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及答案-(80)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高一第一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9分,每小题3分)茶文化源远流长。据传茶的发现约于公元前2700多年的神农时代。最早祖先们利用的是野生茶树,人工栽培约在3000多年前,巴蜀地区是中国茶树的起源地之一。东晋史书《华阳国志·巴志》记载,周武王伐纣时,巴蜀一带已用当地所产茶叶作贡品,说明当时茶叶生产已有一定规模。而后茶的栽培从巴蜀地区南下云贵,东移楚湘,转粤赣闽,入江浙,北移淮河流域,形成广阔的产茶区。原始社会人类在对植物的长期食用中发现茶树叶有解渴、提神和治疗某些疾病的作用,就把它熬煮成茶水作饮料。长期以来,茶只是用来治病,大约到西周初期,茶叶才发展为茶食,即“生煮羹饭”,后又成为祭品,最终从煮水清饮改进到泡饮。秦以前,各地语言文字不统一,茶的名称众说纷纭。商周时茶叶首次有了名字,叫“荼”,因其苦涩,又叫“苦荼”。据唐代陆羽《茶经》载,唐以前,茶有“荼”、“贾”等名,自《茶经》问世后,正式将“荼”字减去一横,称之为“茶”。春秋战国时期,茶叶已传至黄河中下游地区。清代顾炎武在《日知录》中说:“自秦人取蜀而后,始有茗饮之事。”到了汉代,茶的保健作用日益受到重视。西汉王褒在《僮约》中提到“武阳买荼”,说明当时已有了专卖茶叶的茶叶市场。魏晋南北朝时期,饮茶的风气传播到长江中下游,茶叶已成为待客、宴会、祭礼的饮料。南齐武帝临终遗诏说:“灵座上慎勿以牲为祭,惟设饼、茶饮、干饭、酒脯而已。天下贵贱,咸同此制。”从此茶叶成为祭祀时必备的祭品。唐代中期,饮茶之风盛行全国。各地制茶技术日益提高,出现很多名茶。有关茶的诗歌众多,据统计,李白、杜甫等100多人写了400多篇涉及茶事的诗歌,唐代还首次出现描绘饮茶场面的绘画。宋代,茶成为普及的饮料,特别是上层社会嗜茶成风。制茶的技术达到了精巧奢华的地步,如龙凤团饼茶的制作技术就非常复杂,有蒸茶、榨茶、研茶、造茶、过黄、烘茶等工序。1391年,明太祖下诏“罢造龙团,惟采茶牙以进”。皇室提倡饮用散茶,民间蔚然成风,并将煎煮法改为冲泡法,这是饮茶方法史上的一次革命。明代茶的加工炒制方法和品饮都有了创新,出现了炒青技术和功夫茶艺,从而推动了名茶发展和许多茶类的创新。茶自发现以后,通过各种渠道传向国外。目前世界上50多个产茶国的茶种、饮茶风尚都来自中国。中国茶叶约在汉代就传入日本,唐代又有大批日本僧人来华,回国时带回茶种。中国茶叶传入欧洲是在1607年。东印度公司成立的第二年,荷兰船首次将茶由澳门转运到爪哇。1669年,英国印度公司把14万磅茶叶运到英国,当时只在伦敦咖啡馆中供应少量中国茶。17世纪初明神宗万历年间,中国大使将少量茶叶运入俄国,大量输入是在1689年签订《尼布楚条约》后,1893年,俄国聘请中国茶工发展茶叶生产。此后中国茶叶又从欧洲和中国传入了东南亚各国。1.下列选项与原文意思不相符的一项是()A.西周时,作为中国茶树的起源地之一的巴蜀地区的茶叶生产已有一定规模,所产茶叶已作为贡品。B.西周初年,茶叶的功用由治病发展为泡饮,其间经历茶食、煮水清饮和祭品三个发展阶段。C.西汉时已有了专卖茶叶的茶叶市场,茶的保健作用日益受到重视。D.魏晋南北朝时,饮茶的风气已传至长江中下游,茶叶成为祭祀时必备的祭品。2.中国茶“通过各种渠道传向国外”,对“各种渠道”表述正确的一项是()A.大批日本僧人来华后,回国时偷偷带回茶种。B.东印度公司刚刚成立,就将大批茶叶运到英国。C.清代,中国茶叶大量输入俄国的同时,中国茶工也被聘请到俄国。D.后来中国茶叶又由日本、欧洲传入东南亚各国。3.下列推断与原文不相符合的一项是()A.祖先最早利用的是野生茶树,茶树的人工栽培时间大约在公元前1000多年。B.唐代陆羽被后人尊为“茶圣”,是因为他最先为茶正名,即将“荼”字减去一横,称之为“茶”。C.唐代中期,饮茶之风盛行,文人画士的创作涉及茶事,促进了唐代文学、艺术的繁荣。D.明代是中国茶发展的特殊阶段,茶叶的加工工艺和茶类形式有极大创新,品饮方法也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二、古诗文阅读(36分)(一)文言文阅读(18分)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4-7题黄州快哉亭记苏辙江出西陵,始得平地,其流奔放肆大。