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闭合式教学设计模式实现“双线”融合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龙源期刊网基于闭合式教学设计模式实现“双线”融合作者:张燕王丽华来源:《语文建设·下半月》2019年第11期统编语文教材采用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双线”组织单元的方式,在体现语文课程基本特点“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的基础上,使得单元教学目标更加聚焦,教学指向更加明确。然而在教学实践中,不少课堂上出现了重语文要素轻人文主题,或语文要素与人文主题割裂的现象,这显然是与课标精神和教材编写理念相背离的。如何在教学中实现“双线”的有机融合,是教师在统编教材使用中必然会面对的关键问题。本期,石家庄学院教育学院张燕、河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院王丽华以课后练习题为核心构建了闭合式教学设计模式,体现出有效的“双线”融合思路;吉林省教育学院孙世梅基于相关教学案例,对一些教师在实践操作层面出现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具体的改进策略。希望这些探索对教师们的教学有所启发和帮助。统编语文教材采用“双线”组织单元:语文要素线主要从知识、策略、方法等方面体现语文学科的工具性,人文主题线则通过选文内容凸显语文学科的人文性。《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明确指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作为课程理念呈现的载体,统编语文教材以“双线”组织单元的方式呼应这一特点,并通过两条线具体呈现。然而,统编教材自投入使用以来,有两种教学倾向不容忽视:一是过分强调语文要素的教学,以语文知识的学习为目标,课堂机械训练明显;二是教学中语文要素与人文主题割裂,课堂上虽有语文知识、策略等的学习,也有人文教育的内容,但彼此分明。究其原因,笔者发现在研读教材、设计教学时,一线教师习惯分别从语文要素和人文主题两个角度并列考虑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设计教学环节。这样的操作方式虽然体现了统编教材编写的特点,但却违背了“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这一基本的课程理念。那么,如何设计和实施教学,才能既实现“双线”融合,又体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呢?(2)以“小刺猬偷枣的本事真高明”为开头,用自己的话讲讲刺猬是怎样偷枣的。(3)读下面的句子,看看“我”对刺猬的称呼有什么不同,从中体会“我”的情感变化。然后,根据教学要点,用一句句完整的话描述具体的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能找出描写刺猬偷枣的内容,体会语言的生动。站在课标角度,第二学段有这样的目标和内容要求:能复述叙事性作品的大意,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讲故事力求生动具体。可见,将“生动的语言”作为教学重点是符合课标要求的。从教材的角度看,“生动的语言”是单元导语中明确表述的内容,自然是本课乃至本单元教学的重点。同时,三年级作为第二学段的起始年级,学生在初次学习“生动的语言”这一内容时,是有一定的难度的,将其列为教学难点符合学生学情。教学重难点明确龙源期刊网了,如何表述出来是关键。一般来说,从教学目标中明确出教学重难点,在表述时要突出其重要和有难度的关键点,而不是泛泛地表述,更不是教学目标的复制迁移。例如,有关字词这一教学目标中的重点是:区分“刺”和“枣”中相同部件的不同,能正确书写“刺”“枣”;“体会语言的生动”这一教学目标的难点是:读出语言的生动;“讲故事”这一教学目标的难点则是:能用上生动的语言讲一讲小刺猬偷枣的过程。4.以教学重难点为核心,设计教学环节师:这不叫错误,只是整体看不太美观。这里边有一个错误的字,发现的请举手。(没有举手的同学)师:请大家看刺猬的“刺”和偷枣的“枣”这两个字,有相同的部件,但是因为两个字的结构不同,所以在书写时要格外注意它的变化。“刺”字是左右结构,第三笔是横折钩,左边最后一笔捺变点;而“枣”字是上下结构,为了书写的美观,上半部分同样的一笔就要隐去钩,变成横折,最后一笔是点。这是本节课生字识记需要特别注意的地方。(学生频频点头,集体书空识记)教学片段一以听写生字词、指导书写、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等基础性语文要素的学习为主线,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对学生的鼓励、指导等贯穿始终。这便是“双线”融合的贯穿策略,即把对学生的肯定、鼓励与指导等人文关怀贯穿于学生学习语文的全过程。学生获得的不仅仅是知识、能力、方法等,更获得了学习的信心和愉悦。生:它先把树上的枣摇下来,然后把红枣堆在一起,再打了一个滚,把红枣扎到背上,最后跑掉了。教学片段二以学生的朗读和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为教学重点展开,教师对学生个性化的朗读展示、“对小刺猬偷枣高明”的不同视角的理解都给予了充分的尊重和顺势引导。当学生选择不同的生动语句进行朗读、说出刺猬偷枣本事高明的不同理由时,教师总能从学生的表现中总结和提炼出合理性。这种充分尊重每个学生个体,基于学生个体不同的表现來组织教学,便是“双线”融合的差异策略。差异策略面向全体学生,分层对待不同能力和水平的学生,尤其关注课堂上能力稍逊的沉默学生。这既符合课标中关于“对学生独特的感受和体验应加以鼓励”的精神,又符合“全人教育”的基本思想。师:接下来请大家思考:小刺猬在偷枣的过程中有没有步骤?如果有,按顺序可以分几步?师:大家看,小刺猬偷枣大致有这样几步。齐读一遍这些词语。生:爬上枣树,摇晃树枝,树上摔下,归拢红枣,就地打滚,驮上快跑。师:小刺猬是按照这样的顺序偷枣的。你能根据词条的提示,把小刺猬偷枣的过程讲一讲吗?有一个要求,用上你积累的生动的语言。(生自由练习)龙源期刊网生:(齐读)带刺的朋友。师:希望同学们课下可以去读读完整的《带刺的朋友》。下课。教学片段四以启发学生质疑为主要内容,以拓展阅读为最终目的。教师根据课后练习题三设计“作者情感变化”这一支架,指向题目中的“朋友”,将学生的学习视角由课内引向课外、学习内容由教材引向作品、思维方式由接受引向质疑。这是“双线”融合的“延伸策略”,旨在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质疑精神,激发学生的读书兴趣。这与统编教材倡导的“1+X”阅读主张相吻合。总之,“双线”融合是统编教材使用背景下语文课堂教学改革的方向和目标,也是语文课程基本特点的应然状态。特别需要说明的是,“贯穿策略”“差异策略”“渗透策略”“延伸策略”等的提出,是基于案例片段呈现及案例分析的需要,它们并不是彼此分割、独立存在的,而是相互配合,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共同形成“双线”融合的整体。在教学过程中,只有综合使用这些策略,才能真正达到“双线”融合的目的。参考文献[1]温儒敏.“部编本”语文教材的编写理念、特色与使用建议[J].课程·教材·教法,2016(11).[2]于漪.于漪文集(卷一)[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1:133.

1 / 3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