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杂剧——关汉卿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人民戏剧家——关汉卿第五组制作吕晓阳谭庆玲高柏妍曹雪娜吴超一、元杂剧的形成和体制谭庆玲高柏妍第一节元杂剧的形成和体制元代文学的总趋向是正统的诗文衰落而新兴的戏曲繁荣。各个朝代代表性的文学样式: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元曲包括杂剧和散曲两部分杂剧是戏曲,是集音乐、舞蹈表演于一体的综合艺术散曲是一种配乐歌唱的新诗体两者是独立的文体,但彼此之间又有密切的联系。杂剧除唱词外,还有道白和动作,称为宾白和科范。元杂剧成就远高于散曲因此有人以“元曲”单指杂剧——明代臧懋循的《元曲选》元杂剧的形成“杂剧”一词源于唐代,本是各种杂耍、技艺的总称。宋代把歌舞戏、滑稽戏和有故事内容的清唱也叫做杂剧。宋杂剧和金院本的载歌载舞,加上诸宫调的曲白结合和丰富多彩的曲调组合就促成了中国古典戏曲形式走向成熟,产生了元杂剧。宋杂剧-由官院演出,“官本”金院本-由民间演出,“院本”,以调笑为主的小戏。中国戏曲发展经历:1、从原始社会到南北朝时期属于戏曲的萌芽期原始歌舞周朝“优人”伎艺汉代“百戏”中之角抵2、唐和宋、金时期是戏曲的形成期唐参军戏宋杂剧金院本诸宫调3、元代以来为戏曲的成熟期元杂剧参军戏:也称“弄参军”;始于东汉、盛于唐代的早期戏剧形式。主要有参军、苍鹘hú两角色。一问一答,科白为主。“参军”以滑稽的语言、诙谐的动作进行表演,“苍鹘”嘲骂、以砌末敲打“参军”,使观众笑乐。宋杂剧:由艳段、正杂剧、杂扮三部分组成。艳段类似话本的“入话”正杂剧演出完整的故事,共有两段杂扮多为调笑谐谑性质的段子宋杂剧角色为4-5人宋人绘宋代杂剧演出场面绢画(故宫博物院)右方一人,背后插一扇,上书“末色”二字,是宋杂剧中副末色专用的道具;左方一人头戴诨裹,有斗笠等道具置于地上,似为副净色。两人均作打拱状。宋杂剧绢画,戏曲文物。宋无名氏绘制。共存两幅,现藏故宫博物院。一为宋杂剧《眼药酸》图,此幅高23.8厘米,宽24.5厘米,所画内容与周密《武林旧事》“官本杂剧段数”中记载的《眼药酸》相同。画中右方一人腰间所插扇上有草书的“诨”字,当是副末色;左方一人头戴高帽,身着大袖宽袍,衣帽上均画有眼睛图案,扮眼科医生形象,当为宋杂剧中发乔的副净色。这两幅绢画反映了宋杂剧一般的演出形式。宋人绘宋代杂剧《眼药酸》演出场面绢画(故宫博物院)金院本:金院本来自于宋杂剧南宋时,北方艺人继续演出的杂剧,并逐渐发展形成“院本”。“院本”即在“行院”中演出的杂剧。“行院”指歌舞行乐之地。(行háng)金代演出的戏曲称院本,院即行院,是娼妓住的地方,院本是行院中伎艺人演出的节目。院本的体制、内容、规格大体上和宋杂剧相同,《辍耕录》载:“院本、杂剧,其实一也。”其结构为:艳段、正院本、杂砌三部分。金墓戏乐俑说明,那时杂剧、院本的演出已很普遍。其演出作场已搬上舞台,初步具备了舞台表演形制,完全采用代言体。山西稷山马村金段氏墓群砖雕诸宫调:中国宋、金、元时期的一种大型说唱艺术。有说有唱,以唱为主。歌唱部分是用多种宫调的若干不同曲调组成,故称为“诸宫调”,亦称“诸般宫调”。这一曲种形成于北宋神宗(1068~1085)年间,流行于民间。现存董解元的《西厢记诸宫调》简称“董西厢”,是现存唯一完整的诸宫调作品;属于北方诸宫调,所以又称《西厢搊弹词》或《弦索西厢》。(搊chōu)共用了十四种宫调,一百九十三套组曲,非常丰富多彩。刘知远白兔记诸宫调元杂剧:形成原因艺术发展本身的内部规律社会历史原因:1)元代蒙古族入主中原,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尖锐。杂剧传达人民愿望,受到群众欢迎。2)不断创新的剧本基础3)元代中西方文化交流,社会开放,思想文化活跃。4)城市畸形发展,娱乐场所繁多提供了物质条件。5)蒙古贵族整体文化水平不高,喜爱通俗性、娱乐性、故事性的视听艺术。