南合沅、湘,北合汉、沔,其势益张。至于赤壁之下,波流浸灌,与海相.若。清河张君梦得,谪居齐安,即其庐之西南为亭,以览观江流之胜,而余兄子瞻名之曰“快哉”。盖亭之所见,南北百里,东西一舍。涛澜汹涌,风云开阖。昼则舟楫出没于其前,夜则鱼龙悲啸于其下。变化倏忽,动心骇目,不可久视。今乃得玩之.几席之上,举目而足。西望武昌诸山,冈陵起伏,草木行列,烟消日出,渔夫樵父之舍,皆可指数,此其所以..为快哉者也。至于长洲之滨,故城之墟,曹孟德、孙仲谋之所睥睨,周瑜、陆逊之所驰鹜,其流风遗迹,亦足以称快世俗。昔楚襄王从宋玉、景差于.兰台之宫,有风飒然至者,王披襟当之,曰:“快哉此风!寡人所与庶人共者耶?”宋玉曰:“此独大王之雄风耳,庶人安得共之!”玉之言盖有讽焉。夫风无雄雌之异,而人有遇不遇之变。楚王之所以为乐,与庶人之所以为忧,此则人之变也,而风何与焉?士生于世,使其中不自得,将何往而非病;使其中坦然,不以物伤性,将何适而非快?今张君不以谪为患,穷会计之余功,而自放山水之间,此其中宜有以过人者。将蓬户瓮牖,无所不快;而况乎濯长江之清流,揖西山之白云,穷耳目之胜以自适也哉!不然,连山绝壑,长林古木,振之以清风,照之以明月,此皆骚人思士之所以悲伤憔悴而不能胜者,乌睹其为快也哉!元丰六年十一月朔日,赵郡苏辙记。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南合沅、湘,北合.汉、沔合:汇合B.即.其庐之西南为亭即:就,就着C.南北百里,东西一舍.舍:房舍,房屋D.有风飒然至者,王披.襟当之披:敞开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A.①至于赤壁之下,波流浸灌,与海相.若②吾已失恩义,会不相.从许B.①今乃得玩之.几席之上②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C.①此其所以..为快哉者也②所以..游目骋怀D.①昔楚襄王从宋玉、景差于.兰台之宫②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6.下列各项对文章的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第一段:描述“快哉亭”可以观赏江流胜景,并说明“快哉亭”得名的缘起,描写和议论有机结合。B.第二段:描述亭上所见之景物,真足以畅快人心,再叙凭吊附近往古历史之风流遗迹,亦足以称快世俗。C.第三段:借宋玉与楚襄王对“风”之不同的看法,作为下段抒发议论之过渡。D.第四段:盛赞张梦得能不以物伤性,虽在贬谪中,亦能从其中领悟出“快哉”来。7.翻译本文中及学过课文中的句子(9分,每小题3分)(1)昼则舟楫出没于其前,夜则鱼龙悲啸于其下。(2)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3)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二)古代诗歌阅读(8分)阅读下列诗歌,完成8—9题。涉江采芙蓉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8.请从一个方面对这首诗的艺术特点加以分析。(4分)9.诗人塑造的抒情主人公是男子还是女子?谈谈你的观点和依据。(4分)(三)默写(10分,每空1分)10.根据课文填写下列空缺的名句(1)淇水汤汤,渐车帷裳。____________________,士贰其行。(2)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___________________。(3)___________________,池鱼思故渊。(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周公吐哺,天下归心。(5)固知一死生为虚诞,___________________。