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课讲稿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1牢记初心与使命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9周年即将来临之际,很高兴与支部的同志们在“七·一”前夕共同回顾我们党始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光辉历程,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重要讲话精神,深刻理解和深入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今天主要从四个方面与同志们共同探讨、交流如何“牢记初心与使命,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一、深刻理解、准确把握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的重要讲话中,从政治的、全局的、战略的高度,就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作出深刻阐述、提出明确要求,尤其是在“两个一百年”的第一个百年目标即将收官、全面决胜小康的关键节点,面对疫情防控常态化和国际形势波诡云谲、异常严峻的转折关头,总书记再次强调人民至上,不仅是彰显我们党崇高的人民情怀,而且是宣示我们党始终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必将战胜一切困难、实现民族复兴的坚定决心。——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是我们党的思想之源与成功之道。人民立场,是中国共产党最根本的政治立场,这种阶级本性是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党章中明确规定“党在任何时候都把群众利益放在第一位”,要求“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决定着我们党来自人民、植根人民、服务人民。2党自诞生之日起,就把人民二字写在高扛的旗帜上,刻在虔诚的信仰里,融在全部的奋斗中。在99年波澜壮阔的历史进程中,始终紧紧依靠人民,把党的正确主张变为群众的自觉行动,跨过一道又一道沟坎,取得一个又一个胜利。让劳苦大众摆脱了鸦片战争以来食不果腹、饱受战乱的苦难,从打土豪、分田地,再到赶走外敌,直至领导人民推翻三座大山,让亿万民众“站起来”成为了国家的主人;让一个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由衰落走向繁荣,把在建国初期依靠猪鬃、茶叶、桐油换外汇、换机具的一穷二白之地,变成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彻底摆脱被开除球籍的危险,实现“富起来”,创造了人类社会发展史上惊天动地的发展奇迹,使中华民族重新焕发生机。我们党领导人民革命、建设、改革的成功经验表明,为人民谋利益,获得人民的拥挤和支持是党最牢固的根基,以人民为中心是共产党人永恒不变的初心。1949年,解放军横渡长江占领南京后,柳亚子问毛泽东在这么短的时间成功,用的是什么妙计?毛泽东回答,人民的支持是最大的妙计。我们党从小到大、由弱变强,由50多名党员壮大到9千万,能够战胜各种艰难险阻不断走向胜利,根本原因就在于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在党的领袖身上,清晰地记载着我们党人民情怀的传承脉络。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同志就提出,每个共产党员,都是人民的勤务员;“共产党是为民族、为人民谋利益的政党,它本身决无私利可图”。在开启与推进改革开放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邓小平指出“群众是我们力量的源泉,群众路线和群众观点是我们的传家宝”;提出以“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衡量一切工作的基本尺度。伴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逐步发展,江泽民同志提出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中,强调我们党要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面3对我国发展中出现的“见物不见人”等倾向,胡锦涛同志提出科学发展观并指出其核心是以人为本。2012年,习近平同志担任总书记第一次公开讲话就提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并在此后对“以人民为中心”进行了系统而深入的阐述。他在党的十九大部署新时代的新征程时指出:带领人民创造美好生活,是我们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必须始终把人民利益摆在至高无上的地位,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朝着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不断迈进。从毛泽东在天安门上的“人民万岁”,到习近平面对全国同胞的“我要为我们伟大的人民点赞”,彰显了我们党深深扎根人民、紧紧依靠人民、时时造福人民的的价值取向。——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是将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根本立场。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内蒙古代表团的重要讲话中强调,必须把为民造福作为最重要的政绩,我们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归根到底是为了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从以人民为中心的视角看,中国人民实现了从“站起来”向“富起来”的跨越,我们党正在团结各族人民直面各种风险与挑战,坚定不移地向“强起来”迈进。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党带领人民创造了世所罕见的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的奇迹。特别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新一代党中央执政以来,在治国理政新实践中,深化形成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使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增添了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我们的国内生产总值已由1952年的仅679亿元,至2019年达到近100万亿元,稳居世界第二,成为拉动世界经济的第一引擎;人均国民收入9470美元,高于中等收入国家平均水平;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50元增加到3万元以上,人均预期寿命从35岁提高到77岁,文盲率从80%下降到4%以下。城镇和农村居民家4庭平均每百户家用汽车拥有量分别达41辆、22.3辆;全国居民每百户移动电话拥有量为249部。农村集中供水率和农村自来水普及率分别达到86%和81%。城镇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达到39平方米,比1956年增长5.8倍;农村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达到47.3平方米,比1978年增长4.8倍。铁路里程达到13.9万公里,比1949年增长5倍,其中高铁3.5万公里,占世界高铁总量60%以上,公路总里程500多万公里,增长60倍,均居世界第一。我国建立了全世界最完整的工业体系,成为制造业和货物贸易第一大国、商品消费和外资流入第二大国。建成包括养老、医疗、低保、住房、教育、健康在内的世界最大规模的社会保障体系和教育体系。改革开放40多年来,党领导人民实现7亿多贫困人口摆脱绝对贫困,成为世界上减贫人口最多的国家,是第一个完成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减贫目标的发展中国家,对全球减贫贡献率超过70%。