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政治经济学知识点整理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第一章基本概念①生产力的实体性要素(劳动力和生产资料)②经济规律分为三种:1.适应于一切社会经济形态的2.适应于几个社会经济形态的3.适应于某一特定社会经济形态的经济规律具有客观性经济规律与自然规律的共同性:经济规律不依人们的意志为转移,在一定经济条件下产生并发挥作用。人们不能违背、制造和改造经济规律,但可以利用它。经济规律与自然规律的差异性:历史性、利益性、阶级性、基本原理①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社会生产关系·研究社会生产关系,要结合生产力和上层建筑。·生产力三要素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出发点——物质资料的生产②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关系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力的发展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力的变化决定生产关系的变化。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生产力较为活跃,生产关系较为稳定。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生产关系。但研究生产关系必须联系生产力。第二章基本概念①商品(同时满足)必须是个有用物;必须是劳动产品;满足他人或社会需要;通过有代价(经济上的代价)的交换方式。二因素:价值、使用价值。商品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价值量与体现其中的劳动量成正比,与劳动生产率成反比。②货币当某种商品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时,这种商品就成了货币商品,这种价值形式就是货币形式。历史:实物货币、金属货币、信用货币。未来:电子货币。当金银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时,金银便成了货币。本质: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经济主权的象征(货币主权)③货币职能基本职能:价值尺度、流通手段派生职能:储藏手段、支付手段、世界货币④价值规律(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基本内容:商品价值量决定于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核心:等价交换。既是价值决定规律,也是价值实现规律。价值规律随商品经济的产生而产生并发挥作用。表现形式: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价格经常背离价值并不违背价值规律:一种商品的价格不可能永远高于或低于价值,总是受价值约束,上下波动。商品的价格是以自身的价值为基础,进行波动的。从短暂和个别看价格经常背离价值,但整个社会看,总价格和总价值仍是基本一致的。第三章基本概念①不变资本:以生产资料形式存在的资本,一般用c表示。作为不变资本的生产资料,是剩余价值生产中不可缺少的物质条件,其价值在生产中,通过工人的具体劳动转移到新产品中去,价值量并没有发生任何变化。②可变资本:是用来购买劳动力的资本,一般用v表示。可变资本的价值在生产过程中不转移到新产品中去,因为资本家购买劳动力支付的价值被工人用于购买生活资料,在生产过程以外消费掉了。以劳动力形式存在的这部分资本价值,在生产过程中发生了量的变化,即发生了价值增值,所以叫可变资本,可变资本直接带来剩余价值。不变资本可变资本划分依据:在价值增殖中的不同作用不能发生价值增殖可以使价值增殖划分内容生产资料(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劳动力划分意义:揭示剩余价值的真正来源创造剩余价值的物质基础生产出剩余价值③超额剩余价值:指某些资本主义企业率先采用新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所生产的商品的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而仍按社会价值出售其商品所获得的剩余价值。超额剩余价值也属于相对剩余价值的范畴。相对剩余价值是个别资本家追逐超额剩余价值的结果。