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古代建筑史名词解释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一.名词解释:1.建筑型制:一定历史阶段和一定地域范围内形成的某一类型建筑物在平面、空间布局、材料、结构方式及造型艺术处理上的英武格局。建筑型制在一定历史时期中有定型性和稳定性。2.玛斯塔巴(Mastaba):埃及早期的国王陵墓,其形式源于对当时国王长方形平台式住宅的模仿。占用很大的土地面积,地上部分是用砖或石砌成的长方形台状,内有厅堂,墓室在地下,上下有阶梯或斜坡通道相连。后来的金字塔是在此基础上逐渐发展起来的。3.牌楼门(Pylon):埃及庙宇的大门,是一堵厚重的高墙,中部凹下处为出入口,上置厚重的石板楣梁,刻有双翼的太阳,墙身两面向内倾斜,中间留空,内有可通置门楣。门的两侧紧贴墙向处插长予及旗杆等装饰物,墙面阴刻象形文字及图画。4.方尖碑(Obelisk):古埃及崇拜太阳的纪念碑,常成对地竖立在神庙的入口处。其断面呈正方形,上大下小,顶部为金字塔形,常镀合金,一般修长比为9~10:1,用整块花岗石制成,刻有象形文字的阴刻图案。5.柱式(Order):长时期希腊建筑艺术的改进主要集中在石头的梁柱结构的柱子、额枋和檐部构件的形式、比例和相互组合上,到公元前6世纪,已经有了比较稳定的做法,即各部分之间以及柱距均以柱身底部直径为模数形成一定的比例关系。这套做法被后来的罗马人称为柱式。柱式是西方古典建筑的重要特点,发展至文艺复兴时期,经维尼奥拉的总结而程式化。6.希波丹姆模式:公元前5世纪的古希腊规划建筑师希波丹姆遵循古希腊哲理,探求几何和数的和谐,采取了一种几何形状的、以棋盘式路网为城市骨架,并进行适当功能分区的结构模式,以取得秩序和美,并最早在理论上予以阐述,而称为希波丹姆模式。希波丹姆也被后人誉为“城市规划之父”。城市典型平面为两条垂直大街从城市中心通过,中心大街的一侧布置中心广场,中心广场占有一个或一个以上的街坊;街坊面积较小。典型城市是希波丹姆设计的米利都城。这种模式对后世城市规划影响很大。7.希腊叠柱式:希腊化时期的市场或广场上出现了许多两层高的敞廊,下层用比较粗壮的多立克柱式,上层用爱奥尼克柱式,上层的柱子底径等于或稍小于下层柱子的上径,上下层的柱式都具备完整的柱子、额枋和檐部三部分。这种做法称为希腊柱式,受其影响产生了罗马叠柱式。8.肋架拱:最早出现于4世纪的罗马,在券拱结构中一系列发券之间架设石板,区分拱顶的承重部分和围护部分,从而大大减轻拱顶自重,并且把荷载集中到券上以承重墙,同时可以节省模板。这种技术后来在中世纪得以大量运用。9.券柱式:古罗马建筑为了解决柱式与券拱结构之间的矛盾,产生的用柱式装饰券拱的做法。即在墙上或墩子上贴装饰性的柱式,从柱础到檐口一一具备,把券洞套在柱式的开间里,券脚和券面都用柱式的线脚装饰,取得细节的一致,以协调风格。柱子和檐部都保持原有的比例但开间放大。柱子突出于墙面约3/4柱径。这种结构图称券柱式。10.连续券:罗马建筑中柱式与拱券相结合,柱子起承重作用,券代替柱子上面的梁,券脚直接落在柱子上,或在中间垫一小段檐部。多重复连续使用,产生轻巧、活泼的构图,称为连续券。11.罗马叠柱式:古罗马建筑为了解决柱式的同多层建筑的矛盾,在希腊的基础上,底层塔斯干柱式或罗马多立克柱式,二层用爱奥尼柱式,三层用科林斯柱式如果有四层则用科林斯壁柱。上层柱子的轴线比下层的略向后退。在罗马,极少有纯柱式的叠加,几乎全部是券柱式的叠柱式。12.巨柱式:古罗马建筑为了解决柱式同多层建筑之间的矛盾,有些建筑采用尺度巨大的一个柱式贯穿二层或三层,称为巨柱式。这种做法对后来的法国古典主义建筑影响很大。13.凯旋门(TriumphalArch):古罗马纪念性建筑的一种,为炫耀对处战争的胜利而建。常位于城市中心的交通要道上,中央有一个或三个券形门洞,上有大量雕刻装饰。14.巴西利卡(Basilica):古罗马一种综合用作法庭、交易所与会场的大厅性建筑。