今年,我们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千百年来困扰中华民族的绝对贫困问题将历史性地得到解决。发起史上最大规模污染治理之战,建立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一带一路”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写入联合国文件;国家主权和安全得到强有力维护,各种黑恶势力得到清除,社会长期安定有序、人民安居乐业。中国正以负责任大国的形象日益走进世界舞台的中央。对此,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取得的成就不是天上掉下来的,更不是别人恩赐施舍的,而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用勤劳、智慧、勇气干出来的。中华民族以昂扬的姿态巍然屹立于世界东方,一个根本的原因就是我们党能够从人民中汲取智慧和力量,依靠人民书写发展史上的壮丽篇章。——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是维护人民根本利益的出发点与落脚点。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内蒙古代表团的重要讲话中强调,人民5是我们党执政的最大底气,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是维护人民根本利益最广泛、最真实、最管用的民主,我们要更好地把人民的智慧和力量凝聚到党和人民事业中来。中国人民从内心拥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一个主要原因是它始终把人民利益摆在至高无上的地位。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大第一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确立了人民民主原则和社会主义原则,在制度上保障了国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并设立专章规定了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新中国在开展各项民主改革和社会事业建设中,通过土地改革使中国农民真正从经济上翻身做了主人,让许许多多生活在赤贫线之下的贫雇农,分到了土地和农具,有了生存保障;对实行社会主义改造后的企业生产和管理制度进行民主改革,建立工厂管理委员会和职工代表大会,使旧社会的劳工真正成为企业的主人,可以参与管理、进行监督。新中国制定的第一部法律就是婚姻法,废除包办强迫、男尊女卑、漠视子女利益的封建制度,实行男女权利平等、保护妇女和子女合法利益。改革开放后,国家又建立了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最低工资保障制度、劳动保障监察制度和劳动人事争议处理制度、就业救助制度、中小学义务教育制度等,不断完善选举制度、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政务信息公开制度、诉讼制度、知识产权保护制度等。目前,我们每年已享有115天的休息日和节假日。党的十八大以来,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不能少”到“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的庄严承诺,从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的普遍提高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从全面依法治国到社会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无不彰显着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崇高价值追求。特别是面对重大灾难,更是对我们党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初心与使命的充分考验,在地质灾害、抗洪抢险、抗击“非典”等灾难面前,6党组织引领在前,党员冲锋在前,始终把人民群众的安危冷暖放在首位。在这次抗击新冠疫情的斗争中,我们党一开始就鲜明提出把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尽一切可能的防控措施防止疫情蔓延,尽最大可能挽救更多患者生命,上至108岁的老人,下至出生仅30小时的婴儿,都得到全力救治,在全国范围调集最优秀的医生、最先进的设备、最急需的资源,救治费用全部由国家承担。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人民至上、生命至上,保护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可以不惜一切代价”。抗疫斗争的“中国答卷”,与一些国家形成了鲜明对比,充分展示了中国力量、中国精神、中国效率,向世界展示了党的集中统一领导、人民主体地位的制度优势。总书记多次强调,“只要与人民同甘共苦,与人民团结奋斗,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就没有完成不了的任务”。我们在历史和现实的比较中能够深深感悟到,有一个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强有力的执政党,有一套保障人民当家作主、过上好日子的好制度,至关重要,必须倍加珍惜。二、林区的开发建设始终依靠具有“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精神的职工群众中国共产党早在1946年就开始逐步接管领导我们林区的生产与建设,为保障东北解放区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恢复铁路交通、煤炭与电力生产,提供所需的木材,为支援全国解放和新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做出了贡献。长期以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林区工作,一代代领导人始终心系人民、关注林业。毛泽东、周恩来、朱德就林区体制问题深入交流,并在全国第一次林业工作会议上决定筹备开发林区。刘少奇、叶剑英、乌兰夫等党和国家第一代领导人,改革开放之后的田纪云、朱镕基、温家宝、汪洋等党和国家领导人,都曾先后深入到林区视察。1961年,刘少奇主席深入根河、图里7河等林业局调研,对职工群众嘘寒问暖、关怀备至,在国家最艰苦的时期为林区工人特批每月1斤“营养豆”,为解决吃菜问题、职工单身问题出主意、想办法,把人民的冷暖真正挂在了心上。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林区时曾动情地指出,林业工人为国家作出了贡献,党和国家不会忘记大家,林业的政策会越来越好,林区人民的生活会越来越好。在党的领导下,林区历届领导班子始终牢记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从开发林区的艰苦创业,到努力为国家多做贡献,再到推进改革中的先行先试,始终注重把党的群众路线贯彻到实践当中,依靠职工群众推进改革与发展,让改革发展的成果更多更广泛地惠及林区职工群众。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我们一直把生态保护建设作为主责主业,经过几代林区人的奋斗,森林资源的数量增长、质量提升始终处于全国重点国有林区的最好水平,森林面积、蓄积已分别占自治区的32%、62%,占全国重点国有林区的31%和33%;天然林蓄积占全国的1/14,森林面积排全国第11位,森林蓄积、活立木总蓄积、公顷蓄积均排全国第7位,森林蓄积年增长量在1820多万立方米,仅森林生态系统6项功能每年创造的价值就达5297亿元,是落实总书记建设北疆生态安全屏障的重要支撑,是东北地区大草原、大粮仓的天然生态屏障,已经完全实现以木材生产为主向林业生态保护建设为主的根本性转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林区开发建设近70年,上缴税费是国家同期投入的3.8倍。在发展中逐步形成以木材采运、林产加工、林化浆纸、机械制造、建筑建材、外经商贸、复合经营等为一体的完备的林业经济综合体。在上世纪60年代,林区成为我国举足轻重的森林工业基地,拥有亚洲最大、全国

1 / 17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