蒙古贵族对汉族人、尤其是南方汉族人采取歧视政策元代汉族读书人的地位相对卑微,被排挤在社会下层。“九儒十丐”元制:一官、二吏、三僧、四道、五医、六工、七猎、八民、九儒、十丐一些文人为了生计,涌向勾栏瓦肆,与艺人为伍,撰写剧本文人的介入,提高了元杂剧的艺术水平元代戏台(山西临汾魏村牛王庙元代戏台,建于元至元二十年1283年)元人绘元代戏班赶路图(绢画部分)(山西省博物馆藏)元杂剧的结构体制1、表演形式元杂剧作为一种舞台艺术,是综合了唱、念、做、打,形成了完整的表演体系的一种古典戏曲形式。元杂剧是代言体(相对于叙事体而言)的剧目。代言体是成熟的戏剧的重要标志,因为必须在这种表演形式中,才能吸引观众进入虽是虚构却具有真实感的戏剧场景。唱-曲词:主要用于唱,是融合诗词和讲唱文学的新诗体。念-宾白:即人物对话。“云”。定场白(自报家门)、对口白(对话)、带白(在唱的过程中夹杂的说白)、背白(表现人物内心活动的独白)宾白不仅用于叙事,还用作除主角以外人物的抒情,对于表现剧情和人物性格有很重要的作用,所谓“曲白相生”。做-科范:指人物虚拟性的动作和表情。“做**科”(做叹科、做悲科、做相见科、做谢科、做哭科、做倒科、做勒卜儿科、做拿绳科)科(介)在剧本中表示舞台效果和演员所要做的动作、表情等五类作用:1、人物一般的动作。如;旦把酒科;做谢恩科等。2、表示人物表情。如:做忖科;做悲科等。3、表示武打动作,如:做混战科;做打衙内科等。4、居中穿插的歌舞动作。如:正旦做舞科。5、剧情需要的音响效果,如:雁叫科;内做雷声科。打-指舞蹈、武技2、剧本结构元杂剧剧本由韵文(唱词)和散体(宾白)相结合构成。一本四折,或加楔子,结尾有“题目正名”。“一本四折”——“折”-指音乐组织的一个单元,也是故事情节发展的一个自然段落。情节高潮往往在第三折。“楔子”——相当于序幕或过场戏。“题目、正名”——剧本末尾用二句或四句对偶诗来结束全剧,并概括全剧内容。前半部分为“题目”,后半部分为“正名”。(剧名多取自末句)如:《窦娥冤》的“题目正名”为题目秉鉴持衡廉访法正名感天动地窦娥冤3、角色分工末:正末、副末、冲末、大末等旦:正旦、副旦、贴旦、外旦等净:副净、二净等丑:孤、孛老、卜儿、细酸等正末:男主角,相当于南戏中的生。冲末:正末之副角,即相当于副末。一般用于杂剧的开场,称为“冲末开场”。小末:剧中的青少年男子。正旦:剧中的女主角,相当于南戏中的旦。外旦:即正旦之配角,相当于南戏中的贴旦。其地位仅次于主唱的正旦。搽旦;在剧中专门扮演一些不不正派或邪恶的女人,因这类角色扮演时脸部搽抹成丑怪模样,故有“搽旦”之称。净:在剧中一般扮演与正面人物对立的反面人物大多为男角。丑:即净之配角多为滑稽人物。杂:种类很杂,没有注明角色,只表明剧中人物的特征。如:孛老(老汉)、卜儿(老妇)、邦老(强盗)、孤(官员)、都子(乞丐)、俫(儿童)、驾(皇帝)、细酸(穷书生)等。4、剧本类型旦本和末本规定每折戏在演出时只能限用一个宫调的曲牌组成的套曲来演唱。每本戏只有四个宫调,四折戏只能由一个演员演唱到底,其他角色只有说白。元杂剧通常限定每一本由正旦或正末两类角色中的一类主唱;正旦所唱的本子为“旦本”,正末所唱的本子为“末本”。《单刀会》——末本《窦娥冤》——旦本一般一个角色在一本戏中固定扮演一个人物,也偶尔有一个角色在不同折中扮演不同人物的。5、元杂剧的发展概况和主要作家元杂剧一般以大德年间(1297—1307)为界,分为前后两期。南北方戏剧圈:1、北方戏剧圈以大都为中心,包括长江以北的大部分地区,如东平、汴梁、真定、平阳等地。杰出作家有关汉卿、王实甫、白朴、马致远、纪君祥等。剧作较多以水浒故事、公案故事、历史传说为题材,艺术风格绚丽多彩,常给人以激昂、明快的感受。2、南方戏剧圈以杭州为中心,包括温州、扬州、建康、平江、松江乃至江西、福建等东南地区。既流行南戏,又演出北方传来的杂剧。6、元杂剧的分期1、鼎盛期元代初期——元成宗大德年以大都为创作和演出活动的中心。关汉卿、王实甫、马致远、白朴、纪君祥、康进之等作家群,创造了元杂剧的黄金时代,也是中国古代戏剧发展的黄金时代。2、衰微期大德——元亡,活动中心南移临安,由鼎盛而衰微。郑光祖《倩女离魂》元曲四大家指关汉卿、白朴、马致远、郑光祖四位元代杂剧作家。