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复习--中国现代史精编版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中国现代史部分阶段:Ⅰ、过渡时期(1949-1956)Ⅱ、十年探索时期:(1956—1966)Ⅲ、十年文革时期:(1966—1976)Ⅳ、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1978至今)中国现代史第一阶段1949-1956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一、经济(一)过渡时期的经济1.土地改革(小农、私有)一、经济2.过渡时期总路线:(1)制订时间:1953年(2)内容:一化三改造(3)特点:社会主义建设与改造同时并举的指导方针(即发展生产力和变革生产关系并举)第一个五年计划主要经济建设成就(1953—1957)(2011·海南)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上海、天津等工业先进地区人均工业产值的增长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这反映出当时中国A.工业发展速度放缓B.重工业生产速度加快C.工业布局发生变化D.工商业改造已经完成(2014·全国)“一五”计划期间,我国实行粮食计划供应制度,各地根据国家粮食计划供应的相关规定,以户籍为依据确定粮食供应的对象与数量。这一制度的实行A.有利于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B.保障了工业化战略实施C.缓解了灾害造成的粮食短缺D.加速了国民经济的恢复(2014·全国卷2)1953年10月,中共中央决定在全国范围内实行粮食的统购统销,在农村向余粮户实行粮食计划收购的政策,由国家严格控制粮食市场。粮食的统购统销A.加快了我国农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B.有力地促进了各地农村的政权建设C.将农民经济生活纳入国家计划体制D.为国家工业化建设提供劳动力资源二、政治(2013·北京)下图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某时期政权组织结构示意图。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①接受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体会议的领导②具有新民主主义政权性质③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履行职权④领导完成了社会主义改造A.①③B.②④C.①②D.③④二、政治(一)新中国成立: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召开1、准备(筹划):(1)《共同纲领》:国家性质、具有临时宪法的性质(2)选举产生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3)历史地位:代行人民代表大会的职能;2、过程:开国大典一、政治(二)现代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1)历程:①1954年《宪法》确立②1957—1976年因反右派斗争扩大化与文革遭破坏③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恢复完善,加强立法。1954年一届人大确立标志:法律依据:人民代表大会制材料:第一条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国家。第二条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条中华人民共和国依靠国家机关和社会力量,通过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保证逐步消灭剥削制度,建立社会主义社会。人民依照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54)1、主要内容:(1)规定国家性质是社会主义国家《共同纲领》规定工人阶级领导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即新民主主义国家(2)根本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3)公民的权利和义务2、原则:人民民主、社会主义3、性质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思考:中国近代史上不同政权曾颁布哪三部具有进步意义的宪法?《临时约法》。具有反对封建专制、维护民主共和进步历史意义《共同纲领》。确立了中国新型国家的架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体现了人民民主、社会主义两大原则,是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法律这些宪法文献都起了推进政治民主化的作用各部委最高人民检察院中央军事委员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全国人大常委会国务院最高人民法院最高法院(司法权)总统(行政权)国会(立法权)民主集中(垂直式)三权分立(水平式)问题:你能说出中西政体有何不同,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不同?二、政治(二)现代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2.中国共产党领导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能力提高:有一些学者认为中国政治协商会议是否类似于西方一些国家的参议院。改革开放以来,全国政协确实与不少国家的参议院或议会上院有过交流与接触。你认为中国政治协商会议是否类似于西方国家的参议院,请说出理由?不前者:1)是统一战线的组织,不是政府机构;2)没有立法权3)接受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多党合作后者:1)属于议会,是政府机构;2)有立法权3)不受执政党的领导,不同党派议员经常抗衡探究:比较中西政党制度的不同?比较项目中国西方政党制度角色政党关系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多党制中共-执政党各民主党派-参政党执政党在野党团结合作、相互监督相互竞争有中国特色的政党制度一、政治(二)现代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3.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和完善(1)实行民族原则: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发展繁荣(2)建立和完善:①1949年《共同纲领》明确规定,②1954年宪法,作为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和基本政治制度。(3)省级民族自治区(5个)(最早与最迟?)宁夏回族自治区1958新疆维吾尔自治区1955广西壮族自治区1958人大制度VS资产阶级代议制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协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多党制联邦制VSVS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小结法律保障《共同纲领》1954年《宪法》新中国的成立前提三、建国初期的外交1.建国初的环境(1)国际形势:两大阵营的对立和斗争①有利:资本主义阵营削弱;社会主义阵营(壮大)②不利:美国对中国的敌视、封锁、包围(2)国内形势:综合国力不强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不承认—建新关系改变半殖民地地位独立自主清除—取缔巩固了新中国的独立与主权。旗帜鲜明地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保障成果保卫和平维护独立与主权方针含义意义2.