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雷及其翻译思想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1简述傅雷先生的主要翻译思想,并评述“形似”与“神似”的关系。目录一、傅雷先生简介...............................................................................................................................1二、傅雷先生主要翻译思想.................................................................................................................1三、“神似”与“形似”的关系..............................................................................................................2四、参考文献......................................................................................................................................3一、傅雷先生简介傅雷(1908.4.7—1966.9.3),字怒安,号怒庵,汉族,上海市南汇县(现南汇区)人,翻译家,文艺评论家。幼年丧父,在母亲的严厉管教下,养成严谨、认真、一丝不苟的性格。早年留学法国,学习艺术理论,得以观摩世界级艺术大师的作品,大大地提高了他的艺术修养。回国后曾任教于上海美专,因不愿从流俗而闭门译书,几乎译遍法国重要作家如伏尔泰、巴尔扎克、罗曼·罗兰的重要作品。其译作丰富,行文流畅,文笔传神,翻译态度严谨,成了中国译界备受推崇的范文,形成了“傅雷体华文语言”。他多艺兼通,在绘画、音乐、文学等方面,均显示出独特的高超的艺术鉴赏力。1957年被打成“右派”,但仍坚持自己的立场。“文革”中因不堪忍受污辱,与夫人朱梅馥双双含冤自尽,实现了文格与人格的统一。傅雷翻译的作品,共30余种,主要为法国文学作品。其中巴尔扎克占15种:有《高老头》《亚尔培·萨伐龙》《欧也妮·葛朗台》《贝姨》《邦斯舅舅》《夏倍上校》《奥诺丽纳》《禁治产》《于絮尔·弥罗埃》《赛查·皮罗多盛衰记》《搅水女人》《都尔的本堂神父》《比哀兰德》《幻灭》《猫儿打球记》(译文在“文化大革命”期间被抄)。罗曼·罗兰4种:即《约翰·克利斯朵夫》及三名人传《贝多芬传》《米开朗琪罗传》《托尔斯泰传》。服尔德(现通译伏尔泰)4种:《老实人》《天真汉》《如此世界》《查第格》。梅里美2种:《嘉尔曼》《高龙巴》。莫罗阿3种:《服尔德传》《人生五大问题》《恋爱与牺牲》。此外还译有苏卜的《夏洛外传》,杜哈曼的《文明》,丹纳的《艺术哲学》,英国罗素的《幸福之路》和牛顿的《英国绘画》等书。傅雷写给长子傅聪的家书,辑录为《傅雷家书》(1981),整理出版后,也为读者所注目。傅雷作为一个翻译家,别人说“没有他,就没有巴尔扎克在中国”,他译介罗曼·罗兰的《约翰·克利斯朵夫》深深影响了几代中国人;作为音乐鉴赏家,他写下了对贝多芬、莫扎特和肖邦的赏析;作为文学评论家,他对张爱玲小说的精湛点评,为学界做出了文本批评深入浅出的典范;他写给长子傅聪的家书《傅雷家书》自80年代出版至今,已经感动了数百万读者。著名翻译家和法国文学研究专家柳鸣九先生评价傅雷:“傅雷是一个世纪里难得出现一二位的大翻译家,应尊之为翻译大师,译坛巨匠。”傅译专家金圣华女士也对傅雷译文评价甚高:“自从中西文化交流以来,我国译坛产生过不少知名的翻译家,但以译著宏富、译笔优美而言,则当推傅雷先生为个中翘楚。”二、傅雷先生主要翻译思想傅雷先生不仅仅作翻译,他还是中国翻译理论的积极建设者。