(内在动力、外在压力)超额剩余价值相对剩余价值是个别企业提高劳动生产率,使商品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的结果是整个社会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劳动力价值的结果只有个别先进企业的资本家获得整个资产阶级共享是各个资本家提高劳动生产率的直接动机和目的是各个资本家竞相追逐超额剩余价值、提高劳动生产率的结果④绝对剩余价值:指在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条件下,通过延长工作时间而生产的剩余价值相对剩余价值:指通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相对地延长剩余劳动时间的剩余价值绝对剩余价值相对剩余价值区别只同工作日长度有关,即在劳动生产率一定的情况下,通过绝对延长工作日,生产剩余价值和提高剩余价值假定工作日长短已定,通过提高劳动生产率来改变必要劳动与剩余劳动的比例,生产剩余价值和提高剩余价值率联系是剩余价值生产的一般基础是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起点商品价值=c+v+m⑤剩余价值率(m’):剩余价值(m)与可变资本(v)的比率,反映了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度(m’=m/v)即(剩余价值率=剩余价值/可变资本或=剩余劳动时间/必要劳动时间)用M表示剩余价值总量,V表示可变资本总量,则M=m’*V基本原理①为什么说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价值增值必然发生在G-W阶段的商品上,货币所有者必须购买某种特殊商品,这种商品具有特殊的使用价值,通过对该商品的使用能够创造价值,而且能够创造出比其自身价值更大的价值,该商品即为劳动力,因此,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②资本的本质: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资本不是物,而是一定历史阶段上的社会生产关系,即资本家剥削工人的剥削关系。资本是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③剩余价值的生产与流通的关系:1、剩余价值不能从流通中产生。在商品流通过程中,不论是等价交换,还是不等价交换,都不能产生剩余价值。2、剩余价值不能不从流通中产生。因为流通过程是商品所有者相互关系的总和。在流通之外,商品生产这只同自己的商品发生关系,他可以用自己的劳动去创造价值,但不能创造剩余价值,不能使货币转化为资本。(“资本不能从流通中产生,又不能不从流通中产生,它必须既在流通中又不在流通中产生”)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价值增殖过程的分析——商品的价值量构成):资本主义生产过程具有二重性:一方面是生产使用价值的劳动过程,另一方面是生产剩余价值的价值增殖过程,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资本生产的本质是为了价值增殖。价值增殖过程就是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即超过“一定点”而延长了得价值形成过程,秘密在于劳动这一特殊商品。剩余价值就是由雇佣工人的劳动创造的而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的价值的价值,是在生产领域中创造的,其生产完全符合商品交换的规律。商品的价值量构成:c+v+m(不变资本+可变资本+剩余价值)第四章基本概念①资本有机构成:由资本技术构成决定,并反映技术构成变化的价值构成。即C:V。其发展趋势是不断提高的,发生变化的前提是个别资本要增大。②相对过剩人口(资本有机构成提高的的必然结果,劳动力需求减小)在资本积累过程中,资本有机构成不断提高的直接结果形成了相对过剩人口。这是资本积累的必然产物,也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类型:流动的过剩人口、潜在的过剩人口、停滞的过剩人口、结构性的过剩人口③资本积聚:指个别资本依靠本身的积累,即将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来增加资本总额。资本集中:就是把许多已经存在的规模较小的资本合并或联合起来形成大资本。(积聚是积累的结果,积累是积聚的基础,二者相互联系,相互促进)基本原理①资本产生与流通的关系资本主义简单再生产:资本家把工人创造的全部剩余价值都用于个人消费,生产在原有规模上重复进行。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资本家把剩余价值的一部分合并到原有的资本中去,使生产在扩大的规模上重复进行。②资本积累的客观必然性(内在动力+外在压力)资本积累的实质是资本家利用无偿占有的剩余价值,扩大生产规模,进一步无偿地占有更多的剩余价值。对剩余价值的无限追求,是推动资本家进行资本积累的内在动力;竞争是迫使资本家不断进行资本积累的外在压力。③就业与失业问题(相对过剩人口)失业是劳动力供给超过需求时所表现出的总量失衡,这是生产社会化和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是市场经济国家中存在的一般经济现象。第五章基本概念①预付资本总周转(意义)含义:是指预付资本各部分的平均周转。公式:固定资本年周转价值总额+流动资本年周转价值总额总周转速度=————————————————————————预付总资本影响因素:A、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各自的周转速度;B、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比例。②年剩余价值率年剩余价值量年剩余价值量M=m’vn年剩余价值率M’=年剩余价值量/年预付的可变资本=m’n年剩余价值量与年剩余价值率都与资本周转速度成正比。