四者代表了元代不同时期不同流派杂剧创作的成就,因此被称为“元曲四大家”。但历史上还有部分人认为元曲四大家是关汉卿、王实甫、马致远和白朴。但关、白、马总是被列入“四大家”之内的,有争议者只是王与郑。其他作家与作品:元人钟嗣成《录鬼簿》录有杂剧家152人,作品458种;元末明初贾仲明《录鬼簿续编》续录杂剧家71人,作品156种。计有姓名可考之杂剧作家200余人,作品500余种。但流传至今天者,仅存162种,佚失大半,令人叹惜。以写水浒戏见长的作家:康进之、高文秀。以写历史戏见长的作家:纪君祥、马致远。《汉宫秋》以写爱情与家庭生活题材见长的作家:白朴、杨显之、石君宝。以写神话剧见长的:尚仲贤、李好古。第一部讽刺喜剧:郑廷玉的《看钱奴》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讽刺喜剧,在戏曲史上占很高地位。马致远——《汉宫秋》7、元杂剧衰微原因1)活动中心南移2)思想统治加强了,统治者在统治过程中认识到思想统治的重要性,加强了想文化方面的统治,于是作品的战斗性也减弱了。3)知识份子地位有所改善。4)杂剧本身体制的限制。5)后期杂剧作家大多是南方人或活动在南方的。在有作品传世的十余人中,成就较高的只有郑光祖、宫天廷、秦简夫等。8、元杂剧的流派现实主义为主流,不乏浪漫之以作品;悲剧、喜剧、正剧、讽刺剧。题材上则朝廷君臣政治之得失,下则市井父子兄弟夫妇朋友之厚薄。爱情婚姻戏、现实公案戏、历史戏,无不得其情穷其态。题材多样,反映社会生活面广,特别是把大量处在社会底层的人民群众作为正面主人公形象来突出塑造,这是前代文学所罕有的现象。本色派——关汉卿、石君宝、康进之、高文秀文采派——王实甫、白朴、马致远、郑光祖9、元杂剧重要研究资料元·钟嗣成《录鬼簿》元·夏庭芝《青楼集》明·臧懋循《元曲选》王国维《宋元戏曲史》隋树森《元曲选外编》王季思《全元戏曲》周贻白《中国戏剧史长编》二.关汉卿的生平、时代和作品吕晓阳10级韩国语元曲贤人像“曲家圣人”——关汉卿关汉卿(约1220年─1300年),元代杂剧作家,约生于金末或元太宗时。是中国古代戏曲创作的代表人物。号已斋(一作一斋)、已斋叟。汉族,解州人(今山西省运城),与马致远、郑光祖、白朴并称为“元曲四大家”。以杂剧的成就最大,据各种文献资料记载,关汉卿编有杂剧67部,现存18部。个别作品是否出自关汉卿手笔,学术界尚有分歧。其中《窦娥冤》、《救风尘》、《望江亭》、《拜月亭》、《鲁斋郎》、《单刀会》、《调风月》等,是他的代表作。“曲家圣人”——关汉卿贾仲明《录鬼簿》吊词称他为“驱梨园领袖,总编修师首,捻杂剧班头”,可见他在元代剧坛上的地位。关汉卿曾写有《南吕一枝花》赠给女演员朱帘秀,说明他与演员关系密切。他曾毫无惭色地自称:“我是个普天下的郎君领袖,盖世界浪子班头。”在《南吕一枝花·不伏老》结尾一段,更狂傲倔强地表示:“我是个蒸不烂、煮不熟、捶不扁、炒不爆、响当当一粒铜豌豆”。他塑造的这种形象也广为人称,被誉“曲家圣人”。《析津志辑佚·名宦》曰:“关一斋,字汉卿,燕人。生而倜傥,博学能文。滑稽多智,蕴藉风流,为一时之冠。是时文翰晦盲,不能独振,淹于辞章者久矣”。注:滑(gǔ,古)稽:滑稽人物指具有“不流世俗,不争势利”的可贵精神,及其“谈言微中,亦可以解纷”的非凡讽谏才能的人。关汉卿的生平关于关汉卿的生平的资料相当缺乏,只能从零星的记载中窥见其大略。据元代后期戏曲家钟嗣成《录鬼簿》的记载,“关汉卿,大都人,太医院尹,号已斋叟”,“太医院尹”别本《录鬼簿》作“太医院户”。关于关汉卿的籍贯,有大都(今北京市)(《录鬼簿》)、解州(在今山西运城)(《元史类编》卷三十六)、祁州(在今河北安国市)(《祁州志》卷八)等不同说法。查《金史》或《元史》均未见“太医院尹”的官名,而“医户”却是元代户籍之一,属太医院管辖。因此,关汉卿很可能是属元代太医院的一个医生。《拜月亭》中,他有一段临床诊病的描写,宛若医人声口,可以作为助证。关汉卿的生平元末夏庭芝《青

1 / 59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