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安全感现状和原因调查分析摘要:社会安全感是公众对社会安全状况的主观感受和评价,是公众在一定时期内的社会生活中对人身、财产等合法权益受到或可能受到侵害或保护程度的综合心态反应,也表示公众对社会治安状况的认知,对社会发展的信心水平等,社会安全感是衡量一个社会治安状况的重要指标,是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同时,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人类五种基本需求的塔形层次图。其中安全感的需要居于层次图的底层,是实现人类更高层次需求的基础。在人们追求更高层次的需求时,潜意识里要求基本的安全感。他认为安全的需要是人类最重要的需要,也是决定心理健康的最重要因素。因此,我在暑假分别在芜湖市的五个街道做了此次调查。调查结果表明我市人民的社会安全感比较高,但仍有需改进的地方,并且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影响人们安全感的因素也在发生着变化。关键词:社会安全感社会转型期社会治安调查背景:社会安全感是人们对社会安全与否的认识的整体的反映,它是由社会中个体的安全感来体现的,安全感是反映社会治安状况的重要标志之一,也是衡量社会运行机制和人们生活安定程度的标志。安全感作为一种心理现象是心理学的一项重要课题。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人类五种基本需求的塔形层次图。其中安全感的需要居于层次图的底层,是实现人类更高层次需求的基础。在人们追求更高层次的需求时,潜意识里要求基本的安全感。他认为安全的需要是人类最重要的需要,也是决定心理健康的最重要因素。我国对安全感的界定也存在不同的观点,但有三点一致:第一,认为安全感是一种主观感受,而非客观实体;第二,其感受的客体是社会治安秩序与公共安全的现状;第三,其感受的主体应是称作为'公众'的一定范围的居民群众,而不是某一居民个体。虽然这里所说的“社会安全感”是人们的主观感受,带有极大的主观性和变异性,但由于它是对一定时期内社会现实的反映,因此具有一定的客观性;同时,和个体安全感的易变性不同,在一定时期内,社会安全感具有相对稳定性。这些都构成了测量的前提。1、调查背景及内容结果分析随着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人们的社会安全感也在不断地变化,不论社会发展的多么繁荣,它其中仍存有不安全的因素,仍有可以改进的地方,因此我们自编问卷于2015年7月20日至2015年7月27日在芜湖市采用随机问卷调查的方式对这一课题进行了调查,希望通过本次调查了解芜湖市市民及再读学生对在社会的自身安全的主观感受,再根据其倾向性和特征,进一步分析导致不同安全感的主、客体因素,寻求提高人民社会安全感的途径和策略。本次问卷调查共发放50份,内容设计了20个选择题,其中19个单选,1个多选,其中包括被调查者的性别、年龄、地区治安状况、和几年前相比社会安全感如何变化,影响被调查者安全感的原因、治安问题,被调查者是否夜间敢单独出行,长期出门是否担心家中被盗,被调查者在哪个地方最容易受到伤害,市场调查时是否愿意公开自己的个人信息,以及当自己或看到有其他的人受到不法侵害时采取的措施,搞好安全措施应该从哪些方面入手,政府部门的工作成效及应该怎样做等。被调查者男女比例基本符合3:2,年龄在20以下的的占10%,20-35占60%,35-50占20%,50以上的占10%,认为所在地区治安状况一般的最多占64%,不好的占22.7%,而很好和很差的一样各占6.67%,而在最能影响被调查者安全感的原因中媒体报道高居首位占到了56.7%,自己受到伤害占47%,在社会安全感变化方面没多大变化的占到57%,降低的占到29%,提高的占到14%。影响被调查者的治安问题中与人身安全有关的社会事件占到了50%,而突发事件和公共卫生事件29%。最容易受到不法侵害的地区中公共汽车、火车站占50%,繁华市中心,闹市35.7%,学校附近占14.2%。而个人或他人遇到不安全行为时反应的方式也各不相同,其中个人遇危险向人求助及大声制止所占比例最高,而他人受害时虽然有人选择逃避,认为多一事不如少一事但见义勇为的人也不少。在市场买卖,市场调查或其他需要透漏个人信息方面(网上购物或网上银行支付),大部分人害怕自己的个人信息成为别人敲诈勒索等对自己不利的影响。