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博物馆新馆●贝聿铭●总体环境布局●建筑分析●建筑色彩●建筑材料●建筑采光●大门●中央大厅●八角茶亭●展厅屋顶●水幕墙与莲花池目录●悬臂楼梯●景观●景与借景●假山石景●灯●建筑空间的几何性●从剖面欣赏几何元素的提取●建筑与水巧妙组合●结语●博物馆的夜景2006年10月建成苏州博物馆新馆,设计者为著名的建筑设计大师贝聿铭。馆址为太平天国忠王李秀成王府遗址。面积8000多平方米,分东、西、中3路,中路立体建筑为殿堂型式,梁坊满饰苏式彩绘,入口处侧门,有文征明手植紫藤,内部东侧有太平天国古典舞台等,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苏州博物馆新馆这是一座在古典园林元素基础上精心打造出的创意山水园,由铺满鹅卵石的池塘、片石假山、直曲小桥、八角凉亭、竹林等组成,既不同于苏州传统园林,又不脱离中国人文气息和神韵。山水园隔北墙直接衔接拙政园之补园,水景始于北墙西北角,仿佛由拙政园西引水而出;北墙之下为独创的片石假山。贝聿铭,美籍华人建筑师,1983年普利兹克奖得主,被誉为“现代建筑的最后大师”。贝聿铭为苏州望族之后,出生于民初广东省广州市,父亲贝祖贻曾任中华民国中央银行总裁,也是中国银行创始人之一。贝聿铭作品以公共建筑、文教建筑为主,被归类为现代主义建筑,善用钢材、混凝土、玻璃与石材,代表作品有美国华盛顿特区国家艺廊东厢、法国巴黎罗浮宫扩建工程、中国香港中国银行大厦,苏州博物馆,近期作品有卡达杜哈伊斯兰艺术博物馆。贝聿铭苏州博物馆新馆位于苏州古城的东北隅,与世界文化遗产(明)拙政园以及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清)太平天国忠王府毗邻,是传统建筑的提炼版,是现代和传统完璧的结合。在新馆的设计上,贝聿铭所贯彻的原则是:中而新,苏而新,不高不大不突出。总体环境布局东部为次展区和行政办公区中央部分为入口、中央大厅和主庭院西部为博物馆主展区中央西部东部建筑分析贝聿铭以“园林式”的空间为组织形式,将建筑平面展开、廊道串联为基础,把室内外空间作为整体,以视线设计作为核心的一套设计手法进行空间组织的划分。参观者通过前院进入中央大厅,大厅往南是入口,勾画出一副苏州老街的画面。新馆的外观形象与展示内容相辅相成,建筑艺术与周围环境有机结合,清晰的体现了中国人“和”的意识,“和谐”的审美倾向,使新馆不强调单体的突兀,着重与群体建筑逶迤交错的空间层次感。“和谐”的审美倾向,使新馆不强调单体的突兀,着重与群体建筑逶迤交错的空间层次感。遵循了“不高、不大、不突出的设计原则”,重视整体的有机性以展示出的群体魅力。建筑色彩用白墙灰瓦降低传统白墙黑瓦的对比度。而灰色由黑白两色调和而成,意为中庸,新馆的这种色彩搭配,为粉墙黛瓦的江南建筑符号增加了新的内涵。建筑材料虽然形式布局上都是借鉴了江南院落组合,但在建造之时,建材的选用并投有用传统的木料,而是用钢和玻璃取而代之。苏州博物馆新馆里到处可见三角形、菱形和平行四边形的几何构成。贝聿铭在设计建筑时,将坡顶设计成几何形体、在形式上继承了传统古建豹斜屋顶,又突破了传统大屋顶在采光方面的不足。建筑采光馆内顶部使用自然采光。将坡顶设计成几何形体、在形式上继承了传统古建豹斜屋顶,突破了传统大屋顶在采光方面的不足。将光线通过落地玻璃引入展厅大门“大门的处理很重要,大门要有气派,但又得有邀人入内的感觉。”——贝聿铭新馆大门为玻璃重檐两面坡式金属梁架结构,既有传统建筑文化中大门的造型元素,又以现代材料赋予其崭新的风格。门面不算突出,入馆前有一庭院,宛约而舒朗,正如园林设计总欲言又止。中央大厅中央大厅是博物馆的重心所在,游客由此可分别进入展区、办公区和茶室。同时,游客可在此眺望入口大门和主庭院的山石水景。贝聿铭打破苏州民居方方正正的传统,将它设计成八角大厅。这种对苏州传统建筑以及中国传统几何形状的转变,给人们带来视觉冲击。中央大厅大厅顶部的米字形钢结构没有任何支撑,它在风格上和整体建筑非常协调,但是这不仅是出于美学考虑,而是结构的原因。通过精密计算之后,只有这样的几何形体变化才能进行力的转换,在这样一个既定空间中承载负荷,从而形成了无柱空间。八角茶亭在新馆湖水的一侧,那个设计得雅致幽静的八角茶亭,是设计师童年的记忆。将茶亭置于水中,正是借传统文化中静态之水所具有独特意蕴表达他对家乡发自心灵的眷恋情结。而亭有八角,也是根据中国古代建筑一般遵循的阴阳数理。中国古人认为天为阳,地为阴,奇数为阳,偶数为阴。天在上,所以建筑层数要合天数,即奇数;地是方的,在下,所以平面形状要合地数,即偶数,塔或亭的平面都是偶数边数。