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都市发展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12一.城市想象与民俗地理第一节新兴的城市造形运动第二节人文地理与都市文化生产第三节民俗景观中的集体记忆第四节媒介想象与传统文化认同二.媒介空间与地域文化认同第一节断裂的城市:影像世界中的城与人第二节媒介运动与地域文化的勃兴第三节地域文化与城市认同危机一.城市想象与民俗地理第一节新兴的城市造形运动1.1城市形象与排行榜文化2006年元月,《东方早报》报道了由中欧国际工商学院访问教授、芝加哥商学院终身教授奚恺元进行的(2005年中国城市及生活幸福度调查报告》,报告显示:在中国十大城市总体幸福度的排行榜中,市民月收入最高的上海、北京和广州,在城市总幸福度排行榜上分别位列第三、第七和第十;而杭州和成都则排在最前面。此报道一出,顿时引来广州、北京等地市民的群情激愤,批判声不绝于耳,《南方都市报》2006年1月18日的“街谈”专门针对调查结果中“广州最没人情味”一说进行申辩反驳,而网上的论坛更就此事发起新一轮的城市舌战。3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和城市文化的飞速发展,城市已经不仅仅停留在简单的物质和经济实体层面,城市作为“文化容器”的功能被日益凸现,尤其在旅游业的推波助澜下,城市逐渐成为身处不同地理位置的人们进行跨文化想象的特殊意象。41.2文化地理学:城市叙事中的人地关怀公众媒体广泛介人城市形象的塑造问题是90年代中后期逐渐开始的,在此之前,谈论城市形象主要是就城市规划、交通布局、建筑设施等具体的城市化构架问题提出一系列的城市景观设想。当时城市化建设中普遍存在着一种建立国际化大都市的虚妄想象,迄今为止,中国已有上百个城市提出过此类口号,而盛极一时并延续至今的各种向现代与大都市看齐的形象工程。有学者管提出“城市形象塑造是一种“城市新文化行为主义的关起”匀,这种行为主义的具体表现在很大程度上就是通过媒介的传播活动与文化导向反映出来的,而在传媒产业链中那些处于优先地位的知名媒体对城市形象的广泛制作或深入挖掘,必然对形象文化的存在形态和发展方向起到决定性的关键作用。从这个角度说,两者的成功经验,使得文化地理学为城市形象文化的具体实践提供了更为成熟的叙事框架和多元纵深发展的可能性。51.3城市“造形”运动与媒介炼金术城市形象本身其实是个模糊而变动的概念,较为稳定丰厚的一面是代表其文化内蕴的城市精神,而它往往需要通过活态的文化律动和现实的奥论协作来显现并强化自己的独立品格。因此,城市形象的塑造不能仅靠单纯的媒介活动或文化自律,政府的宣传指示、民间的奥论关注都是影响它的重要因素,城市形象是多重力量作用下的复合体。综观近些年日益蓬勃的城市形象文化,其发展的节奏与步伐和中国紧锣密鼓的城市化运动环环相扣、紧张又激烈,并带有运动式的激进姿态和泛溢趋势。无论是市政行为的城市宣传,还是民间对城市问题的日益关注,尤其是大众传媒在此领域所开创的种种城市新文化,如早期城市排行榜文化、新都市文学的多元化书写、以城市主题见长的小资文化读物、各种媒体策划的城市文化专题制作等等,都是配合整个社会背景进行的即兴演出,姑且把这些现象统称为新兴的城市“造形”运动。6中国城市魅力排行榜最大气的城市北京最奢华的城市上海最男性化的城市大连最女性化的城市杭州最秀美的城市青岛最年轻的城市深圳最精致的城市苏州最市民化的城市武汉最火爆的城市重庆最神秘的城市拉萨最说不清的城市广州最有欲望的城市香港最浪漫的城市珠海最古朴的城市西安最温馨的城市厦门最陌生的城市台北7第二节人文地理与都市文化生产伴随新兴的城市造形运动,当代城市形象由过去以实体建筑为主的景观样态,逐渐演变为由媒体制作的各种文化幻象,富于地域特色的人文地理和民俗景观成为当代都市文化生产的重要资源。2002年7月,《南方都市报》(以下简称《南都》)率先推出了一组反映广州历史人文和地理民俗的大型城市文化系列报导《广州地理》,前后历时18个月,分16个系列,共发表约257万字和2700张图片。