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七彩童年从心出发——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实践与思考南京市沿江小学始建于1947年,坐落在风景秀丽的龙王山下,毗邻高新开发区,是一所历史悠久、环境优美的园林式校园。学校现有4轨共24个班级,约1100名学生。一直以来,学校的生源超一半为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来源较为复杂。因种种原因,家长在对孩子教育、沟通、关爱及发展健康心理等方面存在不同程度的缺失。学生将来会是社会人,学校应为学生将来可持续发展奠定必要基础,其中发展学生健康心理是重要基础之一。面对生源实际情况,如何让学校成为发展学生健康心理的摇篮,一直是学校积极探索和实践的追求。近年来,学校在“适心教育”的办学理念引领下,以“让每一朵生命之花幸福绽放”为办学宗旨,秉承“七彩恬源,适心悦动”的校训,坚持“蕴多元,扬多彩”的校风,“粹精湛,展精彩”的教风,“求出新、比出彩”的学风,在“七彩童年从心出发”的心理健康教育理念引领下,从2005年设立“红蜻蜓乐园”心理咨询室起,至今未发生一起因学生心理方面而产生的事故,先后创建为“南京市合格心理咨询室”“南京市示范心理咨询室”,并逐步成为了“南京市心理健康教育特色学校”、“江苏省心理健康教育特色学校”。回顾十多年来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发展过程和成绩,笔者认为:主要得益于在追求学生“七彩童年”过程中,紧扣“从心出发”,进行了不断思考和实践。一、以“从心出发”为“初心”,构建全员同频的“齐心阵”。在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初期,我们通过有关资料整理和调查发现,“培养一些心理健康教师,让他们去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一些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常规式的思路和做法,导致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出现了在学校层面成为“写在计划中的文字,行在教育外的游离”,在教师层面是“说起来重要的‘副业’”,对学生来说“‘心理’是老师说过的不知其义的词”,而家长层面则认为“心理没有成绩重要”的尴尬局面。这些都无疑成为了实现心理健康教育目标的“摩擦力”。为此,学校确定了“聚焦心理全员同频”的工作思路,“从心出发”,以发展学生健康心理为“追求”,在机制队伍上构建“齐心阵”。1.工作机制上突出“全面”,实现“齐心”运行。2学校建立健全了涵盖学校、临近高校、家长、社区等不同层面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网络;成立了由校长任组长,分管副校长、相关机构领导任副组长,心理健康教师、班主任及相关机构成员为组员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制定了与学校工作五年发展规划同步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发展规划;制定了《南京市沿江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考核办法》;制定了学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计划;每月召开专题研究心理健康教育例会;每双周各班级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心理咨询室每天坚持开放;心理健康教育宣传多元辐射,常换常新;每学年开展有关心理的节庆、课程研究推进会;把落实心理健康教育要求作为各学科课堂评价标准之一,以评价考核促全员参与等等。工作机制“覆全面”“真运行”,确保了全员参与的“真同频”,使心理健康教育有效落在实处。2.队伍建设上突出“全员”,实现“齐心”提升。学校实施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成效,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实施教师的能力和水平。一直以来,学校在“分类施力全员提升”的原则下加强实施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队伍建设。一是在心理健康教育骨干教师队伍建设上“聚力”。在双向选择的基础上,学校确定了一支心理健康教育骨干教师队伍。一方面创造机会让他们参加国家、省、市、区各种有关心理教育的培训,并加强培训考核;另一方面以他们为学校实施心理健康教育主体,重点建设学校心理咨询室,给他们赋政策,明责任,定目标,搭舞台,极大地调动了他们从事心理咨询工作的热情。