展厅屋顶“让光线来做设计”是贝氏的名言。木纹的金属百叶窗隔栅营造了柔和的室内光线,大面积玻璃天棚与黑石屋顶。相互映衬以现代开放式钢结构去带过去的木梁和木椽构架,而传统的木作构架。在现代玻璃屋顶和金属遮阳片的映衬下,成为一种怀旧的装饰。展厅屋顶玻璃顶棚肆无忌惮地让室内充满阳光,从中我们能够体会到光线丰富的语言和对空间的影响力。“我认为光,特别是自然光,是建筑中最基本的元素。没有光照,就谈不上空间;没有光线,就不存在形体。因此我们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光是建筑之要素。”——贝聿铭水幕墙和莲花池传统的“流觞曲水”凿石而成,曲曲如蛇蚓,灌水而成的“曲水”,文人雅俗共识在此宴饮赋诗。贝聿铭先生在此设计了一个竖向的“流杯渠”,流水通过台阶由上而下,最后以小瀑布流入莲花池。而莲花池中的水又缓缓地溢向四边。通过光、影、声的变换,将游客吸引至此、新颖的钢楼梯将三层展厅相连,并轻佻于水面之上。水幕墙和莲花池贝聿铭说:“水是用来听的。”按照他的设计,水从高处顺着暗槽往下流,游客远远就能听到“淙淙”的水声却不知水在何方,直至走近了,一池荷花方才映入眼帘。→流水墙立面图悬臂楼梯楼梯设计成悬挑增大了楼梯下空间利用,一部分的博物馆功能空间安排在地下室。游人可以通过室内荷花池上方的悬臂楼梯到达地下室。景观园林景观是贝聿铭先生的爱好之一。博物馆中的诸多树木都是他亲自挑选的。他爱好中国古画,并吸收传统中国园林艺术的设计养分。他对所有的植被精心挑选,花木造型优美,性格独特,选位讲究。景与借景新馆的每一扇窗外必有植物,每一道门外必有树、有水、有景。苏州园林称之为“借景”。这种技巧,在贝聿铭晚期的作品中频频出现。透过“虎丘宝藏”展厅的落地橱窗,可以看到一幅竹枝摇曳的画面。竹林有依稀可辨的分界线,为的是使竹子显得疏密有致,这显然也蕴含了中国书画中笔架结构疏密相间的道理。类似如此的小景让苏州博物馆显得十分雅致景与借景假山石景这种“以壁为纸,以石为绘”,别具一格的山水景观,呈现出清晰的轮廓和剪影效果。堆山叠石是中国传统园林设计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历史上的苏州园林匠人用太湖石对出了许多变幻莫测的假山精品。贝聿铭先生认为前人的湖石堆山水平已经达到了极限,他必须走一条新路。于是他决定“以壁为纸,以石为绘”,从米芾的山水画中得到灵感,以片石切割的手法堆放出一组立体的山水画。使人看起来仿佛与旁边的拙政园相连,新旧园景笔断意连,巧妙地融为了一体。假山石景这种“以壁为纸,以石为绘”,别具一格的山水景观,呈现出清晰的轮廓和剪影效果。堆山叠石是中国传统园林设计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历史上的苏州园林匠人用太湖石对出了许多变幻莫测的假山精品。贝聿铭先生认为前人的湖石堆山水平已经达到了极限,他必须走一条新路。于是他决定“以壁为纸,以石为绘”,从米芾的山水画中得到灵感,以片石切割的手法堆放出一组立体的山水画。使人看起来仿佛与旁边的拙政园相连,新旧园景笔断意连,巧妙地融为了一体。灯提取并运用三角形、正方形、八边形等几何形体,与整个博物馆相协调。从剖面欣赏几何元素的提取拟意高山流水的廊道建筑空间的几何性新馆建筑空间的造型是群体建筑,在整个新馆的中央大厅和西廊的展厅处,各有两处突出的方形建筑,以适当的高度出现,并且通道直接通向博物馆的各个展厅。主体建筑是由复杂的几何形体组成,主体建筑顶部则是现代建筑中常出现的方盒子,方盒子像雕塑一样穿插在主体建筑之上,建筑主体之间的穿插使得本来就有高度差异的个体以适当的比列关系融洽成一个整体。有现代主义审美倾向的新馆建筑与水巧妙组合建筑间以石桥连接,以水为媒介,建筑与水相互映衬。结语中国的建筑独具特色,是灿烂的华夏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们国人的伦理观:审美观、价值观、自然观的直接反映。但中国现代建筑的发展仍存在着各种矛盾现象与思想,怎样将厚重的历史文化与现代科技相结合,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通过贝聿铭先生设计的苏州博物馆新馆各个角度的剖析,我们可以清楚的体会到。他的视觉语言偏重于传统,但是整个空间的理念和结构则都是现代的,他驾轻就熟的运用现代材料、技术,使这座现代的博物馆无处不体现着中国味道。博物馆的夜景博物馆的夜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