由于报导历时之长、内容之丰、读者反响之强烈,都令人为之振奋。媒介既是承载都市记忆的文化容器,亦是激发市民想象的公共空间,公众媒体在推进城市认同的过程中,究竟是如何利用古老的历史民俗将破碎的现代空间整合为完整的都市景观,解读(广州地理》的城市叙述学将是探究其中奥妙的一扇绝好窗口。82.1历史景观的民间复活《广州地理》出台的时间背景极为丰富。2003年初,政府提出把广东建成文化大省的战略方针,各大媒体争相制作报道有关广州城市形象的文化节目,同时期电视台拍摄的城市宣传记录片也为广州不久后喜获“花园城市”称号与“迪拜”人居大奖敲响了前奏。92.2都市报与城市心理学一张不起眼的都市报,其实就是一份相当完整的现代城市人群心理报告。都市报中的城市栏目通常属于“大众通俗新闻”(popularjounalism)的派生物,它决定了以时尚和消费内容为主导的各种信息法则。102.3城市编码与媒介想象都市报既是传播信息的重要媒介,也充当着维系大众情感与精神交流的话语平台。按照法国社会学家亨利·勒非弗尔著名的“空间生产理论”,城市空间被分为“描述的空间”(即空间表现)与“表现的空间”(第一个概念是“空间表现”[representationofspace]),这是一个由理念和知识组成(ideology&knowledge)的概念化的空间,是科学家、规划师、城市学家和社会工程师的理念空间,我们由此来识别可以被感知的现实空间;第二个概念是“表现的空间”(representationalspace),这是被图形与符号的作者—艺术家、作家和哲学家以叙事的手法表现一个空间。11第三节民俗景观中的集体记忆近些年来,以读经运动、祭孔大典、私塾教育、汉服运动等为代表的国学热及民俗文化热现象越来越普遍,当中国迅速迈入城市化的进程中,人们对传统文化及身份认同的渴求也日益强烈。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当代城市文化建设越来越重视地方传统文化的保护开发,而公众媒体塑造的城市形象也越来越具有地方民俗特色。2005年5月,广州市电视台推出了一档关于羊城掌故的系列说书节目《羊城度度有段古》,每期节目即一个短片,每个短片围绕一个主题展开叙述,以民间艺人颜志图的讲古(即说书)的方式将各种民俗事项或地理遗迹串联起来,再现了一幅反映老广州城市历史与昔日繁荣的生活风情画卷。123.1历史民俗与乡民神话《羊城度度有段古》通常以“千年羊城多掌故,羊城度度有段古”一句话作为节目的开场白,所讲的故事中既有五羊仙人、方世玉、伦文叙等被广州人熟知的传统题材,也有散落民间、不见经传的野史逸事和民间传说,比如“捧着金饭碗乞食”、“洋塘龙船借人威”、“沙尘兼白霍”等,不外乎道德说教、历史演义、才子佳人、七侠五义这些老套故事,尽管缺乏新意,但毕竟是在不同年代累积下来的历史遗存,故事中活动的人或事原处于不同的时间横断面,但现在通过电视说书的方式聚合在同一个媒介空间,被观众想象为一个“民”的共同体。133.2“民“的生活与媒介仪式乡民社会的神话代表的是对过未“民“的一种想象,这种“民”的形象既包括随历史河流远觉的故人,也包括当下生活于民间的普通百姓,不管他们身处何种时间阶段,由于共同传承延续了某些相桐或相似的生命经验(即“民俗”)面结为一体,正是这种一体化的经验为形成现实的认同感提供了动力和源泉。从这个意义上说,“民“实际上也是现代人寻求完整性和归属感的心理意象,它是破碎的现代性意识向传统社会的自我投射,同时也是形成集体认同的重要依据。143.3集体记忆与城市认同集体记忆的复苏与“民”的形象重塑息息相关,电视中主要有两类“民”的形象:第一类是老人的形象,他们可以看做是一种过去的“民”的精神表征。第二类是围观者的形象,他们代表了今天最广大的生活在现实中的“民”,同时也是结成共同体的行为主体。15第四节媒介想象与传统文化认同公众媒介塑造城市形象的目的正在于凝浆市民情感、路养册体认同、形成想象的共同体,具体来说就是通过形象的塑造和传播,为人们提供一种城市想象的可能。