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全国中小学“教学中的互联网搜索”优秀教学案例评选《姓氏起源》教案设计一、教案背景1,面向学生:√□中学□小学2,学科:语文2,课时:一课时3,学生课前准备:(1)网上收集关于姓氏的资料。(2)网上收集关于自己姓氏来源的途径。(3)网上收集跟自己同姓氏的历史名人。二、教学课题通过学习探究,让学生掌握学习知识的方法。同时,通过探究讨论,让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中姓氏问题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因此确立本课的目标为:知识与能力:了解关于姓氏的知识。过程与方法:通过讨论探究了解关于姓氏的知识,学会自主学习。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增强宗族自豪感和民族自豪感,激发学生的民族认同感及强烈的爱国热情。三、教材分析《姓氏起源》是高中语文必修2梳理探究的知识专章。基于学生对自己姓氏的形成、来历及家族的渊源有着与生俱来的好奇感本专章旨在激发学生的自豪感分民族认同感。1、教学重点:增强宗族自豪感和民族自豪感,激发学生的民族认同感和更为强烈的爱国热情。2、教学难点:(1)理解姓氏的产生与作用。(2)理解姓氏的分途与合一。(3)理解姓氏的区别。四、教学方法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指导课堂教学,将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所有问题均由学生展开讨论。在讨论中,应当激励学生各抒己见,鼓励学生有所质疑,有所发现,有所突破。关键是思想要“动”起来,要持之有据,言之有理。在讨论课中,教师是激励者、参与者、合作者、引导者和组织工作者。教师应当使课堂讨论充实、活跃、有序而有趣。为了便于操作和训练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讨论课拟将班级分成若干小组,每个小组都不得应有专人负责。小组内部,小组之间,可以用互相质疑,互相问难,互相交流。讨论重在过程,对某些开放性问题应当鼓励学生发表独立见解。五、教学过程(一)情景激趣引入课题1、设疑激趣2【百度搜索】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说“我是谁?我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我是什么?我应该是什么?我将会是什么?”这是西方圣哲长久的苦恼。我国清代皇帝顺治说“未曾生我谁是我,生我之时我是谁?长大成人方是我,合眼朦胧又是谁?”这是中国君王的困惑。你是否也有过类似哲人与帝王的烦恼,这节课我们就通过探究姓氏起源帮助他们解决心中的困惑,让我们去寻根。2、板书课题:《姓氏起源》(二)探究梳理整体感知◆学生活动◆(分五个学习小组,各组选派学生代表本组发言,回答正确加分)讨论——交流、碰撞——点拨(重难点),教师适当点拨引导。探究梳理一:根据自己的姓氏来源说说姓氏来源途径有哪些?答案明确在百度搜索【百度搜索】中国姓氏的由来探究梳理二:姓和氏有什么区别?(从姓氏的产生及作用两方面逐层探究,知识渐进深入)1、从姓和氏的产生可以看出姓和氏有什么区别?明确:(1)姓的产生姓的产生基于血统,源于母系社会,同一个姓表示同一个母系的血缘关系。(2)氏的产生氏与氐本是同一个字,氐指树根,是柢的本字。故而氏表示一个人的归属,是姓的分支,可用来区分不同分支的同姓子孙。而氏的产生则基于权力,源于父系社会,是由姓衍生出来的分支。氏基于权力,一个氏族获得权力并因之成族的途径千差万别,就决定了其氏号的形成途径也千头万绪。小结:姓,氏族标记,不变;氏,家族标记,可变。2、从姓和氏的作用可以看出姓和氏有什么区别?明确:(1)姓的作用①区别母系血缘关系②别婚姻,姓同者,婚姻不可通。为避免同姓通婚,女子称姓就尤为重要(2)氏的作用①表明父系血缘关系②区别个人身份的嫡庶贵贱。小结:表明血缘,区别婚姻,区别贵贱。3、姓、氏为什么会分途?姓、氏之分途,是原始氏族社会的产物,其基础就是血缘关系。由于中国夏、商、周三代的宗法制度是直接由原始氏族制度蜕变而来的,因此,姓、氏之区别在其中被清晰地保存下来:以姓统血缘、以氏标权力探究梳理三:联系氏的来源和作用分析姓氏合一时间和原因。明确:战国,社会发生大变革,旧贵族开始没落,有许多还沦为平民甚至奴隶;不再分封新的贵族。平民阶层上升。所以表示贵族身份的“氏”就变得没有什么存在的必要了。3秦以后到了汉朝,姓和氏便合而为一了。(三)牛刀小试巩固知识◆学生活动◆(分五个学习小组,回答正确加分)1、如果让你赐姓,你将赐给他什么姓:我家世世代代杀猪啊!2、屈原,名平,楚之同姓也。楚国芈mǐ姓,屈原既是楚之同姓,又为什么叫“屈”原?3、说出下列现象的原因:买妾不知其姓,则卜之。4、“吴姬压酒劝客尝”诗中吴姬这个称呼怎么理解?5、读准下列姓氏的读音:繁黑晟朴万俟单于(四)延伸探究拓展知识1、姓氏合一会产生哪些后果?2、为何支庶子孙多以祖父名、字、谥号为氏?3、以国名为氏为何大多在国亡后?4、众多鲜卑复姓和少数民族姓氏改汉姓说明什么?5、现在同姓是否可以结婚?6、现在的姓和以前的姓区别在哪里?(五)寻根问祖荡涤心灵1、简述你的姓氏渊源,说说与你同姓名人。对此你又做何感想?