年剩余价值率与剩余价值率的比较——剩余价值率衡量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度;年剩余价值率衡量资本的增殖程度。③经济危机的实质:根本特点是商品生产过剩,但这种过剩并非与劳动者的实际需要相比的生产绝对过剩,而是与劳动者有支付能力的需求即与劳动者的货币购买力相比的生产相对过剩,实质上是生产相对过剩的危机。根源在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本矛盾,即生产的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有化之间的矛盾。基本关系①资本循环与资本周转的关系联系:(1)都是资本的流通形式;(2)都包含资本运动的三个阶段,三种职能形式,执行不同的三种职能;(3)都是生产过程和流通过程的统一;区别:(1)考察的角度和目的不同,资本循环理论考察的是资本运动的阶段、所需采取的职能形式以及连续运动必须具备的条件,资本周转理论考察的是影响资本运动速度的因素,以及运动速度对m生产的影响。②划分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依据是什么?它与划分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有何区别依据:生产资本的不同构成部分,按其价值周转方式的不同,可以分为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两个部分。固定资本是产业资本家用于机器、设备、工具、厂房等劳动资料的生产资本。流动资本你是产业资本家用于购买原材料、燃料、辅助材料和劳动力的生产资本。区别:1、划分根据不同。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是根据它们在剩余价值生产过程中所起的不同作用来划分的,而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是根据资本价值的不同周转方式来划分的。2、划分的目的不同。划分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目的在于揭示剩余价值是由可变资本所雇佣的劳动力带来的,从而揭示资本主义剥削的实质;而划分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目的在于考察生产资本的不同部分对资本周转速度以及对剩余价值生产数量的影响。3、划分内容不同。不变资本包括用于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的资本,而固定资本只包括用于劳动资料的资本。可变资本只是用于劳动力的资本,而流动资本却包括用于劳动对象和劳动力的资本。按照生产资本在剩余价值生产中的作用划分生产资本的各种要素按照生产资本的价值周转方式划分不变资本劳动资料固定资本劳动对象流动资本可变资本劳动力③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理论。①社会总产品的实物形态是由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两大类构成的,与此相对应,社会生产便分为两大部类:一类是制造生产资料的部类,称作第一部类,用符号“Ⅰ”表示;一类是制造生活资料的部类,称作第二部类,用符号“Ⅱ”表示。②从价值形态来看,社会总产品的价值可划分为不变资本(c)、可变资本(v)和剩余价值(m)三个组成部分。其中,c是旧价值的转移,代表在商品生产过程中消耗掉的预付不变资本;v和m是雇佣工人在商品生产过程中创造出来的新价值,v用来补偿生产中消耗掉的可变资本,m用于资本家的个人消费和资本积累。社会总产品的实物构成及社会生产分成两大部类,社会总产品的价值由c、v和m三部分构成,是马克思再生产理论中的两个基本原理,是考察社会资本再生产的理论前提。上述两大基本理论前提用公式来表述就是:I(c+v+m)和Ⅱ(c+v+m)。这两个基本原理,为考察社会总产品的价值补偿和物质补偿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第六章基本概念①成本价格生产商品所耗费的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之和构成了商品的生产成本或成本价格(k),随着商品价值中的资本价值(c+v)转化成成本价格,商品价值就可以表示为w=k+m。成本价格是资本家盈亏的界限;成本价格的高低,是决定资本家竞争成败的关键。成本价格范畴掩盖了资本主义的剥削关系。本来剩余价值的真正来源是可变资本,但是当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转化为成本价格后,剩余价值就被看作是成本价格以上的增加额,即资本家所费资本的产物,从而掩盖了剩余价值的真正来源。②利润当剩余价值被看作是全部预付资本的产物时,剩余价值就取得了利润的形态。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后,商品的价值就等于成本价格加利润。如果用p表示利润,商品价值的公式就可以表示为w=k+p。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进一步掩盖了它的真正来源。剩余价值和利润的关系:质和量上的一致性;剩余价值是本质,利润是表现形式。剩余价值是可变资本的产物

1 / 10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