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自然观确立的现实根源---“生态危机”2013级中国化董慧目录一、生态危机的概念二、当代全球性生态危机的主要表现三、对于生态危机的反思四、如何解决生态危机1、生态危机的概念是指由于人类不合理的活动,在全球规模或局部区域导致生态过程即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的损害、生命维持系统瓦解,从而危害人的利益、威胁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现象。1949年,美国学者福格特在《生存之路》一书中首次提出“生态平衡”概念,他把由于人类对自然环境的过度开发而引起的生态条件的恶化所导致的不利于人的生存和发展的现象,概括为“生态失衡”。“我们的环境阻力正在因为过度砍伐、森力火灾,过度放牧、不良耕作法、、种植过度、土地结构崩溃、地下水降低、野生动物灭绝等原因而迅速增加。”2、当代全球性生态危机的主要表现(1)人口激增公元初年2.3亿1830年10亿年平均增长率0.5%193020亿年平均增长率1.89%196030亿同上1974年40亿同上1987年50亿同上199960亿人口问题反映了人口数量与环境容量的矛盾。饥饿人口不断增加。地球表面的生态资源是有限的,目前还看不到大规模向太空移民的可靠前景。人口剧增(2)自然资源消耗、短缺森林资源大量减少;渔猎采集时期,全球森林面积为75亿公顷,到1975年只剩下26亿公顷。土地资源退化;一方面是城市建设,各种各样的路大量站用耕地。二是耕地退化,全世界10%的耕地正在退化,面积达12亿公顷。我国耕地9亿5千万公顷,约占全国土地面积的10%,我国人均耕地只有1.3亩。物种加速灭绝;造成生物遗传的多样性即基因库无可挽回的损失。燃料和金属矿物资源处于危机之中。森林破坏物种减少生物多样性减少(3)环境污染由人类的活动引入环境的物质和能量,造成危害人类及其他生物的生存及生态系统稳定的现象。大气污染对环境的破坏很严重,燃煤放出二氧化硫,成为酸雨的形成基础。二氧化碳增加是温室效应的原因,温室效用会破坏大气和地面的热交换平衡,导致全球气温上升,干旱加剧。汽车尾气产生的氮氧化物是形成光化学烟雾的基础。臭氧层变薄,紫外线辐射危害人类健康。海水温度升高,“厄尔尼诺-南方涛动”现象引发全球气候异常,灾害性天气增多。还有现在困扰国民的雾霾天气。工业三废,城市垃圾以及生活废水,农业退水,加速了水体污染和土壤污染,使人类的生存环境趋于恶化。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受到破坏。环境污染空气污染土壤污染水体污染噪声污染食品安全雾霾雾霾是雾和霾的统称。霾一种天气现象,也称灰霾(烟霞),指空气中的灰尘、硫酸、硝酸、有机碳氢化合物等大量极细微的干尘粒子均匀的浮游在空中,使空气浑浊,视野模糊并导致能见度恶化,如果水平能见度小于10000米时,将这种非水成物组成的气溶胶系统造成的视程障碍称为霾(Haze)或灰霾(Dust-haze)。当水汽凝结加剧、空气湿度增大时,霾就会转化为雾。因为空气质量的恶化,雾霾天气现象出现增多,危害加重。形成原因1.大气空气气压低,空气不流动时主要因素。由于空气的不流动,使空气中的微小颗粒聚集,漂浮在空气中。2.地面灰尘大,空气湿度低,地面的人和车流使灰尘搅动起来。3.汽车尾气是主要的污染物排放,近年来城市的汽车越来越多,排放的汽车尾气是雾霾的一个因素。4.工厂制造出的二次污染。5.冬季取暖排放的CO2等污染物。全球变化非洲第一峰积雪融化“乞力马扎罗的雪”消失近年来,海拔5896米的非洲第一高峰——乞力马扎罗山山顶积雪融化、冰川消失现象非常严重,在过去的80年内冰川已经萎缩了80%以上。有环境专家指出,乞力马扎罗雪顶可能将在10年内彻底融化消失,届时乞力马扎罗山独有的“赤道雪山”奇观将与人类告别。3、对于生态危机的反思首先,是人与自然关系的危机。过去三、四个世纪,人把自己视为自然的统治者和主宰者,夸大人的主体性。“人为自然界立法”其次,与社会问题息息相关,是社会异化的产物。资本主义制度、发达国家占据制高点的全球化、污染转嫁、环境危机转移、战争和核军备竞赛等。第三,是传统工业生产方式(粗放式生产经营)的必然结果。第四,是由于传统的发展观把发展等同于经济增长、单纯地追求经济增长(不计算资源消耗、不计算环境代价)所致。引起全球环境问题的原因:既有自然方面的原因,也有社会科技、政治、经济方面的原因;既有历史影响的积累,也有现实加剧的因素。4、如何解决生态危机一、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过去工业产业结构单一,主导产业以煤、焦、铁为主,不仅产品附加值低,而且多为污染企业。所以我们要加快调整和优化经济结构,大力发展微污染、无污染的项目,努力提升技术水平,积极采用和推广先进技术对原有生产系统进行了较大规模的技术改造,采用先进的生产工艺,减少污染的产生。有关部门在处理企业(尤其是化工企业)登记申请时,应把是否对环境造成污染、是否有处理工业废水、废气、垃圾的能力和设施作为重要的考核范围,并且对造成严重污染的企业进行严肃查处。