这种想象将人们聚合在以城市形象为核心的同一时空体内,人们出于情感与精神的需要,自觉形成文化认同,并结成集体,凝聚在城市周围。媒介在进行文化生产和传播的过程中,往往是按照事先预设和想象中的目的来塑造形象的,接受者对信息的反馈态度与媒介的意图越接近,则说明形象塑造得越成功。16传播学者认为,大众传播都是关于社会建构的叙事,主流公众媒体无不是以建构主义的立场去塑道具有强大展聚力的城市形象。这种建构主义的来源是国家主导下的意识形态文化建设的需要,尽管这种建设以各种非政治的、非官方的姿态出场,利用了民间叙事、地方文化元素、民众参与等各种形式,但从本质上说,它们都是以培养文化认同为根本目的,所建构的城市形象都具有润滑社会关系、协调群体意识的整合功能,对于当下现实具有正面性的认定力量。因为“想象的共同体”并不是“虚构的共同体”,“想象这一概念绝不等同于‘虚假意识’,或毫无根据的幻想,它仅仅表明了共同体的形成与人们的认同、意愿、意志和想象关系以及支撑这些认同和想象的物质条件有着密切的关系。”媒介所制造的象征空间为人们实现共时性的体验,以及在想象中结为共同体的可能的确提供了至关重要的条件,而媒体文化最根本的功能就是培养大众的社会认同。17二.媒介空间与地域文化认同第一节断裂的城市:影像世界中的城与人1.1《顽主》:后单位时代的新城市主义《顽主》对城市电影的最大资能是它扩展了都市体验的审美空间,极大丰富了城与人之间的想象关系,这种想象关系表现为后单位时代强烈呼唤现代都市端起的精神诉求与内在神动。而“对大都会生活的呼唤所隐含的是公共空间比例的大幅增加”,在由过去单一意识形态架构的农村集体化、城市单位化的社会组织日益解体衰落后,代之而起的是复杂的现代社会分工体系及多元人际网络的探索建立。当个体从单位人向自由人缴变的过程中,北京顽主们开办的三”公司(替人解难、解闷、受过)不仅是简单的经济实体,更意味着一种新生的文化力量,影片的开创意义就在于借用此种力量将城市体验的触角延伸至中国社会的各个角落,从面对城市公共空间的开损达到一种前所未有的高度。18电影《顽主》催北京这座古都的嫩变,带中国观众进行了一次洋溢着现代主义和80年代特有的浪漫主义的城市启蒙与精神冒险,以王朔为代表的新京味文学和电影媒介的成功联烟使得城市北京得以脱胎换骨,重新建构起一套城市文化的形象符号和叙事方式。《顽主》尽管保留了语言方面的京味神韵,但在视觉及经验层面完全颠覆了老北京宁静悠远、完整和谐的文化形象,电影所张扬的新城市主义意味着大都市时代以及大都市精神的到来,这与同时期以广州为代表的南国都市电影(如《雅马哈鱼档)、《绝响)、《给咖啡加点糖》、《太阳而》)的平民性与市井气已相去甚远,它灌注的是一种更为新潮的都市风格和文化时尚,而远离单位成为自由人后的颜主,意味着城市内部的分裂重组,它预言了大都市相导的多元主义和自由精神将作为现代监体验的信仰基础为人们提供都市想象的各种神话和无限可能。191.2《洗澡》:全球化进程与地域想象进入90年代以来,由于改革进程的深入以及各种矛盾的聚合凸显,中国社会日益呈现出断裂失衡的结构特征。城市影像延续如果说张扬早期的都市轻喜剧《爱情麻辣烫》接近于第五代导演的风格,那么以《洗澡》为标志,第六代试图通过还原老北京的日貌温情来表现对现代大都市的疏离与抗拒。影片中的北京是一座由蜘蛐、澡堂、胡同、街坊和四合院组成的温柔老城,这里没有现代都市的灯红酒绿,只有“上善若水”般的单纯、祥和与宁静。澡堂作为圣地隐蔽于现代都市的高楼大厦间自得其乐,洗澡则象征着灵魂洗礼,神秘而崇高,北京从那个躁动不安的现代派“顽主”一跃娩变为沉静安详的传统使者,由此完成了它的“传统一现代一传统”三段式更生,指指算来不过十年光阴,其善变之距测令人震惊。20以《洗澡》为代表的种种对老市民、老街坊、老社区等的怀旧风潮似乎在暗示中国当代都市的未老先衰。无论是传统北京还是小资上海,这些影像无不精致浪漫,充满了怀旧唯美的、与现实保持距离的安全尺度。90年代的城市电影在某种程度上拒绝着现实,或者说恐于面对并挑战现实困境,电影蜗居于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