平面一般为长方形,两端或一端有半圆形龛。大厅常被两排或四排柱子纵分为三或五部分。中间部分宽且高,称为中厅,两侧部分狭且低,称为侧廊,侧廊上面常有夹层。其形制对中世纪基督教堂与伊斯兰礼拜寺均有影响。典型实例如图拉真巴西利卡和君士坦丁巴西利卡。15.《建筑十书》:罗马帝国初年,罗马皇帝奥古斯都的御用建筑师维特鲁威(Vitruvius)总结当时的建筑经验,在公元前1世纪末写成一本著作。内容包括希腊、伊特里亚和罗马早期建筑创作的经验,从一般建筑理论、建筑教育到城市选址、选择建筑地段、各种建筑物的设计原理、建筑风格、柱式以及建筑施工和机械等。是世界上遗留至今的第一部完整的建筑学著作,并且最早提出了建筑的一要素:实用、坚固、美观。16.希腊十字式:集中式教堂形制的典型平面形式,在拜占廷建筑中成熟,主要在拜占廷教堂和东欧东正教堂建筑中应用。依靠拱技术开成的中央穹顶和四边的筒形拱成等臂十字,得名为希腊十字架。其内部空间的中心在中央穹顶下。17.抹角拱(Squinch):也称内角拱。为解决方形平面上覆盖穹顶的问题,用横放的喇叭形拱在四角把方形变成8边形,再在上面砌穹顶。其最早实例出现在印度、波斯等地。缺点是不能覆盖较大蹁的穹顶。18.帆拱(Pindintive/Pendentive):拜占廷建筑为解决方形平面上使用穹顶的结构和建筑形式问题,采用在四个柱墩上沿方形平面的四边发券,在四个券之间砌筑以方形平面对角线为直径的穹顶。即在四个券的顶点之上作水平切口,在切口之上在砌穹顶或加鼓座。而水平切口和四个发券之间所余下的球面三角形部分,称为帆拱,又称为三角拱。19.集束柱(Clustered:Pier):亦称集柱墩,或簇柱墩。罗马风建筑和哥特建筑中,支撑中厅和侧廊拱顶骨架券的柱子集合在一起,断面为方、圆及各种几何图形的重叠。这种柱子称为集束柱。20.飞扶壁(FlyingButtress):哥特建筑在结构上的一大创造。利用在中厅每间十字拱四角起脚处向外伸出的半券形构件(称为飞券),将墙体所受到的拱顶侧推力传递到离墙体一定距离的墩柱上,使中厅的墙体所承受的荷载大大减少。这种飞券和与之相连的墩柱称为飞扶壁。21.拉丁十字式:中世纪基督教堂典型平面形制。在长方形巴西利卡平面的基础上,入口在西向的短边,信徒在中厅和侧廊,东端是半圆形的圣坛,圣坛前是祭坛,在祭坛左右建横向的巴西利卡,高度与宽度与正厅相等。信徒所在的正厅比横向的侧厅和圣坛要长得多,这种平面形式称为拉丁十字式。既符合功能要求,又具有耶稣十字架受难的象征意义。22.透视门:在罗马风教堂和哥特式教堂建筑中,券形门洞在平面上呈外八字形,采用逐层向内凹入的带状装饰(罗马风时期经常是几何性图案,哥特时期往往是一串串的圣徒像)使学生而且厚重的砖石墙上的门洞不致显得笨重,这种门洞称为透视门。23.穆达迦风格(Mudajarstyle):10世纪后,在西班牙的主教堂中,大量伊斯兰建筑手法掺入到哥特建筑中,形成了特殊的风格,称为穆达迦风格。主要特点是马蹄形券、镂空的石窗棂和大面积的几何图案或其它花纹。24.垂直式哥特:15世纪后英国的哥特建筑,以垂直线为主要特征,在建筑内部集束表面、窗棂等部位都是垂直线条,拱顶的肋交织成装饰的网状,呈现出晚期哥特片面追求形式、违反结构理性的趋向。25.辉煌式哥特:15世纪后法国的哥特建筑,垂直线条被各种装饰物缓和,内部和外部的装饰过多,破坏了早期哥特建筑所具有的结构与形式的和谐,呈现出晚期哥特片面追求形式、违反结构理性的趋向。26.屏风式立面:15世纪下半叶意大利佛罗伦萨的豪华府邸大多是临街建造的四合院,三层,平面趋向紧凑、整齐没有轴线,内院四周不分主次。外形上只突出一个临街的矩形正装门面,上下左右斩截干净,窗子排列整齐,冠戴檐口挑出深远,同整个立面的高度大致成柱式的比例。由于追求立面形式,同内部房间不协调,得名为屏风式立面。典型实例如美狄厅府邸。27.帕拉第奥母题(PalladianMotive):意大利文艺复兴后期帕拉第奥在设计维晋察巴西利卡时为克服开间与柱式比例不符的矛盾,成功地创造的一种券柱式。