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教案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教案平定一中胡志华教学目标结合高考考点,以专题形式通过总结、概括、例题引导学生对中国近代民主思想的引入、宣传、发展的过程实践有更深层次的认识,掌握变化规律与线索,提高学科能力和分析归纳历史问题的能力。教学重点中国近代民主思想的引入、宣传、实践过程教学难点中国近代民主思想的引入、宣传、实践过程产生的影响教学方法归纳、总结教学手段多媒体辅助教学教学过程近几年新课改命题规律:1、近几年对中国思想解放潮流的考查比较多,命题形式呈现以问题为中心,选择专题系列化,主观题情景化。2、从考查的内容上看:对各派的思想主张以向西方学习的层次,对近代中国所产生的历史影响等方面较多。3、从考查的形式看基本以选择题为主。4、从考查的难度看本专题高考试题难度不大,新情景试题较多命题趋势:应集中在:中西文化交融、适合对学生进行爱国思想教育、对该专题的理解掌握,灵活运用,多种命题形式等方面此专题是一部中国近代政治思想简史。突出一条主线,这一条主线是近代中国人学习西方与救亡图存紧密相连的思想解放渐进过程。学制度魏源“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严复“自由为体,民主为用”康有为托古改制实行君主立宪中国近代西学东渐的历程地主阶级资产阶级学技术张之洞“师夷之长技以制夷”梁启超兴民权“新民”实行君主立宪孙中山三民主义,实行民主共和制新三民主义陈独秀民主与科学抵抗派洋务派维新派革命派激进派学思想“近代民主思想的演进,既不是一江长流,也不止一个洪峰,而是以一个接一个的涨落相继出现的。”——陈旭麓“近代民主思想的演进,既不是一江长流,也不止一个洪峰,而是以一个接一个的涨落相继出现的。”——陈旭麓需要讲清一个概念:西学东渐明确:1、师夷长技以制夷和师夷长技以自强的区别和联系2、体用之争起因内容及本质3、维新思潮的两个阶段(早期维新思想和维新思想)框架西学东渐开眼看世界背景:鸦片战争前后的国内外形势代表人物及主张:林则徐;魏源开眼看世界的社会思潮体用之争背景:19世纪60-90年代东西方文化的碰撞洋务派的“中体西用”含义、实践、评价、论战早期维新派的形成和主张维新思潮兴起的背景民族危机;民资的初步发展;西学的传播;早期维新思想的传播代表人物康有为移花接木,托古改制梁启超宣传民权和君主立宪谭嗣同主张自由平等严复主张“自由为体,民主为用”(一)开眼看世界(师夷长技)(1)背景:社会状况(政治、经济、思想的传承)、①鸦片战争之后,受坚船利炮和西学东渐的冲击,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资本主义文化交汇、碰撞。②一批先进中国人开始冲破传统的“贵华夏”“贱夷狄”的思想藩篱,以新的眼光审视世界。(从天朝上国迷梦中惊醒)(2)代表人物:林则徐(开眼看世界第一人)、魏源“师夷长技以制夷”(3)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学习西方先进科学技术抵御外国侵略,维护清朝统治。(4)实践活动:林则徐组织翻译《各国律例》《四洲志》等资料。《四洲志》是近代中国第一部系统的世界地理志。魏源编辑《海国图志》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引导人们关注世界形势。(5)意义:引导国人关注世界形势,寻求强国御侮之道;开了中国近代由爱国而研究、学习西方的先河;对当时的思想解放有重要启迪作用。(6)局限:只倡导学习西方技术,目的是维护清的统治,没有展开实际学习西方的实践活动。(二)体用之争材料一立国之道,尚礼仪不尚权谋,根本之图,在人心不在技艺…以忠信为甲胄,------清朝大学士倭仁材料二中国文武制度,事事远出西人之上,独火器不能及……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欲学习外国利器,则莫如觅制器之器,师其法而不必尽用其人-----《江苏巡抚李鸿章致总理衙门原函》材料三西人立国……育才于学堂,论政于议院,君民一体,上下同心,务实而戒虚,谋定而后动,此其体也。轮船、火炮、洋枪、水雷,铁路、电线,此其用也。中国遗其体而求其用,无论竭蹶趋步,常不相及;就令铁舰成行,铁路四迭,果以足恃欤?——郑观应《盛世危言·自序》1、中体西用的含义?用西方的先进科技来维护清朝的封建统治。(1)中体西用是洋务派及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和理论依据。继承了林魏“师夷长技一制夷”的主张,并付诸实践。中国的近代化运动也从思想主张转变为实践活动,由军事技术领域发展到经济领域,并为进一步发展到政治领域奠定了基础。。(2)它冲击了保守的传统思想,为西学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良好的舆论环境。(3)用西方的先进科技来维护清朝腐朽、没落的旧制度,注定了以此来指导的洋务运动的失败。