增强学生心中的自豪感。2、我们通过追本溯源,发现一个很有趣的现象。有很多姓氏的起源都来自于一些古姓,如嬴姓、姬姓、妫姓、子姓等等,请大家思考:为什么说中国姓氏同根同源?【百度搜索】中华姓氏源流树状示意图=101394&page=1【百度搜索】中华姓氏源流树状示意图讲解=10920中国的第一个姓是”风”,产生在伏羲时代。据说黄帝25子相传黄帝的25个儿子,为4母所生,分为12“姓”:姬、姞、酉、祁、己、腾、箴、荀、任、僖、儇、依。也就是说,黄帝的子孙衍生成12个胞族,散居到各地。这些胞族又滋生出一系列的“氏”。当时普遍存在的父系家长制氏族都称为氏。其首领为氏族的代表,也以氏来专称。如黄帝称轩辕氏,尧称陶唐氏等等。他们开枝散叶,分成不同的姓氏,所以说万姓是一家,同根同源。俯视中华民族姓氏分布,中国姓氏犹如一株巨大无比的榕树,其冠如盖,铺天盖地;其根如须,盘根错节。中华民族同根同源,无论你我他,万姓是一家。(提示:“寻根问祖”不在祈福于祖先,而在明白我们自身:我们与祖先血脉相连,祖先曾经的苦难与辉煌,一定会通过这血脉,流传到我们现在。)3、最近,社会流传一股姓氏寻根的热潮,你如何看待这样的现象?【百度搜索】姓氏寻根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明确:(1)参天之木,必有其根,怀山之水,必有其源。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原生态文化——由三皇五帝等中华祖先创造并传承下来的姓氏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的血脉、国脉、文脉,形成了中华文明的文化基因,追朔自己的根,中国人唯一可以凭籍的线索就是自己的“姓氏”了。(2)能释怀对自己姓氏的种种困惑,让人们与自己的先人进行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从而使自己对自己的姓氏的历史来源、家族名人、迁徙分布等知识了如指掌,甚至知道应该到哪去寻找属于自己的根……通过姓氏文化寻根,使人们知道,自己的生命之所由来,知道自己肉体,心灵,之血脉传承;人们可以找到与祖先相连的血脉,经历祖先曾经的苦难与辉煌,从而感知4历史,体味现在,思考未来……(3)姓氏寻根所寻觅的是中国人共同的民族文化之根,对于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和增强民族凝聚力都具有积极意义。通过了解中华民族的姓氏文化,探讨姓氏寻根现象,我们更加能够借以增强民族凝聚力和民族自豪感、认同感。(4)举行寻根祭祖活动,发扬中华民族敬祖尊宗的传统文化,有利于促进海内外同胞互动、联谊、团结,有利于祖国的和平统一大业。要让大家都知道自己的根在哪里,源在哪里,统统都是在祖国!根在这里!(5)满腔热血洒故里,灼热的乡情,化作满腔的热血,为故乡的公益事业真诚相助,报效桑梓。它凝成一所又一所学校的教学楼,一座座治病救人的医疗机构,一条条四通八达的乡村大道,一处处供水输电的厂场。他们的丰公显绩,刻在雪白的石碑上,刻在父老乡亲的心坎上,抹不掉,忘不了。因此,姓氏文化寻根,对于研究中国历史、海外华人寻根问祖、建设和谐社会、加强民族团结、完成国家统一大业,有十分积极的意义。(六)布置作业请同学们将自己对寻根现象的感想写成300字左右的小论文。(七)课后玩味◆学生活动◆阅读《黄国祖地寻根之旅》《筑寻根文化路河南固始打出“中原侨乡”牌》进一步荡涤心灵寻根问祖【百度搜索】黄国祖地寻根之旅=57【百度搜索】《筑寻根文化路河南固始打出“中原侨乡”牌》六、教学反思“课是为学生上的,是为学生解决问题的。”要以学生为本,课堂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都是学生的需要和发展。着力增强宗族自豪感和民族自豪感,激发学生的民族认同感及强烈的爱国热情。探究讨论的教学方式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学生学会了自主学习的学习方法,必当受用终生。另外,我认为最值得肯定的是,我在教学中充分运用百度资料,比如图片、阅读文章、新闻资料等,知识容量大,形式活泼多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高、主动性强,因而教学效果很好。5七、教师个人介绍省份:吉林省学校:吉林省通化市靖宇中学姓名:于洋职称:中学语文一级教师通讯地址:吉林省通化市靖宇中学(134001)于洋,女,吉林省通化市靖宇中学。中学语文一级教师,县级骨干教师(2004年),吉林省通化市优秀教师(2004年2008年),通化市巾帼文明示范教师(2007年),2007年荣获“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教学比赛一等奖;多次执教公开课,近几年来在《教学交流》《中小学教育》《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等国家级或省级期刊发表论文十余篇,另有十二篇论文获国家级或省市级奖励;参与全国中语会“十一五”重点课题“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已结题;近三年来辅导学生参加吉林省作文竞赛,近百人次获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