从调查的结果来看,虽然男女比例大致相当,但是35岁以下的占到了85.3%,他们认为这几年的社会治安并没有多大变化,相反,36岁以上的人尤其时50岁以上的人却大部分认为社会治安比几年前有了大的提高,这也符合安全感是人的一种感受,不同年代出生的人经历的不一样,因此感觉也不一样。35岁以下的人认为安全感没多大变化的人最多,50岁以上的人大部分都认为提高了。而在最影响被调查者的因素中35岁以下的人和50岁以上的人观点也不同,35岁以下的人认为主要是社会媒体的报道,而50岁以上的人却认为主要是自己受到伤害和家人及亲朋好友受到伤害。而在当你一个人逛街时,25岁以下的大部分不敢,35岁以上的大部分都敢走,这和年龄有关,年龄较小的一般都比较胆小,较长时间外出是否会担心家中被盗,35岁以下的人和50岁以上的人观点一致,都认为会担心。而当看到有人受到伤害时大家的选择都是积极的,要么报警,要么帮助别人寻找帮助。这说明我们大家都还有社会责任感,而在网络方面35岁以下的人观点和50岁以上的人观点基本上是相反的,35岁以下的人乐意上网购物,认为网上的东西便宜,不太注意保护自己的信息,而50岁以上的人却认为网络购物不安全,存在很多风险。从调查的结果来看,与几年前相比,人们的社会安全感没有什么很大变化。社会治安方面仍有很大的改善,火车站的治安问题,汽车站的扒手问题、银行抢劫、流动人口问题、宠物伤人、小区治安问题等,除此之外更重要的一条是要加强政府司法部门的执政力度,因为竟有71.4%的人对司法部门不满,他们认为很多司法部门对受害人的遭遇充耳不闻,向他们提了也没用,同时很多人对政府部门也不满,认为在法治安全教育宣传,打击违法犯罪力度,整顿交通秩序方面还需大大提高。2、建议和意见:我们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搞好社会治安提高公民的社会安全感(一)司法从机关和公务人员方面司法机关和公安人员的形象和地位是影响公众安全感水平的重要因素。为此要积极推进司法体制改革,规范司法行为,扩大司法公开,进一步加强政法队伍建设,以树立政法部门的良好形象。(二)舆论方面:政府要树立正确的舆论导向。通过对社会安全感的调查,我们已经知道宣传媒介对于人们安全感的巨大影响。因此,在日常的宣传报道,特别是对社会治安、刑事案件的报道中,必须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充分发挥宣传媒介的正面作用,注意防止进行个案炒作,消除负面影响,不应该造成公民恐惧心理,维持社会的稳定。(三)受害者方面政府由于重视打击犯罪、维护社会秩序等,而忽视被害人权利保障,这些往往使被害人在受害后处于无助状态,导致其安全感急剧下降。因此,从提高公众安全感的角度出发,有必要建立犯罪被害补偿制度。(四)公民方面公众要强化防范意识,时刻警惕不法侵害的发生,尤其是在繁华市中心火车站汽车站等地方,时刻小心小偷、抢劫。人们平时可以通过书籍、电视、网络等途径了解公民防范措施,掌握基本的安全常识。并且可以和家人及朋友交流,并在生活中有意的调整自己的言行举止以防不法侵害。(五)社会法制宣传方面政府要积极开展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活动,举办形式多样的法治理念教育学习培训班,引导广大政法干警牢固树立依法治国、执法为民、公平正义、服务大局、党的领导的理念。政府机关及公检法人员应该经常以各种方式,如发放传单、开展法律讲座、发放光盘磁带等向广大公民讲解法律安全知识,了解各种威胁公民安全的违法活动,并使公民掌握安全防范措施,以便在不法侵害发生时能降低自己的受伤害程度。3、结束语社会安全感和社会治安是一个永恒的话题,无论什么时候人们的社会安全感都有待提高,社会治安仍有改善的余地,近几年来也看到了国家在社会治安方面做了很大的努力。在面对突发事件时,国家能够在第一时间内采取措施解决问题,稳定社会。社会治安、社会安全感等和人们的经济收入有紧密的联系,只有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物质方面得到改善,社会安全感才有更大的提高。因此搞好经济建设是最重要的,我们应该牢牢抓住经济建设不放松,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繁荣富强的国家,人们的社会安全感才会进一步提高。我们此次的社会安全感调查鉴于人力和物力的有限性仅以芜湖市为调查对象,希望从一个小的方面反映出社会这一个大层面。同时,这也有利于芜湖市在以后的建设中,对这方面加以改。调查的结果难免反应所有的问题,提出的建议也不一定合理,希望大家提出宝贵的意见。参考文献:(1)王俊秀,面对风险:公众安全感研究,2008。(2)熊一新,论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