城镇逐步减少对大气有较大污染的运营车辆,推广无铅汽油和气体燃料改进农牧业的生产方式,调整畜牧业的结构,维护士地综合功能,减轻畜牧业对土地的压力。二、全面保护现有植被严禁滥砍滥伐、乱采滥挖、过度樵采等破坏植被的行为,做好防止现有植被病虫害防治工作。加大业已颁布的《森林法》等法规的执法力度,严厉查处破坏生态环境的案件。有关部门应作出规划,外防内治。沙区应采取重点防御、全面进取、逐步推进的种植根系发达、用水少的植物。植被在保持水土、防风固沙、涵养水源等方面发挥着很重要的作用。因此我们要切实地做好保护植被的工作。我们应建立起比较完善的水土保持预防监督体系和水土保持监测网络体系保护现有植被、更新天然次生林、加强水源涵养等措施。,实现资源可持续利用,在生物资源调查和生态环境研究基础上,保护和修复地貌、水域的原生性;保护好柿基鱼塘、桑基鱼塘这些次生湿地的标志;加强湿地生态植物的培育;对现有植被进行必要修复,体现生物多样性,防止园林化倾向。注意森林防火:在相对干燥的北部森林和非常炎热的南部森林,火灾是最大的危险,而我国绝大部分火灾是人为引起的,火源管理尤为重要。可燃物管理和计划烧除、建设防火林带、动员发动群众,进行深入的防火宣传教育,提高广大群众的森林防火意识。另外,建立全国火灾预测系统,加强对敏感地区的火灾研究。监测气候变化,同时结合易燃植被分布地图尽早地预测火灾。这些做法应与湿度、风速以及植被干燥度的现场测定相结合。三、因地制宜搞好植被建设。根据各个地区的特点和主要重大成就问题明确方向,有目的、有计划、有针对性的恢复林草植被;西部应在国务院的统一规划下做好退耕还林、还草工作。四、实行水资源统一管理保证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协调好生产、灌溉、生活和重大成就用水。在丰水期做到有实效的蓄水,以保证干旱时的用水。实施对各流域的水资源的全面保护,建立水淘汰保护区,确保供水质量。广泛开展节水教育,用经济手段确保节水。协调好河流上、下游的用水数量,同时要保证植被用水。五、运用经济、法律乃至行政手段保护生态环境要建立稳定的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的财政金融支持系统,增加各级政府在这方面的投入,还可吸引外资。此外,还可运用税收手段来保护生态环境。应该对开发、利用自然资源(包括土地、森林、水资源等)的行为,对污染空气、水质以及排放废弃物的行为,一律征税;还要对污染环境的产品开征“污染产品税”。要确定税种,逐步开征。还可搞“绿色核算”、“绿色GDP”,把生态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的损失纳入GDP中。这些都有利于加强保护生态环境。从法律手段来说,我国早已有了《环境保护法》以及《大气污染防治法》等一系列环保法规,现在需要根据新情况、新问题进行适当的修改。特别是我国加入WTO后,国外产品和外资企业不断涌入,需要有相关的法规或对已有法规进行补充。此外,在我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这个基本法规中,还可考虑在消费者的几项基本权利中,增加“环境权”的内容,体现消费者享有在良好的环境中生活的权利。消费者应有的权利中,应包括保障有益于健康的环境的权利,人们不仅要有比较好的消费品和服务,而且要求有比较好的生活环境,提高生活质量。还需要加强可持续发展方面的立法工作。六、推出绿色环保产品要求企业合理使用资源和能源,自觉采用无废或少废的原料、节能节水的设备和先进清洁的工艺,开发和生产对环境友好的产品,对生产企业从产品设计、生产、使用到处置全过程的环境行为进行控制,把污染尽可能地消除在生产阶段,并最大限度地减少产品在使用和处置过程中对环境和人体的影响七、提高人的素质我们现在很多居民、特别是农村居民,还缺乏生态环境和生态消费方面的知识,需要加强生态环境的教育。我国的生态环境教育还较滞后,没有引起广泛的重视。我们应该迎头赶上,把生态环境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内容之一,逐步落实到教育体系和教育计划之中,落实到地区的社会发展计划之中。环境教育包括学龄儿童环境教育、中小学环境教育、大学环境教育以及专业环保科技教育。环境教育也要从娃娃抓起,使小孩从小就了解一些环境知识,培养热爱、保护环境的自觉意识。中学、大学也要开设有关环境教育的课程。各种社会组织特别是各级消费者协会在组织开展消费教育的内容中,要加强环保教育的内容,还可举办一些短期环保教育班和生态环境知识的讲座。八、坚持拿来原则我们要积极借鉴国外生态环境和资源保护的成功经验。西部大开发中的生态环境和资源保护建设立法不但要认真总结汲取我国自己的经验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东部开发的成功经验,还应当顺应经济全球化的潮流,解放思想,认真研究吸收国外保护生态环境、发展经济和开发不发达地区的有益经验。总之,我们保护环境,解决生态危机的道路还很漫长,我们要坚持不懈努力向着我们的目标迈进。我们应该从我们身边的一点一滴小事做起,来保护我们可爱的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