多年的翻译实践,使他在翻译理论与观点上颇有思想和创见。归纳总结其翻译思想,主要有以下几点:1.翻译态度傅雷强调翻译工作是一种神圣的事业,翻译工作者必须认真了解对方(原作及原作者等)和了解自己,必须加强自身的人生经验和学识修养。22.选材的标准傅雷在选择原文时,首先考虑的是选择具有时代精神,符合社会发展趋势及读者需要的作品。3.翻译语言傅雷在翻译用白话文或文言文的见解上,与鲁迅、周作人想近。他认为白话文“一无规则,二无体制”,不赞同瞿秋白“绝对的白话”,而赞同鲁迅“四不像的白话”。他认为需要从口语、文言、方言、旧小说等处吸取营养。他提倡,再创造的“译文必须为纯粹之中文,无生硬拗口之病”“纯粹之中文”就是中国规范语文。但当时新文化所推崇的白话文仍处于有待完善的阶段,跟“外国语文,在丰富、变化上面差得太远”,“只能达意,不能传情”不足以表达原文的内容和形式。为了再现原作生动的内容、时空的差异和语境的不同,傅雷认为,“非杂糅各地方言不可”,不妨使用“旧小说套语”和“文言”,关键在于“如何调和,使风格不致破碎”。傅雷创造性地采取了在白话文中加入方言、行话、文言和“旧小说套语”等办法来转达原文的风格和“神韵”,使之“水乳交融,语言流畅”。4.理解与表达傅雷认为,要忠实读者必须忠实于原著。如何做到忠实原作主要应做到两点:第一,理解要“化为我有”。傅雷认为,要“事先熟读原著,不厌其烦,尤为要著。任何作品,不精读四、五遍决不动笔,是为译事基本法门。第一要求将原作(连同思想、感情、气氛、情调等等)化为我有,方能谈到译”。翻译要忠实于原文,客观的反映原文,是翻译工作的首要的追求目标。从傅雷的译作来看,可发现,他“直译”、“意译”两者兼而用之,解正确,误解甚少、译文忠实、贴切,又不拘一格,基本上做到原文的内容、意思句句落实,字字落实。傅雷说:“译事……要以艺术修养为根本:无敏感之心灵,无热烈之同情,无适当之鉴赏能力,无相当之社会经验,无充分之常识(杂学),势难彻底理解原作,即或理解,亦未必能深切领悟。”譬如,巴尔扎克在环境描写上是不惜笔墨的,对他那个时代的建筑、室内陈设、人物服饰都作了极其细腻的描写。事过境迁,相隔一个世纪,一个东方人来翻译这些西方的古董确实不易。傅雷翻译这方面的段落时,俨然就是个考古学家。的确,译者应尽可能多方面涉猎各类学问、各门学科,因为文艺作品的题材是多样的,反映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第二,表达要“传神达意”。傅雷曾说过:“领悟为一事,用中文表达为又一事。”如何做到“传神达意”应该做到以下三点:(1)进行中文写作。傅雷曾说过:“理想的译文仿佛是原作者的中文写作。那么原文的意义与精神,译文的流畅与完整,都可以兼筹并顾,不至于再有以辞害意,或以意害辞的弊病了。”煌煌15卷《傅雷译文集》,洋洋五百余万言,文字如行云流水,朗朗上口,清丽可诵,堪称我国翻译的典范。傅雷用极为严肃的态度从事翻译工作。作翻译需要极大的耐心和恒心,那种追求一劳永逸的做法事不可取的。历史上贾岛的“推敲故事”,古人为了追求只字的艺术感觉,不厌其烦,反复推敲,并且乐在其中。当今许多的翻译人员对待翻译工作缺乏足够的认真和严谨的作风,对译文的质量要求不高。(2)务必反复修改。傅雷以“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为座右铭,以极其严肃的态度从事文学翻译。他认为,“翻译工作要做得好,必须一改再改三改四改”“文字工作总难一劳永逸,完美无疵”。(3)重视译文其它附件部分,诸如索引、后记、注解和译文序等对于“传神达意”不可忽视的辅助作用,以便读者更好地理解原文的内容和形式。5.美学观——“神似”傅雷翻译观中一个突出的内容,是他根据自己深厚的中外文化修养,多次指出中西思维方式、美学情趣方面的异同,从而强调翻译决不可按字面硬搬,而必须保存原作的精神和美感特征,即美学观“神似”。三、“神似”与“形似”的关系傅雷在翻译领域里成就卓著,支撑他整个翻译思想的是他的“神似说”翻译论,该翻译论是傅雷翻译观的核心。