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课内文言文阅读】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首页末页语文课内文言文阅读【课内文言文阅读】新教材七八年级重要考点梳理首页末页语文课内文言文阅读(一)三峡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献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首页末页语文课内文言文阅读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3分)(1)自非亭午夜分(2)属引凄异(3)故渔者歌曰如果连接所以首页末页语文课内文言文阅读2.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1)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2)空谷传响,哀转久绝。即使骑着飞奔的马,驾着疾风,也没有这么快。空旷的山谷传来猿啼的回声,声音悲凉婉转,很久很久才消失。首页末页语文课内文言文阅读3.下列对文章的分析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A.作者描绘了长江三峡四季风光之美,歌颂了祖国的大好河山,抒发了对祖国河山的挚爱之情。B.三峡景色最具魅力的是夏天迅猛、凶险的江水,所以文章先写夏水而后写春、冬、秋之水,突出了三峡险恶、令人畏惧的特点。C.文章使用了大量极富表现力的骈散句,语言清新隽逸,简洁凝练。D.结尾引用民歌,照应前文,突出了三峡秋天山高峡窄的特点,渲染了三峡秋天凄清哀伤的气氛,突出凄婉美。(文章描写的三峡并非险恶、令人畏惧。)B首页末页语文课内文言文阅读(二)答谢中书书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首页末页语文课内文言文阅读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3分)(1)晓雾将歇(2)自康乐以来(3)未复有能与其奇者消散自从参与。这里有欣赏、领悟的意思首页末页语文课内文言文阅读2.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1)山川之美,古来共谈。(2)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赞叹的啊。夕阳快要落山了,水中潜游的鱼争相跳出水面。首页末页语文课内文言文阅读3.下列对文章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3分)A.《答谢中书书》通过描写山水相映之美、色彩配合之美、晨昏变化之美和动静相衬之美,勾画出了一幅令人心旷神怡的山水画卷。B.全文分三部分。“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总领全文,当中部分则具体叙写山川之美,最后以“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的感慨结束。C.文中的“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这句话的用意在于表明自从谢灵运以来,没有人能够欣赏山水的妙处,而作者能够从中发现无尽的乐趣。D.《答谢中书书》一文描绘了“月色之美”,表达了作者热爱自然,沉醉山水的思想感情。(应是描绘了“山川之美”。)D首页末页语文课内文言文阅读(三)记承天寺夜游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首页末页语文课内文言文阅读1.理解下列加点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3分)(1)念无与为乐者(2)相与步于中庭(3)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考虑,想到散步只是首页末页语文课内文言文阅读2.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1)月色入户,欣然起行。(2)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这时月光照进房门里,我高兴地起来走到户外。月光照在庭院里好像一片积水澄澈透明,水中仿佛有藻、荇交错纵横,大概是竹子柏树的影子。首页末页语文课内文言文阅读3.下列对文章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章的“月”是这篇文章的点睛之笔:“庭下如积水空明”可推知月色之清,“水中藻、荇交横”可见月光之明。动静结合,领读者进入一个亦真亦幻的透明世界。B.这篇游记小品,叙事简洁,写景如绘,事、景之中寓情;三者又都集中于写人,写人又突出一点“闲”。首页末页语文课内文言文阅读C.作者口中的“闲人”,既可理解为具有闲情雅致的豁达之人;也可以理解为在被贬谪后郁郁不得志的情形下,一种自嘲式的排解。D.和《小石潭记》一样,两文都借景抒情。本文欣喜悠闲与失意悲凉交加,而柳宗元则在寂寞处境中显现出悲凉凄怆的心绪A(“庭下如积水空明”可推知月色之明,“水中藻、荇交横”可见月光之清。)首页末页语文课内文言文阅读(四)与朱元思书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首页末页语文课内文言文阅读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3分)(1)任意东西(2)鸢飞戾天者(3)窥谷忘反向东或向西至,到达同“返”,返回首页末页语文课内文言文阅读2.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1)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2)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从富阳到桐庐一百来里(的水路上),奇山异水,是天下独一无二的。