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推进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战略党课讲稿提纲同志们:按照县委的统一安排部署,今天我到咱们XXX村,主要以“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扎实推进脱贫攻坚工作和乡村振兴战略”为主题,与大家进行一些讨论,交流一些想法和体会。下面,我想和大家共同学习探讨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三农”工作思想;二是新时代如何更好地做好群众工作;三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抓好农村当前各项重点工作。第一,要按照学懂弄通做实的要求,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三农”工作思想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包含的内容丰富,范围广泛,这些内容由于大家平时一直在学,我就再不多讲,这里我主要结合农村实际,讲讲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关于“三农”工作方面提出的新思想新战略新部署。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农村不能成为荒芜的农村、留守的农村、记忆中的故园。”“任何时候都不能忽视农业、忘记农民、淡漠农村;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中国要富,农民必须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关于“三农”工作方面提出的新思想新战略新部署,主要体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有以下四个方面:一是坚持了“三农”问题作为重中之重的地位不变。十九大报告指出,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2002年12月26日,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首次提出要把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2003年1月7日至8日,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召开,指出要把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努力开创农业和农村工作新局面,从此,“重中之重”拉开了新世纪“三农”工作突破性前进的序幕。我们欣喜地看到,十九大继续坚持“三农”工作“重中之重”的重要地位。二是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这个重要的新战略。现代化进程中的工业化、城镇化加速,往往带来农村空心化,各发达国家普遍重视乡村建设。2005年10月召开的中国共产党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十一五规划纲要建议》,提出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由此拉开这十年来轰轰烈烈的新农村建设运动,开启了以工补农、以城带乡的新篇章,农村生产生活发生了明显改变。随着城乡一体化进程的加速,农村将成为—2—更加美丽宜居的国民生产生活新空间,乡村振兴战略可以说恰逢其时。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三是送来了“土地延包三十年”这颗“定心丸”。十九大报告指出,保持土地承包关系稳定并长久不变,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三十年。农村土地第二轮延包至今,时限已近。作为整个农村政策的基石,土地政策与每一个农民和土地流转经营者的利益息息相关。但仅仅延包还是不够的,必须让土地带给农民更多收益,要按照十八届三中全会的部署,继续推进土地制度改革。所以,报告明确,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完善承包地“三权”分置制度。四是提出培养“三农”工作队伍这支重要力量。以往对农村工作队伍的重视,往往与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相结合,关注点在农村带头人的培养。十九大报告首次提出“培养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相信这是对整个“三农”工作队伍最大的鼓舞和鞭策,有利于各行各业热爱“三农”的优秀人才进入“三农”工作队伍,加强“三农”建设。这里我重点讲一讲乡村振兴战略:十九大报告里讲到了七大战略,乡村振兴战略就是其中之一,这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在我国“三农”发展进程中具有划时代的里程碑意义。2018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了《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即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新时代做好“三农”工作的总抓手,这是一个崭新的论断。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的具体行动,党的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这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新时代做好“三农”工作做出的新部署,提出的新目标、新要求。乡村振兴不仅仅是农业的全面升级,也是农村的全面进步和农民的全面发展。乡村的振兴不仅涉及到农村经济发展,也涉及到农村的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和党的建设等方方面面。实现乡村振兴实际上就是要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也就是要从根本上解决中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所以说把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作为新时代“三农”工作总抓手,就抓到了“三农”工作的“牛鼻子”。所以,新时代做好“三农”工作必须要高高举起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这面新的旗帜。乡村振兴战略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升华版。从总要求来看,它用“产业兴旺”替代“生产发展”,要求在发展生产的基础上培育新产业、新业态和完善产业体系,使农村经济更加繁荣;用“生态宜居”替代“村容整洁”,要求在治理村庄脏乱差的基础上发展绿色经济、治理环境污染并进行少量搬迁,使农村人居环境更加舒适;用“治理有效”替代“管理民主”,要求加强和创新农村社会治—3—理,使农村社会治理更加科学高效,更能满足农村居民需要;用“生活富裕”替代“生活宽裕”,要求按照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和分两步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新目标,使农民生活更加富裕、更加美满;“乡风文明”四个字虽然没有变化,但在新时代,其内容进一步拓展、要求进一步提升。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相比,乡村振兴战略的内容更加充实,逻辑递进关系更加清晰,为在新时代实现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指明了方向和重点。