外交方针的制定——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建国初期的外交成就(1)出现第一次建交高潮(2)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3)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1953)(4)首次以大国身份参加日内瓦会议(1954)(5)亚非万隆会议,“求同存异”(1955)1955年,在万隆召开了亚非会议,又称“万隆会议”。在这次会议上,周恩来提出:“我们的会议应该求同存异……我们并不要求各人放弃自己的见解,因为这是实际存在的反映……我们应该承认,在亚非国家中是存在有不同的思想意识和社会制度的,但这并不妨碍我们求同和团结。”(1)指出材料中的与会各国的“异”指的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与会各国的“同”主要包括哪些内容。同在近代都有被殖民主义奴役和掠夺的共同遭遇异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不同都面临着维护民族独立、发展本国经济和争取世界和平的共同要求四、抗美援朝五、“三反五反”运动(1951.12—1952.10)“三反”:反贪污、反浪费、反官僚主义(党政机关工作人员)“五反”:“反行贿、反偷税漏税、反盗骗国家财产、反偷工减料、反盗窃国家经济情报”(私营工商业者中)卢作孚中国船王中国的“敦克尔克”四、科技、文化(一)双百方针1、内涵内容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文学艺术上的不同形式和风格,可以自由发展。科学上的不同学派,可以自由争论。三、科技、文化(一)双百方针1、内涵2、背景(1956年春)3、提出正式提出:1956年春,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4、影响使人们的眼界开阔起来,思想活跃起来,学术文化各部门都显示出生机勃勃的景象。三、文化、思想(一)双百方针(p96-97)1、内涵2、背景(1956年春)3、提出4、影响(1)文学理论界思想活跃,文艺创作得到拓展,涌现大批人民喜闻乐见的作品,丰富了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5、表现:(3)学术界围绕一系列热点问题展开热烈的探讨与争论。(2)各种艺术学院和团体相继建立,培养了大批艺术人才。中国现代史第二阶段1956-1966全面建设社会主义一、政治(一)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经验)1.《论十大关系》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在实践中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开始;2.中共“八大”正确地分析了国内形势和主要矛盾的变化;提出既反保守又反冒进,即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的经济建设方针。3.《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提出必须区分和处理社会主义两类不同性质矛盾,把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作为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一、政治(二)严重失误(教训)1.反右派斗争严重扩大化从理论上修改了“八大”关于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科学论断,成为后来党在阶级斗争问题上连续犯错误的理论根源。2.“反右倾”斗争使党内民主生活遭到严重损害,给经济建设造成更大危害。一、政治(三)外交表现:中苏关系恶化;中美仍处于敌对状态;中法建交;中国积极发展同第三世界的友好关系。二、经济(一)中共八大1、背景: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2、主要任务:集中力量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3、评价:是对我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一次成功探索,但八大确定的正确路线并未能坚持下来。二、经济(二)1958年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1、背景:(1)对社会主义建设缺乏经验(2)又急于求成——“左倾”错误2、内容:1958年中共八大二次会议提出“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3、实践:“大跃进”运动、“人民公社化”运动大跃进期间的粮食“放卫星”宣传画大跃进期间的“放卫星”宣传画大跃进运动人民公社化原因片面追求经济建设高速度认为规模越大、公有化程度越高越能促进生产的发展特征:全民大炼钢铁、虚报浮夸风盛行“一大二公”(生产资料所有制);“一平二调”(分配方式)实质盲目发展生产力超前变革生产关系错误不尊重科学,主观愿望超越了客观经济规律发展的可能性超越我国农村生产力水平,违反了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规律结果造成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严重损害农民利益,影响他们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联系比较](2013·江苏单科·10)“高产卫星”是“大跃进”时期常用词。有人以《人民日报》为例做统计,“高产卫星”一词,1957年未有文章使用,1958年有85篇,1959年有15篇,而1960年只有1篇,并且还是“陕西长安县的一个学习组说1958年种的‘三亩六分高产卫星田’不尊重‘庄稼生长的规律’了”。下列对“大跃进”的准确认识有①“大跃进”只在农业领域展开②“高产卫星”折射“大跃进”浮夸盛行③1958年“大跃进”快速推进④1960年基层对“大跃进”有所反思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二、经济(二)1958年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3、实践:“大跃进”运动、“人民公社化”运动(1)特点: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和“共产风”。(2)影响:①是党在探索社会主义道路的过程中一次严重失误。②造成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群众生产积极性受到严重挫伤,出现三年经济困难。[联系比较]农业合作化人民公社化时间1953-1956年1958年背景国民经济恢复,制订了过渡时期总路线“左”倾错误泛滥,经济建设出现失误原因小农经济影响了国民经济的发展和工业化毛泽东认为规模越大,工业化程度越高,越能促进生产力发展过程积极发展,稳步前进,由初级社到高级社一哄而起,迅速建立,刮共产风农业合作化人民公社化内容把土地等主要生产资料由农民所有制转变为集体所有制;由一家一户的个体经营转变为集体经营扩大公有化规模,提高公有化程度,甚至实行平均主义供给制实质农村生产关系的变革农村生产关系的超前变革结果是一场深刻的社会变革,使五亿多农民走上社会主义道路,使个体小农经济成为集体所有制经济,促进了农村生产力的发展实现了政社合一;权力过分集中,脱离当时生产力水平和群众觉悟程度;挫伤农民的积极性,破坏了农村生产力,使农村经济陷入混乱状态和长期停滞[联系比较](2011·全国卷2)1962年,中共中央发布文件规定,农村人民公社一般以生产队为基本核算单位,至少30年不变。这项政策在当时A.促进了农业经济的恢复B.改变了农村所有制成分C.消除了“左”的错误影响D.增加了城市的粮食供应二、经济(三)国民经济的调整(60年代初)1、背景:“大跃进”运动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导致国民经济出现严重困难。2、时间:1961-1965年3、内容:(1)纠正农村的“左倾”错误——“调整、巩固、充实、提高”;(2)综合平衡;(3)加强农业,以农

1 / 140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