不过自其“神似说”翻译论提出以来,翻译界争议很大,褒贬不一,争议的焦点即是傅雷“神似”说翻译论的实质问题。有的译者说傅雷“神似说”翻译论太过“重神轻形”,为了达到“神似”的翻译3效果,而竟不惜大规模地破坏原文的句法结构,传达原文总体的神韵效果是达到了,但原作字里行间的原汁原味却不能很好的传达。也有的译者单单从傅雷字面上的翻译主张“重神似不重形似”、“所求的不在形似而在神似”,就据此判断傅雷主张做翻译可以“重神失形”或“重形轻神”。其实,上述看法都有失偏颇,他们谬误在于没有真正全面地研读傅雷的全部著译,而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傅雷在《巴尔扎克高老头重译本序》里开篇点题:“以效果而论,翻译应当像临画一样,所求的不在形似而在神似”,全文几乎都在以“神似说”这个中心展开论述,十多年后,傅雷又在1963年1月6日致罗新璋的信中说:“愚对译事看法实甚简单:重神似而不重形似”,可见傅雷对他的“神似说”翻译论从未动摇过。著名翻译家罗新璋先生说“神似神韵之说,在二三十年代翻译论战时,不是没有人提过,但是这样宣言式的以传神标榜,在我国翻译界似乎还是第一次。更重要的是傅雷以其大量优秀译作,实践自己的翻译观点,取得了令人注目的成就,在读者中具有较大影响力。”而且傅雷提出“神似说”翻译论在他的翻译实践中似乎有他不得不追求“重神似不重形似”的理由,他说:“要求传神达意,铢两悉称,自非死抓字典,按照原文句法拼凑堆砌所能济事。”“东方人与西方人之思想方式有基本分歧,我人重综合,重归纳,重暗示,重含蓄;西方人则重分析,细微曲折,挖掘唯恐不尽,描写唯恐不周;此两种mentalité(精神)殊难彼此融洽交流”。由于两国文字词类与句法结构、文法与习惯、修辞格律与俗语等语言上的诸多不同以及东西方人思维方式的巨大差异,在傅雷看来,要传达出原作的神韵来,绝非拼凑出原文句法所能济事,因此,傅雷主张,翻译只能是“重神似不重形似”。我们可以据傅雷有关翻译的著文并结合他的译文去分析,不难知道,他所指的“神似”包括两个层面的意思:其一是指追求传达出原作字里行间的涵义和意趣;其二是指追求透出贯穿原作的神韵和风格。而他所谓的“形似”则是指译者在翻译时,最大限度地保留原文的形式,如保留原文的体裁、句法构造、文法和修辞格律等。可能傅雷意识到了别人对他“神似”说翻译论的误解,于是他说“我并不是说原文的句法绝对可以不管,在最大限度内我们是要保持原文句法的。……风格的传达,除了句法以外,就没有别的方法可以传达。”傅雷在这里表达了他“形似”的信息,强调了最大限度内保持原文的句法的重要性。“意在强调神似,不是说可以置形式不顾,更不是主张不要形式。”,“神”依附于“形”,而“形”是“神”的外壳,“形”与“神”是一个和谐的整体,“形”与“神”的轻与重,是无法用二五分或三七开来衡量的。傅雷的意思是他担心译者老打句法的主意,“以至阻遏文思,变成‘见其小而遗其大’”,不能传达出原作的神韵。至此,我们可以知道,傅雷“神似”说翻译论的实质乃是“神似”与“形似”的和谐统一,事实上,傅雷也不可能为了传达原作之神韵而完全弃形,因为“形具而神生”(《荀子·天论》),形灭而神息,更何况“形神不和谐”的翻译观背离了他的和谐主义的审美理想。一个人的成就源于一个人的努力。四十年后的今天,人们之所以依旧如此学习和推崇傅雷,我想这与他那种精益求精的精神和对真实完美的不懈追求十分不开的。傅雷,作为老一辈的翻译家,无论在人格方面,还是在文格方面,都为我们树立了榜样,指明了方向。四、参考文献傅雷.傅雷文集.文艺卷[M].北京:当代世界出版社,2006.傅雷.傅雷文集.书信卷[M].北京:当代世界出版社,2006.陈福康.中国译学理论史稿.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金圣华.江声浩荡话傅雷[M].北京:当代世界出版社,2006.

1 / 3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