产业兴旺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基石。发展现代农业是产业兴旺最重要的内容,其重点是通过产品、技术、制度、组织和管理创新,提高良种化、机械化、科技化、信息化、标准化、制度化和组织化水平,推动农业、林业和农产品加工业转型升级。一方面,大力发展以新型职业农民、适度经营规模和绿色农业为主要内容的现代农业;另一方面,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促进农业产业链延伸,为农民创造更多就业和增收机会。生态宜居是提高乡村发展质量的保证。其内容涵盖村容整洁,村内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完善,以保护自然、顺应自然、敬畏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纠正单纯以人工改造替代自然修复的错误做法,等等。它提倡保留乡土气息、保存乡村风貌、保护乡村生态系统、治理乡村环境污染,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让乡村人居环境绿起来、美起来。乡风文明是乡村建设的灵魂。乡风文明建设既包括促进农村文化教育、医疗卫生等事业发展,改善农村基本公共服务;又包括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承遵规守约、尊老爱幼、邻里互助、诚实守信等乡村良好习俗,努力实现乡村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的融合。治理有效是乡村善治的核心。治理越有效,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效果就越好。为此,应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现代乡村社会治理体制,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加强农村基层基础工作,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深化村民自治实践,建设平安乡村。进一步密切党群、干群关系,有效协调农户利益与集体利益、短期利益与长期利益,确保乡村社会充满活力、和谐有序。生活富裕是乡村振兴的目标。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效果要用农民生活富裕程度来评价。为此,要努力保持农民收入较快增长,不断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让广大农民群众和全国人民一道进入全面小康社会,向着共同富裕目标稳步前进。第二,要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更好地做好新时代群众工作我们党的根本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必须把人民利益摆在至高无上的地位,始终为广大人民群众谋利益,这是党和国家各项事业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作为新时代的共产党人,只有深刻领会和—4—把握好群众工作的新使命、新要求、新方法,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我们的群众工作才能更有实效、更有作为。一要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党的十九大把“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作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之一,并明确把“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写入党章。报告中“人民”的表述就出现了200多次,无不鲜明昭示着中国共产党人永远不变的初心与使命——“为人民谋幸福”。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也是真正的英雄,是政权之基、力量之源,是衣食父母,是亲人恩人。共产党员必须以民为天、以民为本、以民为贵,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党员干部的权利都是人民赋予的,必须坚持一切权力回报人民、一切权力为了人民。习近平总书记说过:“千万记住政府前面的‘人民’两字”,提醒我们不要忘记“政府是人民的政府”。每位党员干部都应常常反思在坚持群众路线、牢记群众观点、站稳群众立场有没有发生偏差,始终使自己的“工作圈、生活圈、社交圈”置于群众监督之下,坚持思想上尊重群众、感情上贴近群众、工作上依靠群众,始终与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二要对群众有深厚的感情。对人民群众感情的深浅,既可以检验一个党员干部人生境界的高低,也决定着党和政府能否取得人民的真心拥护。群众的感情是最淳朴的,只有我们把群众放在心上,群众才会把我们放在心上;只有我们把群众当亲人,群众才会把我们当亲人。(习近平总书记在他的著作《之江新语》中讲过这样一个感人的故事:在一个偏僻的小村庄,支部书记病了,一天之内村民自发地筹集了数万元手术费为他治病,村民们说“就是讨饭了也要救他”。这位支部书记就是十几年如一日,在高山深处率领群众脱贫致富、与老百姓血肉相连的好支书郑九万。郑九万以自己的实际行动,深刻地揭示了“老百姓在干部心中的分量有多重、干部在老百姓心中的分量就有多重”的丰富内涵。)因此,我们必须把群众当作自己的衣食父母、兄弟姐妹、良师益友,始终保持对群众的浓浓的亲情和血肉联系,始终把群众的事当作自己的事去做。只有这样,才能把群众紧紧团结在党委政府周围,形成干群同心的强大正能量。三要有强烈的责任担当。习近平总书记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讲到,“中国共产党的执政理念概括起来就是:为人民服务,担当起该担当的责任”。”作为党的干部,理所当然地意味着责任和付出,意味着奉献和牺牲。敢于担当是干部的基本素质和职责要求,要想图清闲、图安逸,甚至捞好处、谋私利,不敢负责、不敢担当就不要当干部,更不能当领导干部。当干部就意味着付出,意味着责任,就要比别人付出得多,比别人奉献得多。只有这样,才能履行好职责,在人民群众心中才有位置。担当精神体现着党员干部的党性和觉悟,特别是对于处在基层一线党员和干部,责任无处不在,担当义不容辞。—5—当前,我们正处在加快发展、推进脱贫攻坚的关键时期,任务非常繁重,尤其需要大家切切实实认真负责,把责任稳稳地扛在肩上,始终有一种奋发向上的精神、一种舍我其谁的气魄,遇到问题能够迎难而上,面对矛盾能够敢于出手,真正做到像习总书记说的那样,平常时候看得出、关键时刻站得出、危急关头豁得出。四要提高做群众工作的能力。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增强群众工作本领,创新群众工作体制机制和方式方法,发挥联系群众的桥梁纽带作用,组织动员广大人民群众坚定不移跟党走。这就要求我们要努力掌握新时代群众工作新方法,练好内功、提升本领、善做善成。要提升沟通群众的能力,学会与群众打交道、交朋友,虚心向群众请教,善用群众语言、善讲群众的话,做到“进得了门,谈得上话,交得上心”。沉下身子、放下架子,走进群众家中,真正脚踏实地,深入基层一线,与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将心比心、换位思考,与群众坐在一条板凳上,摸清群众生活的真实水平。要提升教育群众的能力,正确引导和教育群众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让广大群众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始终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要广泛加强法制宣传教育,不断增强群众法律意识,进一步畅通群众申诉渠道,切实维护群众合法权益。要提升组织群众的能力,能否有效地发动群众,直接关系到党的决策的落实和工作成效,特别是危急时刻显得尤为重要。在当前,组织发动群众的难度也在不断加大。有效地组织群众,关键要把广大群众的意愿、要求和