19世纪末,最终被维新思想所取代。2、对“中体西用”的评价。(三)维新思潮(早期维新思想、维新思想)1、背景:洋务运动展开、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出现一批具有早期维新思想的知识分子。2、代表人物:王韬、郑观应。3、主张:在经济上主张发展民族工商业,与外国进行商战;在文化上主张兴办学校,学习西方自然科学知识;在政治上主张革新,实行君主立宪制度。4、实践活动:因理论体系的不成熟,没有实践活动。5、意义:是近代中国主张学习西方政治制度的开端。6、局限:未付诸实际行动。早期维新思想的主张:材料一:欲自强,必先致富;欲致富,必首在振工商;欲振工商,必先讲求学校,速立宪法,尊重道德,改良政治。——郑观应《盛世危言》教材材料二:郑观应对世界各国的政治制度进行比较后指出:“君主者权偏于上,民主者权偏于下,君民共主者权得其平。”材料三:郑观应说:“初则学商战于外人,继则与外国商战”。设问:(1)请归纳早期维新派提出的主张?设议院,“君民共主”,追求政治改革,抵抗外国侵略。与外国人商战,要求发展资本主义经济(2)早期维新派的转变起到了哪些作用?承前启后,思想启蒙。对知识分子的思想注意力从工商科技转移到政治制度方面起到了启蒙作用。2、维新思潮(1)兴起的社会背景①民族危机,救亡图存②民族工业的初步发展和民族资产阶级的形成(阶级基础)③洋务运动的失败使先进人士认识到改革制度的必要④西方民主政治思想的传播;早期维新思想的传播(2)维新运动的代表人物及主张材料一1898年6月,康有为在《请定立宪开国会折》中奏道:“臣窃闻东西各国之强,皆以立宪法、开国会之故。国会者,君与国民共议一国之政法也。盖自三权鼎立之说出,以国会立法,以法官司法,以政府行政,而人主总之,立定宪法,同受治焉。人主尊为神圣,不受责任,而政府之。”——《戊戌奏稿》探究:根据史料一,概括康有为的政治主张。史料二为了在王权承认的“合法性”范围内偷运西学之果,康有为在变法的整个过程中不得不始终小心翼翼地从“奉天承运”、“圣人之作”的传统象征系统内拾取古已有之的变化之道。……尽管康有为之变法理论似乎处处引经据典,旁征博引,无敢逾越古典圣贤所订准绳,但言行举止中却不时透露出叛逆色彩。——许纪霖、陈达凯主编《中国现代化史》(第一卷)探究:康有为在奏章中往往采用在“中体”中偷用西学的方法,给皇帝讲“必当变法”的道理。根据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维新思想的特点是什么?试分析其原因。归纳:严复谭嗣同梁启超康有为影响代表论著重要活动代表人物开办学堂、研究维新理论、撰写书籍《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为维新变法提供了合乎传统文化价值的理论依据,影响巨大维新派的宣传家批判纲常礼教最为猛烈,维新勇士系统介绍西方文化的第一人《天演论》《仁学》《变法通议》《新民说》宣传民权、君主立宪和变科举变科举抨击纲常礼教,批判专制君权制度、宗法等级制度,倡导男女平等翻译西方知识书籍宣传“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原理主张“自由为体、民主为用”(3)实践活动:戊戌变法。(4)意义:推动维新变法运动,起了思想启蒙作用,促进民族意识和爱国意识的觉醒,掀起一次近代思想解放潮流。【针对性训练】1.光绪二十四年(1898)五月,维新派代表人物康有为从“中体西用”的角度论述了科举制度改革的必要性。这表明他()A.在戊戌变法初期思想趋于保守B.认同洋务派的“中体西用”思想C.在教育改革方面与洋务派观点一致D.所说的“体”和“用”与洋务派不同2.据学者研究,甲午战争之前的三百年中,日本翻译中国书籍有129种之多;但是之后的十几年中,日本翻译中国书籍仅有16种,而中国翻译日本书籍却达到了958种,其中多数为政治、法律类书籍。造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马关条约规定中国必须进口日本图书B.日本为进一步侵略中国制造政治舆论C.日本的文化交流政策由开放转向封闭D.中国知识分子主张通过日本学习西方【总结提问】鸦片战争后,面对西学东渐的冲击,先进的中国人是如何应对的?西学东渐政治经济一鸦战败二鸦战败甲午战败资本主义经济侵入资本主义经济侵入加剧民资发展资本输出加剧鸦片战争后,面对西学东渐的冲击,先进的中国人是如何应对的?抵抗派代表?主张?洋务派代表?主张?维新派(早、晚期)代表?主张?1840186018941898小结西学东渐历程代表人物背景主张与实践抵抗派19世纪40年代林、魏鸦片战争“师夷长技以制夷”洋务派19世纪60——90年代奕洞二鸦,中西文化的冲撞“中体西用”早期维新派王韬、郑观应中法战争失败改良政治,君主立宪维新派19世纪末康、梁、谭、严甲午战败;民资的初步发展变法维新,救亡图存激进派20世纪初陈独秀、李大钊袁复辟帝制,尊孔复古逆流;辛亥革命;民资的进一步发展;启蒙思想的传播民主、科学打到孔家店新文学

1 / 5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