(6)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7)夫夷以近,则游者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1~15题。(15分)碧云寺的秋色北京西山碧云寺是一个大寺院,又是一个大林子。在那些大小不等的院子里,都有树木或花草。那些树木,种类繁多,其中不少还是活上了几百岁的参天老干。寺的附近,那些高地和山岭上,树木也相当繁密。我是中秋节那天搬到寺里来的,在那些繁茂的树丛中,还很少看到黄色的或红色的叶子。半个月过去了。寺里有些树木渐渐开始在变换着颜色。石塔前的柿子树,院子里那些攀着石桥和假山的爬山虎,好像先得秋意似的,叶子慢慢地黄的黄、赤的赤了。可是,绿色的统治基本上还没有动摇。近日,情景突变。黄的、红的、赤的颜色触目都是。它来得是那么神速,将我那模糊的季节感惊醒了。不论这里那里的爬山虎,都急速地换上新装。它们大都由绿变黄,变红,变丹,变赤……我们要找出整片的绿叶已经不很容易了。罗汉堂前院子里靠北墙有株缠绕着大槐树的爬山虎,平日,我们没有注意到它跟槐树叶子的差别。几天来,可大不同了。槐树有一些叶子渐渐变黄,可全树还是绿沉沉的。而爬山虎的无数叶子,却由绿变黄,变赤,在树干上、树枝上鲜明地显出自己的艳丽。特别是在阳光的照射下,那些深红的、浅红的、金黄的、柑黄的叶子都闪着亮光,把大槐树反衬得美丽可爱了。释迦牟尼佛殿前的两株梧桐,弥勒佛殿前的那些高耸的白果树,泉水院石桥边的那株黑枣树……它们全都披上黄袍了。中山纪念堂一株娑罗树的大部分叶子镶了黄边,堂阶下那株沿着老柏上升到高处的凌霄花树的叶子也大都变成咖啡色的了。自然,那些高耸的老柏和松树还是比较保守的,尽管有很少的叶子已经变成了刀锈色,可是,它们身上那件墨绿袍子是不肯轻易褪下的。槐树的叶子,也改变得不踊跃。但是,不管怎样,现在,碧云寺的景色却成为多彩的了。多彩的秋林有它自己特别的情调和风格。夏日花园的美不能代替它,也不能概括它。古代的诗人,多喜欢把秋天看作悲伤的季节。过去许多“悲秋”的诗篇或诗句,多半是提到“草木黄落”的景象的。其实,引起人们的伤感,并不一定是秋天固有的特性。从许多方面看,它倒是一个叫人感到愉快的时辰。所谓“春秋佳日”,决不是没有根据的一句赞语。在夏天,草木的叶子绿油油的,这固然象征着生长、繁荣。但是,它到底不免单调些。到了秋天,尤其是到深秋,许多树木的叶子变色了,柿红的、朱红的、金黄的、古铜色的、赭色的,还有那半黄半绿或半黄半赤的……五颜十色,把山野打扮得像个盛装的姑娘。加以这时节天色是澄明的,气候是清爽的。你想想,这丰富的秋色将唤起人们怎样一种欢快的感情啊!我们晓得古代诗人所以对秋风感喟,见黄叶伤情,是有一定的社会生活的原因的。诗人们或因为同情人民的苦难,或因为伤悼个人遭逢的不幸……那种悲哀的心情,往往容易由某些自然现象的感触而发泄出来。即便如此,也并不是所有的诗人面对那些变了色的叶子都唉声叹气。“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明白地颂扬红叶的生机与美丽;“扁舟一棹归何处?家在江南黄叶村”,诗人对于江南秋色分明艳羡不已。此外,如像“红树青山好放船”、“半江红树卖鲈鱼”……这些美丽的诗句也都远离“满山红叶,尽是离人眼中血”那种饱含着哀伤的情调。大家知道,“现在”跟“过去”是对立的;但是,在历史的长河中,它们又有着一脉相联的源流。因此,即使是生活在旧时代里的诗人,对于某些事物也可以具有一定的正常感情。我们没有权力判定,过去一切诗人对于红叶和黄叶的美,都必然是色盲的。(取材于钟敬文的同名散文)11.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两项是(4分)A.作者对急速换上新装的爬山虎倾注了热烈的赞美之情,意在对老柏和松树的“保守”表达自己的不满与批评。B.本文对秋叶的描写采取了有详有略的技巧,着重描绘了得秋意之先的爬山虎,而对其它树种的叶子则点到即止。C.作者在行文过程中用对比的手法具体描述了夏日花园之美,借此突出多彩的秋林有它自己特别的情调与风格。D.在结尾一段,作者援引了一系列描写秋色的诗句,是为了证明中国古代诗人见秋叶而伤情是完全不足取的。E.古代诗人写下了许多“悲秋”之作,从“满山红叶”中见出“离人眼中血”,这与诗人的生活背景有一定关联。12.文中对爬山虎的

1 / 8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