具体做法是:在母间中央按适当比例发券,券脚落在两棵小柱子上,上面架额枋,小额枋之上再开一个圆洞。这样把一个开间变成了三个小开间。实部与虚部均衡,方与圆对比丰富。整体以方为主,开间中以圆券为主。不柱子在进深方向成双,与大柱子均衡。由于构图比例匀称、细部丰富、条理性强,同时由于在尺度上有两个层次,适应性强,后来从者甚多。28.西班牙大台阶:位于意大利罗马城,东面(上面)是三位一体教堂,西面(下面)是西班牙广场,平面呈花瓶形,布局时分时合,巧妙地把两个不同标高轴线不一的广场统一起来,成为平面展开的城市景观中富于动感的竖向变化,表现出巴洛克灵活自由的设计手法。山顶教堂的钟塔和方尖碑则构成这一竖向构图的视觉终点。建筑师是斯帕奇,建造时间1723—1726年。29.手法主义(Mannerism):也称为矫饰主义,指16世纪意大利文艺复兴晚期,古典建筑精神的复兴逐渐蜕化为对古典建筑样式的兴趣,并表现为三个趋向:其一,把古典样式规范化,以多种样式的公约数来寻求少数几种形式;其十,丰富和扩大古典样式形态;其三,有意地否定古典样式的形态和规则,通过自由造型,寻求新遁形倾向。30.巴洛克建筑:17世纪由罗马教廷中的耶稣会所倡导的建筑风格,最初的目的是在教堂中制造神秘的气氛的同时标榜教迁的富有,常用的手法有波浪形曲线与曲面,形成动态建筑;利用透视术与增加层次来夸大距离,体积感强;建筑部件断折、不完整,形成不稳定形象,如断折或双层檐部与山花;柱子不规则排列,增强立面与空间的凹凸起伏和运动感;室内应用曲线曲面及形体的不稳定组合,产生光影变化和虚幻的气氛。31.洛可可风格:18世纪上半叶法国路易十五王朝时期兴趣的一种室内装饰风格。装饰题材排斥建筑母题,常用蚌壳、卷涡、水草及其它等曲线花纹,局部点缀人物。色彩常为白色、金色、粉色、嫩绿、淡黄等娇艳的颜色。门窗的上槛、镜子和框边线脚的上下沿尽量避免用水平的直线和直角,而用多变的曲线、卷涡以及水草、璎珞等图案。室内喜用闪烁光泽的镜子、吊灯、帐幔和陈设。由于路易十五的偏爱,又名路易十五式。32.Villad’Este:建于16世纪下半叶,以其园林景观著称于世,是意大利台地式园林的典型代表。位于Tivoli的很陡的山坡上,园林根据地形分为几个台地,最有特色的是其变化丰富的水景设计,园内布置各种喷泉,体现巴洛克园林的特色。园内大量采用乔木绿化,有精美的植物培置,点缀巴洛克式小建筑,呈几何型布局。该园对法国古典主义园林产生了重要的影响。33.孟莎式屋顶:由法国建筑师孟莎在设计的建筑中经常采用而得名。是一种方底两折式屋顶,下部很陡,而上部坡度突然转折变得很平缓,甚至做成小平顶,使内部空间好用。是17世纪法国独特的屋顶形式。34.都铎风格:16世纪上半叶英国都铎王朝的建筑风格混合了中世纪和欧洲大陆文艺复兴的手法,得名为都铎风格。主要特点是:建筑轮廓线丰富,体形凹凸起伏;装饰多用四圆心的尖券,窗口多用方额;多用红砖建造,灰缝很厚;用灰白色石头做腰线、券脚、窗台的装饰;室内用深色木材做墙护板,大厅用锤式屋架。35.银匠式:15世纪下半叶和16世纪,主要在世俗建筑中,伊斯兰阿拉伯建筑装饰手法和意大利文艺复兴的柱式细部相结合,形成西班牙建筑独特的装饰风格。主要特点是大面积素朴墙面与繁密轻巧的装饰细部对比。早期称哥特银匠式,代表实例贝壳府邸;后期称伊萨培拉银匠式,典型实例是阿尔卡拉·德·海纳瑞大学。36.帕拉第奥主义(Palladianism):18世纪上半叶和中叶,英国庄园府邸建筑和大型公共建筑中,追随意大利文艺复兴晚期帕拉第奥唯理主义建筑思想,遵守帕拉第奥的柱式规范和构图原则,平同追求对称,称为帕拉第奥主义。典型府邸是坎德莱斯顿府邸,典型公共建筑是牛津累得克里夫图书馆。37.萃堵坡(Stupa):印度佛教建筑物的一种,是用来埋藏佛陀或圣徒骸骨的半球形砖石砌体建筑物,脱胎于狗皮膏药北方古代竹编抹泥的近半球形住宅。形体单纯,构图完整,尺度很大,具有很强的纪念性。38.数寄屋:草庵风的茶室盛行之后,日本出现了一种田舍风格的

1 / 11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