目前,学校有25人获得了南京市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证书,其中2人获得了市级心理咨询员资格证书。二是在班主任队伍建设上“着力”。班主任是学生全面发展的引导者,组织者,特别是对学生健康心理的形成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学校除了加强对班主任心理健康教育业务知识培训外,强化班主任每双周心理健康教育课的检查、指导、评比力度,并将心理健康教育实施情况作为班主任月考核单列项,真正让心理健康教育在班级落地生根。三是在其他教师队伍建设上“用力”。教育部在修订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中明确指出:全体教师都应自觉地在各学科教学中遵循心理健康教育的规律,将适合学生特点的心理健康教育内3容有机渗透到日常教育教学活动中。为了增强全员参与心理健康教育意识,提高全员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能力,学校利用教师集中学习时间,请校内外的专兼职心理教师或专家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培训,利用教研活动时间开展“在课堂教学中如何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研讨,在学校课堂教学评价标准表对关注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情况予以赋分值等等,促进学科教师在教学中发展学生健康心理自觉意识与实践能力的形成和提高。四是在家长队伍建设上“发力”。学生健康心理的形成离不开家长的正确引导和做法得当。教育部修订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指出:积极开通学校与家庭同步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渠道,要指导家长转变教子观念,了解和掌握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在很多未成年人因心理问题产生“悲剧”中,我们都能痛心的发现家长的“简单粗暴”“沟通缺位”,因此,学校利用家长会、家长学校、家长开放日、教师家访等阵地和活动,进行发展学生健康心理知识的宣传和指导,引导家长学会理解孩子,学会与孩子沟通,学会肯定鼓励孩子,学会与老师配合,逐步提升家长参与发展学生健康心理的意识和能力,有效“助力”,强化“补位”。从心出发,“用心”建机制,“尽心”行全员,“精心”布“齐心阵”,确保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在学校落地生根。二、以“从心出发”为“质心”,画好校本建设的“同心圆”课程是学校为实现培养目标而选择的教育内容及其进程的总和,它包括学校老师所教授的各门学科和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活动。教育部修订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指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是提高中小学生心理素质、促进其身心健康和谐发展的教育。为进一步促进学校内涵发展,品质提升,本校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纳入到学校“适心教育”课程体系中,冠名为《红蜻蜓》课程,作为校本课程建设重点之一,以发展学生健康心理为本质,“从心出发”,画出校本建设的“同心圆”。1.定准“圆心”,以理念目标“立根筑基”。课程理念是课程建设的指导思想,课程目标是课程建设的努力方向。在学校“适心教育”的办学理念下,我们把“七彩童年从心出发”确定为《红蜻蜓》课程理念。根据《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提出的心理健康教育总体目标,结合学校实际,确定了《红蜻蜓》4课程总体目标。即:引导学生不断正确认识自我,增强调控自我、承受挫折、摆脱障碍、调节适应能力;从心出发,发展学生健康心理,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校本课程理念目标的确立,就为课程建设立下了根,筑牢了基,定明了点,让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真正融入到学校整体教育中。定准“圆心”,就有了“领航灯”、“聚焦点”,建设过程中就不会“走样”“跑偏”。2.聚焦“圆心”,以课程文化“发茎繁枝”。《红蜻蜓》课程文化内容是课程建设的主体。紧扣“从心出发”的本质,本校聚焦理念目标,从不同方面着力,促进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发茎繁枝”。