剂型往往有多种给药途径,可能多次出现于不同分类的给药剂型中。药物外治法的剂型药物外治法的促透方法药物外治法的促透方法对药物性状进行改变,使药物和皮肤具有较高亲和力,以利于药物吸收。可将药物溶于适当的有机溶剂如酒(乙醇)、醋(乙酸)、食用油(脂、酯)等以利于药物的吸收,也可将药物制成微乳、脂质体、传递体等容易透皮的制剂。有很多中药本身就具有良好的促透特性,在临床组方时可以考虑应用或添加这些中药药物外治法的促透方法物理促透:是通过物理方法改变皮肤或者药物特性促进药物透皮吸收,现在常用的物理促透方法有离子导入、电致孔、激光微孔、超声波导入等,其实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加热、拔罐等方法也可通过改变皮肤特性而促进药物吸收。在物理促透方面最新的研究成果就是基于微制造技术的微针(microneedles)的应用。药物外治法的促透方法化学促透:在用化学手段对药物性状进行改变及必须的化学溶剂之外,添加的化学透皮促进剂是目前中医外治研究的热点内容。早期的化学促透剂主要是丙二醇、二甲基甲酸酯、二甲基亚砜等,现在以氮酮、萜类的应用最为广泛,另外就是一些外用的挥发油类物质。由于相同的药物配方对不同的透皮促进剂及同一种透皮促进剂的不同浓度有不同的透皮效果,因此对不同的药物组方可能需要多种化学促透剂联用,且要对透皮促进剂的使用最佳浓度进行配比研究,不一定是促透剂浓度越高促透效果越好。感谢聆听!

1 / 24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