(山峦)凭借(高峻的)地势争着向上,仿佛都在争着往高处远处伸展,(互相)争夺高处,笔直地向上,直插云天,形成千百座山峰。首页末页语文课内文言文阅读3.下列对文章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章写水时抓住“清”这一特点从动态角度来写,结合具体的事物来表现;而写“急”这一特点时则从静态的画面来写,运用了比喻的修辞。B.文章写山时先通过视觉的角度,运用神奇的想象力,巧妙地把群山的静态美转化为动态美,不仅赋予山以生命活力,而且突出了山的高度。首页末页语文课内文言文阅读C.文章写了山峰中的泉水、百鸟、鸣蝉、山猿,从听觉上感受到了一首山林交响曲,使得整个山林变成了美妙的音乐世界,使人心旷神怡。D.文章最后补写的山峰上的丛树枝繁叶茂、长势葱茏,给人以欣欣向荣之感,又照应前文的“寒”字。这里从不同角度写出了山的“奇”。A(写水“清”时从静态角度来写,结合具体的事物来表现;而写“急”这一特点时则从动态的画面来写,运用了比喻的修辞。)首页末页语文课内文言文阅读(五)富贵不能淫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首页末页语文课内文言文阅读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3分)(1)必敬必戒(2)以顺为正者(3)与民由之谨慎准则,标准遵循首页末页语文课内文言文阅读2.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1)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2)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发起怒来,诸侯们都会害怕;安静下来,天下就会太平无事。富贵不能使他迷惑,贫贱不能使他动摇,威武不能使他屈服。首页末页语文课内文言文阅读3.下列对文章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景春心目中的大丈夫,是像公孙衍、张仪那样的位高权重,令人望而生畏的当权者。B.孟子认为的“大丈夫之道”表现为“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其本质是对内心的仁、义、礼的坚守。C.孟子关于大丈夫的名言闪耀着思想和人格力量的光辉,在历史上激励了无数仁人志士,成为他们坚守正义的座右铭。D.在我国光辉灿烂的古代文化中,会不时隐藏着某些封建主义的糟粕,本文却是个例外。(本文也不例外,如其中提到的“三从四德、父母之命不可违”都是封建糟粕。)D首页末页语文课内文言文阅读(六)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首页末页语文课内文言文阅读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3分)(1)行拂乱其所为(2)入则无法家拂士(3)出则无敌国外患者违背同“弼”,辅佐在国外首页末页语文课内文言文阅读2.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1)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2)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通过这些)来使他的心受到震撼,使他的性格坚忍起来,增加他原来不具备的能力。内心忧困,思绪阻塞,然后才能有所作为,(一个人的想法,只有)表现在脸色上,流露在言谈中,才能被人们了解。首页末页语文课内文言文阅读3.下列对文章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本文主要讲了两个问题:如何造就人才;如何治理国家。B.文章开头先用六位名君贤臣的事例来引出论题。C.第二段先从反面论述磨难对人生的意义,再从正面论证没有忧患的危害性。D.本文的中心论点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应是先从正面论述再从反面论证)C首页末页语文课内文言文阅读(七)愚公移山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首页末页语文课内文言文阅读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首页末页语文课内文言文阅读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3分)(1)年且九十(2)杂然相许(3)寒暑易节将近赞同更替首页末页语文课内文言文阅读2.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1)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2)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于是(愚公)率领儿孙中三个能挑担的人,(上山)凿石头,挖泥土,用箕畚装土石运到渤海边上。你思想顽固,顽固到了不可改变的地步,连寡妇孤儿都比不上。首页末页语文课内文言文阅读3.下列对文章的分析理解,不正解的一项是()(3分)A.愚公在高龄时提出移山主张,并表示要身体力行,增强了感召力。B.愚公召开家庭会议制定计划,可以使计划更周全、执行更有力。C.故事中,“杂然相许”“献疑”“跳往”等词语很能表现人物特点,值得品味。D.如果不是出乎意料地有神仙相助,“移山”举动必定以悲剧告终。(故事本来就是一个寓言而已,此项判断过于绝对化了。)D首页末页语文课内文言文阅读(八)周亚夫军细柳文帝之后六年,匈奴大入边。乃以宗正刘礼为将军,军霸上;祝兹侯徐厉为将军,军棘门;以河内守亚夫为将军,军细柳:以备胡。上自劳军。至霸上及棘门军,直驰入,将以下骑送迎。已而之细柳军,军士吏被甲,锐兵刃,彀弓弩,持满。天子先驱至,不得入。先驱曰:“天子且至!”军门都尉曰:“将军令曰‘军中闻将军令,不闻天子之诏’。”居无何,上至,又不得入。首页末页语文课内文言文阅读于是上乃使使持节诏将

1 / 38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