一是开发校本教材。学校在每个班级每周开设了一节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即:每双周周三第5节统一为心理健康教育课。除了利用选定的《心理健康教育读本》作为主要教材外,针对生情,学校还组织心理骨干教师围绕“对现有教材内容如何做延伸,如何做补充,如何做整合?”进行研讨。另外,要求班主任在任教心理健康教育课时,及时提出意见和建议,鼓励班主任根据班级学生实际情况在自主设计活动方案。在多方实践、搜集、整理、研讨的基础上,目前,我们正在着手新版《红蜻蜓》校本教材的编写工作。二是丰富活动内容。课程活动是课程实施的主要载体之一,丰富的活动内容既能促进课程实施有效落实,更能提升课程实施内涵。实践中,我们主要通过“一园一谷一墙一站一节一坛”的建设,不断丰富课程活动内容。“一园”即为红蜻蜓欢乐园:我们把心理咨询室命名为“红蜻蜓欢乐园”,处在一楼僻静处,总面积为91平方米,分设3个区域:团体辅导室、学生活动室、咨询室兼资料室。配备了沙发、玩具、图书、饮水设备、电脑、电话、空调、音响、沙盘游戏等基本设备。室内铺设地板,摆放绿色植物,配备了一定数量的、分别供师生阅览的心理健康读物。墙上粘贴的装饰画色亮谐趣,宣传标语温馨亲切。整体环境富有童趣、舒适、温馨、宁静。“红蜻蜓欢乐园”每天中午12:00—13:30,周五下午3:00—5:30都安排心理健康教师值班。孩子们来到这里,或休息,或玩耍,或看书,或游戏,或促膝谈心,在欢乐轻松中放飞心情。另外,“红蜻蜓欢乐园”还设立“红蜻蜓热线”和“红蜻蜓悄悄话信箱”,针对学生及家长提出的问题或烦恼都确保做出热5情的回应和沟通。“一谷”即为红蜻蜓放飞谷:在临近“红蜻蜓欢乐园”处,我们设立了“红蜻蜓放飞谷”。每个班级有一处“谷地”,以黄、蓝色磁钉区分开心或不开心,每天从早晨进校起,同学们都可以把自己的烦恼和愉快放飞在这里,心理健康教师通过观察与记录,通过发放邀请卡的方式和学生及时分享快乐或沟通疏导。“一墙”即为红蜻蜓文化墙:在每个班级外墙上,学校为每个班级设立了“红蜻蜓文化墙”,留给各个班级进行个性化布置。内容可以是学生个性作品,目标心愿,心理健康知识,心理烦恼解惑等,学校定期进行评比表彰,营造了浓郁的心育氛围。“一站”即为红蜻蜓广播站:学校设立了红蜻蜓广播站,每周三、周五中午开播,每期均设有“心理小问号”专栏,由学生或心理教师负责撰稿播音。栏目的开通,既帮助学生了解到了有关心理知识,又帮助学生解决心理疑惑,成为了心理知识普及和自助的有效路径。“一节”即为红蜻蜓心理节:学校自2014年起每学年开展一次“红蜻蜓心理节”活动。每届心理节都有明确的主题,如2018年主题为“梦想与信念”。在每届心理节期间,学校开展了“心理手抄报比赛”、“心理知识竞赛”、“讲励志心理故事比赛”、“克服困难我能行巡回宣讲”、“大手牵小手共成长”、“红蜻蜓心理小博士评比”等等活动,让学生形式多样的主题活动中,既涨知识,又激兴趣,更提能力。“一坛”即为红蜻蜓大讲坛:学校定期请持有市心理咨询员证书的教师或区陶老师工作站分站成员,来校为教师或家长进行心理知识普及或心理疏导技巧方法的讲座。根据学校教育工作实际和不同年段学生的特点,定期围绕学业检测减压、克服学习困难焦虑、同学间人际相处、青春期健康心理等方面开设讲座与辅导。红蜻蜓大讲坛的开办,对教师及家长实施心理健康教育和发展学生健康心理发挥了极大的助力作用。3.点击“圆心”,以多元评价“光合叶茂”。课程实施离不开评价,评价能够激发和维持学生的内在动力,调动内部潜力,提高参与的积极性。在《红蜻蜓》课程实施中,我们根据课程理念和目标,点击发展学生健康心理的本质,开展多元评价,让学生在体验成就感中激励其不断进取。一是成长记录袋中体现。在学生成长记录袋中,我们鼓励学生把自己的心理作品放入成长记录袋6中,在成长记录册上对《红蜻蜓》课程依据学生目标达成情况,进行学期综合评价。二是评选红蜻蜓心理小博士。学校每学年都会根据学生参与各项有关心理活动的表现和成绩,开展班级、校级的红蜻蜓心理小博士的评比,并专门用橱窗予以宣传展示。三是列为校级综合评比子项。在学校每学期开展的“三好学生”“七星少年”的评比中,都会把学生参与心理相关活动和健康心理发展情况作为评比子项,激发了学生参与心理活动的积极性。多元评价犹如温暖阳光,激发了学生主动参与的热情,让学生在积极的“光合作用”下,关注和发展健康心理。4.指向“圆心”,以课题研究“浇水施肥”。课题研究是根据校本课程建设中关键本质确定研究内容的探索活动。在《红蜻蜓》校本课程建设中,为提升课程建设内涵,我们紧扣课程理念和目标,借助课题研究解决建设中出现的问题或尝试创造性的课程活动,为课程建设“浇浇水”“施施肥”,激发课程建设不断推进的活力。一方面鼓励心理骨干教师围绕《红蜻蜓》课程建设自定研究课题,以课程活动帮助学生解决成长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和需要为主线,充分发挥各自研究方向和专长,丰富课程建设内涵和外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